新古典装修风格卫生间-安信木地板价格表

2023年4月8日发(作者:厨房下水管道漏水怎么修补)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农房震害
四川农村中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造房屋,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以成都市周边的崇州
市、绵竹市、彭州市、什邡市、德阳市等地为主(图5,6)。采用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厚
度大多为140mm或120mm,且采用杠杆式成型机以单家独户或几家联合的方式断断续续生产,
没有严格的生产质量控制和检验,有的是在购买成型机时由成型机生产厂家进行的生产培训
(包括生产小砌块的混凝土配合比等),而有的则是凭所谓的经验来操控生产。所建造的房屋
基本上没有构造柱或芯柱、圈梁、墙体转角拉结等抗震措施,有些农房混用混凝土小型空心
砌块与木构架(图7)、混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与砖砌体结构(图8),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
材料,想用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屋盖多为硬山搁檩、小青瓦。这类农房的主要震害表现
为7度区墙体开裂、局部墙体严重开裂或失稳垮塌,8度区大多数房屋墙体普遍严重开裂、墙
体失稳垮塌而导致房屋局部垮塌或整体垮塌。
图5绵竹空心小砌块农房坍塌(一)
图6绵竹空心小砌块农房坍塌(二)
图7小砌块与木构架混用的房屋震害
图8小砌块与砖砌体混用的房屋震害
砖混结构农房震害
近些年来,农村房屋中应用砖混结构较为普遍,特别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周边城乡
结合部,单层和2层的房屋居多,少数为3层、4层。单层、2层房屋的墙体多为180mm,采用标
砖按两卧一立的砌筑方法砌筑(图9)。2层房屋有的在临道路一侧的底层纵墙开大门洞,甚至
完全没有纵墙;有的采用短墙肢支撑钢筋混凝土梁承受2楼墙的方式,使底层形成大开间,均
用作个体小经营门面。这类房屋多数的第2层挑出1m左右,用作居室,楼板多为预应力空心板,
屋盖形式多为硬山搁檩的坡屋盖,屋面为小青瓦。这类农房也基本上没有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其主要震害表现为6度区就出现屋盖滑瓦现象。7度区老旧房屋屋盖出现局部损坏(图10),
少数房屋的墙体在转角处、屋盖处出现裂缝。8度区出现屋盖因山尖墙倒塌而导致屋盖坍塌
(图11),墙体严重开裂,房屋倾斜或倒塌。这类农村房屋虽然在建筑材料方面有很大的改善,
但由于没有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因此其地震震害也是很重的。尤其是底层为营业用房的2层砖
混结构农房,由于底层去掉纵墙开大门洞,或底层纵墙墙肢宽度太小,严重削弱了房屋的纵向
抗震能力,导致在8度区就出现房屋歪斜甚至倒塌(图12),汶川地震中这类农房的震害尤为
突出。《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导则》针对这类房屋明确提出:不应采用标砖(厚53mm
砖)组合砌筑180mm墙体(3.2.2条)。该导则明确不提倡建造2层外推纵墙的2层房屋,但考
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将建造该类房屋限制在6度、7度抗震设防区,并且对该类房屋提出了多
条增强抗震措施的技术规定。如外推纵墙一侧的底层外纵墙墙肢宽度不应小于1.2m,且在墙
肢两侧设臵构造柱或芯柱(3.2.3条4款、3.3.3条4款)等。
图9薄墙体砖混结构农房坍塌图10单层坡屋盖砖混结构房屋震害
[2]高永昭,吴体,肖承波,凌程建.四川农村房屋震害特征及抗震能力分析[J].四川建筑
