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发(作者:上海装潢公司新排行榜)
龙源期刊网
高看一眼 厚爱一层
作者:刘秋泉 唐世日
来源:《湖南教育·C版》2018年第07期
全县4100多名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911人,其中被评为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
人、学科把关教师的有200多人,提拔为学校校长、副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的有110多人,而
兼职教研员或学科中心组成员,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63%。
这是记者从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人事股、教研室获得的数据。
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高兴地说,这群“88后”扎根在集革命老区、瑶族、边界、国家贫
困、库区移民等“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湖南最南端,将个人理想融入江华大瑶山教育
发展命运中,把鸿鹄之志化作教育的点滴,用青春与热血在瑶山大地上绽放新时代芳华。
“除了自身努力,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县教育局、各学校对他们的高看一眼、厚爱一
层,离不开教育局、学校为他们营造的平台和舞台。”唐孝任表示。
“再怎么关心青年教师都不过分”
唐孝任每次深入学校督查调研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望青年教师。
他说,青年教师远离家乡,看望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这样才能让他们树立教育理想,坚
定教育信仰。
今年3月,唐孝任在距离县城140千米的码市镇黄石完全小学调研时,特地与向妙、何娟
等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交流,谈教育理想和信仰,并鼓励她们在乡村建功立业,因为乡村学
校是最好做事业的地方。
龙源期刊网
离开学校后,唐孝任还特意打电话给校长,询问她们的婚姻情况,嘱咐校长一定要当作一
件大事来抓。
工作繁忙的局长,何以如此关注年轻教师这些芝麻般的“私事”?看到记者有些不解的神
情,唐孝任主动回答说,这些青年教师是我们的“宝贝”,是教育的中坚力量,肯定要关心她们
的婚姻大事。
近年来,江华出现了青年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现象,男少女多,尤其是相对较偏远、艰苦
的农村学校。而学校周边的其他机关单位很少,比较合适的未婚男性少之又少。青年教师的工
作环境又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很难有合适的恋爱对象。
“为此,县教育局多次与团县委、县妇联共同举办青年教师鹊桥手牵手交友活动,着力解
决青年教师交友难、恋爱难的问题。仅今年,就有50余位青年教师在手牵手活动中牵手成
功,走进婚姻殿堂。”唐孝任介绍说。
他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县里、镇上每年教师节表彰都会面向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给
予一定的评先评优的指标,让他们真正有职业的获得感。近三年,30岁以下青年教师有200
多人次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标兵、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等。
龙源期刊网
采访中,校长们也纷纷对记者表示,再怎么对青年教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都不为过,实
实在在把青年教师当作“宝贝”,才能真正为教育注入新血液。
河路口镇关水阁完全小学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40%多,为让青年教师安心,学校动员
离校近的教师把住房让给青年教师居住,青年教师优先分配了公租房,并为他们安装了
WiFi、热水工程、窗帘等。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理应用心关爱他们,重视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
发展。”校长于流洲说。
因学校偏远,不通公共汽车,关水阁完全小学每周星期一、星期五都安排人员在207国道
路口接送青年教师,方便他们回家、返校。每逢节日,学校领导就让外地青年教师到自己家中
过节,还通过谈心、座谈会等形式倾听青年教师工作上、生活上的烦恼,为他们排忧解难,把
校园变成青年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生活上有幸福感。
由青涩的校园学子迈向陌生的工作岗位,青年教师往往有多种不适,生活、学习、工作都
显得稚嫩。大圩镇第二小学主动为每位新进教师分配教师公租房,把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留
给青年教师,鼓励新教师当班主任,平时经常找他们谈心,走进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该校业务副校长汪海林就是在学校关爱中成长起来的。她说:“学校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
长。我们在学校有家的感觉,我感受到了幸福,自然也就安心工作。”
“关爱青年教师才能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安居乐业,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校长何
化桥说。
龙源期刊网
花江洞完全小学校长曾宪英担任乡村学校校长多年。她告诉记者,不管担任哪所学校校
长,自己都很关心青年教师,除与他们交朋友沟通感情,还管好他们的胃,让他们有在家的幸
福感。此外,还当起红娘,让青年教师享受爱情和家庭的幸福。
每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江华职业中专学校都会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缓解他们
的思乡之情。
“留住青年教师的关键是留住他们的心。而要留住他们的心,关键是让他们安居乐业,享
受职业幸福。现在,如何让偏远农村青年教师安心留在乡村学校工作,成了我们的一块‘心
病’,也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唐孝任说。
江华县教育局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通过调研发现,全县青年教师的住
房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木瓦房,人均仅5平方米,严重影响恋爱结婚、照顾家人和子女
