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
交流空间Sharing Space住居学寻找 中text_/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王宝刚住宅设计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提供能够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有的学者认为住宅是一住居学是以家庭生活空间为切入点,以住宅、家庭、住生活方式以及三者之间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住居学的研究涉及家政学、建筑学、人居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及法律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集成研究学科。
近年来,中国住宅的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样式的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江南北,然而,综观中国住宅设计的现状,真正站在居住者的立场上,从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设计住宅的实例并不多见,大多是欧美住宅的简单复制而已。住居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人们对住宅的基本功能、居住生活与住宅之间关系的理解、拓宽设计师设计住宅或研究住宅问题的视野、提高设计师从居住者及其生活方式的各个角度设计或研究住宅的能力。合理;也有人认为住宅是保障家庭生活的基本空间,这种观点强调公民的居住权和生活权,政府有义务提供各种保障住宅,保证居图1 住居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理想教育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住居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住宅发展的原动力。住居观的形成与发展会对住宅的规划设计产生影响。人们在一个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会对那里的住宅和居住环境产生一种潜在的意识,并通过一系列意见表达出来。将这些意见归纳、综合后,就会形成人们理想中的住宅形式,此时,人们会通过实际行动手段,例如购买新的住宅或者置换住房形成自己新的居住环境。进入新环境后,人们还是会重复以上的意识积累,随后再次形成新的居住观,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居观也会呈螺旋型向上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将会促进住宅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种机械装置,这种说法强调住宅的功能和效率,住宅的户形设计就应该布局紧凑、功能住宅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住宅要实现的第一功能是防寒避暑、遮风避雨,这就要求住宅具有保温性、舒适性;其次,住宅具有保护生命财产的功能,这就需要住宅具备安全性、耐久性;同时住宅又是住宅观是住宅发展的动力谈到住居学,首先要了解我们的住宅。每个人都住在住宅里,但住宅到底是什么,未必人人都清楚。建筑设计规范中对于住宅的定义是,住宅是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但是这样的定义是针对建筑物性质而言的,并没有阐明住宅的真正含义。其实,住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说住宅是生活的容器,强调的是生活,者有其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住宅是投资理财的对象,那么就需要强调住宅的投资效益。以上种种观点反映了不同的住居观。住居观包括人们对住宅和居住生活的种种要求、意见以及所期望的理想住宅。住居观的形成与确立与人们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处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所受的图2 住居观的发展模式及其对住宅规划设计的影响120Ⅰ城市住宅
2008.08人们繁衍后代的基地,这就要求住宅应具有私密性;住宅是孩子们最早的学校,因此还必须具有教育子女的功能,所以应该确保孩子们的学习空间;住宅应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多功能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住宅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家务劳动的功能,因此需要一定的家务空间;最后,还有家庭生产的功能,但这种功能仅限于商住两用、产住两用住宅。此外,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城市白领已经迎来了居家办公时代,住宅的工作、居住两用功能将会不断得到加强、完善。
究各地民居一些独特的功能空间及其在现代住宅中应用的可能性,设计出既能保留民居元素,又能满足各地区不同住生活方式需要的住宅。
宅,而个性化的住宅是市场难以提供的。合作建房是能够满足个性化住房需求的一种方式。近几年,各地涌现出的合作建房运动对于完善住房的供应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合作社住宅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房价。合作社建房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即建造能够满足自己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住宅。立法部门应及早制定相关法律,约束并正确引导合作建房,使合作建房既能够成为解决住房难问题的一个补充方式,以抑制房价,完善中国的住房供应体制,还可以满足住宅的个性化需求,建成高质量住宅。可以说合作建房具有多重的社会效益。住生活方式及其对空间的需求住生活是指家庭与社区内各种生活行为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家务、睡眠、入浴、饮食、娱乐、家庭交流及社区邻里交流等起居行为。不同的住生活需要不同的空间,住宅设计应满足住生活空间的需要。住宅设计至少应满足住生活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食住宅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一些所谓的欧陆风格的住宅已经充满了全国的大、中城市,包括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城市。城市住宅趋向大同,各地的住宅已经没有什么特色可言,有的仅仅是外观的一点装饰而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本来拥有独特的住宅、独特的建造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宝贵的住宅遗产迅速地消失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现代家庭电器设备的普及;四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五是住宅建筑的标准化;六是建筑材料的多样化。这六点只是客观因素,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主观因素,即利益的驱使导致某些政府部门对传统民居保护力度不够,放任房地产开发商的肆意开发行为所致。要想及时遏制这种不良的发展趋势,首先应该寻找地方民居与现代住宅的契合点,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民居的特色,包括外观造型、平面布置、建筑材料、室内外装饰等,研寝分离原则;二是就寝分离原则;三是公私分离原则。有条件的应尽量满足待客分离原则,这是一个导向原则。三项基本原则是维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住宅需求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对住宅产业制订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住房要求,这种不同的住房需求形成了住宅规模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的住宅循环消图3 影响住宅与居住环境的主要因素费模式。这就要求住宅市场的多元化、住宅供应的多样化,以持良好的、健康的住生活的基本保障,要满足这些原则,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居住空间。满足不同的住房需求。住宅的规模应该根据需求者的家庭人数、家庭结构、家庭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经济住宅应满足个性化需求中国城市住宅都是以集合住宅为主。集合住宅是以不特定的大多数人为对象设计而成的。这样的住宅缺乏个性,家家户户几乎都很类似。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需要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住条件来决定。大户型的流行误导了消费者的住宅取向,使得一些购房者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盲目购买大户型住宅,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给消费者带来了长期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及潜在的风险。一旦房地产泡沫崩溃,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政府和消费者都不应忽视的问题。2008.08
城市住宅Ⅰ121
-
更多推荐
住宅,生活,家庭,发展,设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