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桌-大洋电机股票诊断

2023年9月20日发(作者:殷球)
武汉市青山区史话
一、地理、地质、地貌
青山区位于武汉市东部、长江南岸、东径114度36′、北纬30度37',东西
最宽处11..9公里,南北最长12.9公里,总面积45.13平方公里。北临长江,东、
南与洪山区和平乡、建设乡接壤,西与武昌区余家头毗邻。是武汉市的新兴工业
城区。
青山地区是半平原、半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仅为20~28米之间,起伏不大,
土质粘性重,易板结。西部地势平坦,中部呈西北往东南走向分布着10多座小山,
东部因有北湖和严西湖而多水域沼泽。
“青山”原本是长江上的一座小山,因形似鸡头,当地人把它叫做鸡头山。
又因山下有巨石延伸至江中,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矶头山。山上长满了乔木和灌木,
而上下江岸均为黄色土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民至故以“青山”名此见两岸一
片灰黄,唯此山独青,1921之(年《湖北通志、建置、乡镇》)。前人曾在此地留
有“回头黄鹤洲,拱手迎青山”的诗句。
二、地处沿江的自然格局
(一)青山港
青山港,原名青山夹[①],江水北从青山镇青山矶头西侧沿山脚向东南流入
楠姆山,通东湖、沙湖,可达武昌城区东门。在历史上,这一带地势低洼,多沙
洲。长江沿岸没有修建防水大堤,涨水季节,水漫沙洲,成为长江的一部分;把
楠姆山淹成孤岛与青山矶遥相对峙,名曰:“小矶头”。水退后,多露沙洲,则成
为江岸边沙滩水泽。但沿青山矶,楠姆山地势较低,水涨水落,经常年冲洗,成
为一条可以行船的小港,遇有大风大浪,长江往来的商贾行船就要由青山夹进入
楠姆山边躲避风浪,以求平安。久而久之,群众把这一带称之为“青山夹”。南宋
大诗人陆游到夔州赴任时写《入蜀记》一文中说:至青山镇,由青山矶头入‘白
杨夹口’一路的见闻记述颇详。称这白杨夹口乃是由水道入鄂州(武昌)的捷径
之道。
清末,太平军攻取鄂州城,从青山至武昌大堤口的江边农民自发修筑拦水之
用的长短、大小不一的田地埂子,平整了一条通道作为行军之用,才有江堤雏形。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基础上修成为江堤,在青山夹江水入口处筑一闸,名武
丰闸,以防江水。从此商贾船只也很少由此往来了。解放后,1955年,武钢建于
青山,逐年加修成现今的长江大堤。为了武钢工业生产用水需要,又将这青山的
自然港,进行加深扩宽。并在此港约300米处江边,新建了江心水泵站,平时,
取江水,注入港内,南流沙湖,再从工业港取水进入武钢厂区内,以供工业生产
之用。
现在此港正式定名为青山港,北起由青山镇长江堤边,经武丰闸穿越和平大
道青山公园楠姆山、过冶金大道进入东沙湖,再入武钢厂区,俗称,“小河”全长
4480余米。和平大道、青山公园、武黄铁路、楠姆、冶金大道等处,均修建
有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和钢梁铁路桥。但此港由于常年抽江水注入港内,水含泥
沙,易于淤阻港道,由武钢疏浚,以防渍水为灾。
(二)青山河道的变迁
长江水道武汉段呈弧形,由嘉鱼县簰洲湾至青山段为东北走向,从青山至黄
石段为东南走势,长江流经青山时基本上是弧的顶部和流向的转折点。
长江因在龟山脚下与支流汉江交汇,受两江走势导向的影响,水的流速与流
向在此发生变化。有的年份长江上游水量充足,其势压倒汉江之水,长江之水保
持正常走势。而有的年份汉江流域雨量充沛,形成较大冲势,就会迫使长江水势
改变流向。但不论哪股水势强弱,在交汇点的上下游近距离内形成较强的回流与
旋涡是不会改变的。受两大水系交汇所产生的阻力的影响,主流长江之水流速减
缓,水流中夹带的泥沙在上游不远处沉淀淤积,天长日久,长江中冒出一个沙洲,
时间长了,被人们称为白沙洲。同样,长江与汉江汇合后,按常理,两股水合二
为一,水量会增大,流速会更快。然而,因长江经过龟山与蛇山往下去几十里都
是平川,没有任何阻力,且河道较宽,水势趋缓,加上两岸在历史上没有坚固的
堤防,水流失去控制。如果遇到洪峰,长江之水就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闯,泄入
河道两旁的平原与湖沼 地区,水流仍然保持平缓的趋势。再经鄂洲地段回归河道
回的旋流中下沉,致使青山段的河床中心慢慢出现了一个长10多公里沙洲,正对
青山矶的地方最宽,约2公里,形似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将长江之水一分为二,
千百年来永不沉没,任凭江水流淌冲刷,河道变迁。
不知何时起,沙洲上开始有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耕种,在长江里捕鱼,繁
衍生息,久而久之,居然发展到有几百户、几千口人。既然有人居住,且能生存
发展,这个江中之洲自然会有名称,不管它原来的名称是什么,近几十年来,正
式的名称叫“天兴洲”。也许这个名称有着其他特殊的寓意,不过,青山段长江河
道南来北往始终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是青山河道变迁的历史见证。
20世纪30年代以前,靠青山一面的河道很狭窄,河床很高,多水季节只能
行走吨位较小的木帆船。枯水季节,上下河口连小木船也不易通过,青山这边的
人要到天兴洲,或天兴洲的人到青山镇来都比较便利,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青山
峡”。那时,天兴洲的北面才是长江的主航道,来往于武汉和下游港埠的轮船都是
走的主航道。当时青山镇也不是大码头,因为江面不宽,水流较缓,方便木帆船
的通行与停靠,上游放下来的木排、竹排走青山峡更安全些,所以变迁对青山镇
