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陆租房-打造世界怎么盛水

2023年9月18日发(作者:窦章)
江苏省南通市、徐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较大影响。英国
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等讨论了考古学研究中理论、方法和材料三者
相对重要性的问题。他们认为考古材料只有在理论和方法充分完善的
情况下才能被了解。这意味着,考古材料的意义和重要性取决于我们
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各种方法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手头材料来进
行选择和开发的。对于当代高水平的考古研究,理论预设性引导和问
题科学性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
考古学就本质而言旨在研究古代未知名者的遗存,这些物质遗存更多
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经济状况,并有助于人们追
溯它们的历时发展。由于证据的物质性特点,考古学家只能对它们的
含义作出一般性推断。加上这些证据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
以需要不断优化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来提炼各种信息,以便对这些无
言的物质材料作出科学解释。
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考古学不可能提供与文献资料完全相同
的信息,但是可以在探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大有作为。
在中国当下的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和理论、方
法的创新来探索这门学科最擅长的领域,并在不少专题研究方面取得
长足进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学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文化变迁;
环境考古学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详细了解生态变迁和人地关系,以及复
杂社会兴衰的经济基础;人工制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器物的
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制造、使用与分配;分子人类学能够提供
基因的流动、古代人群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当今考古学提炼的这些信息已基本上能够独立重建史前期和上古时
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加上文献证据,就能够为这种历史
重建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中国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并引入了国外考
古学的一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给理论的预设与方
法的完善提供了支持。
(摘编自陈淳《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材料二:
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借
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技术,立足于中国实际,我们认为,由文化谱
系、族属谱系和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是研究中国古史较
为可行的路径之一。文化谱系,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演变传
承。族属谱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族属类型和演变传承。基因
谱系,就是通过对当前人类DNA序列的分析,推断祖先的DNA类
型,并研究其演变传承。在文化谱系中,一定时期居住在特定自然环
境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密切交流,会形成共同习俗甚至语言;而在族
属谱系中,血缘关系则应当是远古人类共同生活、形成社会的天然纽
带。因此,理论上文化谱系和强调血缘认同的族属谱系就存在相互对
应的可能性。某族与邻近区域其他族群相互交流,可能形成相似的文
化,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
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
当然,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国家社会,“按地区划分国
民”的情况越来越多,血缘关系自然会受到削弱,但以血缘相维系的族
属认同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有可能在不同族群的碰撞刺激中得到加
强,统治者的族属认同更是如此。统治者还可能通过扩张、移民、封
建等手段,不但将其族属认同,还将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扩展到更广
大的地域,从而使得早期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区域成为统治者族属和与
之对应的强势文化的分布区,四周则为从属族属和与之对应的弱势文
化分布区。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的晚商王朝的王畿、四土、边疆方
国,与殷墟文化中心区、亚文化区和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金文
和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王畿、封建诸侯国、边疆地区,与西周文化中
心区、诸侯文化区、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足证考古学文化和族
属的对证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可靠可行的。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搞清
楚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家族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建立晚商以前
的基因谱系,不再只是一个梦想。将其与文化谱系、族属谱系结合,
一定会取得古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但基因谱系确定的只是相应人群的
血缘关系,而非文化关系,族属虽基于血缘,但更能体现文化,因此
