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

博洛尼亚进程:成果与目标 

李建忠 

博洛尼亚大学 

1999年,欧洲29国高等教育部长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 

由此正式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是欧洲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最重大 

事件之一。博洛尼亚进程的首要目标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创立和拓展欧洲高等教 

育空间,其内涵主要包括使欧洲高等教育三级学位体系趋同,促进学生和人员流动, 

推行统一的学分标准,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 

资格框架和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本文将重点介绍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历次会议及取 

得的成果,进而指出欧洲高等教育区在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 

博洛尼亚进程历次会议及其目标 

博洛尼亚进程自从1999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在此期间召开的七 

次会议标志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轨迹。 

1.1998年5月,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主管高等教育的部长在巴黎的索邦大学 

召开的索邦会议,为博洛尼亚会议奠定了基础。会议制订的《索邦宣言》提出的目标 

大学(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77 

潮域外视界 

是建立共同资格框架和共同两级学位体系,促进学生和教师流动。 

2 1999年6月,欧洲29国主管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的博洛尼亚大 

学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博洛尼亚宣言》,并以此命名“博洛尼亚进程”,由此启 

动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进程。此次会议提出要建立易读和可比的学位体系,实施学 

分制(ECTS),促进研究人员流动,开展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体现高等教育 

欧洲维度,增强欧洲文化认同感。 

3.2001年5月,欧洲33国主管高等教育的部长在布拉格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布 

拉格公报》。会议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是推进终身学习,体现高等教育的社 

会维度,加强高等院校和学生参与博洛尼亚进程,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 

4.2003年9月,欧' ̄140国主管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柏林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柏林 

公报》。柏林会议的目标是:在机构、国家和欧洲层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将博士学 

位纳入三级学位结构,并作为第三级学位;承认学位和学习期限(文凭补充文件); 

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加强教育与研究密切联系。 

5。2005年5月,欧洲45国主管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的卑尔根举行会议,会议发表 

《卑尔根公报》。会议提出要加强社会维度;制定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方针;建立国 

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促进联合学位的授予和承认;建立高等教育弹性学习路径。 

6.2007年5月,欧洲46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伦敦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伦敦 

公报》。伦敦会议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欧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制度(EQAR); 

制定促进博洛尼亚进程的全球维度战略;制定有效监测社会维度的国家行动计划。 

7.2009年4月,欧 ̄I'146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举行会议,4月29 

日会议邀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埃及、日本、墨西哥、美国等国以及国 

际组织的代表参加“2009博洛尼亚政策论坛”。这是博洛尼亚进程首次邀请欧洲高等 

教育区以外的国家参加政策论坛。会议发表《鲁汶公报》和{2009博洛尼亚政策论坛 

声明》。鲁汶会议提出了体现社会维度、保证学生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完成学业、推进 

终身学习、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欧洲高等教育区下一个十年要达到的十个发展目标。 

二、博洛尼亚进程十年来取得的成果 

十年来,博洛尼亚进程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位结构呈现趋同性 

博洛尼弧进程的重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这需要各国有更加统 

的学位结构,使资格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其中一个重要工具就是采用学分制。博 

洛尼亚进程对学分数量的规定主要适用于第一级和第二级学位(学士和硕士学位), 

对博士学位的学分数量未做明确规定。第一级学位需要180 ̄240ECTS(即欧洲学分转 

换和累积系统)学分(3~4年),第二级学位90.120学分(1.5~2年),最低限度6O学 

78 

分。规定学分数量使各国的学位结构呈现趋同性。除医学及相关领域、建筑和工程等 

少数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外,所有国家的绝大部分高校和专业都采用了新的博洛尼亚三 

级学位结构。 

180+120ECTS学分(3+2学年)学位结构成为主流模式。有l9国学士学位课程采用 

180ECTS学分(3年)。有29国硕士学位课程采用120ECTS学分(2年)的模式。… 

(二)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得到推广 

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简称ECTS)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学 