不构成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后,青山的河面逐渐开始宽阔,主要是天兴洲的南岸受激
流冲刷逐年崩塌,青山河道逐年随即增宽,天兴洲北岸水势减缓,河床淤积增高,
居民也就逐年北迁,这就形成青山峡变成了大江,天兴洲的北边大江变成峡。来
往航行于大江的江轮巨驳改行当年的青山峡了。谁也不曾想到,经过20多年的河
道变迁,靠青山一面的主航道形成,这一 黄金水道 , 竟是导致新中国成立以
后第一个兴建的钢铁基地落户青山的重要条件,会从此改写青山的历史。这真是
沧海桑田今犹存,青山为证且是虚,如果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来形容
就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了。
(三)青山堤防的变迁
古代青山一带长江沿岸,人口尚不密集,两岸分蓄洪水之地也多,虽洪水泛
滥,但损失有限。后来,这一地区人口渐增,沙滩筑堤围垦活动渐多,也逐渐出
现了江堤雏型。
武青堤:青山筑堤较晚,到明代中期,民众自发围垸,御水垦殖。清咸丰二
年(1852年),太平军水陆进逼金陵,曾在青山江边煤炭洲,天补洲(东兴洲)
之间,铺筑行军路线堤,此乃武青堤前身。其堤身矮、堤形乱,不成规模,无法
抵御洪水。居民水涨即逃离,水退后重新进驻。督清总末湖广张之洞,于1899
年,在仅有堤形的基础上统建堤防,用5万3千两。以地形之起伏而定堤身之高
低,一般高一丈至一丈七尺,堤面宽二丈,推算堤顶标高在27.5米左右,但只能
达到低标准的抗洪能力。取起止地名称武青堤至今。
1931年8月19日,长江水位上涨,堤身溃口,青山蒋家墩一带平地,由于
江水倒灌,深达3米之高,成为泽31.7米,堤面宽8米,内外坡1:3,国。
解放后,武青堤从青山镇(公里碑24+620)起至下新河(37+980)为止,青山区
仅从青山镇管辖到罗家港(31+880)全长7.26公里,堤顶高程外脚防浪台高程26~
28米,内脚压浸台高程25.3~27.0米,外坡有块石护坡,内坡为草皮铺筑。
(插图60)
武青堤排水泵站上有罗家港泵站,排量每秒30立方米;中有倒口湖泵站,
排量每秒24立方米;还有1、3号排污泵站,各约1立方米;取水泵站有江心、
江边泵站,进水量合计约每秒64立方米;码头有重件码头、轮渡码头、大件码头、
靠船码头、粮食仓库码头等。
武惠堤:青山镇以下的武惠堤,始名“西北湖堤”。明代中期沿江多零星民垸,
清末并垸成堤,1899年张之洞想修建,因湖主横争渔利,饥民请愿,遂而中止。
1923年2月,由鄂督萧耀南与巨绅李紫云,按国家出资和私人捐款各半兴建,次
年大水即溃,以后一直把武惠堤当作民堤,临时招募民亻夫岁修,故防洪能力很
小,解放前半个世纪,外洪内涝有记载的达7次。
武惠堤由白浒山(0+000)起,至青山镇(24+620)矶头山脚止,青山区从
19+705管辖至24+620,全长4.665公里,内有250米堤段因武钢建工业港挖断,
形成工业港东西堤全长6.348公里,由长航青山船厂管辖1019米(基本上为混凝
土防水墙,其中有下船滑道长188米),武汉石化厂管辖1461米(土堤),武钢管
辖3868米土堤(其中混凝土防水墙约860米),另外,石化厂在武惠堤划有780
米专防;武钢在武惠堤有专防1475米。
武惠堤排水泵站有:许家泵站,排水量每秒10立方米;石化行政楼泵站每
秒0.85立方米;工业港泵站有船厂排渍泵站,排量每秒5立方米;武钢龙角湖泵
站,排量每秒6.05立方米;石化二污雨水提升泵站,每秒1.67立方米;球罐区
排水泵站每秒0.1立方米;武钢工业港A泵站排量每秒1.68立方米;B泵站每秒
2.9立方米。还有青山船厂取水船抽水泵2台,每秒0.27立方米;石化长江取水
泵约每秒0.1立方米。沿堤码头有天兴汽渡码头,长航青山船厂向阳码头、石化
厂油码头、武钢工业港码头等。
武惠堤堤顶标高31.7米,堤面宽8米,内外坡1:3,外脚防浪台高程均在
27米以上,内脚压浸台高程26.5~27.5米。工业港围堤堤顶高31.5~31.7米,
内外坡1:3,外防浪台很窄,涨水时变成河道,内压浸台26.3米~27.5米,青
山船厂厂区一带可达28米。
(插图61)
解放前,堤防百孔千疮,内外杂草丛生,堤外水塘连串,高处农民种有庄稼,
堤内堤外都有农田,随处乱葬,堤顶一条简易碎石路,堤下是一条臭水沟,沿堤
是碉堡和壕沟,堤顶高仅约27.5米,堤顶宽度5~6米,矮小不足以抗洪。1931
年洪水决堤,百姓携儿带女逃生,饿殍遍地,洪灾未过,疫病又至,雪上加霜,
一幅惨景,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洪水冲堤坝”。解放前
半个世纪,外洪内涝有记载的就达7次之多。
现今的青山堤防是由武青堤(7260米)、武惠堤(4665米)、工业港运河东堤、
西堤(6348米)、工业港子堤(1927米,含界堤)组成,全长20.2公里,堤顶高
程达到31.5~32米,可以抗御1954年型特大洪水。堤顶宽8米,内、外边坡1:
3,除青山船厂、武钢工业港东堤有1800米防水墙外,其余均为土堤。为青山区
提高了抗洪能力,保卫了安全。
(四)青山的湖泊
青山区是一个多湖的地区,计有北湖、严西湖、阳春湖、戴家湖、白家湖、
龙角湖、倒口湖等湖泊。
北 湖:位于原八吉一带,面积约6.67平方公里,水深达15米左右,盛产鱼、
藕、莲子,附近村民以渔业为主,尚有部分半农半渔。在旧社会每当冬、春季节,
全区及豹澥、花山一带贫困农民下湖挖藕以渡饥荒。群众称“救命湖”。今为武钢
"北湖农场"所在地。
严西湖:位于陈家井乡与豹澥区花山乡一带,原面积14.2平方公里,现为
13.2平方公里,承雨面积67平方公里,东与北湖一堤之隔。该湖呈“七”字形,
分别由7个小湖组成,即塘湖、长湖、唐湖、庙湖、后湖、沈家湖、三汊湖。湖
水深10米左右,水质清沏,产鱼、藕。
(插图62)
阳春湖:又名阳汊湖。位于原龙王乡、武丰乡之间,面积约1.2平方公里,
水深2-5米,水质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产鱼、藕。今湖已填,成为公路及居
民区。
戴家湖:位于原法华乡(今工人村以西,青山公园以东),面积300亩,产藕。
因建设需要今湖已填。