不能将基因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就如同不能将文化谱系简单等
同于族属谱系一样。
没有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只是将某地的重要发现和传说轻易对
应,无视考古年代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传说;或者将某个基因溯源结果
和传说时代某“祖先”轻易挂钩,无视这些“祖先”的族属、文化属性,都
不是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应该提倡的做法。
(摘编自韩建业《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古学家对古代未知名者遗存的含义只能作出一般性推断,一方
面是证据具有物质性特点,另一方面是理论、方法还不太完善。
B. 在中国当下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取得长足进展,这与考古学家专
题式的研究探讨以及深度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密切相关。
C. 在研究文化谱系和族属谱系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进行简单化对
应,而要将其置于演变传承的动态过程中对应,情况较为复杂。
D. 殷墟文化中心区、亚文化区和文化影响区的划分既体现考古学文
化区系类型的特征,也表明相对应的基因谱系存在着由强到弱的分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历史遗存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在得出科学考古
结论时要用多种手段来还原历史真相。
B. 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上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助于确定古代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
C. 国家社会的出现,必然会削弱血缘关系,但族属认同有可能得到加
强,而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都呈扩展趋势。
D. 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对研究中
国古史有引导作用,其价值已初步显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提出:“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B. 胡适认为做学问应该“大胆地设想,小心地求证”。
C. 陶铸指出:“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
D. 达•芬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4.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差序格局以
“己”为中心,向外扩展,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
中。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对此加以说明。
5. 四川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如果要对其历史遗存进行
研究,在“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洒古城湿我心
刘克邦
黔城,是美的。
一走进古城,古风古韵,满目庄雅,让人神清气爽,步履也轻盈起来,
仿佛穿越了时空,飘浮在悠远的情境与梦幻之中。此时,细雨濛濛,
连绵不断,似万千水线在缝缀天幕;雨珠打在舞水上、清江里,浪花
朵朵,晶莹剔透,为古镇的初夏更添了一份鲜活的生气和迷人的色彩。
我到过许多集镇,大多店铺林立,人声嘈杂,喧嚣躁动不安,而眼前
的古镇却是另一副面相:门户少见大开,街上行人稀少,空旷、清幽、
庄肃,呈现出矜持稳重略带一丝羞答答的姿态。我想,古镇虽然清静
了一点,但经过保护,不再受干扰,不再被损伤,倒是一件好事。
提起黔城,土生土长的老陈如数家珍。古镇位于沅水上游,三面环水,
素有“湘西第一古镇”之称。古城格局保存完整,全是明清时期的古街
巷、古弄堂,共有九街十八巷,街巷交接处没有一处是十字路口,全
是丁字型。黔城原有五座城门,因战乱破坏与风雨摧残,保存完好的
只有中正门了。中正门分上下三层,底层由城墙与拱门构成,古人就
地取材,从附近的丹霞地貌层开采大块红色砂砾石来垒砌,既结实牢
固,又美观大气。
我好奇地走上前去,悉心观察,发现墙体石块风化侵蚀严重,但石块
与石块之间的砌缝却保持原状,横的、直的,一线线、一堆堆高高凸
出在石块之上。老陈告诉我,这是古代匠人的智慧,为确保墙体牢靠,
砌墙的灰浆用糯米、石灰、桐油和麻纤维等原料调制而成,随着时间
的延长,灰浆结构钙化,质地愈发坚硬,最终形成石块本体风化、灰
浆毫发无损的奇特现象。
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轻一阵重一阵地在伞顶上奏起了美妙的乐
曲。我们怀着好奇,左折右拐,在深巷的雨林中穿行。脚下,一块接
一块泛着青光载着厚重的青石板铺满了街巷,前呼后拥亲密无间地向
纵深延伸;两旁,一家又一家古朴大气的民宅、商铺、客栈、祠堂、
寺院接踵而至,其间的朱门、褐檐、粉墙、黛瓦虽经岁月搓揉、风雨
剥蚀,斑驳陆离,但仍风骨峥峥,气质不凡。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
停留在深宅大院密布的西正街,还是漫步在商业店铺林立的南正街,
明清时期遗存下来富有浓烈民俗特色的窨子屋比比皆是。窨子屋不论
大小,四周均高墙环护,屋顶从四周向院子中心倾斜,木质结构的屋
来到芙蓉楼,一道门坊高竖眼前,两旁八字墙护撑,雄伟壮观,气势
磅礴。门坊正中,赫然显目的“龙标胜迹”四个繁体大字,更添了门坊
的气魄与威仪。我登上芙蓉楼,倚扶栏杆,映入眼帘的是,云遮雾绕,
峦隐峰现,水开波折。山水城阜在静恬、隐忍之下,蕴含着坚韧毅力
与勃勃生机。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他
因傲骨凛然,疏与权贵为伍,被贬至此任龙标县尉,虽深陷孤独,无
比惆怅,但矢志不移,清明高洁,在此依依不舍送别好友辛渐。我不
由得吟诵起那篇千古绝唱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在细雨飘飞绿荫如盖的芙蓉楼园林中,漫
步蜿蜒曲折湿漉漉的小径,走走停停,疑惑地猜度着芙蓉池的怪石山
上为何长出茂盛的石榴树,诧异地打探着三角亭为何靠石壁而建没有
完整通透的亭身,虔诚拾掇碑廊石刻上名人手迹的稳重与洒脱,潜心
捕捉铸铁大钟上“国泰民安”的分量与代价。当我走到一片修竹前,看
到一支支破土而出拔节上长的竹笋时,豁然间脑洞大开,似乎明白了
点什么:任何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是向上的进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
是向前的,是有内在规律和外界适应性的。它们既是有形的,又是无
形的;既是有声的,又是无声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有声的与无声的,
相互交织,融合一体,呈现出无尽的力量与不绝的永恒。难道不是吗?
