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发(作者:钟望阳)
计婷婷
发布者:烘烘老师 阅读: 10842 次
POINT 3:5~6 岁——发展阶段
从 5~6 岁起,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这为他入学奠定了智力基
础。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了。孩子的
理解能力快速地发展起来了。 这时的孩子非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 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
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向思维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孩子开始根据不同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 分类, 推理也开始由表面、 直接转向内
在、间接。
对 5~6 岁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匡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惯
常的看法,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NO. 1 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 让孩子看着镜子, 您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 并拨动时针和分针,
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通过这个游戏, 可以让孩子知道,镜子中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 如果他伸过左手,镜
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NO.2 藏宝图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
游戏玩法:您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
将它翻过来,你会浮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中画出来。
NO.3 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
敏捷性。
游戏准备: 1~9 的牌两套(共 18 张)
游戏玩法: 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您任意抽去一张,藏起
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您藏起来的是哪张牌?
作者:王珊雅 来源: 2003 关键字: |大班科学| [发布日期: 2005- 11-22 14:37:00]
我园是“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而“科学教育”是我班的实验课题,我们对“机灵猴”
的教材曾经进行多次的探索,如“顶纸板”、“有趣的透镜”、“有趣的滑行”……其中“有趣的 滑行”在开展中可以说是较成功的。
一、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中产生主题。
美国心理学家丽莲 ·凯茨曾经说过: “兴趣是幼儿在不预期有奖赏的情况下,愿意从事某种活 动或者追求某个目标的倾向”。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过程依赖的是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 老师,也是引起主题的重要途径。如“有趣的滑行”就来源于幼儿近阶段对滑板车的热中, 他们还时常带着问题来, “教师为什么我的滑板车有时滑得很快, 有进滑得很慢? ”,“老师, 是不是他的轮子比我大,所以他滑得比较快?”……而《纲要》指出“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 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并为其创造条件,鼓励探索。”因此我从孩子的兴 趣出发,以孩子的需要为主,抓住这一契机和幼儿共同讨论探索起这一主题。
二、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可操作的材料,鼓励幼儿探索。
《纲要》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一个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 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是这次活动中,我做得较好的一方面。
如在“有趣的滑行”中,我创设“匡助免子搬家”的情景,在地板上用皱纹纸贴了好几条小
河,为幼儿准备了各种粗糙、光滑不一的板,如洗衣板、装璜板、纸板、木板等,各种高低
不同的木头(让幼儿当桥墩),设计了巧妙的滑行车,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多种感官,多种
方式进行探索。 如我先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出各种让滑行车滑行起来的方法, 孩子们的积极性
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把各种板直接拿在“小河”上,这时孩子们发现,滑行车根本滑动
不起来,于是有的用口吹,有的用手推, 有的把板架在小河的椅子上, 还有的拿来了木头当
桥墩,从结构角找来了各种纸盒、纸箱,把板架在上面,“老师,我的滑行车会跑了”。孩子
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说明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三、避免过多的限制和干预,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陈鹤琴说: “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去做。幼儿自己能够想的,就让幼儿自己去
想。”《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努力理解如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斗胆探索”。因
此,在活动的组织指导中,我放手让幼儿的自由操作,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允许他们斗胆
质疑,并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对孩子的斗胆探索赋予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肯
定性的手势,一句赞扬的话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被重视,被接纳。如在“有趣的滑行中,孩
子们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发现了当坡度一样,光滑的坡面比粗糙的坡面滑行车的滑行速度更
快,当坡度越高,用力越大时,滑行速度越快。
四、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园互动。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
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在以往的活动中, 家长往往只是作为一位配合者的角度参预我们的
活动, 而在这次活动中, 我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把家长请到幼儿园来,详细介绍主题
的引起及具体步骤,让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到活动中来,引导家长多方面支持幼儿的主题活动,
奉献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 有的拿来了各种款式的滑板车、 各种各样的板, 有的去采集
查阅有关“滑板车滑行”的资料 (如滑行速度与什么有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与坡度及坡面
的光滑粗糙及用力大小有关系)。还有的自愿利用双休日,与教师共同制作精致的滑行车……
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使活动得于有序地进行。
但在指导中, 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急于要求幼儿达到我预定的目标, 对个别幼儿在操作上或者 口语表达方面上的匡助没有赋予适时的指导, 今后应更针对幼儿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 要求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等方式克服幼儿在探索中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不平衡的状 态。 在各种科学活动中, 多学会让幼儿学习基本的记录方法, 能将自己的发现在记录本上体 现出来,以此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活动目标:
1、了解同伴之间对玩具的喜好。
2、回用累加的方式计算出同伴对玩具的喜好程度。
活动重点:
统计最爱慕的玩具。
活动难点:
罗列统计结果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种,幼儿用书《玩具统计表》、彩笔。
玩具统计表
玩具 1 玩具 2 玩具 3 玩具 4 玩具 4
全班人数
活动过程:
1、说说最爱的玩具: “你知道你的朋友喜欢什么玩具吗?你知道我们班上最受欢迎的是
什么玩具吗?”
