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室门价格大概多少钱-庭院护栏

浅谈“黑暗”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哥特服饰文化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现在卫生间流行什么墙地砖)

浅谈“黑暗”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哥特服饰文化

第一篇:浅谈“黑暗”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哥特服饰文化

浅谈“黑暗”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哥特服饰文化

摘要:影视文化是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

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文化。

本篇论文通过论述当今黑暗题材影视服装文化与时尚服装文化的关系,

进一步证明影视服装文化能强化影视文化,影视文化又能推动服装文

化的发展。

关键词:影视作品 “黑暗”题材哥特服饰时尚流行

服饰在影视中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与文化符号,在气氛

营造和人物心理的象征以及文化意义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

时电影的发展又能带动服装时尚的流行热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描写诡异、恐怖的“黑暗”题材的电影上映,如有关吸血鬼的

《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剪刀手爱德华》、《范海辛》

等,特别是随着《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的上映,“黑暗”题

材影视越来越受到影迷的关注,故事情节的诡异,人物服装的复古及

颓废为时尚界带来新的设计灵感元素。

一、哥特及哥特服饰文化

哥特是从德国日耳曼的一支部落由来的,哥特人曾于公元3~5

纪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在15世纪,意大利人们有了振兴

古罗马文化的观念,从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希望回到古典时代,

在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由于意大利人

一直记恨着哥特族摧毁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把中

世纪称之为黑暗的时代,他们称这一时期为“哥特”,具有野蛮的意

思。

哥特艺术风格最早流行于建筑,以教堂为代表。法国大文豪雨果

名著《巴黎圣母院》中教堂,就是属于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上升

的教堂尖顶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仿佛告知信徒们,与上帝近在

咫尺。教堂内大面积的花窗玻璃,拼组成一个个的宗教故事,阳光透

过玻璃的彩色炫影,产生一种令人迷离感,形成非常浓重的宗教气氛。

这时期哥特式服饰深受教堂建筑的影响,典型的表现在尖顶帽和尖头

鞋。男士流行穿斗篷,女性流行长袍和高腰、隆腹的拖曳裙。在色彩

上,往往采取左右不对称的颜色,整体风格怪异。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哥特文化从刚开始所谓的野蛮,怪异,在

