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烟机排行-空调制热不启动原因

2023年4月11日发(作者:好看的图片壁纸)
东塔里埃森起居室细部及结构设计与空间表现的联系
李翔宇
【摘要】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中,位于威斯康辛的自宅东塔里
埃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起居室最令人称道.通过观察东塔里埃森起居室
诸多细部的特殊处理,以及坡顶结构对室内空间的影响,分析设计意图,探明赖特所主
张的室内空间盒子感的消解以及兼顾空间划分的开敞平面这两种主要的空间观念是
如何在东塔里埃森起居室中得以实现的,最终呈现出赖特建筑设计中细部、结构与
空间表现间的密切关联.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3页(P115-117)
【关键词】赖特;东塔里埃森;空间;细部;结构
【作者】李翔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遗弃橡树园自宅奔赴欧洲停留一年后重返美国,
于1911年在威斯康星州斯普林格林一处山腰上盖起了自己的另一座家宅,这便是
现存东塔里埃森的前身。1914年和1925年的两场大火烧毁了起居室所处的居住
翼,也就有了后来赖特的两次重建。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加建和改建,便有了现今
的面貌(图1)。可以说,对东塔里埃森起居室的设计几乎贯穿了建筑师的整个职
业生涯,是赖特设计思想的直接体现。本文将以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为主要研究
对象,通过分析室内空间中诸多细部的特殊处理,阐明赖特所主张的室内空间盒子
感的消解这一空间观念是如何在起居室中得以实现的。另外,通过将其与最初版本
的东塔里埃森起居室进行比较,以此呈现坡顶结构改动所带来的开敞平面中的空间
划分,赖特建筑设计中建造问题与空间表现间的互动也由此凸显。
1围合面交线的弱化与起居室室内空间盒子感的消解
赖特在讲述如何破坏建筑的方盒子体量从而产生室内空间上的变化时,着重强调了
打开转角对于消除室内空间盒子感的重要性[1]。这暗示了与尽可能消隐室内空间
的围合界面相比,弱化围合面的交线对于室内空间盒子感的消解更为关键。而与此
有关的操作皆在起居室中有所呈现。
首先从起居室的平面可以看出,其主体是方盒子空间所普遍采用的方正矩形(图
2)。为了打破它,赖特进行了以下操作:1)使通往室外平台的门厅及桌台间分
别紧邻方盒子矩形南端与东端转角一侧,并将此侧的围合面打开,从而消除了其本
应与邻面相交形成交线的机会;2)使演奏间在靠近矩形北端转角处打断其一侧围
合面的连续,弱化两面相交的印象,如此一来交线自然也很难成立;3)使西端换
衣间侵入起居室矩形平面内,侵占原本交线出现的位置。换衣间所限定出的两个入
口进一步切断了人们对于两面相交的联想。通过在矩形平面转角处置入小空间以改
变交线位置,起居室空间的盒子感被初步削弱了[2]。
具体到起居室内部,为了使盒子空间的腰身敞开,赖特设计了连续的带状窗,自通
往室外平台的门厅北端角柱处起,沿外围护面一直延续至起居室北端转角处,由一
根毛石柱将其与演奏间的独立开窗相隔离。带状窗上沿直抵挑檐底面,窗高占据了
围合面2/3的高度。在桌台间的两个转角处,窗间竖梃让出了半个窗单元的宽度,
使两片玻璃在转角对接以避免竖梃对交线位置的暗示。藉此,起居室室内的围合界
面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隐,盒子的腰身敞开,除必要支撑物外只剩下矮墙地面所构成
的“底壳”与坡屋顶所构成的“顶盖”。对于前者,为了使带状窗下的连续矮墙与
室内地面所共同构成的盒子底壳形象不过于明显,赖特将室内的闲置座椅沿墙边摆
满,以完全掩盖住地面与矮墙间的交线(图3)。
连续的带状窗之于室内空间盒子感的消解,不仅在于使围合界面消隐,还在于室外
漫反射光经深远的出檐和带状窗均匀地洒向室内各个角落。相较于直射点光源所造
成的受光面与背光面强烈的光影对比,均布的漫反射光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
空间围合物的体量轮廓,这一特性也被赖特运用到起居室坡屋顶室内坡面的处理上。
从起居室内看,坡屋顶被均匀地涂抹了一层浅黄色灰泥。为了削弱其盒子顶盖形象,
赖特首先通过连续带状窗引入均布的漫反射光来降低室内相邻坡面间的明暗对比,
以避免其凸显交线位置,进而再用远深于浅黄色的红褐色木线装饰使相邻坡面间的
交线在视觉上消隐(图4)。赖特曾将室内坡面上木线装饰的作用阐述为“视反差
强烈的诸面为一和谐整体来加以强调。[3]”从他为室内坡面所设计的木线装饰纹
样便可看出其弱化坡面交线的意图。
