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发(作者:)
智能家居设备项目
管理组织结构
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 ...................................................................................... 3
第二章 管理组织结构 ...................................................................................... 6
一、 项目管理组织的基本原理 ............................................................................ 6
二、 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建立步骤................................................................... 21
三、 项目团队能力培育 ...................................................................................... 24
四、 项目团队考核 .............................................................................................. 34
五、 团队组织计划 .............................................................................................. 39
六、 组织与组织计划的含义 .............................................................................. 44
七、 矩阵式 ......................................................................................................... 46
八、 项目式 ......................................................................................................... 49
第三章 项目基本情况 .................................................................................... 52
一、 项目概况 ...................................................................................................... 52
二、 结论分析 ...................................................................................................... 52
第四章 经济效益 ............................................................................................ 55
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 .......................................................................... 55
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 55
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59
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62
五、 偿债能力分析 .............................................................................................. 62
六、 经济评价结论 .............................................................................................. 64
第五章 项目规划进度 .................................................................................... 65
一、 项目进度安排 .............................................................................................. 65
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 66
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平衡性、
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7年,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同口径翻一番;到
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
——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
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初步构建起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新体系。
——城市品质更加优良。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城市综合功能进
一步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就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
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参与感、获得感、
幸福感显著增强。
从行业销售渠道来看,根据智能家居设备产品直面客户群体的不
同,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的销售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分别
是主要面对房地产公司、家装公司、系统集成商、智能家居顾问公司
的前装市场渠道和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后装市场渠道。前装市场渠
道的产品销售往往与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后装市场又可进一步分为线
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即在包括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
拼多多和国美在线等在内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线下渠道则包括品牌直
营店、电信运营商、经销及代理商和智能家居体验店等。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大众对具有无接触式、安全性、智能化、
便利性等特点的智能家居设备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智能家居行业的
认可度得到一定提升,为市场需求增长增添动力。
根据奥维云网(AVC)的报告数据显示,智能门锁、智能安防、智能
坐便器、智能窗帘、智能灯光、智能晾衣架等是当前房地产精装修市
场普及度最高的智能家居产品。安防类智能家居设备在精装修市场广
受欢迎,2020年,智能安防和智能门锁的需求均超过200万套,其中
智能安防配套规模达222万套,智能门锁为210.1万套,两者配置率
分别达到68.2%和64.6%。智能晾衣架和智能开关为精装修市场的高增
长智能家居产品,配套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91.8%和96.1%。