(猜猜朋友最喜欢的玩具,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看看你的朋友猜对了吗?)
2、分组讨论最爱的玩具:
(1)教师介绍统计表的用法。
(2)让幼儿尝试统计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
(3)尝试分组记录、交流: (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方法)
方法一:可以在桌上放几件玩具,每一个人站在喜欢的玩具面前,然后统计。
方法二:可以用举手、点数的方法统计。
方法三:可以每一个人手里拿一件喜欢的玩具,然后点数统计。
(4)引导幼儿运用同伴的统计经验再次尝试统计。
3、集体统计最爱的玩具:
教师在黑板上将幼儿的统计数累加,得出全班的总数。
观察表格: 了解表格的基本形式和记录方法; 将分组讨论的结果填入大表格中; 统计出
每种玩具喜欢的人数,排出“我最爱慕的玩具排行榜”。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时间: 2022-02-03 10:44 作者: 浏览次数: 5060
活动目标
1 、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
保护自己。
2 、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 、和幼儿一起采集有关动物睡觉的资料。将采集到的资料以图片的形式分组布置在墙上。
2、音乐磁带: 《动物狂欢曲》、《摇篮曲》。
3 、多于幼儿人数的各种动物头饰。
4、录相带:录有班级幼儿午睡的情况,如:侧卧、仰卧、趴卧、被子蒙着头、挖鼻孔、打
呼噜等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有关动物睡觉的资料
1 、分组参观,互相介绍。
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已了解、 掌握了相关信息,图片也是孩子亲自剪贴和绘制的,讲
起来头头是道,既满足了幼儿乐于交流、表现的欲望,又实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
2、集体讨论: “这些动物为什么要这样睡觉?”
问题一提出来, 孩子们尝试从自己采集的信息中寻觅答案,如“因为小鱼没有眼睑,要睁着
眼睛睡觉;长颈鹿的脖子太长,要将脖子搁在背上睡觉”等等。找不到答案的,教师引导孩
子去思量,去想象。如: “马、非洲象为什么要站着睡觉?”有的说,如果敌人来了,便于
很快逃跑;有的说,它们的身体太大了,躺下去,再爬起来,不方便;还有的说,能够即将
醒来,随时准备出发。
许多孩子对动物的冬眠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青蛙、蛇躲在洞里就不冷了吗?”
“它们是不是大懒虫、胆小鬼,特殊喜欢睡觉?”
“它们睡那末长期,要是饿死了怎么办?”
3、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归纳: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
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游戏活动: “睡觉了”
幼儿任意选一种动物头饰戴在头上, 教师播放不同性质的音乐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情绪, 自由
地摹仿小动物,如音乐很欢快, “动物们”跳舞,当音乐变成轻柔的摇篮曲时,就摹仿该动
物睡觉的情景。
师: “小动物们睡醒了吗?请你们过来看看谁也睡着了?”
“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肃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三、观看本班幼儿午睡的情景录相,组织幼儿讨论: “人是怎样睡觉的?”