分转换,促进在“伊拉斯莫高等教育项目”下的学生流动。博洛尼亚进程启动后,它 

成为创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一个核心工具。2003年的柏林会议要求各签署国不仅要把 

ECTS作为学分转换系统,而且要作为学分累积系统。2005年的卑尔根会议强调在第一 

级和第二级学位实施ECTS,特别要重视它在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中的重要作 

用。2007年的伦敦会议强调要坚持实施ECTS,坚持以学习量和学习结果为基础的原则。 

有的国家以立法形式刚性推行ECTS,如西班牙2008年通过新的立法,规定从2010 

"--'

2011年开始强制实施ECTS。有些国家采用自愿原则或行政指导的方式,使ECTS得 

到了普遍推行。例如,英国的高校虽然享有高度自治,不存在实施博洛尼亚改革包括 

实施ECTS的法律上的障碍,但各高校都对博洛尼亚进程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苏格兰、 

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已经存在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2008年英格兰发布高等教育国家学 

分框架,英国的这些学分系统与ECTS完全兼容。 

如果用学分转换和累积以及学分授予的标准来判断,各国实施ECTS情况大致有五种: 

第一,有75%以上的学校和专业采用ECTS,以使学分能够转换和累积,在学分系 

统中运用学习结果和学生学习量的概念,取代了其他学分计分方法,如比利时、丹麦 

等国。 

第二,有75%以上的学校和专业采用ECTS用于转换和累积的目的,面授课时不再 

作为授予学分的参照,改由学生学习量取代,但与第一种情况不同,学习结果尚未成 

为学分系统的常规参照,如奥地利、芬兰等。 

第三,仍把面授课时或面授课时和学生学习量组合用作授予学分的参照,有75% 

以上的学校和专业将ECTS用于转换和累积的目的,如阿塞拜疆、克罗地亚波兰等国。 

第四,有13个国家实施了ECTS,但有75%或不足75%的学校和专业使用各种参照 

界定学分,如德国、希腊等国,它们需要进一步推广ECTS,并需做到规范实施。 

第五,有6国一直实施可与ECTS兼容的国家学分系统,如英国、瑞典等。 

(三)建立了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资格框架是描述和清楚地表示不同层次教育资格差异的工具。在博洛尼亚进程背 

景下,鼓励各国开发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以了解欧洲不同教育系统颁发的资格的 

相似性和差异。2005年的卑尔根会议通过了欧洲高等教育区总体资格框架(简称rQ. 

EHEA,简称“欧洲框架”),提出所有博洛尼亚签署国 ̄1J2007年要建立国家高等教 

大学(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79 

●域外视界 

育资格框架,并从2010年开始实施。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涉及三级学位结构,资格 

的认定基于学习结果、能力和水平描述,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学位采用学分制。 

2007年的《伦敦公报》指出: “资格框架是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内兼容性和透明 

度、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学习者流动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高等院校开 

发基于学习结果和学分的模块和课程专业,改进资格和各种形式的先前学习的认定。 

我们注意到在实施国家资格框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但仍需做出更多努力。 

我们保证N2OlO年充分实施这种国家资格框架,并在欧洲高等教育区总体资格框架背 

景下进行认定。认识到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要求欧洲理事会支持建立国 

家资格框架,实行经验共享。我们强调设计资格框架以鼓励学生和教师的更多流动, 

提高就业能力。” 

各国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起点不一。在2005年卑尔根会议通过欧洲高等 

教育区资格框架之前,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开发基于学习结果、水平描述和学分的国家 

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经历,如爱沙尼亚和英国苏格兰(1997年)。国家高等教育资格 

框架开发的浪潮真正始于2005年,N2oo7年为止,至少有27国启动了国家高等教育资 

格框架开发的进程。目前,约有1/3的博洛尼亚签署国已经正式通过了国家高等教育资 

格框架。 

(四)逐步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2000年 

欧洲成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ENQA),大部分质量评估机构成为了 

它的会员。2005年在卑尔根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方针”,提出了 

欧洲高等教育区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基本原则:高等教育提供者承担着教育教学质量 