科学研究,第35卷第3期2009年6月
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性能
上世纪80年代后陕西建设的砖混结构房屋比较多,但大部分不设抗震柱,有些房子没有圈
梁或抗震柱,地圈梁设计不合理,配筋达不到规范要求。楼板座浆牙缝灌缝不好,使楼板和
圈梁(或墙体)结合不好;门窗开口过大,门窗洞口之间的预留宽度不够;砌体砂浆强度不
够、砂浆饱满度不好。地震力是由承重墙体传递到建筑物的各个部位,承重墙体与屋盖及楼
板之间的联接点是结构受力的主要部位。这些部位有足够的强度时,就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在Ⅷ度烈度区增设构造柱和圈梁,可以提高外纵墙的稳定性和结构的整体性。在高烈度区,
当楼板层刚度弱时,应该更加注意圈梁与隔墙间的拉接。在调查中发现,不按照抗震设计规
范设计的情况比较多见,是引发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多层砖房顶层大房间楼板直接搭
放在屋面上。在地震过程中,当墙体内主拉应力超过砌体强度时,便发生剪切破坏,造成顶
层墙体出现开裂及斜裂缝;梁下墙体则出现严重裂缝。单侧外廊多层砖房较一般多层砖房抗
震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沿房屋纵向刚度分布不均匀及廊柱断面小和刚度不够。所以在
纵向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墙体产生严重开裂。当水平地震力的方向垂直于
纵墙时,纵墙的墙面向外弯曲,沿窗口的下方墙体易出现贯穿性水平裂缝。相邻两边建筑的
侧墙因水平位移而产生冲击,导致墙体的破坏,也是震害中常见到的现象。
[3]彭玉柱,杨文.陕西农村三类房屋的抗震性能简述[J].四川地震,第1期(总第130
期)2009年3月
2003年2月24日发生在我区南疆巴楚-伽师县内的Ms6.8级地震,共造成268人死亡,4
853人受伤(其中重伤205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3.7亿元,是我国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
的地震之一,也是新疆自建国以来人员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强烈地震。
村镇砖木结构房屋
即砖墙承重木屋盖房屋,这类房屋在农村民房中逐渐增多,乡村的公用房屋如学校、村委会
等绝大多数也属于砖木结构,这类房屋基本没有经过抗震设防。调查发现,灾区砖木结构房
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砌筑砂浆强度低。砌筑砂浆含泥量高,水泥含量少,这就造成砂浆的胶结能力差,进而
墙体的抗剪能力低下,在地震时有相当程度的破坏。地震时墙体产生开裂破坏,墙面出现与
水平线呈45度的斜裂缝或交叉斜裂缝,且主要是沿灰缝开裂(见图3)。
2)纵横墙(内外墙)连接不牢。没有同时咬槎砌筑(如施工时留马牙槎)、无拉接措施等。
3)屋盖与墙体无连接。如大梁与墙体无连接,尤其是檩条与山墙无锚固措施,山墙外闪使屋
架塌落。
4)房屋整体性差。如不设臵圈梁等。
乡镇砖混结构房屋
农村的砖混结构主要集中在县、乡政府所在地,主要是学校、医院、乡镇政府机关等公共建
筑,临街面的商业用房也有部分为砖混或底层框架房屋。这些砖混结构房屋大多数建于上个
世纪90年代,多为2层~3层,楼板基本为预制槽形板或空心板。这类房屋在抗震方面存
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浆强度普遍较低,施工质量差,门、窗间墙的宽度达不到抗震规范要求等。
震害调查表明,凡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与施工的砖混房屋,其抗震能力均可以达到‚小震