1现存东塔里埃森居住翼中起居室所在的位置
2起居室平面中置于转角的小空间对围合面交线弱化
3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室内看向桌台间
4起居室室内坡面的木线装饰纹样对坡面交线的弱化
5从入口处看起居室坡屋顶的室内坡面
6起居室坡屋顶的室内坡面木线装饰纹样所在的三个部分
71929年起居室室内照片,可见删改前壁炉一侧边坡面上的木线装饰纹样
8带有未删改的木线装饰纹样的起居室室内坡面仰视轴侧图
9起居室用餐区上方的双坡顶
起居室坡屋顶室内坡面的木线装饰纹样可分为三个部分:靠近带状窗一侧的边坡面
与邻侧两个短坡面所组成的折面、端坡面与其下方窗上墙所组成的折面以及靠近壁
炉一侧的边坡面(图5,6)。
在靠近带状窗一侧的边坡面上,赖特用垂直于正脊线的木线等间距地铺满了整个坡
面。在依次与一条斜脊线和一条斜沟线相遇时,等间距排列的木线沿平行于邻侧脊
线的方向顺势延伸至两个短坡面上,在退离端坡面斜脊线一定距离的位置为木线端
头封边。通过这种方式,正脊线被弱化为一系列等间距排列的木线端点,折面的交
线也被连续的木线纹样所掩饰,边坡面与两个短坡面被整合为一体。
端坡面上的木线也退离其斜脊线相同的距离,并在跨过此坡面与窗上墙的交线后封
边,所形成的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纹样将交线隐入其中,以弥合两面转折。
在靠近壁炉一侧的边坡面上,临近端坡面的一道木线退离斜脊线相同距离,与对侧
坡面上的那道封边木线以及端坡面上近似等腰三角形的木线纹样共同构成了一幅横
跨三面近似轴对称二维图形的纹样,消隐了端坡面与边坡面间的两条对产生盒子感
至关重要的交线。此时,起居室坡屋顶的盒子顶盖形象已不甚明显。
现存起居室坡屋顶室内坡面的木线装饰纹样,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赖特对原有
纹样进行删改后的结果。退离整个坡面边缘后,在靠近壁炉一侧的边坡面上重新勾
画出了此边坡面原有纹样的轮廓,其对室内三部分坡面各自作为独立连续之面的特
征的强调使三面围合的视觉效果依旧明显,此时原先交线对坡面体量轮廓的暗示只
由木线装饰纹样各部分间的轮廓线所代替,由此便难怪赖特之后会对其作以删改
(图7,8)。
不只是木线装饰纹样起到了弱化坡面交线、削弱起居室坡屋顶盒子顶盖形象的作用,
赖特对屋顶形式的设计更是如此。在起居室用餐区上方,坡顶高度的提升使起居室
的正脊线在用餐区处断开(图9)。抬高后的双坡顶向起居室壁炉一侧平移,直至
其正脊贴合毗邻毛石墙的尽端。用餐区上方双坡顶的正脊与起居室坡屋顶的正脊产
生错位,使作为坡面交线的正脊线在上下两坡顶间不存在对位关系(图10)。坡
顶正脊线位置的局部抬高以及脊线间的错位,避免了连续坡顶所形成的盒子顶盖形
象。
综上所述,通过在矩形平面转角处置入的小空间、连续带状窗转角处的玻璃对接、
沿墙边摆满的座椅、漫反射光下坡屋顶室内坡面的木线装饰纹样,以及正脊线的断
开与错位来弱化围合面交线,起居室的空间盒子感得以消解,各部分设计也达成了
赖特所言的“融入进整体更大的表现之中作为其组成部分而使自身得以实现”[4]。
2起居室屋顶结构中固定于毛石墙体的工字钢梁的使用与开敞平面中的空间划分
赖特在论及开敞平面时曾提到:“起居室、餐厅和厨房,连同可能用于‘社交办公’
的附加部分,实际上只需要变为一个房间——起居室,原本的分隔之需则借由建
筑学的计策来满足。[5]”在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中,借助固定于毛石墙体的工
字钢梁,赖特实现了更大跨度下平面的开敞。与此同时,固定于毛石墙体的工字钢
梁取代了椽间的拉结杆,从而使室内屋脊线得以显露。复合式坡屋顶的脊线走势以
及坡屋顶高度上的变化,对平面中不同功能区的划分起到了提示作用。对比最初版
本与现存的东塔里埃森两者起居室的坡屋顶,观察室内坡面的式样与其所覆盖空间
之间的联系,便可揭示赖特的这一意图。
在最初版本的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内,坡屋顶对侧椽间的拉结杆形成房间中部的水平
天花板,遮挡了坡屋顶的正脊线,拉结杆下部伸出的椽头便形成了水平天花板周围
的四个室内坡面[6](图11)。此处,起居室中的用餐区与聚会区被统一覆盖在一
个形似截头方锥体的室内四坡屋盖下,坡屋顶的室内坡面式样并未对起居室中的不
同功能区进行划分,而是将整个起居室作为一个完整的房间加以强调(图12)。
10用餐区上方坡屋顶的提升以及其双坡顶正脊与起居室坡屋顶正脊间所产生的错
位
11最初版本的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屋顶结构
12最初版本的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室内