教育,更影响到年轻教师的引进、交流和教育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难题怎么破?2013年5月,县里启动了教师公租房、周转房建设,提出让未婚青年教师
住上“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房间,已婚教师住上“二室一厅一厨一卫”家庭套间。
大圩中学李小艳等4名青年女教师过去挤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里。学校公租房建成
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她们都有了自己的“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住房。
“住房有了,心安定了,搞教育教学也有劲了。”李小艳兴奋地说。
江华职业中专学校每年引进几十位教师,总是优先安排他们的生活、住房,让他们有家的
幸福感。蒋让兵是该校一位青年教师,学校得知他没有婚房时,校长奉天生专门召开了协调
会,为他腾出了房子。从外地考入的教师冯巧艳带着孩子,为解决她的后顾之忧,学校为她解
决了住房,方便老人住校带孩子。
截至2017年,江华县建成教师公租房、周转房2200套,保证每位青年教师住房。针对新
进青年教师住房紧张的情况,今年江华再启动建设632套公租房,全面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
题。
同时,江华县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江华瑶族自治县尊师重教十条规
定》,采取有效措施为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女教师解决婚姻难问题,提高青年教师政治待遇,
真正让青年教师扎根江华教育。
“让青年教师享受最大福利”
培养青年教师,从提高教师的福利开始。江华县对青年教师的五险一金、体检费、绩效工
资、年终绩效考核奖、文明县城奖等,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2016年、2017年,全县教师
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年终绩效考核奖每人1万元、2万元。
江华县把培训作为给予青年教师的最大福利。
“把培训作为给予教师的最大福利,能极大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他们专业化成长,从
源头上提升学校内涵式管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唐孝任说。
近年,江华县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局以校长第一”“校长以教师第一”,加强了青年校长、
教师的培训力度。明确要求青年校长每周写教育教学反思日志,周末上交,由局长批阅,写出
评语,并进行定性评价。学校则“校长以教师第一”,大胆启用青年教师,在教育管理、教学专
业化引领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促其成长。
江华县充分利用“国培”“省培”项目,针对青年教师专业需要,扩展培训空间,实现理论与
实践、培训课程与教师专业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有效开展教师学科培训、短期集中培训和名
校跟班培训,极大提升了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龙源期刊网
“我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局以校长第一’的系列培训举措,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青年校长和教
师的成长。”当校长快一年的罗小春告诉记者。
依托江华创新实验学校、沱江镇一小两所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县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开
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并在沱江镇一小、沱江镇二小、大路铺镇中心小学
等20多所中小学校,立足校本,送教下乡,开展以“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为主题、以教师读
书研讨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实现了全员培训。
关水阁完全小学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指导机制,发挥导师指导与群体互助作用,为青年教师
安排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导师,通过“青蓝工程”一对一指导与帮助,提升青年教师专业
素养。在年级组、备课组内构建互助学习与交流平台,营造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使他们
在和谐与合作的状态下获得自信,积淀智慧。
学校还以讲座和示范课的形式,从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听评课、业务学习研究、
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班级工作、实践活动、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校沟通等方面,帮助青
年教师走好成长第一步。校长于流洲介绍,青年教师刚走向工作岗位,不缺教育理论,最缺的
是实践经验,校本培训成了青年教师成长的第一课,也成了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举
措。
“培训确实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成长的‘源头活水’。”大圩镇第一小学校长韦明会表示。
龙源期刊网
他介绍说,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学校放手让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培养青
年教师处理班级各种事务的能力,磨练他们的耐心、爱心和恒心。开展“青蓝工程”结对帮扶,
通过传、帮、带,让青年教师无论是班级管理能力还是课堂组织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指导新
教师上汇报课、公开课,让他们在磨课、评课的过程中,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优秀教
师示范课作用,让新教师借鉴优秀教师经验,学会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码市中学、黄石完全小学、竹市完全小学等地处偏远,青年教师入职后外出学习的机会
少。根据青年教师专业需要,县教育局将培训专家“请进来”,将教师培训计划和校本培训有机
结合起来,在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理论、新课改理论、班级管理研讨、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
培训,为青年教师成长“补钙”“造血”。