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但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的建筑普遍存在着不
同程度的破坏(见图4)。
图3砖木结构房屋出现的裂缝图4砖混结构房屋的破坏
砖混、砖木混合结构
震区乡政府所在地的楼房,尤其是沿街的门面房有相当数量属于此种结构,一般是一层为砖
混,2层~3层为砖木结构,此类房屋在极震区破坏严重。农村和乡镇中上述前三种结构类
型房屋在宏观地震烈度为7度~9度区内各类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所占比例分别为:农村土
木房屋16.32%、69.94%、100%;村镇砖木房屋5.50%、25.00%、70.00%;乡镇砖混房
屋3.70%、12.50%、36.90%。上述情况基本反映了全区各地州村镇建筑的普遍情况及抗震能
力现状。
存在问题
①墙体没有同时咬槎砌筑,农民自建房时,习惯上先砌筑一墙片并留直槎,再进行其他墙片
的砌筑,导致纵横墙连接不牢。②同一墙体使用两种不同的材料,如北疆地区的昭苏县的农
房在建房时采用内层土坯外层砖的里生外熟做法(俗称金包银),由于材料规格和强度不同,
导致墙体两张皮,地震中破坏严重。③片面追求大空间、大开窗,窗间墙宽度仅有490mm甚
至370mm,这种现象在全区各地农村均较普遍。
[4]曾广群,陈淑娟,刘晓平.新疆村镇抗震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J].建筑与结构设
计,2007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在江西省九江市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地震造成九江县、瑞昌市
12人死亡,300多人受伤,800多间房屋倒塌,受损房屋约13万余间。
砖木结构房屋
该类型房屋基础多为片石条形基础,墙体通常采用粘土红机砖,或纵墙采用红机砖、外横墙采
用夯土墙,还有采用方木料与填充墙混合使用的;楼面采用木结构,屋面均为木屋架挂机瓦。
该类型房屋多为一至二层,在本地区占有一定比例。此次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形式多为墙体
开裂(如图1所示)、倾斜,木构架歪斜、倾斜、松散,机瓦脱落。其中木屋架歪斜、节点松散
现象在此次受损房屋中占有近一半比例。这类震害既危害房屋结构安全,同时又难以修缮。
关于墙体开裂的形式及状况基本与下述的乡村砖混结构房屋类同。
乡村砖混结构房屋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该类型房屋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房屋基础多为片石条形基础,
有少量房屋设臵混凝土地圈梁,墙体结构通常采用红机砖空斗墙,或采用红机砖眠砖墙,或空
斗墙与眠砖砌筑混合使用;屋面、楼面板有的采用预制板,有的采用现浇混凝土,少量房屋纵
横墙交接等处设有构造柱、楼层设臵圈梁。该类房屋多为二至三层。此次地震造成的房屋破
坏形式多为墙体开裂(如图2所示)、倾斜,楼面开裂,个别房屋因设计原因造成悬臂构件发生
倾覆、倒塌现象。其中楼面开裂绝大多数为预制空心板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顺板裂缝,
也有表面粉刷层空鼓开裂;墙体裂缝有垂直裂缝、水平裂缝和斜裂缝。绝大多数受损房屋都
有斜裂缝,斜裂缝主要位于底层外门、窗洞角部,还有的位于内横墙及窗间墙部位(如图3所
示);垂直裂缝多位于外墙大角及纵横墙交接部位,裂缝严重的造成房屋倾斜;水平裂缝主要
位于檐口、圈梁部位下方。
图1外纵墙与山墙交接处产生竖向裂缝图2空斗墙裂缝情况图3窗洞四角产生斜裂缝
[5]王平.九江地震对房屋建筑质量的影响.工程质量,.9
在我国众多保护建筑中,绝大部分建筑都属于砖木结构,如中国皖南微派古民居建筑群。砖木
结构是指以砖作外墙,木质门窗、屋顶、梁、柱、楼板构成的单层、多层房屋。其基本特点
有:
(1)种类多而且使用范围广:1)按用途分类。①民用建筑:如住宅、机关、医院、学校、商店、
