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发(作者:裴志耕)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醴陵瓷发展历史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 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前期: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中期: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广大特色,世界性的创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 - 1 -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 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 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 国瓷”美誉。
醴陵釉下五彩瓷特点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釉下彩瓷选用特优坯、釉原料和稀土,有色金属矿物研制的色料,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参杂其他杂质。以精湛的手工装饰技艺,彩饰于坯釉之间,经1400℃左右的高温烧炼,使色料融于胎釉之中,花纹透过釉层溢于瓷表,晶莹润泽,具有很高的洁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产品造型优美、高贵典雅。画面装饰博彩万物,色彩绚丽,栩栩如生,有“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之神秘感。真正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最高境界。
醴陵釉下五彩瓷特色:
一、无铅毒,耐酸碱,防磨损,永不褪色。
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
三、画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莹润泽,具有饱满的水份感。
四、装饰纹样造型简练,构图严谨。
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醴陵陶瓷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陶瓷生产企业503家,其中规模以上陶瓷企业172家,过亿元企业9家,5000万元以上的94家。产品发展到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特种工业瓷5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形成了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花纸、彩印包装于一体的陶瓷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达18万人。
2010年陶瓷工业总产值达210亿元,同比增长32.7%,陶瓷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5.39%。生产日用瓷40.2亿件,增长22.4%,其中日用瓷出口16.29亿件,增长25.9%;生产工业瓷(主要为电瓷)54.5万吨,增长25%。工艺瓷2010年工艺瓷实现 - 2 -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总产值约8亿元。
我市生产的日用瓷占全省陶瓷产量的94%、全国的14%,占世界陶瓷产量的9.6%,列全国第三位,产品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和南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产业上缴税收3.69亿元,陶瓷产品年出口总额达4.3亿美元。我市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产品最齐全的电瓷电器产品产区之一,产品最高电压等级达1000KV以上,已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电瓷电器制造和采购基地。
我市陶瓷行业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华联)、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湖电、泰鑫),国家级大师15名、省级大师127名,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内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个国家出口名牌产品。
为加快提升陶瓷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打造1000亿陶瓷、500亿元花炮和100亿陶瓷产业园区,培育1个新兴支柱产业),从“十二五”开始,计划用6-8年时间,由传统的陶瓷产业向战略性的陶瓷产业转变,将醴陵陶瓷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实现醴陵陶瓷产业的“六化”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集群化、陶瓷企业规模化、日用陶瓷时尚化、电瓷电器智能化、釉下彩瓷高端化、新型陶瓷精专化。