白家湖:位于原温州乡(今铁珞山南边),面积约200亩,产鱼、藕,作农业
用水湖。今已填。
龙角湖:位于原法华乡、挽月乡、新民乡等3乡之间,面积250亩,产藕、
作农业用水湖,今湖已填,成为武钢厂区堆积矿渣区。
倒口湖:位于和平公园的长江边,是1931年8月19日,长江洪水泛滥,武
青堤溃口,冲刷而成。地面被冲刷的最深约8米,一般平地深约3米,张公祠、
任家路、八大家蒋家墩一带一片汪洋。江水倒灌,涌入武昌城区,仅大东门、通
湘门外及凤凰山、中山路一带高地未淹。退水后,成为现在的倒口湖。
倒口湖为了安全度汛,从1964年至1983年累计填湖8万多平方米后,湖的
面积不足2万平方米。在填湖地面上,建有青山防汛指挥部、青山水务局、青山
土地管理局、一冶机修厂、氧气厂、青山变电站等单位。
(五)古沙滩上的山
青山区的山,有冲积层的,也有部分是四纪坡积层。山的走向,不够清晰,
分布比较零散。如:区北面沿江一带的山,多系冲积层的小沙丘。如:青山镇一
带的鸦雀山、楠木母山、周家山、狮子山、王家山、坟祖山、营盘山、荞麦山等。
东面也有崖石山、石山、鼓架山、铁珞山、凤凰山等。
青 山:位于青山镇,西、北临长江。东麓和南麓伸抵青山镇的沿河街,西麓
傍青山港、武丰闸,面积约有3.2万平方米,海拔62.68米,黄沙土质,山脚底
在长江水中,有碎石。陆游《入蜀记》载:“多碎石浅滩。”清同治《江夏县志·疆
土》载:青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尾亘长湖,首枕大江,山下有矶,曰青山矶,
矶上有洞庭庙。”1921年《湖北通志·建置·乡镇》记载:“青山矶,在县东北三
十里,多碎石,浅滩。”此山处长江之滨,上下江岸均为黄土堤、滩,往昔过往船
民至此,见两岸一片灰黄,唯此山山色独青,临江而立,故以“青山”名之。青
山东、南麓,古为驿道。在20世纪70年代,武汉建石油化工厂、平山建厂时,
在山脚下曾发现驿站里程石碑一座,上刻:“青山上至武昌司门口三十里,下至阳
逻三十里。”此碑现深埋于路基之下。山东南麓即为古青山镇。原山上有“洞庭庙”
早已毁圮,今新建一楼,高三层与武昌黄鹤楼东西相望,斗拱飞檐,琉璃碧瓦。
登楼远眺,树木郁郁葱葱,楼阁巍巍,江流浩渺,千帆竞发,使人心旷神怡,别
有一番情趣。
(插图63)
楠姆山:位于青山公园内南端的边缘,面积8500平方米,海拔34.9米,山
上昔有楠姆庙,以山为名,此山西在宋、元、明、清之际,皆为水域,长江水涨,
水与江通,江水环绕,一片汪洋。此山与青山矶南北相望,突于汪洋之中,故俗
称此山为小矶头,三面临水,船只每遇风浪,多在此停泊避风。相传,船民为了
求神灵保平安,集资建庙,在庙内供镇水之神——“楠姆菩萨”。庙、山因此得名,
庙毁于清末火灾。解放后,尚留有小庙堂一间的残迹。1958年辟建青山公园时,
又拆除。在庙址原地约20米处修建凉亭一座,清砖、木柱,并用部分原存黑色布
瓦。登此亭,可环视钢城全景,现为青山公园的自然风景点。逐年绿化,已满山
葱葱郁郁。山顶平坦,东坡有小片坟地,山北低处,有前绿村,后绿村的居民区,
山南麓有新建基督教堂,过青山港,新建砼桥一座,和青少年宫、游泳池,楠姆
饭店。
石 山:位于原青山、招贤两乡的交界处,山高59.16米,山腰上有座寺院
称石山古寺,俗称"石山庙",山也因庙而得名,叫石山庙山,是青山地区有名的
社庙山。也是青山地区较大的丘陵之一。随着武钢建设的发展,今天,武钢办公
大楼建于石山庙山原址上,正是武钢指挥钢铁生产的中心所在地。
铁珞山:铁珞山位于原青山的温州乡,在石山之西,山高不过20米,约有千
米之长,山旁有一条石子公路,前通铁铺岭可达张家铺、王家店等镇,后通青山
与白洋桥等地。此山今不存,山基上已建成武钢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已成
为南来北往交通的必经之地。
白玉山:位于白玉山街西北面,面积5000平方米,海拔46.9米,系黄砂质
石山。白玉山原为青山区余家土库乡辖地。山顶是一块镜面平地,在山顶修建有
一座上下两幢的庙宇,取名“白龙寺”,上面为大雄宝殿,下面为东岳殿。此山体
状似佛事用的钵盂,故又称“钵盂山”。解放后,因武钢建设用石料,设采石场,
山体因采石已削平。
黄金咀:黄金咀系一小山丘,位于青山镇东南,一丘孤立,面积30000平方
米,海拔45米。此山古为黄姓所有,山脚为早年的河滩之地,为捕捞洼处,故名
“黄金咀”,沿用至今。土质山,现由青山区园林局列为绿化山。
鼓架山:位于陈家井,东北邻严西湖畔,山体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00米。
《武昌县志》载:“此山原荒坡秃顶。”1968年开始植树造林,至今林木覆盖其上,
并辟有果园茶林。山顶植广叶杉200,北坡植有马尾松、山南坡植有川白、金钱
桔、野板栗、茶树、竹子,茶香果硕。南麓有尤庙镇,西有新武东火车站,交通
方便。此山山顶有巨石一片,唯中央四石突出,呈鼓架形,既奇特,又壮观。确
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绝妙画面。
凤凰山:位于凤凰村北,东为武汉石油化工厂厂址,西连荞麦山,北至百花
村,面积14400平方米,海拔61.75米。相传此山原高耸挺拔,有如凤凰独立展
翅之状,故名。20世纪50年代,四周群山大多削平,成为工业区,此山今已平。
泥鳅山(又名丽秋山):位于青山公园东南部,海拔34.05米,投影面积14 ,400
平方米。原名泥鳅山,相传有一年秋天,一画家来此写生,正值满山红叶,十分
美丽,故易名为丽秋山,年长日久,延用至今。山蜿蜒起伏,绿荫密布,松竹争
茂,风景秀丽,山上建有望钢亭(文革期间被毁),山下有植物园,1959年2月,
此山并入青山公园后,为园中一景点。
(插图64)
坟祖山:位于青山区北部。东抵青山牛奶场,西邻桃园村,南为工人村十六
村,北至王家山。面积5.7万平方米,山高海拔66.7米。原为无主坟山,称坟祖
山至今。1958年,青山区政府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迁坟育苗,新辟绿地170亩。
现由青山区园林局列为绿化山。
王家山:位于青山区北部桃园村东。东接苹园村,南与祖坟山相连,北至新