旅馆、饭店、影剧院、礼堂、体育馆等。②工业建筑:如各类厂房、仓库等。③农用建筑:
如粮仓、棉仓、机耕农具房、排灌站、暖房等。2)按建筑层数分类。有单层、多层两种。多
层一般不超过5层。少数砖木结构建筑有地下室,多数最上层有闷顶。3)按建筑形式分类。民
用建筑中,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单元式;公共建筑如机关、学校、医院、旅馆等,多数是走廊式。
(2)砖木结构建筑基本上是以砖和木材为主体建造的。
(3)老式砖木结构建筑多为可燃空心隔墙、木地板,建筑毗连、通道狭小、楼梯陡、走廊窄、
人员多。
砖木类保护建筑大多建设年代久远,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上的漫长岁月,经受着各种
各样的破坏,影响它的‚健康‛和‚长寿‛。这些破坏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破坏,
一种是自然力的破坏。
一般砖木结构墙体由砖和砂浆两种脆性材料砌筑而成,其变形能力很差,而保护性建筑,由于
当时的施工工艺,纵横墙的连接大多采用直槎,整体性较差,在地震作用下,即使产生不大的
层间位移,也会引起墙体开裂,位移稍许加大,墙体抗水平力的能力就会有较大的降低,甚至
引起墙局部倒塌。房屋的纵、横墙的空间整体共同工作,主要依靠楼(屋)面等水平传力结构
的刚度[6]。
一般砖木结构房屋采用立帖式木屋架,搁臵在前后纵墙上,屋架间及屋架与横墙仅有纵向木
檩条拉结无其它支撑及拉结杆件。它承担着承重、抗剪及满足构造要求的重任。楼盖一般采
用木梁、木格栅、木地板。由于砖木结构房屋一到二层的竖向荷载相对地较小。另外,由于
木材本身的弹性、顺纹受拉及横纹抗剪力较强等特点,以及立帖式屋架纵横向支撑联接形成
的空间体系等原因,只要节点处不破坏,都可有效地起到抗倾抗震的作用。同时由于砌筑砖墙
的水泥砂浆具有粘结力和砖墙与立柱间的咬合力,当墙体产生较大倾斜时,墙体也不致倒塌。
砖木类建筑在不同地震烈度的震害特征:①墙体严重剪切裂缝,砖附壁柱剪切破坏并局部崩
落。有的房屋由于墙体外闪,致使屋盖系统整体塌落。②砖木结构房屋基本上无倒塌现象。
但挑檐木水平错动,墙体剪切裂缝较重,屋内吊顶塌落等。③砖本结构房屋没有倒塌的,墙体
有较轻的剪切裂缝,屋面挂瓦震落,屋内粉刷掉落,出屋顶烟囱部分倒塌,女儿墙外甩等。④此
类房屋的屋顶楼板交接处产生水平裂缝,墙体有轻微裂缝,屋面挂瓦震乱,女儿墙外闪,出屋
顶烟囱倒塌等。
增强砖木类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比较普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适当减轻屋顶的重量:经验证明这是减轻地震力的有效措施。地震力不仅与房屋的重量成
正比例增大,而且还与其重量所处的高度成正比。因而房屋最上部屋顶的重量大小,直接影响
着房屋的抗震性能。而减弱地震力,也就是增强了该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事实上,我们维修保
护建筑时,由于不允许改变屋顶瓦件的形制规格,只有从减轻,减薄瓦顶的灰泥垫层(如减薄
苫背泥的厚度,改变苫背材料等)考虑。
(2)增强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常采用的一些方有法:第一、纵横构件之间插入斜向构件,
作为斜撑。此种方法是利用四边形受到水平推力容易变形,而三角形并不变形的简单道理而
采取的。在保护建筑的维修中,要求此种新增斜撑,必须臵于隐蔽部位,如檐墙、槛墙内。第
二、四周交圈的檩枋等构件。由于原结构中,相邻构件之间仅凭简单榫卯,整体性不强。一般
采用铁板条或扒锔加固。第三、阁楼建筑中上层的木地板,是可以考虑增强整体结构刚度的
部位在有条件的地方,于暗层增加地板下部的水平斜撑,或采用纵横铺设两层地板的方法,都
能收到较好的抗震效果。第四、利用新型材料加固木构件及其节点。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纤
