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

农村安置区项目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2020年我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

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了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

大任务之一。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的建设,想要乡村建设的好就要全面的、长远

的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在做乡村规划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往往将一些

偏远、零散的农户集中在一起,通过整治从而使农田连成大片形成百亩方或千亩

方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此时搬迁的农户就需要找到新的居住地给予安置,这就

推进了农村的安置区建设。安置区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早就出现,城市边缘的

郊区农民因为城市的扩大而搬迁在一起,那时的安置区内都是统一的二层或三层

小洋楼,横平竖直兵营式的布局。冰冷的门前道路,几块稀稀拉拉的菜田,一个

滑滑梯和一些锈迹斑斑的健身器材就形成了安置小区。城市商品房在不断的更新

换代而我们的安置区近几十年几乎原地踏步。因此我们应该慎重考虑在我们开始

走乡村振兴道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日益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在是

单一的薄田几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建设我们农村的安置区呢?我们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关键词:规划、产业、需求、建设

一、结合村庄规划长远考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村庄想要规划发展的长远往往少不了

一个好的村庄规划,在规划中根据村庄的历史风貌来明确本村建筑的风格类型。

如关中地区特别注重入口门楼、屋脊、壁面的展示效果,在这些部分融入关中特

有的文化元素。而江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如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高

墙封闭就是其特有的风格。我们的农村安置区在最初风格选定时就需要结合村庄

规划的要求来选择总体的一个建筑风貌。不然在江南小镇中立一个法式小区,又

或则在秦川地区来一个美式大别墅总是会显的格格不入。甚至影响整个村庄的村

容村貌。

当然我们说的总体风貌并不是指完全照搬照抄古代建筑,而是在一些关键部

位如屋顶、外墙、门窗装饰、门楼等充分体现当地建筑特点和文化属性。在一些

使用功能的选择上肯定是结合现代的生活要求来满足农民生活所需,如卫生间按

现在生活的要求尽可能的设置套内卫生间。同时功能性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当地农

民生活的特点方式进行灵活的改变,如某些尚未通天然气的农村百姓对于烧木材

的土灶还是情有独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结合农民的生活习惯考虑在厨

房内设置双灶台。所以在一个安置区方案设计时充分的做好调研是很有必要的,

类如当地村民特有的居住爱好,当地的文化特点,村民平日的休闲娱乐方式等。

饭后的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居多的安置区可以设置

广场区、舞台表演区,而年轻人较多的安置区则可以设置各种球场、跑道等。

安置区建设与城市中小区的建设也有着些许不同,如绿化方面城市小区对于

绿化的设计及要求相对要求较高,因为身处钢筋水泥城市中小区的那一抹绿色尤

为重要。小区的绿化往往也是浓妆艳抹的搭配着,用昂贵的树木、精致的小景来

烘托出小区的别具一格。而农村安置区的绿化与城市小区有着很大的区别,一则

农村的生态环境要远远好于城市,放眼望去满眼的绿油油。二来农村安置区并不

像城市小区有专业的物业团队来打理修建小区内的绿化。因此安置区的绿化不适

宜做的太过精细,种植一些大的乔木更加适合安置区内农民的需求。长成参天大

树的乔木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修剪,炎炎夏日对于爱闲聊、纳凉的农民也是一个

好去处。

二、根据村庄产业、农户需求合理布局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田间、山上的种

植,或则闲暇时光的外出打工。经济收入比较单一,住房对农户来说也只是一个

吃饭住宿的地方。而如今的农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发展农业采摘观光

旅游的,有发展休闲度假的,有发展第三制造产业的如根据当地的文化与历史制

造加工竹扇、雕刻工艺品的。自然而然住房也变得可以产生价值可以增收了,因

此我们在安置区规划时也必须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例如针对旅游民宿比较发达

的农村我们在设计安置房时可以更大胆一点,通过庭院的设计、露台阳台的装饰

美化尽可能的将安置区的房子打造的各不相同。同时在室内建筑布局时根据旅游

住宿的特点尽可能多的布设房间,采用大玻璃增加房间采光和美感。而对于一些

手工家庭作坊比较发达的村庄,我们在规划的时候不能像城市建设一样搞工业区、

厂区。对于农户来说更愿意的是将生活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在进行生产劳作的同

时可以兼顾到对家庭的照顾。因此我们在进行安置区规划建设时针对那些无污染

无噪音的家庭作坊可以融合进住宅中,在一层设置作坊区单独开门,单独配置供

水、供电系统。一个好的农村安置区可以和村庄的发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可

以激发周围配套商业的产生。如旅游类的安置区可以打造成周边网红打卡点,从

而带动周边咖啡馆、小酒吧、日料等有特色商店的开设。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让游

客游玩半日的“半日村”商业。

三、农村安置区的建设及重难点

早之前的农村建房往往是农户找几个本村的工匠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

工匠凭借自己脑中对房子的布局就开始施工建造了。慢慢随着发展开始有了比较

粗燥的图纸,而且同一个村的房子几户都是一种款式和类型。随着对安置区住宅

要求的越来越高,普通的建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户对房子美观和使用功能的需

求了。农村安置区建造的重难点在那里呢?