醴陵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醴陵陶瓷 - 3 -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艺术家名家名录2013版
(备注:陶瓷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陶瓷历史名家
文俊铎 邓景渊 刘杰群 孙细根 孙根生 阳卓湘 李小年 吴寿琪
邹国华 张霞池 林家湖 易炳萱 罗景炘 徐协和 唐汉初 曾安楚
熊希龄
醴陵陶瓷艺术家国大师名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邓文科 陈扬龙 熊声贵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丁华汉 朱占平 孙新水 李人中 李日铭 汪宪平 周益军 钟放平
唐锡怀 黄小玲 彭 玲 温月斌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易武
历届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名录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名录(2005年以前评)
王留仙 王润文 邓文科 邓景渊 朱占平 李日铭 佘 华 陈扬龙
林家湖 周益军 郭 玢 唐锡怀 熊声贵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名录(2005年)
张小兰 易 武 钟放平 徐建章 黄小玲 彭玲 熊 晖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
傅德毛 刘劲松 李跃进 易龙华 黄永平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07年)
丁海波 王旭明 孙建成 李华军 肖建辉 汪宪平 黄建明 温月斌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08年)
丁华汉 刘自成 汤春华 孙新水 阳自力 巫建平 李人中 肖明军
何湘陵 张志坚 张金秀 易沙妮 黄锡如 曾安楚 黎建凯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09年)
丁林江 邓建波 许石斌 李志丹 李莫林 肖世农 肖跃青 邹志刚 邹明林
张 骥 张正平 袁述凡 唐平涛 彭云琨 熊玉兰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10年)
王立新 王家明 邓景枝 叶继鹏 叶湘鸿 刘 冉 刘向阳 刘智敏
阳天鹏 李家法 李璜香 杨 钧 肖光荣 汪 伟 尚 香 周发根
周伟政 周建英 聂 磊 顾澄清 徐曼冰 崔振中 揭龙发 彭大华
魏楚斌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11年)
王 群 叶 萍 史志鹏 成晓宏 朱 明 朱 泓 刘志喜 李 莉
杨谷贻 肖子英 肖劲柏 吴晓涛 宋华青 宋玲凡 张红霞 陈建国
易刚丽 易建虹 周爱平 侯一凡 顾华玲 黄建国 章红旗 彭建云
- 4 -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温雪晴 潘 礼
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12年)
邓驼铃 金彩霞 彭利民 刘冬平 刘 淼 蒋丽娥 丁建平 黄 彪
肖向群 熊 艳 谢 斌 刘海波 汤耀文 黄明连 肖 俊 陈 喜
刘晓科 徐 建 钟乔清 易查理 朱艺芳 陈 利 杨建武 曾 谦
赖细华 喻 辉 李 维 彭 武 肖飞跃 王配云 刘 清 唐青柏
历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录
第一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
邓文科 李小年 郭 玢
第二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
孙建成 李人中 黄永平 熊声贵
第三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
王旭明 刘劲松 许石斌 孙新水 李跃进 杨谷贻 肖建辉易 武 易龙华 曾安楚 熊 晖
第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
邓建波 李璜香 张志坚 肖跃青 李莫林 聂 磊 彭云琨
肖劲柏 肖世农 袁述凡 张小兰
历届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名录
第一届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
丁华汉 朱占平 刘杰群 孙新水 李人中 李日铭 佘 华张小兰 陈凤高 陈扬龙 陈忠义 易 武 易炳萱 周汉湘钟放平 徐建章 唐锡怀 黄小玲 黄建明 彭 玲 温月斌熊声贵
第二届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2008年)
丁海波 王旭明 傅德毛 刘自成 刘劲松 刘坤庭 汤春华巫建平 李华军 李跃进 杨 钧 肖世农 何湘陵 邹明林张志坚 陈建国 易建虹 黄一健 黄锡如 崔振中 曾安楚谭异超 黎建凯
第三届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
丁 雄 王家明 叶湘鸿 叶继鹏 乔培平 刘再文 刘志广朱 明 江 林 邓驼铃 阳天鹏 李建伟 李家法 李志丹李莫林 肖建辉 张 伟 张正平 张金秀 汪 伟 肖子英周爱平 陈江春 陈大朴 杨谷贻 钟乔清 侯一凡 谭立新徐 建 顾澄清 唐湘子 唐平涛 屈良奇 章红旗 彭大华谭艳红 熊玉兰 潘 礼