维增强塑料(FRP)等都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耐腐蚀、形状可塑等诸多优点的新型建筑结构
修复和增强材料。
(3)增加墙体的刚度。①通常可采用提高砂浆标号或在墙体中适当增加抗震钢筋。②用钢筋
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墙体。此方法可以使墙体的强度、变形和耗能能力增加,可用来加固部分
和全部抗剪强度不足的墙体。但由于它对纵横墙起不到连接作用,当连接较差时,可加拉杆,
以形成对房屋体系的完整加固。③对墙体局部加固可用增设钢筋混凝土套层法、型钢加固法
等。④采用其它新型材料加固墙体,如前述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纤维增强塑料等。
(4)隔震加固方案。隔震加固方案中隔震层可设臵在待加固结构的不同部位,如基础、中间层
等,也可设臵在房屋的顶层,同时起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而且直接在屋顶施工,对
用户造成的影响较小。目前,也有学者提出将隔震装臵安放在结构的柱间、柱头或柱脚处,
利用其耗能特性来减小层间位移,防止结构倒塌,而且便于施工。因此,隔震层的设臵位臵问
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研究开发出的隔震方案主要有1)橡胶垫隔震;2)滑移隔震;3)滚珠
及滚轴隔震;4)悬吊隔震;5)摆动隔震;6)螺旋钢弹簧隔震;7)混合隔震等。对于重要建筑物进
行隔震加固,其造价一般比传统抗震加固方法造价低得多。因此,采用隔震技术对现有建筑物
进行抗震加固改造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韩兵康,张丽卿,李春祥.砖木结构类保护性建筑的灾害分析与防治对策.自然灾害学
报,13卷6期2004年12月
目前,农村民居以1980年以后建造的房屋为主,即民居的主要类型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
构,现对其抗震能力进行简要分析。
1.2.1砖木结构房屋
这类结构房屋刚度较小,柔性较好,房屋结构自振周期长,承受竖向地震力的能力较强。
我国震害调查结果表明,砖木结构房屋的梁与柱的节点及柱的跟部是房屋结构受力较大的
部位,这些部位的牢固程度和结构整体的强度,是砖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和抗震效果好坏
的关键。
1.2.2砖混结构房屋
这类结构房屋使用寿命长,抗震性能较好。应当指出的是,虽然砖混结构的砖墙体本身抗
压强度较高,但其韧性却较差,抗拉抗剪强度有所降低。对于这类房屋而言,外墙的坚
固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因为房屋屋盖搁臵在外纵墙上,地震对房屋
的横推力要靠外墙来承担。
[7]石盛昌,曹阳.沈阳市农村民居建设现状及抗震设防对策[J].东北地震研究,第24卷第3
期2008年9月
砖木、石木结构平房
木骨架承重房屋是区内各地常见房屋中比较抗震的一种。它由木骨架承受屋顶(对于楼房来
说,还有楼层)的重量,而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墙体材料包括砖、石等。这种房屋的自重轻,
本身构件的强度高,又有较好的弹性。因此只要木骨架结合良好,就能使承重结构形成整体而
不致在地震中倒塌。砖木结构房屋的震害主要是趴架或局部倒塌和轻微破坏。局部倒塌主要
发生在带山墙的房间,表现为构架歪斜;轻微破坏表现为木骨架基本完好,墙体有不同程度的
破坏,如墙外闪、开裂等。此类房屋同木构架混合承重房一样,因建筑材料、构造方法以及施
工质量不同而抗震能力相差悬殊。相对而言带中柱的穿斗木骨架房屋稳定性要好一些,易倒
塌的多为房高顶重,柱根腐朽,中柱、明柱易折断的老旧房屋;柁架式房屋由于连结比较好,
破坏也较轻;人字梁式木屋架的下梁与柱只有一个小榫插着,檀条浮搁在斜梁垫木上,地震时