民街,面积1.68万平方米。海拔51.61米。原为王姓所有,故名。山上丛林茂密,
被青山区园林局列为绿化山。
三、街道纵横
(一)青山的交通
青山镇乃江夏县一乡镇埠头。自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全国取消了驿
站,成立了陆上运输线。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11月,青山人李善征等人集股创办武浒汽车路
股份有限公司,从青山沿武惠堤到白浒山,路长35公里,于12月8日,开始营
业,先通青山镇,随后延伸到渡口。到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将路修到白浒
镇方全线通车。开办时有汽车7辆。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武昌县修筑县道由青山到王家店,路长18.96
公里(此路今犹存青山镇经工人村、铁珞山、厂前、铁铺玲、张家铺、王家店)。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修筑武昌经青山镇、沙庙、葛店线、路长46
公里,于年底完成通车。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因武汉沦陷,公路遭破坏,后经修筑,于同年
9月18日,开通武昌经青山、葛店到大冶县班车。全程长116公里。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湖北省道发布:武昌经青山到葛店段为省道。
(插图65)
(二)抢建工人村始末
1955年8月初,武建总公司决定,在青山镇西南、蒋家墩以东的一片山丘梯
田上建设15万平方米的简易住宅。限期当年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以迎接建设武
钢的各路大军,并将该处定名为"工人村"。
(插图66)
武建一公司接受任务后,三个工地担任了五、八、十街坊和十二街坊一部分
约5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施工中期又增加了自来水厂和武建电影院工程。
从8月10日开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共14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必须完成
350平方米以上。
尽管工程简易,技术不复杂,但工程量大,时间紧,要求严格。从平整地基,
材料短途运输,到施工的每个工序,全靠手工劳动。特别是人工挖土,任务量大,
高温闷热。
工地的大量设施,包括宿舍、食堂、浴室等都在蒋家墩倒口湖附近,而工人
村现场是在一片丘陵梯田水塘中建房子,随高就低,根本没有大型设施的地方。
工地党总支,根据施工特点与施工条件向广大职工进行明确交底,发动群众克服
困难,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职工们说:“迎接各方来武钢的建设大军,这是
建设武钢的第一炮,这一炮一定要打响,我们要迎着困难上。虽然这里没有像样
的公路,现场也没有工棚,又没有交通车,但我们有两条腿,只要每天走两个小
时的路(从基地到现场往返两次)就解决了。”这样同志们从早晨5时起床,拿上
两个馍馍就走,到达工地就干起来,后来食堂的同志在现场搭了一个简易的“窝
棚”,解决了中午一餐饭的问题。搞材料的同志更辛苦,他们上班前跑材料,搞运
输;施工中送材料到施工点,晚上还要看护材料防丢失。从不计加班加点要报酬,
真是百分之百的奉献。
施工中,大家发扬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把豪言壮语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创造出很多感人事迹。潘福良木工班,全班12人,一个工作日完成8栋房屋的木
工作业,为泥工砌墙盖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全公司受到通报表扬。当时工程砼
工的工作量很少,凡是挖土、材料短途运输,合灰等附工工作全由他们担任,人
工挖土量大,土质坚硬,天气闷热,作业时间长。尽管这样,班与班之间开展劳
动竞赛,白天湿度高就夜晚施工,工地每3天评比1次,促进你追我赶,产量不
断提高,基本上满足了施工进度。
10月间,上级决定在八街坊增设一个武建电影院。电影院地址是一个多年的
藕塘,黑色淤泥有几米深,基础要求建在这藕塘上。工地召开了“诸葛亮会”,其
中最重要的是苦干加巧干,连续作战,一鼓作气,完成基础工程,就等于完成了
任务的一大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年末竣工,除了一些必要的措施,
只有用人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了。采取的办法是:在离基础2米以外挖了一个
5米多深的积水井,把塘水集中用水泵抽走,黑色淤泥硬是一锹锹地挖了5天5
夜,直到见到硬土,再挖50公分,及时烧灌砼。通过7天7夜的苦战,有的同志
一连干两个班,三个班不下火线。工地、工段领导也是几天几夜不合眼,边指挥
施工,边参加劳动,工人们看到领导人员和他们一样卖力气,就越干越有劲,终
于在12月25日以优质建成交付使用。
泥工班同志更是施工中的主攻力量,单砖墙砌的横平竖直,灰浆饱满。特别
是在龙角山砖砌水塔工程中,每天平均砌砖2800多块,水泥沙浆内外粉刷,精心
养护,一次试水成功,得到公司检查人员的赞扬。
经过140个日日夜夜的英勇奋战,和兄弟工地一起建成了武钢第一个工人新
村。
(三)街道命名的起源
1955年2月15日青山区正式成立,随之武钢的筹建工作亦在紧锣密鼓地进
行。这时,建设武钢的大军十余万人,从全国各地陆续云集青山。青山区初建,
仅有一个方圆不到一、二华里的古镇——青山镇,一条百来米的老式街道——青