13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室内空间的功能区划分
14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的屋顶结构及工字钢梁的位置
15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聚会区坡屋顶结构计算简图
16最初版本的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坡屋顶结构计算简图
17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用餐区双坡顶结构计算简图
在现存的东塔里埃森起居室中,坡屋顶的形式更加复杂。首先,如前所述,一个单
独的被抬高了的双坡顶将用餐区从起居室整体空间中划分出来,并限定出其边界
(图13)。而起居室主要的坡屋顶,对侧椽间拉结杆的取消使脊线在室内得以显
现,一条较长的位于起居室面阔正中位置的正脊线及其两侧室内坡面覆盖了起居室
除用餐区及入口部分以外的空间(图13)。其中,在起居室坡屋顶东北端一处突
出的端坡面,两条斜脊线与一条较短的正脊线暗示出起居室中主要的聚会区,音乐
会等娱乐活动皆在此举行。东南带状窗一侧的条形空间由低矮天花板所限定,作为
聚会区的附属部分,使得起居室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人,平时则常用于摆放座椅或展
示来自日本的绘画作品(图13)。如此一来,在避免使用室内隔墙以形成开敞平
面的前提下,利用坡屋顶限定下室内高度的变化以及脊线位置对室内空间划分所起
到的提示作用,赖特将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的整体空间细分为三个部分。
无论是用餐区上方抬高后的双坡顶还是取消对侧椽间拉结杆后屋脊线的显露,现存
东塔里埃森中起居室坡顶形式的改变缘于赖特对其结构的改动。在现存东塔里埃森
的起居室中,赖特用由毛石墙固定工字钢梁所构成的主要支撑结构来承托坡屋顶[7]
(图14),而非最初版本的东塔里埃森中单纯的木屋架结构。如用餐区上方的双
坡顶以及其下的高侧窗与山墙面,它们并非直接落在起居室坡屋顶的木椽构架上,
而是由毗邻毛石墙体中伸出的两道工字钢梁通过支撑两排高侧窗的窗间竖梃来加以
承托。在起居室主要的坡屋顶,木椽与挑檐底板的夹角位置处有一道工字钢梁穿过,
并依其檐口走势顺沿。此工字钢梁的两端分别嵌入临近用餐区的一处毛石墙体以及
起居室壁炉的毛石中,中间则主要由四根毛石柱加以固定支撑,分别为起居室与通
往室外平台的门厅间的阴角位置处的一根毛石柱、起居室内限定桌台间一角的一根
毛石柱以及起居室演奏间的两根毛石柱。起居室东南带状窗的窗间竖梃也抵住此工
字钢梁,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在用餐区上方双坡顶的椽子结构中,屋脊板紧贴毛石墙体的端部并固定于其上,作
用于双坡顶上的侧推力通过屋脊板以及高侧窗下沿处的那两道工字钢梁传递至与基
础相连的毛石墙体,以此取代对侧椽间拉结杆的拉结作用。拉结杆的取消使双坡顶
的屋脊线得以显露,无形中增加了用餐区的室内高度。与之相似,在起居室主要坡
屋顶的木椽构架中,作用于坡屋顶上的侧推力首先通过椽子传递至串联各椽的工字
钢梁,再传至与基础相连的毛石墙体或毛石柱。如此一来,对侧椽间的拉结杆便可
取消,避免拉结杆所形成的室内水平天花板将起居室聚会区限定在统一的高度下。
与此同时,屋脊线的显露也使脊线位置提示了室内空间的划分[8]。
若进一步将现存东塔里埃森与最初版本的起居室聚会区的屋顶结构简化为结构计算
简图,便可明显看出,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聚会区的屋顶结构中,由于嵌进毛石
墙体或固定于毛石柱上的工字钢梁对于毛石墙或柱几乎不会产生相对的偏转或位移,
毛石墙或柱又与基础相连,可以将两者约简为两根竖向杆件,其底部与地面的结点
为刚结点(图15)。而在最初版本的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屋顶结构中,由于窗间竖
梃底部直接固定于木格栅楼板上,可视此结点为铰结点(图16)。前者比后者多
了一个约束,以弥补取消对侧椽间拉结杆所减少的约束,从而保证了现存东塔里埃
森起居室聚会区的屋顶结构依然是几何不变体系。
同理,在现存东塔里埃森用餐区双坡顶的椽子结构中,由于屋脊板固定于毛石墙体
端部,可将两者简约为一根底部与地面刚结的杆件,从而弥补了取消对侧椽间拉结
杆所减少的约束,使其结构体系依然维持几何不变(图17)。
然而,上述现存东塔里埃森起居室屋顶结构中的几道工字钢梁都被隐藏了起来,在
室内外皆未显露。支撑用餐区上方双坡顶的两道工字钢梁由高侧窗下沿处的木饰面
板所包裹,卡在木椽与挑檐底板夹角处。用以支撑起居室主要坡屋顶的那道工字钢