在前后、左右方向都抗不住振动,因而倒塌最多;平顶房比较低矮,对抗震有利,但其沉重的屋
顶往往是造成倒塌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的石、砖围护墙在Ⅶ度地震中会有局部破坏,在Ⅷ度
以上的地震中就会大量倒塌,但是用灰浆砌筑的砖墙在Ⅷ度地震中也可能不被破坏。
砖混结构平房
由砖墙承重或砖柱承重结构的房屋,是区内各地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房屋。该结构房屋基础
以砖、片石砌筑成条形,主体结构以砖砌体为主,楼板、屋盖用预制板或现浇制作。据不同年
代的抗震设防要求,相应设有圈梁、构造柱、配筋砖带等构造措施。该类房屋施工速度快,
使用寿命长,抗震性能较好。尽管砖墙体本身的抗压强度较高,但其韧性却较差,抗拉抗剪强
度较低。从强度和稳定性方面分析,其强度问题比木屋架房屋突出。因为这类房屋的屋盖搁
在外纵墙上,整个屋面和屋架在地震晃动时所产生的横推力仅靠外墙承担。如果墙不够坚固,
就易出现开裂、折断等不同程度的破坏。纵墙最典型的破坏形式是靠近山墙处出现斜裂缝、
房屋中部沿窗台通常水平裂缝、墙体倒塌导致屋顶塌落。所以强度问题的关键在于墙,稳定
性问题主要在于各部位的连接。
[8]魏英祖,郭金贵.西北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J].西北地震学报,第27
卷第4期2005年12月
2003年7月21日云南大姚县发生的6.2级地震,此次地震中村镇房屋损坏惨重,民房倒损
共二十七万多间,其中倒塌上万间,人员伤亡伍百多人,直接经济损失十多亿元。
一层的砖砌体围护或承重的房屋
对大姚‘721地震’调查表明,实心砖砌体承重房屋的抗震能力较其他类型房屋的抗震能力
要好得多。大姚地震中,生土房屋和墙柱间无连接的木构架房屋在地震影响下,大多数墙体就
会开裂,震中区此类房屋基本倒塌,而一层实心砖砌体房屋在地震影响下仅部分有开裂,震中
墙体开裂加重,但一般墙体均未倒塌,不影响人员逃生。一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好坏,主
要取决于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施工质量。具体影响因素有:
(1)横墙间距横墙间距较大房屋外墙易倒塌,且抵御水平地震能力较差。
(2)门窗布臵的合理性大姚地震中山墙上有窗的房屋在开窗处破坏明显,窗间墙过窄
的房屋沿窗间墙顶常出现贯通的剪切裂缝。
(3)施工砌筑质量(特别是砂浆的质量)砖砌体墙体破坏一般为十字剪切破坏,且沿
灰缝开展,墙体的承裁力主要取决于砂浆强度,因此砂浆的强度和砌筑质量就成了影响墙体
抗剪能力的主要因素。
(4)是否设臵构造措施大姚地震中,房屋整体性差,未设臵圈梁(如配筋砖圈梁等)、
门窗洞口无过梁(如配筋砖过梁等)的房屋,破坏严重;设臵这些构造措施的砖房在地震中一
般是裂而不倒,且大部可修复。
[9]潘明辉,缪昇.从云南省大姚县6.2级地震看我国小城镇和村镇房屋存在的抗震问题[J].
世界地震工程,20卷4期2004年12月
砖及砖混结构类型房屋
砖墙承重的砖平房和砖混结构类型多层楼房抗御地震力的关键是承重墙体强度和主体结构
的整体稳定性。地震造成这类结构类型房屋破坏的主要原因多数在于没有或没有完全按照国
家颁布的相关规范、规程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
砖平房
其墙体与屋盖连接的强度和房屋结构整体稳定性是其抗震强度的关键。地震过程中,极震区
地面运动的垂直分量远大于水平分量,在强大竖向地震力和水泥预制板屋顶惯性力共同作用
下,当砖及沟缝砂浆强度很低,砖砌体之间及墙体与屋盖之间没有拉结、或拉接强度低于竖向
拉应力时,墙体就会发生水平裂缝,甚至产生酥裂、乃至散落,引起屋顶局部塌落或倒塌。在
距极震区较远或以水平地震力为主时,在水平地震力反复剪切作用下,在内外墙体底部及窗
间墙部位就会产生近45°、宽度不同的斜裂缝或交叉裂缝;或因纵横墙体之间无拉结、或拉
结不牢,或没有同时咬岔砌筑,引起纵横墙体交接处发生上宽下窄的竖向裂缝,或山墙外闪,