山正街,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建设者。武钢承建单位——武汉冶金建设公司(一
冶前身)为 了急需,在青山镇东南上坡处的空旷地区,向西南延伸到红钢城桥头,
日夜赶建简易宿舍,用很短的时间建成这么多宿舍,公安、城建部门,一时来不
及正式命名,只好叫做“工人新村”,公安机关为了便于管理,从青山镇上坡处的
大片空旷地带,哪里宿舍先建起来,哪里就叫一村。因此,从东南丝茅墩、往西
南桥头村以东止,依次分别叫工人新村一、二、三、四、五、六、七村„„随之
1956年下半年从工人村通往武昌区直贯蒋家墩、八大家、任家路的一条水泥大道
相继建成,大道两旁“苏联式”的三层楼四合院宿舍,也一栋栋接连耸立起来,
武钢建设单位和家属,陆续迁入这里办公和住家。公安机关对这些具有永久性的
建筑,还没有命名街道,门牌号码没有编排,单位职工家属迁入的户口,就无法
登记注册。这对职工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当时,青山公安分局,向
市公安局汇报。市公安局指示:“要分局秘书股、户口股,汇同调查命名,造册上
报、审批执行”。分局决定指派秘书股陈克斌、户口股柳铁人、魏庆林三人组成临
时街道命名小组,为街道取名。
三人花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拿着图纸,深入街道居民群众特别是武钢群众
中去,听取意见,收集了好多名词和当地原有的名称,回到办公室,拿着《青山
区规划图》,按照武汉市街道命名的常规方法。拟了好多街、道、巷、里名称,往
图纸上安。安来安去,都是一些老式名称。再打开武汉市的《街道名册》,参考对
照,发现重复的太多,也没有新兴工业城区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再
次下到街道、派出所,听取公安干警的意见,大家七嘴八舌,提出了不少好的意
见:1、要有新兴工业区的特色;2、要稳定东北工人家属的思乡情绪;3、要从简
命名、方便群众生活习惯。正巧议论时,不知是谁低着头数青山区规划图纸上有
多少个方块,并自言自语地说:“有一百大几十呀。”这时,柳铁人笑着说:“有了,
象工人新村那样用一、二、三、四、五地数下去吧!何必多动脑筋呢!把工人新
村的新字去掉,保留工人村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村的叫法。过了桥头,
从蒋家墩开始,一个一个方块数到罗家路,加上街坊两字。这既解决命名的冥思
苦想,又解决了东北人的思乡问题,也方便了今后新建的街坊宿舍,依次编排。”
经他这一提议,于是就把临时叫的“工人新村”去掉“新”字,改为工人一村、
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以避免与江岸的“工人新村”雷同。再
从蒋家墩新建的三层楼房宿舍为起点,按方块顺着往八大家、任家路方向,在规
划图纸上,顺序排出一百多个街坊。
街坊按一、二、三顺序排出来后,这样编排的街坊顺序,没有按照“约定俗
成”的常规,沿长江顺流而下编排的缺点。这是因为当时武钢兴建宿舍,是以蒋
家墩为轴心向西南,逆江而上伸延去的。如果要按常规由长江顺流而下的编排,
八大家和任家路一带的街坊有些是空白,失去了顺序的价值,不便管理。因此,
只好逆江倒数了。但接着对从工人村通向武昌;八大家通往武钢厂区大门的两条
大道和两侧的小道命名排序时,就注意这个问题了。首先,把从工人村连接武昌
区的积玉桥,大道准备叫“积玉桥街”。可是仔细琢磨,觉得不妥,不仅没有把青
山这个新兴工业城区的面貌反映出来,而且与武昌区混在一起,没有分开。经请
示,市公安局治安处户政科指出:国家搞工业建设,需要和平环境。此语受到启
发,于是就把工人村通往武昌的大道,叫“和平大道”。在此基础上,又把靠大道
沿江一侧横向的小道,从现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中间东西两侧的一条路取名为“建
设一路”,顺江而下,排到蒋家墩桥头,整整十条横路,就冠以“建设一、二、三、
四、五„„路”排下去。为什么把这些横路冠以“建设”二字呢,这是个联想。
“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是武汉市建设学校的校址,将原来的建设学校迁移到
武昌石牌岭去了。还是借该校“建设”这两个字,来寓“和平建设”之意,这是
一个有趣巧合。从八大家通往武钢厂区大门这条道,是为武钢服务而修建的,先
准备命名为“钢铁大道”,觉得不妥,因为这只反映出钢铁生产的一面,没有把建
武钢这一面反映出来,意思不够完整。这时,又联想到武汉冶金建设公司这个名
字,从中借用“冶金”两个字,寓意双关,把“生产、建设”两个方面都包含了,
就这样定名为“冶金大道”。把大道两旁的横向小道,分别叫“工业一路、二路、
三路„„,往武钢厂区方向数去。正好这两条大道和横在其中的小道,反映出“建
设冶金工业”需要“和平”环境的含意。另外,武钢厂区大门一带,就叫厂前街。
武钢东面,当时有武铁武昌东站,遂定名为“武东”。在红钢城铁路附近,有一条
小沟,是农民雨季排水、旱季抗旱引水的小沟,往来行人不便,修了小水泥桥(原
为木板桥),方便行人,大家把它叫“新沟桥”。“新沟桥街”,就因此而得名。至
于蒋家墩、八大家、任家路、三弓路等,都是未建区前的一些姓氏村落老地名,
现在有的是泛指,而没有街道实体,有的夹杂在街坊之间,依稀尚存几户旧居,
或一条小街而已。就没有取新的街道名称了。
这些街道、街坊名称定好了,造册上报市公安局,同时将取名过程,也一并
作了汇报,得到认可,并受到好评说:“有新意”。当时,在汇报会上,有一位花
白头发的人(据介绍是市政建设部门的工程师)笑着说:“你们这次为街道命名的
确动了一番脑筋,很有新兴工业城区的特点。日后,假如你们有机会,坐上我们
国家制造的飞机,围绕青山区的蓝天上空盘旋一周,低头俯视大地,你就会发现
这大地上一栋栋四方块式的红砖瓦房,镶嵌在大道两旁和街坊的绿荫丛中,就是
一个个红色的小‘工’字,两条(和平、冶金)大道,由东到西直贯其间,是一
个个小‘工’字组成的大型‘工’字,映入你的眼帘,这奇巧的组合图案,将会
