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邓千江)

2018美术学院毕业季工业设计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

2018美术学院毕业季工业设计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陈斗斗

【期刊名称】《工业设计》

【年(卷),期】2018(000)010

【总页数】10页(P11-20)

【作 者】陈斗斗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设计是人类改变现状的活动。设计学科是在探究设计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关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其研究对象是人、物及两者间的关系,是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应用性学科。其中,产品设计专业具有艺、科、商相融合的专业特性。

中国美院产品设计专业遵循“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学科基本理念,秉承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的学术视野,依托美院艺术学的学科积累与优势,以艺术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为本体,以东方设计理念为引领,以跨界整合科技与商业要素为手段,遵循“艺术引领设计、设计引领生活”的设计教学理念,围绕人、事、物、场的关系,以生活领域中的产品、服务与系统为主体研究对象,于2007年确立了产品与居住、产品与休闲、产品与交流、产品与移动四个专业方向,于2014年新增工业设计专业方向。

围绕中国美院一流特色大学建设的总目标,依据中国美院“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设计能力,兼具国际视野和传统文化视域,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具备艺术审美修养与鉴赏力,能从事相关产品领域的设计、开发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产品设计后备人才。

本专业下属5个专业方向,依据美院艺术学学科特性与产品设计专业自身特性,在宽口径、宽基础的培养目标基础上,聚焦本专业核心研究方向:产品与居住专业方向侧重于家居用品主要是家具产品与可持续设计,包括传统材料与文化再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产品与休闲专业方向侧重于文化生活需求之上的休闲产品的品牌整合设计,包括品牌设计与体验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产品与交流专业方向侧重于用户价值建构之上的交互模式,包括友好型交互、概念型交互模式及其产品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产品与移动专业方向侧重于传统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城市短途出行个人交通工具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工业设计专业方向侧重于能够整合与运用数字化等技术进行信息产品与服务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通过聚焦专业核心研究方向,在各专业方向所需不同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上有所侧重与区分,以培养具有不同规格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

葛飞、叶统、唐小虎《“温柔肚皮”趴椅》

指导教师:周东红、彭喆

“温柔肚皮”是一个为了趴而设计的沙发。“趴”是人类乃至动物天生就会的动作,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会蜷曲身子趴着。“趴”在生活中是一个自然的姿态。设计这样一款沙发,像爸爸的肚皮一样宽阔又温柔,我们可以像婴儿一样趴在上面。另外,

办公久坐引起的腰酸背痛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设计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机测试与造型研究,找到了我们认为最舒适且能放松腰部和背部脊椎的状态。同时参考软体家具制作方法,最终设计出“温柔肚皮”趴椅。

这款设计旨在寻找一种新的家具休闲方式,解放人们长期重压的腰背部,这是一款关怀型设计。

方一菡、施嫣冉《智能镜系统家庭智慧物联》

指导教师:章俊杰、刘征

第一个产品是一款交互式感应床头柜。它可以感知人的方位并在那个方位亮起来,助眠状态下,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促进褪黑素的分泌。睡眠状态下,在起夜时可以感知到人的运动自动发出照明光线。第二个产品是一款台灯,它可以选择向上照明或者向下照明,向上时柔和的灯光能够营造一种昏暗朦胧的感觉,这种气氛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拥有阅读模式和正常照明模式,满足用户的不同照明需求。

徐哲冰《雪佛兰跨界车》

指导教师:马好成

在电动化的大环境下,原始的muscle car精神将由何种车型继承。muscle car的发动机被电动机取代时,为了保留原始muscle car的可玩性,将动力模块外露,继承muscle car精神的同时便于电池的更换,赋予改造的乐趣。为了更好的传承

muscle car精神,车辆有两种形态,高通过性的SUV姿态和低矮的传统muscle

car姿态,传承muscle car精神的同时增强车辆的可玩性。

陈冠忠《未来家庭智能概念车设计》 指导教师:马好成

这是一款突破传统汽车架构,以都市年轻家庭出行为背景设计的未来概念车。注入动感气息,结合(爱情与音乐)的年轻元素,以全新的造型理念思考未来汽车造型,展现都市生活青春活力的概念形象。

唐瑶《汽车内饰与CMF设计》

指导教师:马好成

该设计是一个针对Z世代人群2025年移动出行的汽车内饰。在2025年自动驾驶成熟的背景下,汽车内饰将不再是传统的造型格局。在未来,汽车内饰会更像是一个移动客厅、移动会议室。所以本设计的汽车内饰造型灵感来源于榻榻米,颜色搭配和用料上着重营造舒适感和家居化,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研究,材料用到亲肤的织物材质。多边形起伏波浪区块懒人座椅的概念设计结合人体工学,采用智能材料有自适应人体坐姿的效果。结合不同的目标用户人群还搭配了三个CMF不同主题,分别是:共享出行、家庭用车、次元文化。

