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日发(作者:殷契)
大班科学教案衣架
大班科学教案:衣架
导语:
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进行教学,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大班幼儿的科学教案,以衣架为主要素材,帮助幼儿了解衣架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衣架,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发现衣架的其他用途,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衣架(足够多的衣架,每组两个)。
2. 彩色纸、剪刀、胶水。
3. 相关生活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资源。
4. 幼儿园教室或户外空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衣架的图片,向幼儿们提问:“大家看到了这个东西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然后,教师给出答案:“这是衣架,我们可以用它来挂衣服。”
2. 实践探究(20分钟):
(1)观察衣架:
将衣架递给幼儿们,让他们仔细观察衣架的形状、颜色、材质等。教师可引导幼儿们观察衣架的钩子、挂杆等部分,并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2)试穿衣架:
分成小组,一个小组两个人,分别扮演挂衣服和试穿衣服的角色。幼儿们配合动作,将衣架放进上衣领口后,掌握衣架的使用方法。
(3)集体讨论:
把幼儿们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两人,让幼儿们合作探讨衣架还能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们进行合理猜想和自由表达,并记录下他们的提议。
3. 小组活动(30分钟):
(1)制作变形衣架:
教师发放彩色纸、剪刀和胶水,要求每组利用这些材料创作一个变形衣架,让衣架具备新的功能。例如,可以在衣架上添加翅膀,让它
成为能飞的玩具;或者制作衣架花瓶,让它既可以放衣服又可以插鲜花。
(2)展示和交流:
每个小组完成后,让他们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变形衣架,并简要介绍自己设计的功能。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点赞,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 拓展活动(20分钟):
(1)场景应用:
教师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幼儿展示衣架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例如商店中的衣服陈列架、家庭中的晾衣架等。引导幼儿思考衣架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舞蹈表演:
为了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衣架的功能,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衣架舞蹈表演。幼儿们可以利用衣架模拟不同动作,如挂衣服、晃动等,展示衣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5. 小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与幼儿们一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幼儿们对衣架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幼儿们积极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评价标准,如颜色、造型、功能设计等方面对幼儿们的作品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不仅对衣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能够通过制作变形衣架等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小组活动和展示交流环节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衣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和舞蹈表演,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衣架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幼儿们能够在观察、实践和创造中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衣架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引导幼儿们去观察和思考,可以拓展他们对物品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这个简单而有趣的科学教案能够帮助幼儿们更好地了解衣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更多推荐
衣架,幼儿,培养,教师,能力,观察,衣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