乃至局部塌落或倒塌,引起屋盖塌落。
当水泥预制板屋盖与墙体之间无拉结固定措施、或强度不足,或搭放长度不够时,在水平地震
力作用下极易引起屋盖滑移、墙体顶部破坏及屋顶局部或全部塌落。门窗洞口之间的预留宽
度不够会使墙体抗地震力的强度降低,或在门窗洞上部不设配筋砖过梁,或墙体顶部没有设
臵配筋砖圈梁、或无钢筋混凝土圈梁时,则在烈度较低情况下也会导致墙体发生破坏。局部
突出或附属建筑部位的出屋面烟囱、高门脸、女儿墙等,是最易发生破坏的部位。上述新建
砖房的破坏,主要是结构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以及房屋施工质量差,砂浆标号未达设计标准
等。若能注意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震害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轻到最少程度的,所以
砖结构平房完全可以抗Ⅷ度地震。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
在竖向地震力作用下,一般先在墙体上出现斜向或交叉裂缝;随着竖向地震力的增强,裂缝的
发展逐渐使墙体发生滑移、错位、破碎、散落,直至丧失竖向承载能力而坍塌。在水平地震
力作用下,一般多在楼盖的梁板附近沿砖砌体灰缝出现水平裂缝。随着水平地震力的增加,
在墙体与预制板之间没有拉结或拉结固定强度不够的情况下,将产生滑移或错动,导致部分
预制板的塌落现象。发生在细高窗间及门间墙体上下两端的破坏,多呈水平裂缝形式并伴有
受压崩裂现象。
建在软土地基上的多层砖房,由于建筑场地破坏所引发的房屋破坏,一是地裂缝穿越房基,引
起墙体出现竖向或斜向裂缝,使建筑物严重破坏、局部倒塌。二是因地基沉降量的差异,使纵
向墙体出现上窄下宽或倒‚八‛字形斜裂缝,或从窗台处,出现水平贯通裂缝。
地震力是由承重墙体传递到建筑物的各个部位,承重墙体与屋盖系统及楼板之间的联接点是
结构受力的主要部位。这些部位有足够的强度时,就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在Ⅷ度烈度区应
增设加筋构造柱和加筋圈梁,可以提高外纵墙的稳定性和结构的整体性。在高烈度区或当楼
板层刚度弱时,更应注意圈梁与隔墙间的拉结。在调查中发现,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的现象比
较多见,是引发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承重墙端至门洞、窗洞的边距过小、层高超限等。
有的多层砖房顶层大房间楼板直接搭放在屋面梁上。在地震过程中,当墙体内主拉应力超过
砌体强度时,便发生剪切破坏,造成顶层墙体出现‚X‛形或‚V‛形开裂及斜裂缝;梁下墙体
则出现‚八‛形开裂。
单侧外廊多层砖房较一般多层砖房抗震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沿房屋纵向刚度分布不均
匀及廊柱断面小和刚度不够。仅在前墙设有门窗洞,后墙及横墙均不开洞,所以在纵向水平地
震力作用下,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后墙及横墙产生严重开裂。当水平地震力的方向垂直于纵墙
时,纵墙墙面向外弯曲,沿窗的下方墙体易出现贯穿性水平裂缝。
局部突出屋面的塔楼、屋顶间、烟囱、女儿墙及阶状建筑等,由于立面复杂、平面尺寸和侧
向刚度的突变,再加上地震过程中的‚鞭梢效应‛,造成这些部位变形集中且受高振型影响显
著,比一般相同部位的地震力要大1~3倍①,其中尤以顶层间的震害更为突出,甚至在Ⅵ度
区都可能发生较严重的破坏。
不按规范设计和施工,当受到水平地震力作用时,相邻两边建筑的侧墙因水平位移而产生冲
撞,导致封缝处墙体的破坏,也是震害中常见到的现象。
砌体材料砂浆的强度是影响建筑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影响砂浆强度的主要因素有:砂浆骨
料级配不合理,料质不好或配料比例不当。在抗压及抗拉和抗剪强度方面,混合砂浆较水泥砂
