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范行准)

江苏宜兴地区传统陶瓷技艺保护与传承调研

742018年02月第51卷第1期江苏陶瓷•陶艺园地江苏宜兴地区传统陶瓷技艺保护与传承调研范青青(无锅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踢214206)摘要本文先简要梳理宜兴地区传统陶瓷技艺发展的历史脉络及“保护”现状,然

后立足于“传承”角度,从认识论问题、制度立法、保护与开发矛盾关系三方面思考,认为“保护”只是基础,创新与发展才能“传承”。关键词陶瓷工艺;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融”语境下陶瓷家具发展策略研究”(编号:2017SJB0903);2017年江苏省

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第二批“无锡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专业”(锡教高职〔2017〕90号);2016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宜離统陶瓷技艺发展历史梳理宜兴,素以“陶都”闻名于世,是我国陶瓷的重要

产区之一。据张渚和丁蜀两区的古窑普查资料显示,

宜兴地区陶瓷业的起源不晚于6 000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汉代,宜兴丁蜀镇周围地区已形成以生产釉陶

为主的窑场。六朝时期,受当时青瓷生产中心——会

稽(即浙江绍兴)上虞窑及吴兴地区青瓷烧制的影

响,在宜兴南山北麓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青瓷窑场。

隋及初唐时期,受战争波及影响经历了一段衰落期。

唐中叶至五代十国时期,恢复并有所发展,是宜兴青

瓷烧制的第二个阶段。宋、元以后宜兴陶业进一步发展,其日用陶器在

长江下游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明代,紫

砂器逐渐从日用陶器中分离出来,及至明代后期开

始独树一帜。同一时期,宜兴生产的仿照古钧窑制

品——“宜均”器也崭露头角,流行一时,与日用陶、

紫砂器三足鼎立。宜兴“陶都”的地位,亦大体奠定于

此期。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制陶业成为工

商支柱,各镇、街市形成“无陶不成店”、“万家灯火”

的陶瓷盛况。青瓷、均陶、紫砂、精陶、彩陶,并称为宜

兴陶瓷历史的“五朵金花”。辛亥革命到解放后的今天,宜兴陶瓷业得到复

苏契机,开始进一步大发展时期。值得说明的是,以

紫砂陶、均陶的制作技艺为代表的宜兴传统陶瓷技

艺,分别于2006年及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同,也为宜兴陶瓷

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展,拓宽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收稿日期:2018-01-252宜兴地区传统陶瓷技艺“娜,,现状目前,国内对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方式大体有3

类: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基于手

工艺生产的应用性特点,宜兴地区传统陶瓷技艺以

生产性保护策略为主,即利用传统陶瓷技艺的应用

性特点,通过产业化操作,挖掘其经济价值,从而焕

发新的生命力,最终实现保护的目的。(1) 制定“以法护业"的保护政策利用法律建立长效保护机制,营造“以法护业”、

“以法兴业”的良好法制氛围。事实上,在1997年国

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之前,江苏省就

率先颁布了《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地方

法规,无论是在“以法护业”和“以法兴业”法治环境

的建设,还是经济政策方面的扶持均作了多方努力。

此外,宜兴市政府也围绕传统陶瓷技艺的保护与发

展,相继出台《关于保护与发展宜兴紫砂的议案》等

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一系列做法为后来宜兴地区原

料矿产的开采与利用、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提

供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2) 培养传统陶瓷技艺保护的“文化自觉”在地方政府引导下调动社会方面力量,宜兴陶

瓷行业协会、传承机构、传承人及相关民间组织等更

多地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如举办陶瓷艺术展览与

艺术节,面向普通民众开展讲座传播陶瓷文化等,已

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将陶瓷文化融入地方教育体系。根据宜兴地方

性法规条例的相关要求,宜兴地区中小学大多开设

陶瓷相关课程,从娃娃抓起进行文化普及教育。此

江苏陶瓷•陶艺园地k 2018 年 02 月第51卷第1期75外,作为宜兴地区唯一一所高等教育院校,无锡工艺

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地方传统技艺人才培养、培育

工匠精神等方面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3)探索开发与利用途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非物质类文化

遗产的保护并不应止于静态的技艺展示层面,还应

涵盖合理开发与利用。2014年旨在保护“紫砂陶制作

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基地落地宜兴,地方老字号品

牌——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在探索传统陶瓷制

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起到积极带头作用,实现

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的良性互动。3基于“传承”角度的几点思考(1)“保护”与“传承”的认识论问题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根据《意

见》要求,目前已逐步建立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

的保护名录,“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

方针后两条“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即“传承”尚有一

定距离。任何传统技艺都有其历史存在的适用性“土

壤”,是“活着”的技艺,那么要使其“传承”下去,也必

然要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我们常说的生产性保护,

倘若只是单纯地扩大再生产,或借助工业技术批量

化作业,则只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珍贵的传统

技艺丧失“生命力”。因为手工艺作品,最可贵的便是

由人而作,具有与人性相通的一面。其次,要历史地看待传承问题。以紫砂为例,始

于宋,成于明,盛于清,绝非偶然。乃是与宋、明、清三

代特定社会历史环境有关,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下

的动态产物。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

必言宜兴瓷”,紫砂的持续发展固然有宜兴紫砂材质

自身优良的物理因素在,还与我国传统禅茶文化发

展路径相契合:从隋唐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明代以

后的散茶冲泡法的沿革,再到茶叶形态从饼茶、团

茶、散茶所带来品鉴标准的变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下才为宜兴紫砂器的发展提供契机。然而,随着对外

