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装修-隔断图片大全2020新款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空调室内机漏水有危险吗)
有机更新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活化设计——以西安三学街
历史街区为例
解旭东;王悦
【摘 要】西安三学街历史街区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通过对三学街历史街
区基础设施及人文生活现状的调查,提出空间营造、模块置入、家庭农场等更新活
化手段,探讨在有机更新背景下自下而上的历史街区更新活化策略,力求改善居民生
活、促进城乡交融,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8(000)007
【总页数】3页(P112-114)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活化;活化设计
【作 者】解旭东;王悦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1 研究背景
1.1 有机更新理论与更新活化策略
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基于北京旧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提出了“有机更
新”的概念,认为城市的有机更新是不断剔除陈旧建筑、补充新设施的动态持续的
过程。“有机”一词本身是对生命体的描述,将其用于城市更新则是把城市作为具
有生命力的个体,因此,老城区的更新就是街区“活化”的过程。
“活化”不是对街区静态的修复和装饰,而是对街区空间形态及生活状态的动态激
发。“更新活化”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用新事物逐步取代旧事物,更新过程是对街
区的功能、文化、生活等内在因素的活化,通过对街区环境及建筑功能的更新,唤
醒人的动态行为,从而完成传统历史街区的激活与复兴。
1.2 三学街历史街区更新活化需求
三学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明城区内,西面与永宁门相望,南端紧邻西安城墙,是西
安明清老城内最具文化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也是碑林历史街区内的重点建设控制
地带,其中重点保护区域为三学街、安居巷、柏树林、木头市四条道路围合成的
12.17ha的传统街区(图1,2)。
自2000年起三学街片区进入了城市空间重组的新时期,政府主导的城市再生与居
民的无序自建并行。在这一特殊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务工人群涌入城
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了三学街片区居住结构的极大转变,同时居民的无序自建
使街区居住环境日益恶劣,建筑老旧、空间拥挤、设施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历史街区因其特有的建筑风貌及人文价值,不可采用推平重建式的粗暴改造方
式,而“更新活化”策略正是对“大拆大建”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的修正,这一策
略的创新之处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街区改造中,尊重历史街区的动态更新过
程,在修缮的同时加以保护,促进街区活力的重塑。
2 三学街更新活化理念
2.1 强调以小规模修缮改建为主
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是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容器,因此,旧城的改造不应大拆大建,
而应尊重现存的历史气息,着重选择不可修复的老旧建筑及非法搭建楼房进行拆改
重建。三学街片区中建于1980~2003年的居住建筑居多,约占总量的45%,其
次为2003年后建设的,约占39%。这些建筑中包含了大量的居民自发性建设的
住宅,历史价值不高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更新活化以部分拆除、存量修缮为主。
2.2 基于需求变更的阶段性营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求按层级递升可大致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
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片区内不同居住人群的需求各不相同,
并且需求是一种动态演变的过程,人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
建筑单体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与时间性,在更新过程中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做出适
时调整,循序渐进地实现街区的有机发展。
2.3 注入新的商机重塑街区活力
三学街历史街区住户组成中以租户为主,主要为外来务工人群,家庭构成中三人及
三人以上住户居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时,老人或妇女则成为街区主要留守人群。因
此,考虑将蔬菜培养、种植教学等农业相关模式引入街区,为街区注入新的文化形
态,在改善住户生活的同时也吸引城市人群。
3 三学街更新活化策略
3.1 现状分析
3.1.1 居住建筑概况
三学街片区是以居住性质为主的历史街区,在土地利用性质中居住用地占比最大,
共有140个院落,而居住建筑老旧破败、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是当前街区面临的主
要问题。据2006~2016年街区居住建筑面积统计,十年间居住用地建筑密度上
升了8%,居住用地建筑容积率增长了0.317,两项数据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街区居
民自主搭建行为的增加。住户通过竖向增加层数或水平铺展面积的方式,不惜占用