和质量保障的基本责任;维护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的社会利益;为学生和高等教育其 

他受益者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具有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保证课程教学 

的实施;重视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吸收外部专家意见;在高等院校内部大力提 

升质量文化;制定相关的措施和程序确保高等院校负有相关的责任,包括负有保证公 

共投入和社会投入的责任;以质量促责任要与以质量促提高的目的相一致;高等院校 

能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质量声誉;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抑制多样性和创新。 L2 

2008年夏季,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注册机构(EQAR)正式开始运作,它是由 

4E组织联合发起成立的。 EQAR是一个依据比利时法律,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注册的 

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主要职能是对符合“欧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方针”要求的外部 

质量保障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发布被注册机构的名单,向公众提供在欧洲开展评估工 

作的质量保障机构的准确和可靠信息。L4 

(五)促进了学生流动 

促进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是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流动工作各 

国发展并不均衡。在派出学生方面,有l8个国家出国留学的流出比例不到3%,一些 

80 

小国如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马其顿、冰岛、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和斯洛伐克 

本国学生流出比例达到10%。俄罗斯、乌克兰和英国流出比例不到l%。在克罗地亚、 

马其顿、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斯洛伐克等国流出的比例远远高于流入的比例,而波 

兰、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克兰流出和流入的比例都很低。在接受留学生方面,法国、 

德国和英国流入比例远高于流出比例,成为欧洲三个重要的教育输出国。 

三、欧洲高等教育区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 

2009年4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举行的“鲁汶会议”和“2009博洛尼亚政策论坛”, 

分别发表了《鲁汶公报》和(2009博洛尼亚政策论坛声明》。鲁汶会议指出,从现在 

 ̄1]2020年的十年间,欧洲高等教育将为实现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知识化 

欧洲做出重要贡献。欧洲面临着全球化、技术进步加快和人口老化等诸多挑战,目前 

又面临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建设充满活力和 

富有弹性的欧洲高等教育。 《鲁汶公报》提出了欧洲高等教育在下一个十年将要实现 

的十个发展目标: 

(一)保证学生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完成学业 

高等教育学生群体要能反映欧洲人口的多样性,注重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提供 

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均等机会。扩大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适当条件 

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这包括改善学习环境、消除学习的各种障碍、为学生创造必 

要的经济条件。博洛尼亚进程各签署国要制定到下一个十年末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 

弱势群体就学的可测量目标。 

(二)推进终身学习 

拓宽高等教育的学习机会也可以通过终身学习来实现。终身学习应遵循公共责任 

的原则。终身学习意味着资格和学历可以通过弹性学习路径,包括通过业余学习和以 

工作为基础的学习路径来获得。实施终身学习政策需要在政府、高校、学习者、雇主 

和雇员间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成功的终身学习政策要包括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先 

前学习认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论知识、技能和能力是通过正规、非正规还是非正 

式的学习路径获得的。终身学习应由完善的组织结构和适当的经费予以保障。贯彻终 

身学习原则应体现在高等院校的实践中。 

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是推动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 ̄1J2012年,各国要 

在博洛尼亚进程框架内实现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自我认定,欧盟成员国要完成国 

家资格框架与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对接。在国家背景下,第一级学位内的中间资 

格可以作为拓宽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劳动力市场日益依赖更高的技能水平,高等教育要教授和培养学生在以后的 

整个专业生活中所需的先进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业能力能使个人在变化着的劳动 

大学(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81 

一域外视界 

力市场中抓住一切机遇。通过政府、高校、社会伙伴(雇主和工会)和学生之间的密 

切合作,提高劳动力的初始学历水平,不断更新技能,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雇主的需 

要,企业更好地了解教育。高校、政府和有关机构要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课程 

计划要安排工作实习和工作现场学习。 

(四)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 

会议重申高校教学使命的重要性和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实施 

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在各级学位教育中向个体学习者赋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供 