开放与国际接轨,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也都在发

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而言,各种果汁、咖啡饮品

在现今的年轻人中更有市场,那么面对日益窄化的

受众群体,我们也应转化思路,尝试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传统技艺的现代化传承模式。(2) 关于制度与立法与本文论述相关的江苏省陶瓷有关保护条例,

以2007年4月施行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

为代表,这是一项针对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区域

政策,旨在保护宜兴紫砂,弘扬宜兴紫砂文化,维护

紫砂研究、设计、生产等相关权益。但纵观条例全文,

“保护”是基调,而与保护成效直接关联的“发展”与

“传承”,正文仅用了 “鼓励”一词。层次上也仅停留于

中小学开展教育,具备条件的中高职开设相关课程,

鼓励相关专业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等,对创新与发

展乃至传承相关内容甚少提及。再者,自《条例》正式施行以来,较少有对条例规

范进一步修正与更新,但时势在变,违法手段也在不

断更新,而违反《条例》行为的界定范围与处置力度

尚停留在十多年前,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点。第三、由于传统技艺的特殊性,虽然法律条文中言明

要对核心技艺进行保护,但这个所谓“核心”的概念

与涉及范围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因而也难以采取有

效措施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维护。(3)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关系问题关于生产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摸索阶

段,碰到的问题也不少。该种模式下的保护与传承,

采用的是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的发展,不可

避免地就要融入商业化操作手段,引发资源过度开

采,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市场化”是否就是传统

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引擎”与“动力”?我们认为,答案

未必是否定,关键是创新:通过突破固有思维模式,

尝试与其它传统技艺合作、互补,或者探索新的实践

领域等,使得开发与保护之间形成一种互补、互通的

动态平衡。4结语现今,随着国际化、民族化的发展,宜兴地区传

统陶瓷技艺正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是一种

良好的现象。我们应积极抓住发展的契机,不能使之

成为昙花一现之后的沉寂。那么,如何合理开发,进

而实现保护与传承?我们认为,传统技艺的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在坚持不断创新这个基调之上,但同时也

要解决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外部提供法律支持保障,

内在明确开发利用的根本出发点是保护与传承。辩

证地看,过度地囿于传统、固步自封,并不能使我们

2018年02月江苏陶瓷•陶艺园地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应该紧抓时

机,多维度、多元化、多视角地思考发展与传承问题,

恰到好处地解决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参考文献[1]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民俗研究,2015(01) :81-87,[2] 方李莉.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一艺术人类学视角[J].江南

大学学报丨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丨03彡97-109.(上接第73页)例影响整个艺术效果。3.3现代陶艺设计中注意点、线、面在造型和装饰上

的运用现代陶艺作品的造型和装饰都体现着点、线、面

的组合关系,在造型和装饰效果上组合尤为明显。这

就需要陶艺家在创作时重视点、线、面三要素的组合

关系和遵循基本的美的法则,使点、线、面的基本要

素能在现代陶艺中得到更完美的表达和体现。总而言之,点、线、面是造型和设计的基本三要

素,一切的设计艺术都是以点、线、面作为基本的设

计元素,如何利用好点、线、面是现代陶艺创作的基

本前提条件,随着当代设计艺术发展,点、线、面的基本元素在设计中的作用更为显著,现代陶艺同样也

离不开基本的三元素。点、线、面的表现可以通过重

复、发射、渐变、肌理、密集等构成形式来丰富陶艺设

计,因此,要想创作出优秀富有创意的现代陶艺作

品,就必须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对点、线、面的

基本设计元素进行组合,处理好设计中的关系,把

点、线、面合理地应用到现代陶艺中。参考文献[1]姜金泽.平面构成[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2J邬烈炎.设计基础C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社.2010.[4] 黄胜.现代陶艺创作[M].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12.[5] 何丙钦.现代陶艺教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J

Jj2018年2月1日下午,恭王府艺术系列展之“怡墨研砂——精彩的紫砂陶瓷艺术盛筵。

展览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艺术

研究院紫砂研究院学术支持,中国紫砂研究中心、宜兴紫泥公社协办。展出了当代著名紫砂陶艺家吴

鸣先生及其学生的78件陶艺作品和30件书画作品。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储红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砂陶艺成就作了高度评价。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陈传席、唐辉、王建中、李正安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对吴鸣40年的书画陶艺生涯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大家认为吴鸣先生在承古开今、深入传

统、道法自然上有大智慧、大理想。吴鸣的画逸怡、生动,笔墨浑厚,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吴

鸣的陶艺以东方的载体、西方的立意解构紫砂,独具风格,为中国紫砂陶瓷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

的贡献。

参加开幕式和研讨会的主要嘉宾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

长马文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雅芳、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文化

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等。

j吴鸣艺术展”开幕式及研讨会在文

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顺利举行。此次展览持续至2月26日,给广大观众、陶艺爱好者、收藏者带来一场

£

5

$

JJ

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执行院长鲍志强先后致辞,从不同角度对吴鸣紫£

J55

i

江苏宜兴地区传统陶瓷技艺保护与传承调研

更多推荐

保护,宜兴,技艺,陶瓷,传统,发展,传承,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