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后,开始被赋予黑暗、诡异的气息。在18世纪浪漫

主义流行时期,一些作家热衷于描写关于人类自身精神世界,阴郁、

黑暗的文学作品,是对主观内心世界,瑰丽的想象的一种反叛和厌倦,

作品流露着恐怖,神秘的色彩,在哥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

鬼。在绘画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这时哥特

被赋予醒目、黑暗、奇异的符号。20世纪后半期,哥特音乐上也有了

新的发展,1970年代中期,朋克风潮在英国兴起,70年代末期,朋

克风格之后,或许是对朋克的一种回映,哥特在音乐上它承袭了七十

年代欧美朋克摇滚音乐的音乐风格,许多哥特乐队都有着某种中世纪

的情节,如使用中世纪的乐器,使用歌剧的唱腔,他们将中世纪时期

音乐和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这时期的哥特音乐反映阴暗,病态,

带有迷恋死亡的气息,具有沉郁厌世的情调,乐队歌手在服装上也通

常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型元素。永远的黑色衣服,惨白的面庞,

明显的宗教饰物,钟爱维多利亚时期带有大量蕾丝绉饰的衣服。80

代,哥特一族们依然是永远的黑色,苍白,毫无血色的皮肤,染黑的

长发,冷酷的黑色皮夹克和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尖头靴,戴着黑色

太阳镜,女子喜穿黑色网袜、佩戴银饰品。从上世纪的90年代直至21

世纪,象征着哥特风格的骷髅、十字架、项圈,带有大量皱褶的衣服

等哥特元素一直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哥特风格发展

到今天,苍白的妆容、卷发、高马尾辫、皮革与塑料装维多利亚式的

丝绒和花边都成为一种风尚。

从哥特风格的流行演变总结出现代哥特服装风格特征:在服饰色

彩上:哥特风格的服饰永远以黑色为主,也会少量使用例如暗红色、

深蓝色等一些深色、暗色。绝对不会使用任何鲜亮明亮的颜色,因为

鲜艳的色彩会明显改变哥特阴郁和黑暗的性格。在服饰面料上:使用

皮革、PVC、网状面料、薄尼龙等面料,特别是冷酷的皮革能突出哥

特风格的另类和阴沉。哥特风格崇尚 “宁透勿露”的时尚原则,虽然

网状面料用的很多,但由于并不过多地袒露肌肤,所以给人感觉并不

过于性感。在服饰造型上:中世纪的束腰、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

长手套、紧身黑衣、黑色摩托夹克、黑色有破铜的牛仔裤、黑色尖皮

靴等。在服饰配件上:喜欢佩戴阴冷银质的十字架、T形十字章、五角

星等显眼的宗教饰物,肩章或铆钉之类的装饰,还有如锁链般粗的项

链、宽领带、带钉子的项圈和丝绒项绳等。在妆容和发型上:自然蓬

乱的发型或染后的黑色长发,金发漂得极浅。为了有死亡般的皮肤使

用白色粉底,画着烟熏妆,即黑唇膏、黑眼线、黑眼影、细眉。

二、哥特及服饰文化在“黑暗”影视中的表现

“黑暗影视”具有暗黑、诡异、孤独和死亡的气氛,影视色调暗

沉,画面恐怖、惊悚,充盈着哥特的诡异之风,影视表现主题是宗教、

死亡和巫术等元素,内容大多描写的人物有着苍白的肌肤,冷酷的表

情,身着黑色或深色服装,如:吸血鬼。影视中哥特服饰文化的复古

和神秘为影片增添了强烈的“黑暗”气息,引起人们的关注。

《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

景,鲜明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影片。整部影片色彩单纯,影片风格奇情,

梦幻和黑色。暗黑的古堡象征着爱德华的孤独和痛苦,爱德华的脸苍

白、满是伤痕,发丝凌乱纷杂,眼神恐慌忧郁,嘴唇苍白冰冷。影片

《断头谷》讲述一个无头骑士在欲望和复仇的指使下,割下人的头颅

的故事。影片画面有着色彩浓重的复古风格,悬疑恐怖的故事弥漫着

深沉与黑暗的氛围。《夜访吸血鬼》中歌剧风格的斗篷,披肩的长发,

维多利亚风格皱褶„这些哥特服饰风格元素无处不在。《乌鸦》诡异的

巫术气质贯穿全片,影片色彩阴暗,人物面部苍白,毫无血色,哥特

的氛围浓厚。《暮光之城》最新上映描写吸血鬼的爱情系列片,影片

中以爱德华为代表的吸血鬼,他的肤色苍白,眼神忧郁,举手投足间

透露出哥特式的优雅和颓废。爱德华专情而温柔,一反以往吸血鬼的

邪恶,故事发生在以校园为背景的浪漫爱情故事,极具现代感,英俊

善良的爱德华成了年青男女们追慕的偶像。所以,吸血鬼成为了当今

的一种时尚。

三、“黑暗”影视题材哥特服饰文化与时尚流行服装文化

在今天这个追求夸张乖戾、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们被影片中的复

古服饰所吸引,具有浓郁阴暗的色彩,神秘华丽的装饰,红唇白肤的

诱惑,强烈的犀利和特有浪漫的哥特式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被人

们所接受和喜爱,哥特风格服饰被人们竞相效仿,哥特式艺术魅力也

征服了许多服装设计大师们,带有哥特风格的符号成为众多设计师的

创作素材,在许多的服装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中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在电影恐怖魅影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在哥特式艺术的影响下,近几

年的T台上颇为走俏的是黑色主题,哥特的诡异之风不断被人们认可

和仿效。已故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曾用骷髅征服了这个世界,

骷髅也成了一个经典的时髦派系;Dior Homme男装,窄版的经典剪

裁具有英伦低调忧郁的气质与法国的精致高贵,永远只属于那些有着

阴郁面孔、羸弱身材的花样美男们,他们的黑暗魅惑,浪漫苍白,纤

细优雅,无法言说的诡异高贵,可谓是男装之中的吸血鬼;Jonathan

Saunders 2010春夏系列发布会,以艳丽色彩闻名的同名设计师品牌,

本季色彩的灵感来自瑞士的吸血鬼电影《血色入侵》,以一系列的苍

白色设计斗艳全场。模特们有着鲜红的唇色,湿漉漉的头发地像刚刚

吸完血的吸血鬼女孩; Vivienne Westwood 2010春夏季发布会,秀

场布景略显阴森,秀场上的模特们个个白面红唇,头发蓬乱;Maria

Karin Couture 2011年的婚纱礼服以电影《暮光之城》(Twilight)中的

女主角贝拉为灵感,设计了带着些许吸血鬼风格的婚礼服,用精美繁

复的细节,黑色玫瑰,鲜红色的裙身,复古珠宝,营造纯洁、高贵之

外的另一种诡异、妖娆的特质。哥特风格成为弥久常新的一种时尚风

格。

四、“黑暗”影视题材哥特服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一体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也日趋频繁,各

国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也是文化流行的一种趋势,哥特文化

艺术的广泛流行开来这其中就有影视作品的功劳,影视作品是最能体

现文化艺术的内涵和文化艺术的魅力的,像前几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

动画巨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等都是吸收了我国民族文化的

精髓来加以运用和融合与美国文化的一次影视作品上来自不同文化碰

撞的典型范例。这就是我国民族文化能影响其他民族文化,相反世界

上时尚流行的文化也能影响到我国的文化领域。我国在好莱坞等知名

的影视制作片中往往都是率先试用一些流行元素,随着影视作品在全

球的传播展放,从而能刮起一阵流行风,也能让时装潮流随着影视作

品的热播而左右其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随着我国和国际文化交流日

趋平凡,哥特文化也已经在我国形成流行趋势。只要上网点击就可以

找到大量的关与哥特文化和哥特艺术的信息。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

的设计师趋向于将哥特风格带入设计作品中,哥特文化也影响着我国

现在很多的消费群体。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哥特风格也无处不在显示

出文化的魅力。

五、结论

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能隐约看

到外来文化的背影,在影视作品中,服饰对于角色心理塑造,对场景

氛围的营造,强化主题、对文化艺术背景的展现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如何将外来文化的精髓和我们传统文化相结合,能更好的运用