引起你们无限遐思!”他这一番话,把人们都说乐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
大搞“红海洋”,提出蒋家墩、任家路是“封、资、修”的东西,而改为“红钢城、
红卫路”而一直沿用至今。
1965年上半年以后,红钢城(原名和平街)人口日益增多,不便管理,于是
将铁路以南划出,新成立了冶金街。
在武钢“O七”工程建设开始时,冶金街又日益扩大,人口不断增多;武东
地区也新扩建了武钢二生活区。都提出要“一分为二”划为两条街。为此,区委
办公室街道政法科召开了街、所领导会议,征求意见时,红钢城派出所的杨汉勇
同志提出:“武东二生活区附近有一个“白玉山”。老街武东名称不变,新区就叫
白玉山街,又美又雅。冶金街划分出来的地段,就叫‘新沟桥街’。于是就采纳了
这一建议,而被上级批准确定下来了。
后来,红卫路街以南,武钢在那里又新建了大面积的宿舍,把它叫“钢花新
村”,就成立了“钢花村街”。
这就是青山区街道命名的经过和由来。
(四)任家路与八大家的来历
“任家路”和“八大家”,位于青山区红卫路街所辖地段,是青山区的西大
门,清末民初,任家路只有上三弓路和下三弓路。两路之间,有任姓地主雇工种
植的大片庄稼。上、下三弓路农民出门办事、田间劳作从一路走向另一路,得绕
着任姓地主的田边通过,既耗时,又费力,极不方便。此时任姓地主虽有土地成
片,富甲一方,但人丁不旺,后辈不济。为行“善事”,他从自己的土地中间,让
出一条横贯上、下三弓路的小路,给行人以方便,此举得到人们的好评,便将此
路取名为“任家路”。
“八大家”是由曾庆安、曾宪海、曾庆松、吴时享、吴德稳、吴时祥、胡承
坤 等八家组成的村落而得名。清末民初,这几家农民从黄陂、黄安、江西等地来
此落户,以后又陆续迁来邱姓、梅姓、田姓几户人家。他们大多以种地为生,几
代人在这里生息繁衍。武汉解放时,“八大家”已有百余户人家居住。1955年“八
大家”农民为支援武钢建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以国家利益为重,让出
了土地,迁往他乡安家落户。
1955年建区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任家路”的建设突飞猛进,坐落
在这里的冶金工业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在建设我国钢铁工业基地——武钢时,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青山区高等学府之一的“武汉科技大学”,每年为国家造就一
大批钢铁工业专业人才。武汉钢铁公司第四招待所,以优质的服务迎接世界各地
的宾客。冶金部安全环保研究院为祖国的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南冶金
地质勘探公司的办公大楼里时时传来探明矿产的喜讯。一冶专用码头成为水泥等
建筑材料运往香港的外运码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任家路”一带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高低不平、泥泞满地的“任家路”小道,如今已被笔直宽
阔的和平大道所取代。大道两旁的一批中央、省、市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又迎
来各地的客人,使“任家路”也逐渐成为世人所知晓的地方。
昔日的“八大家”,今天已辟为武钢材料处仓库和园林绿化基地——青山和平
公园,也是武(昌)黄(石)铁路线上一个火车站的站名。武钢及驻区各厂的大
批生产原料和各类产品,大都通过这条铁路运往祖国各地。武钢材料处“八大家”
仓库是武钢生产、建设的物资供给部,物资年吞吐量千万吨以上。
现在的“任家路”、“八大家”,大道小路四通八达,厂房住宅错落有致,林木
花草翠绿葱郁,规划设计布局合理,人们在工余闲暇,慢步在宽舒的林荫大道上,
感到赏心悦目。
(五)工业大道派生四条工业路
工业大道:位于青山区和平大道南侧。南北走向。垂直于冶金大道与建设港
之间。北起和平大道和冶金大道交汇处,南端暂止于建设港北岸,全长约550米,
宽49米,水泥路面。路东为34街坊,属冶金街办事处辖;路西为38街坊,属红
卫路街办事处辖,两侧均大院围墙,无门牌编号。工业大道建成于1979年,此前
皆农田菜地。为适应青山区的发展经城建部门规划而修建,以地处青山工业区中
心地带而得名。按规划,建设港南侧正继续扩展为新的居民区,工业大道将横跨
建设港继续向南延伸。该大道北端与和平大道、冶金大道相接,是青山区的主要
交通干道之一。
(插图67)
工业一路:北起和平大道南侧,向南穿冶金大道至35街坊。长726米,宽
26米,门牌:1~20号。1972年建成,命名工业一路。冶金大道以北路段原碎石
路面,以南路段为水泥路面,均可通行汽车。两侧有居民区28~31街坊。市公共
汽车五场、一冶安装公司、武汉钢铁设计院、国营二六五厂等分布在路两侧。
工业二路:北起和平大道南侧,向南穿冶金大道至一冶机械动力公司。长1270
米,宽20米,门牌:1~4号。1972年建成,命名工业二路。冶金大道以南路段
为水泥路面,以北路段为沥青路面,路面宽坦,可行各种车辆。是青山区建六立
交桥,市政侧路与冶金大道的重要连通道。2002年4月,区建设局对工业二路以
北路段进行了拓宽改造,道路全长510余米,车行道宽9米,面积4500平方米,
人行道6000平方米,非机动车道2000平方米,花坛面积7500平方米,工程投资
220万元。2002年9月底通车并交付使用。两侧植有法国梧桐,浓荫如盖,排列
整齐,西侧有居民区28~31街坊,东侧有居民区24~27街坊。
工业三路:北起和平大道南侧,向南越武黄铁路、冶金大道至23街坊。长约
1280米,宽20米,水泥路面,无门牌编号。1972年建成,命名工业三路。此路
跨新沟桥、冶金街办事处辖区。东侧有居民区20~23街坊,西侧有居民区24~
27街坊。沿路分布有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红钢城车站等。