梁,则与木椽构架一同被铺设于室外坡面上的望板、木瓦以及贴覆于围护表层的盖
板、灰泥所掩盖。通过工字钢梁的隐藏,赖特所设计的起居室室内空间给人以一种
错觉,即原本为木屋架结构的起居室却实现了超过其结构所能承受的跨度。而在这
一跨度中间,仅有一根偏于起居室东转角的桌台间毛石柱作为起居室室内空间中唯
一的竖向支撑物,从而让出起居室聚会区的大空间,确保了在空间划分作用的坡屋
顶覆盖下起居室平面的开敞。
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埃罗弗森曾表示,赖特隐藏屋顶结构中工字钢梁的做法有悖于
其早年所受维奥莱·勒·迪克的影响[9]。但事实上,透过赖特的著述便可看出,他本
人并不排斥隐藏结构的行为,而是谴责在建筑上施加假的檐口或壁柱等不起任何结
构作用的古典建筑形式语汇,而这才是维奥莱·勒·迪克对其真正的影响[10]。
3结语
起居室坡顶结构的复杂形式取代了室内隔墙,为各功能区的划分作以提示,以此在
起居室中实现开敞平面。平面布局、开窗、装饰以及用餐区双坡顶的抬升错位等细
部处理则将起居室空间围合面交线弱化,以削弱室内空间的盒子感,从而使起居室
空间在其延展的坡屋顶及窗下矮墙的庇护下亦不显闭塞。这在设计之初便被同时考
虑来实现明确的空间意图,各个部分没有赘余或脱节之处,赖特所强调的建筑中的
“整体”品质也由此呈现。
图片来源:
图1,2,4,6,8,10,11,13~17为作者自绘;图3来源于文献[12];图5
来源于文献[2];图7来源于文献[13];图9来源于文献[14];图12来源于文献
[15]。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FrankLloydWright.AnAmericanarchitecture[M].NewYork:HorizonPress,1955.
[2]ticetogenius:yearswithFrankLloydWright[M].NewYork:
McGraw-Hill,1979.
[3]FrankLloydWright.“TheArchitecturalForum”[M]//
essentialFrankLloydWright: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2008.
[4]ectureandmodernLife[M]//
essentialFrankLloydWright: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2008.
[5]carchitecturelooksatmodernarchitecture[C]//Frederick
auseofarchitecture,FrankLloydWright:Wright’shistoricessaysfor
k:ArchitecturalRecord,1975.
[6]ogueofdrawingsandphotographs[M]//l.
Wrightstudies:sville: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Press,1992.
[7]loydWright1917-1942:completeworks[M].Kln:
Taschen,2010.
[8]ailsofmodernarchitecture[M].Cambridge:TheMITPress,
1990.
[9]AnthonyAlofsin.StudiesandexecutedbuildingsbyFrankLloydWright[M].London:
ArchitecturalPress,1986.
[10]architecture,beingtheKahnlectures[M]//BruceBrooks
entialFrankLloydWright:ton: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8.
[11]ment[M].NewYork:HorizonPress,1957.
[12]HughHoward,RogerStraus.WrightforWright[M].NewYork:Rizzoli,2001:191,
64.
[13]JuliaMeech.FrankLloydWrightandtheartofJapan:thearchitect’sother
passion[M].NewYork:,2001.
[14]BruceBrooksPfeiffer.Taliesin[M].Tokyo:ADAEditors,2002.
[15]BruceBrooksPfeiffer.FrankLloydWright1885-1916:completeworks[M].Kln:
Taschen,2011.
更多推荐
起居室是什么房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