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

苏州的茶道茶室介绍

1耕丰茶馆

像是一个老园子改造的。虽然不大,三进的样子,但是打理维护的很好,闹中取静,

非常优雅,印象最深的还是后院里的两棵桂花树,很有老苏州的韵味。最主要是价格也很

亲民哦。

地址:平江路94号卫道观前3号礼耕堂内耕丰茶馆

2椿沁园

这里环境比较古朴。外面挂着红灯笼,屋子里面是木质结构的,很有怀旧感。

地址:葑门横街

3觉茶道

这是一家能让人停下脚步的茶馆,也是我去园区办事偶然邂逅的,内部装修非常小资,

风格很讨人喜欢。

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来这里放松放松。我点过一次襌茶,茶汤透亮,柔和,尤其是

煮过之后,糯香味很明显。

地址:李公堤路工业园区李工堤三期

4挹翠轩茶苑

这里非周末的时候,人比较少,面积不大,但环境很不错,充满着姑苏的小调调。

服务人员都训练有素,还会告知你什么节气的时候该吃点什么养生的,不该吃哪些食

物。对于喜欢安安静静品茶的很适合!

地址:环太湖大道5888号

5非遗堂评弹茶馆

这家小茶馆地方不大,6、7张桌子的样子。茶水不贵,几十元一壶。

老板是专业评弹的演员,白天会在店内坐镇。听曲是单点的,几十元到100元不等。

在这样僻静的小茶馆听几段小曲,喝几杯清茶,慢生活,很享受。

地址:悬桥巷27号

6煮雨小筑

光是听这家的名字,就觉得有股湿润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

因为在斜塘老街的四期,所以人气并不是很旺,可我却觉得这样的地方很好,让人有

一种无比惬意的安静感觉。茶馆装修的古色古香。

地址:斜塘老街四期

7江南正一堂

外部装修非常正气,里面格调又非常儒雅的一家茶楼。主打福鼎白茶,茶品不错,还

有茶艺师沏茶。整个环境非常适合坐下来谈谈事情。

如果遇到喜欢的茶,还可以买一些回去。

地址:斜塘老街五期

8一盃茶茶馆

这家的门面比较小,但进来以后豁然开朗的感觉,外面喧嚣热闹,里面安静惬意。

点一壶香茗,配上一两碟子小吃,已经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了,在这烟雨江南的日子

里,喝着茶,尝着小吃,再加上字正强圆地道的苏州评谈,简直不能更完美了。

地址:平江路156号

9羽茶坊

这里是姑苏吴门的一角,也是静静的茶生活。老板久居江南,酷爱云南古树茶。喜欢

云南古书茶的山野气的小伙伴们,不妨前往一试。

地址:南门路1618号吴门印象西区3栋2楼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

性之道,唐朝《 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

的煎茶茶道。 吕温在《 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

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 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

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

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

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

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 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

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

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

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

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 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 千利休成为日

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四规:“和、

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

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

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

出具有传统意义的 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

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

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 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

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

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

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

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

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

碾成粉末,过“罗” “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

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 桔皮、 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

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

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

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 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

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

“‘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

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

的一个 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

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

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

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

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

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

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

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

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更多推荐

茶道,中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