工业四路:北起冶金大道,向南至104街坊。长820米,宽20米,水泥路面。
1972年建成。命名工业四路。东侧为居民区。门牌:90~121号。均六层楼房,
排列整齐。路口分布有武钢剧院、武钢钢铁研究所,西侧为居民区22、23、104
街坊。
(六)和平大道横贯十条建设路
和平大道:又名武青二干道。西南起武昌中山路积玉桥路段,东北至青山工
人村路,是武昌、青山两区之间的主要交通干道,从罗家港四号桥以西50米分界,
东为青山区所辖,全长7404米。
(插图68)
该路青山段始建于1955年,为适应武钢建设和生产的需要修筑了此路。1967
年此路曾改名东风大道,1972年恢复原名。该路由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二师施工,从罗家路至建设四路建成沥青路;从建设六路
至青山港桥,涂家村建成7米的水泥路;从涂家村至工人村路建成7米的碎石路。
以后,随着武钢投产和青山、武东地区工业建设的发展,道路逐年进行了扩宽,
加铺改建,使道路宽阔平坦。1958年至1999年进行了7次拓宽和降坡等改造。
1991年青山区市政建设局施工,将建设一路至罗家路1483米长的道路两边加宽
3.5米车行道,并铺砖2米宽的人行道。以后经过不断改造、扩建,工人村至建
设十路段车行道按规划形成14米宽路面,人行道已列入工人村道路排水二期工
程;罗家港至建设十路全部按规划形成车行道、慢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线型
美观,景色宜人。路西端成为青山人民引为自豪的西大门。20世纪80年代建成
的工业三路双洞桥,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建八路人行天桥,建六路铁路立交桥,
使平整通达的和平大道南北相连,东西贯通,全区次干道与主干道相通的田字型
的道路交通网络。
建设一路:位于青山区西部。西北起临江大道,东南至建设港中段与和平大
道相交。长约1.5公里,宽30米,可行各类车辆。门牌1~5号。1956年建成,
两侧分布有任家路小学,市五粮食仓库,武汉市任家路中学等,武汉科技大学(原
武汉钢铁学院)在此路段。
建设二路:位于青山区西部,建设一路以东,西北起旅大街,东南至建设港,
中段与和平大道相交。长900米,宽25.6米。可通行多类车辆。门牌1~30号。
原泛称任家路(1967年曾改名红卫路)。两侧分布有百货商店,中南冶勘等。此
外为居民区53、45~48街街坊。
建设三路:位于青山区西部。西北起临江大道,东南至建设港,中段与和平
大道、本溪街、旅大街相交。长1.4公里,宽22米。沥青路面,可行多类车辆。
两侧分布有居民区40~48街坊,以及市公安局青山分局,红卫路办事处,建设银
行等。
建设四路:位于青山区西部。西北起临江大道,东南至建设港一冶职工大学。
长1.4公里,宽26米。水泥路面可行多类车辆。门牌1~23号。两侧分布有居民
区38~43街坊,以及百货商店、红旗剧院、一冶职工医院等。市青山苗圃位于此
路东侧。
建设五路:位于青山区北部,北起临江大道,南抵和平大道,长924米,宽
20米,向南穿越武黄铁路。水泥路面,可行各类车辆。1984年建成,两侧分布有
居民区15~18街坊。以及武钢三中,武汉青山热电宾馆、青山和平公园、青山水
务局等。
建设六路:位于青山区北部,北起临江大道,南抵和平大道立交桥,长905
米,宽40米,车行道18.3米,双侧人行道8.5米至10米×2。水泥路面,可行
各类车辆,两侧分布有居民区11~17街,武汉青山热电宾馆等。是红钢城区片的
主要交通街道。
建设七路:位于青山区北部。北起临江大道,南抵和平大道。长约1公里,
宽20米。水泥路面,可通行汽车。门牌1~23号。两侧为居民区7~14街坊,分
布有青山礼堂、百货、副食、蔬菜、理发、五金等商店。此路宽坦平整,两旁绿
树成行。是红钢城区片的主要交通干道。
建设八路:位于青山区北部和平大道北侧。北起临江大道,南至和平大道。
长842米,水泥路面,可通行各种车辆。门牌1~18号。西侧为居民区4~10街
坊,均三层红砖楼房,排列整齐。东侧分布有青山剧院及副食店、日杂商店和餐
馆等。此路宽坦平整,两侧行道树浓荫覆盖,是红钢城区片的主要交通干道。
建设九路:位于青山区北部,和平大道北侧,建设十路以西。北起红钢二街,
南抵和平大道,中段穿红钢三街,长440米,宽10米,沥青路面,可行各类车辆。
门牌1~7号;2~42号。两侧为居民区2、3、5、6等街坊。
建设十路:位于青山区北部,和平大道北侧,西临青山港桥头,北起临江大
道,抵和平大道。长75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可行各类车辆。门牌1~11
号;2~6号。两侧为居民区2、3街坊,红港一、二村。青山区电视大学、市建
工学校及青山排污二站在此。
(七)冶金大道直达武钢厂大门
冶金大道是直达武钢大门的主要干道:位于青山区中部偏南,西起工业大道
北端与和平大道交汇处,东至武钢厂区大门,在此与环厂西路垂直相交,全长6760
米,宽50~60米。工业大道北端路口至青山港为沥青路面,其余为水泥路面。大
道跨青山区新沟桥、冶金、厂前3个街办事处辖区。越青山港、武钢2号明渠和
武黄铁路(武汉至黄石)。门牌由西至东(单)1~55号,(双)2~96号。沿途有
和平大道、工业大道、沿港路、工人村路、厂前路、厂西路与之相通,工业一路、
二路、三路、四路垂直横穿此道。
(插图69)
冶金大道于1955后开始修建。1957年建成通车。以地处冶金工业基地命名
冶金大道。筑路以前,这一带除厂前路附近有一段碎石,大多为农田菜地。冶金
大道建成后,武钢、一冶等单位的建筑材料、生产原料和产品频繁运输于大道之
上,成为武钢交通运输的主要干道,也是青山城区的主要交通线路。市内20路、
51路、201路、525路等公共汽车,武钢内部通勤汽车、无轨电车均运行于此大
道。
冶金大道路宽平坦,两侧绿化较好,是通往武钢厂区的主要通道,大道两侧
有武汉市公共汽车公司第五场,武汉市汽车运输公司六站,武钢通勤公司汽车站、
电车站、电车场。沿港路口至武钢厂区大门一段两侧分布有武钢、一冶所属企业
单位,武钢剧院于大道南侧。