院落空间以增加建筑面积,导致空间拥挤、采光通风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1 改造整体效果图
2 规划地块区位图
3 外来人口分析图
4 总平面图
5 休闲广场布置
6 院落改造示意图
3.1.2 居民组成
由于街区日渐破败、城市功能衰退,原住居民逐渐搬离三学街片区,而其优越的地
理位置和低廉的租金却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群。根据2016年三学街片区住户统
计,街区总人口为4 321人,其中外来人口3 716人,达到了街区总人口数的
86%,成为街区主要居住人群。租户中大多是在街区周边务工的低收入人群,居
住时间较长,家庭构成以两人和三人为主(图3)。
3.1.3 生活设施
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及住户的保护,以居住性质为主的历史街区往往破损严重且老
化迅速,街区中开放的绿地广场、集中的活动场地严重缺乏,教育、文化、医疗、
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不足且条件有限。尽管三学街内有众多具有文化气息的场所,
却在历史的演进中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修缮,大量设施年久失修,导致生活环境
质量下降。
3.2 活化策略
3.2.1 街巷空间活化更新
(1)街巷界面更新
街区活力往往受到街巷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街巷界面的更新是影响外部环境的重要
因素。街巷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是人群踏入街区最先接触的界面,侧
界面是人群视觉、触觉感受度最直接的界面。对于三学街片区街巷界面的更新,设
计采用条形青石板铺设街巷路面,石板的古朴散发出历史的韵味;建筑物外墙面布
置绿化桁架以设计立体绿化,为街巷空间注入新鲜的活力(图4)。
(2)休闲广场布置
公共性的停留空间往往会增加人群在街区逗留的时间,对于历史街区而言,休闲广
场的布置不仅为游客提供停留的场所,更为居住人群提供了交流的空间。针对三学
街片区文化底蕴减弱、社区活动不足、老幼设施缺乏这三方面问题,计划选取五处
较大的开放院落,置入文化广场、儿童乐园和体育广场空间(图5)。这些开敞式
的广场不仅是公共的空间,更是片区居民集合、交流互动、文化展示的区域,是满
足居民和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的多元素结合的场所。
(3)屋面节点植入
在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居民自发性的营建逐渐占据了庭院空间,因而在注重三
学街片区广场布置的同时,庭院场所的竖向活化也不容忽视。针对封闭院落空间不
足的情况,计划打造延伸至屋顶的立体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屋顶花园第五立面,充
分利用屋面空间布置集会表演、露天影院、纳凉晚会等功能,将屋面设计成吸引居
民自发性活动的场所,也由此扩大公共活动空间(图6)。
3.2.2 建筑单体活化更新
(1)功能模块置换
居民自发性的空间改造在建设过程中因追求所谓的高效性及易操作性,缺少专业的
技术指导,导致部分改造结构安全系数较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设计考虑
采用统一的模块化构建方式,设计不同尺寸的单元模块,并根据街区不同的发展时
期,在社区中置入实时所需的活动单元模块,例如图书室、健身室、医疗站、民工
夜校、志愿者之家、果蔬交易站等(图7),为居民的自发性营建提供参考依据,
逐步实现老城的自主更新。
7 社区活动单元模块
8 家庭农场单元模块
9农场组织形式
10剖面图
(2)家庭农场植入
为解决住户经济提升的需求及对城市归属感的追求,设计考虑将家庭农场置入社区,
利用租户纯熟的农业技能开展种植花房等模块,吸引城市人群前来游览学习、体验
农趣(图8)。家庭农场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商业农业型、休闲农业型和教普农业
型。商业农业型植物选择日常食用作物,在销售盈利的同时也可自给自足,营造街
区田园;休闲农业型植物选择观赏类、可直接食用作物,将生态性、观赏性与食用
性结合,丰富街区绿化类型;教普农业型植物选择观赏类的作物,引导农业科普教
育,体验农趣,增强社区活力(图9,10)。
4 结语
诺伯舒茨在《场所精神》中提到:“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
求、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西安三学街历史街
区更新活化设计以街区住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有机活化为目标,立足于城市更新
的动态行为,力求通过设计革新解决历史街区居住拥挤、环境恶劣、生活设施匮乏、
城市认同感低等问题。
注:本设计曾获得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腾远杯”建筑设计竞赛
二等奖(参与设计人员:王悦、丛程伟、李潇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白梅. 旧城改造策略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蔡蕾. 西安碑林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史钧源,贾小洁,陈樱. 试论人文精神在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12(22).
[4]刘际超.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5]刘峰.融合当下的传承——南京六合文庙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3
(11).
[6]邱杨. 小城市旧街区以“街”为载体的更新方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玻璃幕墙安装视频-集成吊顶多少钱一平米

更多推荐
最新的影视墙效果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