第一主要体现在前期规划没有专业的团队来进行指导,不像我们城市

中的商品房小区,房产公司是个比较专业的团队对方案的评审和把控都比较专业。

能发现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以及后期使用的不合理点。而我们农村的安置区在经

过设计规划出方案后参加评审的都是政府机构的人员,因为很少有建筑项目的实

施经历,所以无法对方案的好坏以及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外加规划

设计单位许多并非当地企业,很难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属性、产业结构以及农户的

居住习惯。从而容易造成后期所建造的农村安置小区与我们所想要的效果相去甚

远。

第二难点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的不专业性,农村工匠的技术水平无

法承担复杂的现场施工,尤其部分复杂节点的处理因为没有施工经验的积累无法

进行很好的处理。目前农村有许多的农村安置区尤其是旅游度假发达地区的安置

区,为了整个安置区的独具一格往往选址在山凹或则半山坡上成为了一个山地建

筑。面对这种问题就需要村镇政府机关利用当地在建的公建项目资源或则选择市

场上优秀的施工单位来进行指导和建设,在建设全过程中让农民参与进来。建设

初期对农户进行项目完成后效果的宣贯以及对疑问的详细解答,及时听取农民的

需求,可以邀请农民到建成效果和户型相似安置区进行亲身的体验。建设中期我

们可以学习房地产项目的“开放日”活动,要求农民到工地现场进行参观把控自

家房子的质量。有些村庄的安置区建设喜欢让百姓自建,扔给农民一套施工图后

就做起了甩手掌柜。此种做法造成好的方案、效果都无法落地,之前的努力都付

之一炬。

安置区作为一个时代特有的产物,最初安置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将农

民聚集在一起住上新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产业不断的多元化后,安

置区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因此如何建设一个合理、优美、因地制宜的安置区是

我们必须认真去对待的一个问题。总结来说需要做好一下几点:

第一点对安置区项目的认识度需要提高,尤其是规划设计单位在当下

高节奏的生活工作环境下需要静下心来深入到农村当地去。去深入了解当地的文

化属性及历史故事,了解百姓的生活习惯、人口年龄分布、产业布局等。农民作

为安置区的实际使用者他们的使用感受是最重要的,在前期调研阶段一定要农户

参与进来,做好调查问卷和深入走访,不弄虚作假把农户的想法真正的融入到设

计中去。第二点思想上要引起重视,不能把安置区当作一个简单的安置点来考虑

建设。要把安置区的建设融入到城市和乡镇发展当中去,改变其在人民脑中简单、

粗暴甚至脏乱差的形象。可以把安置区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美丽城镇建设的一

个亮点去打造。让更多的社会优秀资源进入到安置区的建设当中,把他打造成一

个可商可玩可居的景点。工程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產安全和社会稳定。

寿光市严格执行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法定程序,公开招标选择信

誉好、实力强的勘察测绘、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严格执行竣工验收和备

案等规定,重点把好“三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一是严把材料关。在价格范围内选用最好的建材,与供货厂家达成协议,在

所有材料外表或外包装上打上“某某安置区专用”字样。材料生产前,厂家通知

项目建设指挥部,由指挥部派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现场盯靠,从原材料下单到生产、

打包,直至运回,驻厂人员紧盯每个环节。二是严把质量关。组建市建筑质监站、

镇街指挥部、监理公司、村两委、村民代表组成“五方”质监体系,建立进场材

料检验报备、总工、监理、质量公开日等工作制度。对进场材料先检验再进场,

进场后再抽样,聘请两家具备资质的化验室入驻,依据抽样化验结果合格的留用,

不合格的清理出场并附带罚款。市住建局还外聘第三方质监机构,每月检查一次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三是严把进度关。镇街指挥部成员、总工、监理工程师分工

包靠项目部,白天靠在工地现场督导巡查,若发现问题,晚上召开调度会梳理分

析问题,排查解决影响施工的因素。在室内外配套工程交叉施工阶段,协调各项

目部制定统筹施工方案,避免分散施工、互相影响制约,切实提高施工效率。

项目实施前,向村民讲政策、解疑问,并通过召开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

实地参观、入户体验和算账对比等方式,把好处、措施、补助政策讲清讲透,让

群众从心里主动配合。围绕户型选择、楼房分配、农机具存放、供暖等群众关心

关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后研究制定方案。比如,设计大中小户型供群众选择,

采用大小对门户型,大户年轻人居住,小户老年人居住,一家人共住一层。另外,

推选群众威信高、熟悉建筑工程的村民担任监督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在楼房分配上,坚持公开透明运作,由镇街党委政府主导,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

议后制定分房方案,并提交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分房过

程由法律服务机构参与见证,并全程留存影像资料。为方便子女照顾老人及促进

邻里和谐,分房采用单元组合、对门组合和散户抓阄三种方式,实行“三次抓阄

法”,村“两委”成员与村民享受平等待遇,实现“一碗水”端平。


更多推荐

安置,建设,农村,施工,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