四、夺命道口变通途
夺命道口
青山区和平大道与建设六路,工业二路口交汇处,有一条武昌北站通往黄石、
江西南昌一带的铁路干线,也是青山区内武钢、一冶、四六一、四七一等几家大
型企业的生产和职工通勤专线。它是建国初期,伴随着国家建设武汉钢铁公司需
要而建设的。从那时起,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飞快发展,青山地区的
经济也日益繁荣,车辆和行人流量也日益增加。这条铁路里程为武大K15+380m,
每天奔走其上的列车多达50对,给过往行人带来不便。这和平大道、既是青山通
往武昌、汉口的必经之道,又是青山区原来的贸易最繁华的地段,人流量道最大。
口交汇处,没有建设专门非机动车辆道和人行道,使道口成为出入闹市区的“瓶
颈”。加之,道口周围,中小学校就有十余所、学生放学、上学,上下班职工群众
和过往行人必须经此道口,这时如果遇到火车将要通过道口时,有的人等不及,
抢道而行。你看那:火车奔驰,声如雷鸣,汽车抢道喇叭声声,人流拥挤,自行
车横直穿插,惊险万分。假如你要是亲临其境,见此景况,恐怕也会“不寒而栗”
了。在这四十余年中,不知有多少人为通过这道口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武汉
市九医院行政科有个干部熊××,为医疗物资之需,骑自行车通过道口时惨死在
列车下。1994年3月26日,武钢一路电车通过道口,不幸被急驰而来的列车,
拦腰相撞,把电车掀到道旁数米远。致使几十人受伤,17人死亡,事故震惊全国。
1999年11月,有一个花季少女,路过道口,被火车带入车轮下轧死。鲜血染红
了道口,惨不忍睹。这就是人们通过道口付出的生命代价!不过这代价也太残酷
了。因此,群众把这道口称为“食人魔口”。远的不说,就近十年来不完全统计,
有37人被这“食人”的道口“吃掉”,受伤者更无法统计了。
(插图70)
奔走呼号,福音降临
“食人”道口,所发生的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惨剧,刺痛了多少青山区人民
代表、政协委员和区有关领导人的心。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提(议)案”,向有
关单位反映情况,奔走呼吁:要求在青山建设六路口修一座“救命桥”造福于人
民。
他们几十年的奔走,他们的提(议)案,他们的呼吁,没有白费,终于在1996
年,省、市有关部门决定在这里投资1.2亿元人民币,修建“建设六路道口立交
桥”。交由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武汉铁路分局工务设计检测中心设计,青山区
城建委负责建设。
1997年12月6日上午,武汉市建委、郑州铁路局武汉分局、青山区人民政
府,在青山热电宾馆召开会议,审查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武汉铁路分局工务
设计检测中心设计院设计建桥图纸和方案,以及首期投资的预算„„。并决定第
一冶金建设公司、武汉市市政建设工程总公司等十四家符合条件的施工单位中标
承建。
1997年12月9日上午9时,建桥工地现场,人群汇聚,彩旗招展,气球腾
空,一派节日景象,被称颂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建六路铁路公路立交
桥破土动工。在开工仪式上,武汉市副市长涂勇讲话时指出:“一定要精心组织、
精心施工,不能搞成豆腐渣工程”。承建单位按照这一要求,从前期拆迁门面、电
力线路、煤气管道,钻孔„„,到浇灌墩柱;从台基坑开挖,到制作模板,大孔
板吊安装,最后匝道、通道,人行道建设,„„直到全桥贯通,按严格要求,监
理及时到位,科学施工验收,历时达两年零四个月,于2000年4月29日正式竣
工通车。工程获“黄鹤杯”金奖、“楚天杯”银奖。
天桥飞架,覆道行空
建六路口立交桥的建成,是青山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是青山区42
万人民的热切盼望;是新世纪的礼物;是老百姓的福音。它高高横跨在建六路口,
雄伟壮观。
(插图71)
天桥为上跨下穿式,共分三层,第一层为和平大道双向车行高架桥,长680.15
米(含引道部)宽17米,桥底距铁路轨道顶净高7米,供和平大道直行机动车辆
行驶。第二层为原地面层,包括1、2、3、4条匝道的1、2号两座跨线桥。1、2
号匝道,分别供工业二路左转至和平大道及和平大道右转至工业二路车辆及行人
使用;2、4号匝道供建设六路左转至和平大道及和平大道右转至建设六路车辆及
行人使用,两座跨线桥分别在铁路东西两侧,跨越1、2号通道,供建设六路左转
和平大道车辆使用。第三层为地下通道,净高2.2米,东西向为1、2号通道。各
宽8.5米,中间桥墩之间为3.5米宽的绿化带,南北向为3`4号通道,各宽6米,
3号通道位于建设六路西侧,与一号通道相连,4号通道,位于工业二路东侧,与
二号通道相连,这四条通道,互为相连,供各种非机动车和行人使用。3、4号通
道,长分别为50米,和70米,坡度较大,仅供自行车推行。立交桥范围内建有
3500平方米绿地,5000平方米游园。桥层面:第一层两侧设有钢制护栏和电线杆,
装有发光管和投光灯。其他层面,根据要求,都装有亮化设施,供夜间照明之用。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通向和平大道两侧桥面上,两条曲线灯光闪烁,把
桥身和四周草地照得通明,形成绿化、亮化、美化组成一体的功能效果。
立交桥的建成解决了青山人民几十年过往道口的安全,立交桥上下三层机动
车、火车、非机动车、过往行人,都井然有序,各行其道。一改当年那种人车争
道混乱惊险的局面。在桥的周边绿化地带聚集着晨练人群;晚间悠闲地漫步其间,
成为青山红钢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天窗图片-平煤股票行情今日

更多推荐
青山石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