“把‘培训’送给每一位山里的青年教师,促进偏远山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让他们享受培训
带来的最大福利。”县国培办副主任莫化庄说。
为让成长起来的教师看到希望,感到有奔头,县教育局在评优评先、表彰奖励、进城考
试、中层竞聘、突出教师选聘、骨干教师评选等方面向他们倾斜,让他们真正享受培训带来的
最大福利。
沱江镇二小青年教师李诗璇工作不到三年,就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她坦言,每一次成长
都离不开师傅们的指导与帮助。上一节公开课要进行三次以上培训、磨课,每次培训都能收获
成长。2016年11月,刚入职不到半年的她参加永州市中小学数字资源应用说课竞赛,执教的
《与象共舞》获得了永州市小学语文组特等奖。
“除入职培训外,每次培训都会单列给青年教师,他们继续教育的年平均学时在52个以
上。近三年,我们培训青年教师3000多人次,青年教师真正实现了在培训中成长。”莫化庄介
绍道。
“搭建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是根本”
“充分依靠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开展教学大比武、教师专业素养大比拼等活动,提升教
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江华县教育局下发到各中小学校“一号文件”中的
内容。
“平台就是舞台,只有为青年教师搭建舞台,才能有效促进他们成长。”这是唐孝任的“口
头禅”,也是全县教育系统的共识。
县教育局、各学校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每年,县教育局按照学校预赛、协作片初赛、县决赛、市省展示的分层教学比武模式,保
证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比武中来,真正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同时,每次
龙源期刊网
教学比武都与课堂进度一致,并安排了市县骨干教师对参赛的青年教师进行点评讨论,构建了
“校—协作片—县”三级,多层次、立体化的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通过青年教师比武平台,更多青年教师找到了成长的舞台。近三年,30岁以下青年教师
在县级以上教学比武中获奖的有400多人次。”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张成恩说。
今年26岁的罗小春,被任命为鲤鱼塘完全小学校长,工作6年就晋升为小学一级教师。
前不久,他获得省教科院小学语文教学比武二等奖。他告诉记者,“自己成长的关键就是教育
局提供的成长平台———教学比武,它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让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大圩镇第二小学、江华思源实验学校、江华博雅实验学校等将大量青年教师吸引到“双师
教学”“双线英语”“翻转课堂”等项目试点工作中,让他们找到成长的舞台,感受成长的自信,
促进专业成长。
搭建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还体现在建章立制上。
近年,江华县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跟班学习交流、师德师风
建设等多个机制方案,有效解决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缺少成长平台、舞台,教育信仰
不坚定等问题。
蒋金凤是原花江乡中心小学教师,2017年到教育局跟班学习一年,整个人脱胎换骨。她
告诉记者,通过跟班学习,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提升很大,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爱情。
周贵草也是由偏远的码市镇黄石完全小学交流到县教育局工作的青年教师。“以前视野不
开阔,影响了个人发展。交流到教育局后,站位高了,信仰更坚定了,工作也更有条理了。”
周贵草说。
仅2017年,就有50余位偏远学校的青年教师交流到城区优质学校、教育局机关,解决了
教师成长中的困难与问题。
关水阁完全小学不仅以宽宏、包容的心态对待青年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允许青
年教师犯错,同时派出优秀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共同分析交流学情与教材、得失与感悟,
传递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克难攻关、超越自我。
大圩镇第二小学让青年教师从班主任干起,在专业上为他们提供公开课、教学比武的平
台,同时,鼓励他们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创造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干劲、拼劲、狠劲,提升
他们的自信心。
汪海林就是从班主任做起的一位青年教师。2011年9月分配到距离县城80多千米的大圩
镇中心小学任教,如今已成长为大圩镇第二小学的教学副校长。“在学校里,她经常上示范
课、研讨课,引领学校的教学发展。”校长何化桥伸出了大拇指。
龙源期刊网
码市中学创建了“追梦———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由校长任首席教师,每个学科的带头
人任指导教师,设置了思想领引、班主任工作和其他学科工作组,通过“一带一”帮助青年教师
成长。学校还开展青年教师读书评比、学术节、教学比武、技能大赛、班主任工作论坛、教师
工作论坛等活动,让青年教师的才华在活动中展现,享受工作、享受成功。
“进入工作室后,我的管理能力、专业素养都得到了提升,成长很快。”现在学校教务处工
作的袁德波说。
“近两年,参加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共有10多人次获得县教学能手、教学标兵等荣誉。”码
市中学校长李荣胜说。
“青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今年,江华县积极推进教育人才战略,把青年教师队伍
建设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让他们有专业成长的平台,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有终身发展的
空间。江华县将创建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切实有效、富有地方特色、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和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培养网络,真正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唐孝任表示。
更多推荐
青年教师,教师,成长,学校,教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