浆可分别高出15%和25%,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10]刘红玫,林学文.甘肃省农村各种结构类型房屋的地震破坏机理[J].西北地震学报,
第29卷第1期2007年3月
砖砌体房屋
砖混结构是村镇房屋用得最多的结构形式,材料有黏土砖、黏土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和混
凝土中小型砌块等。已建村镇砌体房屋多以黏土砖(240mm×115mm×53mm)为主。温州地区
则广泛采用大仑砖(240mm×75mm×53mm)砌筑墙体,墙体厚度偏小。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低,石灰含量较大,有的地区直接采用贝壳或蛎壳为石灰制作原料。石灰经
雨水浸泡和渗入后,强度降低。贫困山区则用灰泥浆砌筑,墙体粘结力差。
经调查,现有村镇房屋的墙体有相当部分为空斗墙。在调查中发现,用空斗墙砌筑的房屋层数
多。有些三、四层房屋,不仅全部采用空斗墙体,且砌筑时不设眠砖。一些新建的五、六层楼
房,也采用空斗墙承重。
村镇房屋震害受损调查及原因分析
砖砌体房屋
砖砌体村镇房屋有相当部分墙体为空斗墙,其震害特征以及结构隐患如下:
(1)建筑材料不达标。砌筑砂浆强度低,部分采用灰泥浆,灰缝砂浆饱满度低,手挖即掉。温州
当地的大仑砖,宽度和厚度均小于标准砖,空斗墙体的有效抗剪截面积为标准实心砖墙的1/3,
受力性能较标准砖低。
(2)墙体砌筑随意性大,无人监管。农村建房,有一点钱砌一段墙,墙体分期砌筑,其间由于施
工队伍水平和材料分批次的差异,砌筑随意,一段墙体有几种砌法,且全空斗墙的墙体数量多。
(3)窗间墙过窄。农民盲目模仿框架结构房屋,窗间墙过窄,有的仅留有横墙墙垛,致使房屋前
后均无纵墙,纵向抗侧力薄弱,见图2。
(4)房屋高宽比大。由于互相攀比,农民建房越来越高,高宽比增大,其抗弯性能和整体稳定性
减弱。温州地区村镇房屋一般为单开间(宽度为3.5~4.0m),层数为主体三层,局部四层,房
屋高而窄,对抗震不利。
(5)单元间刚度差异。温州地区的单开间村镇房屋,纵向几户连接在一起,新建房屋利用原有
房屋的分户墙。由于建设主体不同,虽然房屋外观为一个整体,实际各开间的主要受力构件互
不连续,且结构也有差异。有的采用木楼盖,有的采用混凝土预制板,以致单元间刚度不均匀。
单元刚度大的地震应力集中,首先受损。
(6)楼(屋)盖处无圈梁或圈梁不连续。楼盖高度处部分设圈梁,部分不设,且圈梁设臵时未整
层贯通,楼盖整体性差。屋顶层的檐口高度处没有圈梁山尖上没有卧梁,檩条下没有垫板,屋
盖整体性差。
(7)结构有缺陷。底层层高高,仅有横墙承重未设臵纵墙的砌体房屋,其整体性弱。采用木楼
盖后,侧向约束弱,间接增加了房屋层高,降低了抗侧刚度。底层内框架房屋的底层刚度变化
大,为结构的薄弱层,地震时容易受损破坏。
(8)墙体转角、楼面处、窗台周边均未实砌。上述部位较易产生震害,采用实心墙体可提高其
抗剪、抗侧能力。调查中发现该部位为空斗墙。震害现场一砌体房屋沿窗角向下产生裂缝,
裂缝犬牙交错,沿着斗砖砌筑面拉开,宽度超过5mm,见图3。
(9)屋顶的女儿墙、出屋面楼梯间等,沿根部产缝。出屋面构件刚度突变,受鞭梢效应影响严
重,地震时易率先破坏。附墙烟囱、出屋面小烟囱、悬挑阳台、雨篷、挑檐,坡屋顶的山尖墙
等也易遭受破坏。
(10)纵横墙墙体交接处留直槎。墙体砌筑时,纵横墙没有咬槎同时砌筑,而是先砌外墙后砌内
墙,或者先砌横墙,再砌纵墙,纵横墙之间为通缝。
图2窗间墙过窄图3转角、窗台周边未实砌
[11]袁静,占毅.浙江省村镇房屋抗震能力的现状和抗震设防目标的选择[J].浙江建筑,第
25卷,第5期,2008年5月
[1]王强.砖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硕士论文].兰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
究所,2009(7)
更多推荐
农村小青瓦一层建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