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发(作者:二层别墅设计图纸)
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
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
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
天坛。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273
公顷)。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
天建筑群。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
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
1918年最终以公园开放。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
游览。
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
圜丘: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
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
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
柱、栏。圜丘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举行祭天大典的神坛,
天坛即因圜丘得名。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
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
24座,称为“云门玉立”。 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
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门外的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
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
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
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
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
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
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圜丘为圆形汉白玉须弥座石坛,3层,通高5.17米,各层坛面俱墁以艾叶青
石,环以汉白玉围栏。其上层坛高1.87米,坛面直径23.65米,中心有天心石,
环天心石有石板9重,每重石板用9或9的倍数,合计有石板405块。中层坛
高1.63米,坛面径39.31米,亦墁以9重石板,计1134块,下层坛高1.67米,
坛面径54.91米,同为9重石板铺墁,石板数为1863块。圜丘东西南北各个方
向皆有出陛,各层出陛台阶皆9级。圜丘雕饰多为龙饰,望柱柱头雕以盘龙,
出水饰螭首,而各层须弥座间则雕以雷纹、缠枝莲纹。
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
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
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
数。
祭天大典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
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
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
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
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
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
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
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
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
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
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
外各有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
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
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
的地方,就是台面中心天心石。这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
候声音特别洪亮。
皇穹宇: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
九年,起初叫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皇穹宇。这里是平日存放圜丘坛祭
祀主神的地方,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
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
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
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皇穹宇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
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
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
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
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
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
石。
回音壁: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
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
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因墙体坚硬光滑,
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
前传播。
三音石: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
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
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九龙柏: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在这许多古柏当
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
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
九龙柏。
丹陛桥: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它是皇帝登上祈谷
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
西边的就是王道。作为通道而称为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
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
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
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
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祈谷坛: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
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祈谷坛的主体
建筑祈年殿。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
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
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
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嘉靖年间,把它们挪到
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
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
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
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
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
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
24个开间有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
的28个星宿。据说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殿内陈设是按照清朝
咸丰年间原状恢复的,正面的雕龙宝座上供奉着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
左右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
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
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
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差不多。
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
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
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
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
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
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皇乾殿:祈年殿的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
的地方,在祈年殿北侧。
七十二连房: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是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
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
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到这里来屠宰。
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
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
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
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
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
东北入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
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
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更多推荐
皇帝,圜丘,建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