历届湖南省杰出陶瓷艺术家名录
第一届湖南省杰出陶瓷艺术家(2005年)
丁海波 王旭明 邓佑祥 傅德毛 乔培平 刘 冉 刘自成 - 5 -
何湘陵
巫建平
邹国华
周益军
熊 晖
许石斌
汪宪平
曾学福
刘仕园
李璜香
汤耀文
聂 磊
彭望球
刘劲松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刘金云 刘智敏 汤春华 许石斌 巫建平 李华军 李跃进 汪红娟
张志坚 张金秀 陈金华 易龙华 黄永平 黄锡如 彭云琨 黎建凯
第二届湖南省杰出陶瓷艺术家(2008年)
邓建波 叶湘鸿 朱 泓 肖跃青 张 骥 胡 图 徐曼冰 彭望球
蒋丽娥 熊玉兰
第三届湖南省杰出陶瓷艺术家(2011年)
王立新 邓景枝 刘培竹 刘向阳 李文漠 阳自力 陈章平 陈 文
杨超群 杨光辉 喻志慧 雍建刚
历届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名录
首届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名单(2007年)
黄永平 魏楚兵 李莫林 肖光荣 尹彦征 周风梅 陈凤高 张 震
胡武强 易龙华 彭云琨
第二届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名单(2009年)
肖建辉 尚 香 蒋永福 周建英 汪 伟 易刚丽 肖明军 张 骥
邓剑波 谭演湘 曾安楚 熊玉兰 王 群 罗双玲 何湘陵 丁建平
宋龙飞 廖双凤 胡 明 刘志广 彭望球 刘坤庭 谭异超 李建伟
雍建刚 黄建国 雍起林 周跃进 白 羽 周发根 邹明林
第三届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名单(2011年)
邓景枝 李志丹 易查理 肖跃青 吴尚夫 周伟政 阳自力 丁家富
丁传荣 潘江陵 张来春 揭龙发 李璜香 邹艳常 彭立国 周金霞
聂 磊 刘向阳 王建明 张 望 金彩霞 王家明 张新成 周红武
丁林江 李 墨 肖子英 邓驼铃 乔培平 叶继鹏 万里红 易沙妮
汪理智 朱 泓 徐曼冰 汤林芝 汤海云 肖光磊 杜 源 陈 文
唐青柏 阳名乔 宋华青 肖飞跃 肖燕辉 张 伟 刘海波 修敏华
罗拥军 周孟良 袁述凡 张正平
第四届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名单(2013年)
曾鸿儒 何录文 黄声文 肖维奇 肖 奔 李 岸 温雪晴 刘银河
彭 武 肖红卫 肖劲柏 彭立文 吴晓涛 黄 彪 刘志喜 孙建秋
黄 海 邹建正 万进娱 胡怀银 刘醴湘 陈金华 曾 军 彭利民
陈新寿 肖 健 刘剑雄
醴陵瓷业发展大事记
★东汉时期。县城近郊新阳楠竹山有较大规模的陶器作坊。
★宋元时期。黄达嘴焦源一带已生产上等的瓷器(2009年发现的窑址,醴陵制瓷史待重新结论)。
★明初,醴陵新阳大土村窑下湾及附近,为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生产专用城墙砖。
醴陵承制10万块左右。
★ 1729年(雍正七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东堡沩山开设瓷厂,烧制土瓷。
- 6 -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1819-1892年(光绪十八·九年)醴陵瓷业“客商云集,多付款后提货,求过于供”,是为醴陵瓷业的兴盛期。
★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官员熊希龄东渡日本后,与醴邑文俊铎共赴沩山考察,立志改良醴陵瓷业。
★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批准熊希龄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并创建湖南瓷业公司。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到07年间。瓷业学堂创制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在青花装饰基础上首创釉下五彩瓷器,成为醴瓷特色。
★1909年(宣统元年),醴陵釉下五彩瓷获武汉劝业奖进会一等金质奖牌。
★1910年(宣统二年),醴陵瓷参加南洋劝业会荣获第一等之奏奖。
★1911年,参加意大利都朗博览会,醴陵瓷获得最优奖。
★1915年,醴陵瓷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金牌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景德镇瓷受阻,而醴陵瓷畅销。到1940年时,醴陵瓷业还增加了46家工场,由77个增加到133。全县年产量达10万担。被人称为建国前的全胜时期。
★1941年,醴陵开始有了电瓷业。
★1949年,醴陵瓷业恢复生产。到年底时,就业达到3297人。
★1954-1955年,釉下五彩瓷传人吴寿褀复出,中断20年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得以重获生机。
★1955年,在醴陵成立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195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公司。
★1958年5月,醴陵完成柴改煤的改窑试点,国家轻工业部在醴陵召开全国改窑现场会,推广醴陵的经验。
★1958年,醴陵瓷器公司把20多个所属企业改建为国光、星火、永胜、力生、渌江电瓷厂、瓷泥矿、艺术瓷厂(群力瓷厂)。新建陶瓷机械厂,扩建醴陵电瓷厂。
★1958年2月-11月,苏联、越南、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专家等来醴陵考察瓷业。