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开发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将有 

助于实现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弹性的和更加适应个体需要的教育路径的形成。高校要 

注重改进教学质量,这是进~步实施欧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方针的一个工作重点。 

(五)推动科研和创新 

高等教育在推进创新和提升创造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要增加具有研究能力的 

人员的数量。博士生课程应提供高质量的学科研究内容,并逐步增加跨学科和跨行业 

的课程内容。政府和高校要努力使处于早期阶段的研究人员的生涯发展更具吸引力。 

(六)提高国际开放度 

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通过欧洲联合 

行动计划,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开放度。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竞争日 

趋激烈的同时,要加强政策对话,通过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伙伴关系,特别是通过组 

织博洛尼亚进程政策论坛,广泛加强合作。举办跨国教育应按照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 

保障标准和指导方针,并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跨境高 

等教育办学质量指导方针办学。 

(七)促进学生和人员流动 

学生和人员流动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水准,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 

学术和文化国际化。流动对个人的发展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它可增进对多样 

性的尊重,培养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语言多元化,发扬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多 

语言传统,加强高等院校间的合作与竞争。因而,流动应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特点。 

 ̄1J2020年,欧洲高等教育区至少20%的学生要有在他国学习或接受培训的经历。 

在三级学位中,每一级都应创造流动的机会。联合授予学位、联合开设课程和打 

开流动窗口应成为更为普遍的实践。完善有关政策和措施,保证经费和接收学生的必 

要生活设施,完全承认学习成就,学生补助金和贷款实现异地发放。学生流入和流出 

要做到基本平衡。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条件和生涯路径是高校吸引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 

的必要条件。最佳利用现有法律框架,保障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险、养老金异地发放及 

享有补充养老金的权利。 

(八)加强数据采集工作 

完善和加强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有助于监测社会维度目标达成、就业能力培养、 

82 

人员流动及其他政策领域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情况,并为评估和基准监测提供基础。 

(九)运用多维透明工具 

运用大学排名和高校分类等多维透明工具,发现和比较不同类型高校的优势。开 

发透明工具应与高等教育的关键利益攸关方密切磋商,需要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原则紧 

密相关,特别是质量保障和资格互认原则,应基于可比数据和适当指标来描述高等院 

校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 

(十)经费来源多样化 

坚持公共责任和以公共投入为主的原则,确保公平的机会和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 

展,同时寻求新的渠道,使经费来源多样化。L5 

公报提出委托博洛尼亚后续行动小组起草 ̄2012年的工作计划,落实鲁汶公报中 

提出的发展目标;开发测量和监测流动和社会维度的指标;制定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内 

实现均衡流动的措施;监测开发多维透明工具的工作进展,向2012年部长级会议提出 

报告:最优利用现有组织结构,建立工作网络,提供更多信息,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 

之外的博洛尼亚进程;分析资格互认国家行动计划并提出相应建议。4E组织要继续开 

展欧洲维度的质量保障合作,对欧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制度进行外部评估。 

注释: 

[1l Eurydice.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009:Developmems in the Bologna Process[R].Brussels:Education, 

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2009. 

[2]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Stnadards and Guidelines ofr Quality 

Assru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R].Helsinki,2005. 

[3]即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ENQA)、欧洲大学协会(EUA)、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协会(EURASHE)和 

欧洲学生联合会(Esu)四个组织,因为每个组织的英文缩写第一个字母都是E,故简称4E组织. 

[4]Education and Culture DG.The EU contribution to the Bologna Process[M】.Luxembourg:Ofifce for 

Ofif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9. 

[5] Benelux 2009.Communiqud of the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Higher Education, 

Leuven and Louvain・la-Neuve,28—29 April 2009[EB/OL].hap://www.ond.1aanderen.be/hogeronderwijs/ 

bologna/conference/. 

大学(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83 


更多推荐

欧洲,学习,学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