雨,还在继续地下,湿了古镇,也湿了我躁动的心房。我爱这片古老
的土地,我爱这方美丽的山水,我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
爱这里勤劳智慧的父老乡亲!
黔城古镇,古貌不变,古风不减,古韵犹存,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使
命与新的担当,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新的活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美”是黔城的特点,黔城的“美”表现在秀丽的山水、古朴的建筑,
以及人民的智慧、浓郁的人文气息等方面。
B. 作者将黔城和自己到过的许多集镇作对比,突出黔城“清静”的特点,
同时表达了对黔城保护古镇行为的称赞。
C. 文中变换叙述视角,通过老陈介绍黔城,拓展了空间的广度、时间
的长度和内容的深度,使人们更能全面了解黔城。
D. “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生动地表明了作者进园后惊奇欣喜、躁动
的内心,突出强调芙蓉楼景观设计的匠心。
7. 关于文章标题“雨洒古城湿我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充满诗意,不仅交代游览的地点和当时的环境,还流露出作者
的主观感受。
B. 文中紧扣标题多次写雨,“雨”增添黔城的魅力和游览的情趣,也平
静了作者的内心。
C. “湿”字意在突出作者在游览时想到王昌龄不幸遭遇,思想发生转变,
灵魂受到洗礼。
D. 标题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拟写,新颖独特,富有韵味,能激发读
者阅读兴趣。
8.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名篇,请结合本文分析诗人创作这首
诗的背景。
9. 建筑是无声的历史。本文描写黔城,主要围绕建筑展开,这样写有
什么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
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
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
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
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
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
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
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
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注]曰:“王毋行,而发兵
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
“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
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
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
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
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
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睢曰:“王
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
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
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
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
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
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昭睢,楚国的将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
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寡A人B愿C与D君E王F会G武H关I面J相K约L结M盟N而
O去P寡Q人R之S愿T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指道歉,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
思不同。
B. 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中的
“见”用法相同。
C. 亢礼,即“分庭抗礼”,古代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
示平等相待。
D.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土、谷是立国之本和立政之基。社稷
常用来代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太子与秦国的大夫斗殴,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
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 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
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 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
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D. 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议策,就派人到齐国迎
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封他为顷襄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14. 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
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晚望
赵嘏[注]
碧天凉冷雁来疏,闲望江云思有余。
秋馆池亭荷叶歇,野人篱落豆花初。
无愁自得仙翁术,多病能忘太史书。
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
[注]赵嘏,晚唐诗人,一说此诗作者李郢。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凉冷”“雁疏”渲染了晚望的氛围,“思有余”总写诗人晚望时的
感受。
B. 中间两联将“野人”的辛劳与自身的处境进行对比,表达诗人超然的
人生态度。
C. 尾联“香稻熟”暗写诗人听到故园讯息时欣喜,并由此触发归乡的急
切心情。
D. 前四句重写景,后四句重抒情,用语不事雕琢,意象朴素清幽,情
感深厚真挚。
16. 诗题“江亭晚望”又作“江亭晚秋”,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诗歌
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句,魏征用对比的手
法劝谏唐太宗要竭诚待人。
(2)古人善于借“雨”来描写音乐,如《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句
以“雨”烘托箜篌声的高亢嘹亮,又如《琵琶行》中“________”句用“雨”形
容琵琶声的沉重急促。
(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
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
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
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
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
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
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
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
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
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
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
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
得 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
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另选一位古人,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其文化人格。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20.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
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
线充电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同样有高频充电需求的电动车而言,
是否也可以使人们获得这样流畅的体验呢?