潘方依《汽车共享人脸情绪识别车载音乐系统设计》

指导教师:刘征

本设计对当前的共享汽车的车载音乐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目前的共享汽车音乐系

统主要通过蓝牙连接进行播放,不能有效响应用户的需求。设计通过场景细分确定典型用户,提炼构建用户角色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用户角色模型中提炼的用户需求进行了聚类,得到典型用户需求指标体系。使用两两比较法让典型用户对各指标进行打分,并对权重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典型用户需求重要程度。根据用户对智能音乐的个性化推荐需求,设计了应用于共享汽车的人脸情绪识别音乐智能推荐系统。进入音乐功能,系统默认脸识别主驾,根据年龄和心情为主驾提供情感音乐推荐,通过主驾座椅上的定向音响,播放定向音乐。用户可以手动选择整车音乐和副驾音乐播放。副驾音乐也通过座椅上的定向音响播放。开启整车音乐播放时,主驾和副驾的定向音乐暂停。

蔡沂束、张梦颖《竹渐》

指导教师:傅吉清

竹材家具作为可持续材料在家具的设计运用,是传统的竹材与现代化科技的碰撞下,产生的新形式家具。本设计就竹材家具的现状,提出竹材家具可能会出现的发展方向,以及在可持续领域的应用。以天然的竹材料应用在与人体接触面,将传统的竹材和现代的亚克力材料相结合,使材料不再单一而生硬,符合现代审美与时俱进。考虑到我国森林资源的缺乏和供需的矛盾,使用资源丰富且增长迅速的竹材代替木材,竹材作为天然材料应用在儿童家具中有利于保证安全健康成长,对环保起到积极地作用。

黄奕钧《无人驾驶卡车概念设计》

指导教师:马好成

未来无人驾驶技术普及,设想未来无人驾驶技术在卡车上的应用,对卡车的外造型及功能还有卡车的架构做出设计与设想,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软质材料还有球形轮子。

主要针对解决卡车与物流的结合,卡车运输物品颠簸受损以及卡车转向的问题,卡车底盘模块可以脱离整车,进行自动驾驶小区域快递配送,软质材料解决物品颠簸,起到拉扯缓冲作用,球形轮子的360度运转特性解决转向问题,车身保留人员休息室,考虑到长途运输需要人员看管,并不是需要人员驾驶。

桑鹏《竹衍》

指导教师:张煜、陈斗斗

中国文化讲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次毕业设计选择屏风家具结合竹子材料,一方面是希望传承传统竹工艺,在当代家具设计中发挥出特有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对传统屏风注入新的设计语言,以适合当代居住环境。本设计以竹为主材料,探究现代屏风的形态、结构、美感等要素的融合统一,探寻竹材在屏风这个载体当中的多种可能性。

徐进晖、高洋《模块化功能茶几》

指导教师:陈斗斗、张煜

在未来,小户型会逐渐成为年轻人中的主流市场,伴随着市面上应接不暇的家用产品,如何将相似使用环境、功能互补的产品结合到一起,增强空间利用率,是当前家具设计的主要问题。

另外,中国家庭的客厅文化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使用客厅的时间十分短暂,造成家庭观念较低、家人之间缺乏交流等现象。希望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年轻人“回归家庭”。

本毕业设计的产品是多功能的模块化茶几,在每个相同的模块中添加了不同的功能。分别为:热水加热功能、多媒体播放功能、冷藏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环境和需要自行搭配。

王逸心《组合式冰吧》

指导教师:陈斗斗、张煜

现代家电发展至今,市面上各式各样的不同种类家电产品越来越多,满足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面临产品造型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且部分家电与整体家居风格不协调。

组合式冰吧,以冰吧为设计主体,针对用户在使用冰吧过程中伴随的活动进行分析。

整个产品分为三个家电模块:冷藏模块,加热模块以及音响模块,结合柜式家具优势,其余区域为酒类储藏区和杯具储藏的区域。

设计将各式家电与柜式家具结合,实现家电家具一体化的设计形式探索,解决产品同质化和家居风格协调问题。

陈俊汝、林李楠《光浸》

指导教师:章俊杰、刘征

在设计中用了几何块面的造型语言,希望在意象上表达出圆润而有棱角的石头的自然造型,在进行了初步的建模尝试后选择了兼顾美观和方便加工的方案,并且增加了适当的层次感和材质趣味。包围的木制面板内部布满了光导纤维,在光照下能透出星星点点的灯光,灯光色温也可以实现变化,安装在四周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到用户的方位,光照射的角度会随着人的走动而变化,从而显示在木制面板上。底部的斜面是为了方便起夜设置的夜灯,用户起夜时,传感器感受到人走过,便会亮起。