从市场格局角度来看,在2020年的中国房地产住宅精装修市场中,
老牌家电企业——美的的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份额最高,达到13.1%;3C
企业——华为的市场份额第二为9.1%;新兴智能创新企业——欧瑞博的
市场份额位于第三为7.4%。可见,在智能家居的前装市场中,老牌家
电企业深受信赖,与此同时,新兴创新企业奋起追赶,市场竞争较为
激烈。
从当前智能家居设备企业布局动态来看,科技巨头发力补充前装
市场。以小米科技为例,2021年初小米科技小米正式入股老牌家装企
业东易日盛,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小米作为智能家居设备单品的先
锋企业,展开与家装企业的积极合作,揭示着智能家居设备企业向前
装市场进军的趋势。随着前装模式下的整套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日渐普
及,阿里、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前装市场。
随着中国地产行业逐渐由粗放扩张向追求精细发展,精装修楼盘
的智能化将为智能家居前装市场带来进一步的增长潜力。根据AVC地
产大数据预测,智能家居设备在中国精装房地产市场中的需求规模将
继续增长,其中智能门锁潜力最为显著,预计2022年智能门锁配套规
模将达到466万套,配置率有望增至93.5%。房地产市场是智能家居设
备前装销售最重要的渠道,精装智能化的发展必然将为智能家居设备
前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智能家居逐渐成为精装房标配的同时,还需要后装市场进
行进一步的补充和优化。长远来看,未来完整、成熟的智能家居设备
市场或将朝着“前装为主、后装为辅”的方向发展,在前装的基础上
预留无线端口,后装市场进行个性化补充。
第二章 管理组织结构
一、项目管理组织的基本原理
在掌握如何构造项目组织结构前,需要首先弄清几个基本概念及
相互关系,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规模、部门设置、管理幅度与管
理层次。
(一)组织结构
组织的构成
组织是由人员、职位、职责、关系、信息等组织结构要素构成的,
其中各个职位与工作部门就相当于一个个节点,各节点之间的有机联
系,就构成了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就是系统内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的框架,具体说就是根据组织系统的目标与任务,将组织划分成若干
层次与等级的子系统,并进一步确定各层次中的各个职位及相互关系。
组织规模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规模通常是指该组织管辖人员数量的多少。
例如说某公司有多大规模,往往是指其员工有多少人,具体又可以分
为正式员工人数、客聘专家人数等。
部门设置
部门设置包括部门职能的合理确定与部门划分两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组织机构设置中的一对重要关系。
(1)部门的划分。部门的划分是指在项目管理机构中设立多少部门
和设立哪些部门。部门过多将造成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部门太
少则会造成部门内事务太多,部门管理困难等问题。
(2)部门职能的确定。部门职能是指部门所应负责的工作与事务范
围。部门负责的工作与事务太少,部门将人浮于事,影响工作效率和
公司风气。职能过多,部门的人员会疲于忙碌,管理困难,影响工作
质量。
(3)部门职能与部门划分的关系。部门过多,每个部门的职能就会
减少,部门少,每个部门的职能就可能会增加。因此首先要科学处理
好部门职能与部门数量的关系;同时划分部门与部门职能的设定又是
紧密联系的。部门划分的科学合理,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就容易合
理设定,如果部门职能设定不合理,将会增加部门的数量,容易造成
管理上的混乱。
(4)部门设置的方法。部门设置的最基本形式是把组织的总体任务
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以完成子任务的单元为基础形成部门,即工作
部门专业化。部门设置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按组织(公司或其他机构)
自身总体职能与任务的要求,把组织分成若干个具有固定职能分工和
业务范围的部门,即实行部门职能化。例如,一些咨询公司分为能源
业务部、农林水业务部、一般工业业务部等。
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上级管理者所直接领导下级人员的
数量。一名管理者直接领导多少人才能保证管理是最有效,就是管理
幅度的问题。
(1)管理幅度对管理的影响
管理幅度是组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大与过小都将对组织
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扩大管理幅度对组织的影响主要有:可以减少管理的层次,缩减
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减少协调方面所付出的时间和费用;缩短信息
传递渠道与层次,提高工作效率;但管理幅度过大可能使主管人员对
下属的指导和监督的时间相对减少,容易导致管理失控,出现各自为
政的状况。
减小管理幅度对组织的影响主要有:管理层次增加,相互之间的
工作协调难度加大,为此所花费的时间与费用都会增加;由于层次增
加,信息的传递容易发生丢失和失真;办事效率降低。
(2)确定管理幅度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①管理工作的性质
管理者的工作性质不同,其管理幅度的要求也会不同。髙层领导
面对的往往是事关全局的复杂问题,或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决策所产
生的后果也往往是影响全局的问题。因此,其管理幅度应小一些;基
层管理者所进行的工作往往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其重复性与类似性都
较强,因此其管理幅度可以大一些;如果工作作业方法与程序的标准
化程度高,管理幅度也可以大一些。一般情况下最高层管理人员的管
理幅度4〜8人较为适宜,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以8〜15人为宜。
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如果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如决策能力、领导水平、业务经验等)很
强,管理幅度可以大一些;反之,如果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与领导能力
都较弱,其管理幅度就应小些。如果下属的工作能力较强,知识与工
作经验都比较丰富,管理技能与专业技能也较高,其上级主管的管理
幅度就可以大一些;反之,如果下属工作能力较差,事事都需上级主
管指导,则上级主管的管理幅度就应小些。
③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有的管理者不希望分权,而是希望将所有
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这样的管理者面临的管理幅度可能就大一些;
而有的管理者希望通过授权,将工作分给几个得力的下属去完成,这
样的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就会比较小;有的领导者非常不喜欢处理具体
管理事务,将工作全部交给常务副职去做,其管理幅度可能只有一二
个人。
④层次内信息传递效率
如果同一层次内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渠道适宜,传递速度快,关系
容易协调,其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反之,管理幅度就应小一些。
⑤管理的组织机构之间工作职能的相似性
如果管理者直接管理的各下属部门的工作性质有较大的相似,如
各火电项目部、水电项目部、核电项目部、新能源项目部等,或监理
一部、监理二部、监理三部等,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类似性,
则其管理幅度则可以大一些,反之则应小一点。