无线充电可以节省充电时间、减少等待焦虑,甚至不需要搭载大容量
电池。 ① ,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电场耦合式和无
线电波式等。当前,静态无线充电在国内外一些电动汽车上已经实现,
但是, ② ,各国科研人员仍在不断探索。
相比静态无线充电而言,动态无线充电有更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从
效率上看,由于电磁感应式的传输距离较短,行车过程中即便产生厘
米级的偏差,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③ ,在室外环境下,为保障埋
于地下能量发射端线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条动态无线充电公路的
造价可能会达到普通高速公路的10倍,后续维护成本也较高……
比其他技术路线更复杂、大规模普及还很遥远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始
终让人充满期待。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将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
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三月,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上海举办。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发
展对写作者提出新挑战这个话题时,余华认为,ChatGPT只能写出看
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的小说,而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是
并存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世间一切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
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 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族属谱系,再通过婚姻、交往等扩大范围;
②统治者通过扩张、移民、封建等手段,将其族属认同扩展到更广大
的地域。
5. ①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借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技术,完善对三星
堆遗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②要以三星堆遗存的历史背景为旨归,探究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
③要能灵活运用“谱系法”理论,多角度全方位提炼三星堆遗存的各种
信息,作出科学解释。
6. D 7. C
8. ①王昌龄被贬龙标,孤独寂寞;②朋友离别,内心惆怅;③黔城品
格与诗人心志相融。
9. ①建筑见证了黔城的兴衰;②建筑蕴含着黔城厚重的人文气息;③
建筑体现了黔城人千百年来的勤劳智慧;④作者借助建筑表达对千年
古城的热爱,并启示人们要继续保护好古城。
10. ILP 11. A 12. D
13. (1)大王不要去,而要派军队守卫自己(的边境)。秦国是虎狼
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它有吞并诸侯的野心。
(2)大王与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我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
另立大王的庶子,那是不合适的。
14. ①真实地记载了秦楚之争的历史,具有史学性;
②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刻画秦昭王、楚怀王等人物,形象具体丰满,具
有文学性。
15. B16. 示例:“江亭晚望”这个题目更好。①“晚”蕴涵丰富,既可指时
节“晚秋”,也可指时间“傍晚”、人生“晚年”;②“望”包含诗人的动作,
能统摄全诗,不仅写所望之景,而且暗含所望之感。而“晚秋”只指明
时节。
17. ①.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②.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 石破天
惊逗秋雨 ④. 大弦嘈嘈如急雨 ⑤.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⑥.
长使英雄泪满襟(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8. ①脱颖而出 ②宠辱不惊 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19. 示例:杜甫虽“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一生始终抱有忧国忧民、心
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20. 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
的形象更为鲜活。
21. ①无线充电方式多样 ②动态无线充电存在难题 ③从成本上看
22. 动态无线充电比其他路线的技术更复杂,它大规模普及还很遥远,
但它始终让人充满期待。
23.例文:
人无完人,然则焉求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但仍然不能
放下,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穷尽科技和教育的极限最终证
明了这种不完美的现实和完美的理想之间就像量子纠缠一样,成为我
们每一个漫长人生的常态,也是我们社会文明演进的常态。
一个再伟大的人,也不乏缺点,一个再平凡的人,也不乏优点。面对
人工智能的挑战,余华先生的自信应该来自于他对人性的深刻了解,
文学说到底就是人学,人性恒常,因而,尽管ChatGPT横空出世,但
恐怕在文学创作领域,它只能拟其形而不能得其神。科技的进步终究
就是依靠精确的计算达到工具手段的升级,而人脑的神奇在于不仅仅
追求物质的满足,还有复杂多变的情感和精神意志,充满了喜怒哀乐、
爱恨情仇……且这种特性本身就是人类的乐趣追求。
优点缺点、是是非非,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读一读钱钟书先生的《围
城》,尽管它是一部讽刺小说,但从方鸿渐的身上,在优柔寡断和玩
世不恭之外,我们仿佛还抱有对真诚和率直的几多慨叹;从苏小姐身
上,除了自作多情、矜持自负,我们也许还应该看到几分雍容;从唐
小姐身上,除了乖巧漂亮让人着迷有些固执,我们可能还是要赞赏她
对信仰的坚定;在孙柔嘉那里,从小鸟依人到掌控婚姻和命运,我们
明白一个人可以复杂到足以重新认识。
也许每个人都是带着天然的秉性而来,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不断改
变,不断融合,我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不但天然具备,并且在时代和
社会的激流中悲喜交加。我们褒奖一个人的优点,就要准备接受一个
人的缺点,批评一个人的缺点,就要想到他并非一无是处。
万物之灵的人尚且如此,我们怎么能要求我们创造的一切总是完美无
瑕呢?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如果我
们可以简单的把事分好坏,人分善恶,物分优劣,那么最好的状态就
是在这些两极之间找到平衡,坦然接受这世间的种种,宽怀为大。
不过,追求完美无可厚非,那些执着于科技突破的学者、那些致力于
技术革新的各行精英、那些相信可以超越自己的人们、那些坚定自己
信仰追求的人们,所有可爱的“完美主义者”是永远值得赞颂的,特别
是他们面对失败或者遭遇非议的时候。
在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当代,在工具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警
惕的是对“完美”的迷信,对“技术”的神话,对人性复杂认知的缺失。
正如我们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写出余华老师《活着》那样的伟大作品,
我们依然可以对一部伟大的作品褒扬或者批评,我们也不必对自己的
和他人的缺点耿耿于怀,不必对这世间的一切不完美感到沮丧,因为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搜房帮登录登陆-人生五部曲

更多推荐
徐州拱门出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