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录相, 孩子们感到特殊高兴和新鲜。 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盖好被自己蹬掉的
被子时,激动地说: “老师,谢谢你!”孩子们积极愉快地进入了关于“我们应该改掉哪些不
良睡眠姿式?”话题的讨论。
“睡觉时挖鼻孔、用被子蒙着头,是不讲卫生、不安全的。”
“趴着睡觉不舒畅,会打呼噜。”
正确的睡觉姿式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四、组织幼儿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有的孩子说: “因为我们是小孩子。”有的说: “午睡可以帮我们长大个子。”
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不少, 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
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干歇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
师: “你喜欢午睡吗?”“不喜欢午睡怎么办?”
“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肃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在父母的匡助下, 记录晚上睡觉的时间和早上起床的时间, 催促幼儿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附: 《摇篮曲》
王媛媛
发表于:2022-6-22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盆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
2、石头一粒。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 小朋友, 今天老师手里有宝贝呢! 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
猜测)
2、观看沉浮。
教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
(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
教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幼儿玩游戏
组织者: 吴建维
设计意图: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 发现幼儿对地面上的影子很感兴趣, 有些幼儿还用脚踩。 为了使幼
儿了解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 幼儿了解了物体都有影子, 知道了影子
的方位变化特点。
活动目标
1 .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 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 .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3 .小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探索影子
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和影子做游戏,但是影子有许多秘密,咱们把
他找出来好不好?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鼓励幼儿用身体的各部位和影子做游戏)
2.幼儿自由地和影子做游戏,积极探索影子的秘密(教师观察幼儿的探索情况,并有目的地
与幼儿交流。 )
3.讨论:影子的秘密
提问:
① 你是怎样和影子玩的,发现了什么?
② 影子会变吗?它是怎样变的?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现。
知识点:影子会动,随着物体的挪移而挪移。影子会变,随着与光源距离的长短而变化。
(二)游戏:猜影子
玩法:
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
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
2 .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
知识点: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三)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1 .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 .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
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2.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
(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
知识点: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延伸活动
会走的影子
"小朋友, 刚才我们做游戏的时候, 我们走影子也走,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不
动,咱们猜猜他的影子会怎样?"
教师拿着手电筒, 从不同角度照射幼儿, 并让手电筒围着幼儿走一圈, 观察影子的变化,
提出再次探索的要求自然结束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盒气球做游戏
活动的设计意图:
气球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也是幼儿较喜欢的玩具之一。 玩是孩子的本性, 特别是中
班段幼儿,基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活泼、 好玩,同时他们对新鲜、 有趣的事物有了肯定的好奇心,时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围
着一样东西在观察。 作为教师, 我们除了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要最大限度的满足
幼儿的求知欲, 还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幼儿对事物与现象
的探索欲。
新纲要指出,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略的传授的过程,而是要幼儿通过自身主动地观察、
发现、 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自
己的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为什么气球被忽然放飞会到处乱窜等等。
教学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从气流吹在脸上的感觉,感知空气的存在。
3、感知空气从气球中忽然冲出的有趣现象。
教学豫备:
1、没充气的气球若干,充分气的气球一只。
2、打气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气球喜欢吃什么
——分别出示未充分气的气球和充分气的气球。
这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再出示未充分气的气球,引出故事《气球吃什么》
1、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2、气球究竟吃什么才干鼓起来,变得胖胖的?(气球喜欢吃空气)
——感受气球轻轻吹在脸上和快速吹在脸上的不同感觉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空气有个怪脾气, 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 怎么样让气球吃得饱饱的, 又不让空
气溜掉呢?(幼儿个别回答)
——教师示范,重点是如何抓住气球的嘴。
——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可以两两合作。
——玩气球:摸摸气球胖乎乎的肚子、温和球碰一碰(身体的各个部位,) 说说有什么感觉。
三、放飞气球
——猜猜:气球忽然放飞会怎样?
——请个别幼儿摹拟气球乱窜的样子
——为什么气球放飞后会到处乱窜?是谁给了气球力量?
四、游戏:流星球大战
——组织幼儿来到空地
——游戏:听到教师喊“放射”的口令,全部幼儿放飞气球,表示流星球大战的情形。延伸活动:
请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示流星球大战的情形。

更多推荐
幼儿,孩子,活动,影子,气球,教师,探索,玩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