李杉、何铭丰《镜·生―节律性智能镜设计》

指导教师:卫巍

“家”作为重要的生活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下,物联网以及智能化趋势带给家居设计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衍生出不少新的问题。一部分产品强加智能技术,忽视了用户使用产品的最终目的,让本该易用的产品变得复杂,这并不符合“家”这一场景所应满足的的情感需求。

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行为逻辑也就是场景化思维,从使用流程和情境中挖掘用户的真正需求,不再把智能与产品相脱离,面向行为和心理作出设计,为智能家居引入新的方向。

生物随着地球、太阳等的周期性变化所逐渐形成的周期性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我们的人体同样存在节律,它与日常起居息息相关。调研发现,人们在起居场景下对睡眠质量、光线变化存在相关需求。在设计上,将镜子与灯光结合,外光圈的旋转以自然规律为参考,模拟室外自然光照的方向和强度,使人们更好的适应起居环境。

节律性智能镜具有适当层级的智能交互功能。考虑到镜面特性,用户的交互行为均通过手势而非市面常见的触摸形式。

当人走近镜子时,镜子被唤醒;当人有操作意识时,镜子显示与起居场景密切相关的数据信息,并和部分家居产品形成互联,满足高时效性的行为需求。结合节律性的设计,影响用户的起居习惯,逐渐改善作息质量。

蔡言言、刘丽《“看得见的注意力”―互动式儿童注意力训练产品》

指导教师:章俊杰、刘征

进入21世纪,人类生活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丰富多样映衬了注意力的缺失,各类信息通道,如网络、电子游戏、动画等干扰繁多,孩子更加好动,注意力也更加不集中。儿童注意力直接影响其学习,以及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起跑点,因此培养儿童注意力是必要的。设计通过一种互动式的训练方式来吸引儿童进行注意力训练,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训练模式,为了能够使训练效果达到最大化,设计从注意力的本质着手直接锻炼大脑思维方式来进行注意力的锻炼,采用脑电波技术,结合游戏的光电效果对儿童有着强烈吸引力的特点,用脑电把控制点转向灯光。从而锻炼儿童思维控制能力、视觉集中能力,使得儿童执行任务更具效率。

汤问、郑倩雯《二十四节气灯具设计》

指导教师:徐望霓

草木荣枯、飞鸟来去。自然用最浪漫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轮回与时间的循环,由此演化而出二十四节气。该课题的目的在于当代社会背景下,以年轻人忽视传统的普遍问题为切入点,探索节气文化之于现代产品的可能性。设计方案主体是一座以太阳历为光线变化的依据、以24节气为24时刻、以一年为一轮转的时钟。

阮恬、石宇瑶《鲁班锁》

指导教师:徐望霓

鲁班锁是一个很有趣的结构。它的拆开需要运用到一定的脑力,把它拼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它的结构较为横平竖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它拼起来的时候又是非常的坚固,可以不用任何外物连接就形成一个整体。该设计选取鲁班锁作为设计源头,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唤醒人们童年趣味的交互式家居产品,合理利用鲁班锁可变化结构的同时,保留它具有解谜趣味的使用过程。

胡艳《云·竹―竹与光结合的参数化灯具设计》

指导教师:周波、傅吉清

云·竹是一款金属与竹材料结合的吊灯,从新的视角探究光不同状态的美感。吴均曾在《山中杂诗》中写道“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展现了日光透过竹林的幽丽意境,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竹便与中国意境息息相关。

云·竹采用金属、竹片与3D打印材料相结合。不同于大多数的灯具材料,竹片是一种可持续且环保的材料,上部的金属面呈现参数化凹凸有致的形态,LED灯向上反射到不规则的金属面上,使之在光下形成曼妙的明暗变化,与下部的竹片虚实相间,带来具有中国传统气息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审美体验,唤醒人们对竹与光的感知,满足人们悠远静雅意境的精神追求,也让更多人体会到竹与光的美感。

陈逸凡《海错》

指导教师:吴佩平

“海错”系中国古代对繁多水族之统称。清代聂璜毕生致力于海错画绘制。康熙三十七年,其唯一存世画作《海错图》绘成,后在乾隆年间被收入宫廷。宫中所藏这类题材的作品,无论画艺或是内容,均无出聂璜《海错图》之右者。

《海错图》的精彩在于它使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古人带着臆想,半创作、半纪实的另类画作。它呈现的是充满奇幻的现实,又被帝王纳入宫廷,演化为紫禁城内神秘的海底世界。

设计一部分选取《海错图》中重点介绍美味可口的鱼类进行二次创作,在原画上加入葱姜蒜等佐料,印于盘中,配合它们丰富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另一部分选取颜色丰富、形象突出的鱼类进行迷你的立体图鉴设计,摆件和胸针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海错图》的可爱。

2018美术学院毕业季工业设计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

更多推荐

设计,产品,用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