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

[键入文字]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

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

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

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

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

层设有经堂。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

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

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

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

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

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

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

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

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

建一层的平房。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

西藏各地随处可见。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

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更多推荐

碉房,民居,西藏,建筑,杂物,窗洞,形成,后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