⑥组织机构在空间上的分散程度
管理者所管理的各机构在空间上的远近,对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将
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相互之间比较近,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反之则
应小一些。
⑦得到协助的有力程度
管理者如果有助手协助分担一部分工作,就能有更大的精力处理
好重要工作。所以如果管理者能够得到助手的有力协助,其管理幅度
就可以大一些,如果没有有力的协助,其管理幅度就应小一些。
⑧经营形势和发展阶段。管理幅度与组织的经营和发展有相当的
关联。在组织的初始阶段,管理者需处理的事务头绪较多,组织内协
调性较差,管理幅度可能会小一点;随着业务的发展,组织经营日益
成熟,工作效率较高,各下属组织的独立运行能力有所增强,这时的
管理幅度就可适当扩大。但在组织经营遇到困难时,则要按问题所在
区别对待,例如,为集中力量,减少管理层次,缩小组织运营成本,
管理幅度可能加大一点;而如果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没有足
够的精力进行管理,为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个人专长,则可能增加管
理层次,减小管理幅度。
(3)管理幅度的定量分析
以上关于管理幅度的分析,从原理上阐明了管理幅度对管理的作
用和确定管理幅度的主要考虑因素,没有解决对管理幅度予以定量的
问题。根据上述基本原理,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提出了一套定量分析方
法。主要是确定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并将各因素进行分级并赋予一
定的指数。
洛克希德定量分析法给出了一个定量分析管理幅度的基本思路,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组织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因素的划分、各级影
响因素下的分值和修正系数予以调整。
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指从管理组织的最高层管理者到最下层实际工作人员
之间进行分级管理的不同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多少是指管理分级的层
次数量。
整个组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通常分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和
操作层四个层面。决策层是指管理目标与计划的制定者阶层;协调层
是决策层的重要参谋,属于咨询阶层;执行层是指直接调动和安排项
目活动、组织落实项目计划的阶层;操作层是指从事和完成具体任务
的阶层。由于每个具体组织的规模、工作性质、空间分布等情况不同,
每个层面在实际组织内又可能包括几个管理层次。在实际工作中,有
时协调层、执行层、操作层之间的区分不是非常清晰,就某一个具体
部门而言可能兼顾执行层与操作层,有时又可能兼顾协调层和执行层。
一个组织内管理层次的多少不是绝对的,但管理层次过多将产生
信息流通的障碍和决策效率与工作效率的低下,以及管理成本的增加。
管理层次从上到下划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工作任务与权力的分
解与授权的过程,上级管理层次的部门将任务与权力授予下一级层次
的几个部门,上级部门有权督促与检查下一级部门的上下级的关系,
从而形成了部门的等级关系。
管理居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一般地说,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相互矛盾的,管理层次过多势
必降低管理幅度,同样管理幅度增加,同样也会减少管理层次。因此,
平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使决策与管理效率高效、快捷
是组织结构设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是组织结构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参数。当
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如果管理
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就会增加。在系统组织的规模一定的条件下,
两者成反比或接近反比的关系。
如前所述,由于人的经历和能力是有限的,一个管理者的有效控
制幅度也是有限的。当一个管理者所领导协调的幅度超出了这个限量,
就需要增加一个管理层次。
组织形态的纵向层次
组织的层次设置,为组织管理者提供通过职权等级链的纵向逐层
监督来控制和协调组织活动的有力手段,根据纵向层次设置的多寡,
从组织结构的外部形态描述来加以命名,组织可以区分为高架和扁平
两种形态。
(1)高架式组织
髙架式结构组织结构又称高耸式组织结构,是在最高层与作业层
之间具有为数众多的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管理幅度均较窄小,组织
结构形式表现为高而痩,故又称为“宝塔式”结构。
在高架式结构中,主管人员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下属进
行面对面的深入具体指导,并对其工作给予严密的监督和控制;主管
人员同其直属人员的联系沟通多,工作单位规模小,可以促成较简单
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地解决;各级主管职务设置较多,能够为下
属人员提供较多的晋升机会。传统的组织结构大多是高架式的。
高架式结构的优点主要有:1)组织结构比较严谨、严密,便于经
理人员对下属实施严密控制;2)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3)上
下级之间纵向关系十分清晰,有利于统一指挥;4)组织的稳定性程度
很高,纪律比较严明。
高架式结构容易产生的问题主要有:1)层次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任
务重,计划和控制工作较为繁杂;2)管理层次及管理人员多,管理费
用升高,降低了管理工作的经济性;3)信息交流不畅且易失真。各层
次的行政主管被迫较多地依靠层层的正式的通报制度来获取信息,信
息可能会相当严重地被歪曲;4)整个组织的决策民主化程度不容易高。
下属在决策中的参与程度很低,自主权和决策权都很小,更多地只能
被动服从,通常上面所作出的决策还经常不容易为下面所理解和接受;
5)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会降低。管理层次一多,层层报告请示容易造成
决策迟缓,错失良机,整个组织的应变能力较差,缺少弹性。
随着组织规模的逐步扩大,这种高架式结构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
环境与新的挑战,所以近年来出现了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的趋
势。
(2)扁平型组织
与高耸型组织相反,扁平型组织的结构特征是扁而平,其管理幅
度大,管理层次少,其组织结构叫做扁平结构,或者叫做“横式结
构”。现代的企业大多倾向于采用扁平组织结构。
扁平型组织的主要优点是:1)扁平结构由于管理层次少,相对而
言管理人员也少,节约了管理费用;2)扁平结构通过管理层次的减少,
缩短了上级与基层之间的行政距离和感情距离,改善和加强了纵向的
沟通联系,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到基层的情况;3)随着管理幅度
的加大,上级对下级的指导与监督减少,下属要有效地行使指挥,就
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加了下属的管理责任,
对地位较低的下属人员会起到有力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
人员的成长;4)下属在决策中的作用增强,发言机会增多,同时也由
于上级把主要的作业责任授权给了下级,这样下级有可能参与决策,
更多推荐
管理,组织,部门,幅度,结构,工作,市场,管理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