★1958年9月,越南陶瓷实习生75人来醴陵实习直到60年3月结业。
★1958年,醴陵首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制作生活用瓷。毛主席用茶杯被命名为“胜利杯”。
★1959年3月,全国第三次陶瓷专业会议在醴陵召开。
★1959年,醴陵艺术瓷厂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首都工人体育馆生产全部国家用釉下彩瓷3万多件。
★1959年6月,醴陵援建越南海洋瓷厂动工。
★1964年,醴陵承担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釉下彩瓷23万多件。
★1966年,日本产业代表团来醴陵参观考察瓷业。
★1971年,醴陵群力瓷厂和陶研所为毛主席试制釉下彩瓷餐具和烟灰缸。
★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醴陵为联合国大厦特制釉下彩瓷友谊茶具。
★1972年6月,醴陵援建阿尔及利亚盖尔马日用陶瓷厂投产。
★1973年,醴陵陶研所为毛主席试制带盖鱼盘。
★1974年,醴陵群力瓷厂为毛主席承制薄胎碗等生活用瓷(内外均有花)。
★1976年,醴陵群力瓷厂承担毛主席纪念堂全部釉下彩瓷的制造任务
★1976年,醴陵陶研所首创钯金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年,醴陵为邓小平制作制作赠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鹤文具。
★1979年,醴陵群力瓷厂生产的釉下彩瓷餐具获国家金质奖。国光瓷厂的厚胎餐具获国家银质奖。
- 7 -
醴陵釉下五彩瓷知识培训资料
★1983年,醴陵釉下五彩瓷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奖。
★1984年,国光瓷厂生产的白玉西餐具获国家银质奖;永胜瓷厂生产的醴陵牌餐具获国家银质奖章。
★1985年,醴陵撤县建市。群力瓷厂生产的釉下彩兰海棠在江苏宜兴全国质量奖评比中,再度获得国家金质奖。醴陵对美出口瓷创全国八大瓷业产区之首。
★1985年,适应改革需要成立湖南省醴陵瓷业总公司。
★1986年,醴陵群力瓷厂为邓小平制作赠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鹅塘月夜挂盘。
★1986年,醴陵制作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彩盘。
★1997年,在南方一次拍卖会上,醴陵“毛瓷”首次面世。一个低价28万元的毛瓷碗,被拍出178万元的天价。
★1998年,醴陵为江泽民制作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红山茶咖啡具。
★上世纪90年代,醴陵与日本瑞琅市结为友好城市,先后派出近千研修生赴日本培顺学习。
★2000年,2001年,醴陵群力瓷厂再造毛瓷,“毛瓷”正式公诸于世。拍卖价格一直彪升,群力瓷厂因而被誉为“红官窑”。
★2002年,醴陵群力瓷厂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制作“常委杯”。
★2003年,以醴陵釉下五彩瓷为特色的汉光瓷在上海成功运作,享誉中外。
★2003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来醴视察,并题写“瓷魂”,“红官窑”。
★2003-2004年,湖南省政府批准醴陵成立陶瓷科技工业园,并将其升格为正处级单位,作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来打造。
★2005年罗磊光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收藏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
★2005年,“品牌醴陵”工程在北京成功运作,釉下五彩瓷在北京第七届国际科博会首都亮相,引起广泛关注。
★2005年,醴陵打造“世界和瓶”,成功进军雅典奥运。
★2005年,被誉为“千年梦想”的中国红瓷,在醴陵成功开发。
★2005年,由金煌瓷艺打造的富贵牡丹瓶,被湖南省赠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2005年,金煌瓷艺为国务院制作“总理杯”和陈设瓷。
★2005年,湖南省陶研所为邓小平诞生100周年制作纪念瓷。
★2006年,由湖南省陶研所设计并与瑞丰祥中国红瓷厂打造的“天球牡丹瓶”,被胡锦涛赠送给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48国首脑及嘉宾。
★2006年,国家博物馆为纪念毛主席逝世30周年,再次复制毛瓷2006套在北京发行。
★2007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以“醴陵国瓷”为主题,连续4期讲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国宝故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2007年,醴陵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联手打造电视连续剧《红官窑》。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扬龙,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8 -

更多推荐
醴陵,陶瓷,瓷业,彩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