适合到我们影视作品的来。传统文化与服装

文化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都

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扬。如在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带给观众

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和让受众感受到一种文化艺术的精髓,让影视

作品不仅是享受电影文化更是能感受到影视作品中特定时期的文化氛

围和社会精神面貌。服装也正通过电影的传播和媒介作用,使大众了

解和认知,直接影响到大众的审美及着装心理服装也因此得到了流行

和发展。从影视发展到时尚服装的流行,两者依将携手并进,共同打

造出新的时尚作品。

第二篇:《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我国服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要了解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进程,对夏商周时期的服装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诗经》为我们提

供了研究的平台。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我国中原地

区的服装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本文通过服装原料、服装种类和身份

地位的象征几方面对西周、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服装;春秋;诗经

一、服装原料

古代的服装可利用的原材料有限,人们多数利用的是自然生长的

植物或动物皮毛,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从只知道单纯的利用野生动

植物到学会自己种植、养殖,大大增S加了服装原料的数量。

(一)葛的应用

在《诗经》中“葛”出现次数频繁,有四篇以此为题。这说明葛

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是当时劳动人民的主

要衣料来源之一。如,《诗经.王风.采葛》说:“彼采葛兮,一日

不见,如三月兮。”这就证明了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葛之

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诗经.国风.葛覃》)。这说明了

葛生长的状态和地点,它是一种蔓生植物,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发现葛用煮法可抽出纤维用作织布原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

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诗经.国风.葛覃》),这说明

当时葛衣也分几种,有“絺、綌”只分,絺为细葛布,綌为粗葛布。

另外,还有比絺还细的葛布,称为绉。“蒙彼绉絺,是紲袢也。”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这句诗就说明了绉的存在。

(二)麻的应用

除葛以外,苎麻也是当时可利用的重要的服装原料。《诗经.陈

风.东门之池》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这是说古人利用“沤”的办法使麻纤维脱胶用以织布。在《诗经》

中“麻”字出现多次,如“丘中有麻”(《诗经.王风.丘中有

麻》)。“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诗经.陈风.东门之枌》)等

等。说明在西周时期,我国麻的种植已经相当的普遍了,当时的劳动

人民用它来做衣服、鞋子。

(三)蚕丝的应用

就在葛布和麻布盛行之时,另一种更珍贵、更美丽的衣料出现了。

这就是我国一直应用至今的独特的布料——丝绸。从《诗经》中可以

看出,此时,我国劳动人民已懂得自己栽培桑树,饲养家蚕。当然这

也是经过了一个由利用野生蚕丝到自觉的家养蚕丝的发展过程。山西

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半个丝茧,经鉴定为野生蚕茧,而浙

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所发现的丝和丝织品,经鉴定原料是家蚕

丝[1]。这表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懂得利用野生蚕丝,并在这一

时期,已开始进行家蚕的饲养。到了春秋时期,我国的蚕桑养殖已相

当普遍和繁荣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的诗句,这说明蚕桑养殖已纳入到正常的农

事安排中,是重要的农事活动,并且人们已懂得合理安排农时,对种

桑、养蚕进行了适当的经营管理。养蚕、种桑活动在当时已发展的较

为蓬勃。

虽然此时丝绸已经出现,并且它更为美丽、轻盈,但劳动人民是

穿不起的,而且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平民百姓也是不能穿的。“八

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诗经.豳风.七

月》)。这是说劳动人民绩麻织布为自己做衣服。而丝织衣服,染出

漂亮的颜色,是为公子制衣的,劳动人民是没机会穿的。

(四)皮毛的应用

除了葛、麻、丝绸外,冬天的服装还有动物的皮毛,尤其以羊羔

皮、狐狸皮做原料的居多。如,《诗经.郑风.羔裘》中有“

一、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二、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三、羔裘晏兮,三英粲兮。„„”《诗经.唐风.羔裘》说:“

一、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

二、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这两首诗都说明了以羊羔皮做

衣服在当时是比较盛行的。

另外,以狐狸皮做原料的衣服也是当时贵族冬天穿着的主要服装,

其中又以白狐皮更为珍贵。《诗经.小雅.都人士》中有诗句“彼都

人士,狐裘黄黄。”《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一之日于貉,取

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两首诗不但反映出当时穿着狐裘的普遍性,

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穿着。“献其貔皮,赤豹

黄罴”(《诗经.大雅.韩奕》)。这表明白狐皮是狐裘中的珍贵品

种,可用作进贡的贡品。

但无论是羊羔皮,还是狐裘都只是富贵及身份显赫的人所穿着的,

而贫苦老百姓只能穿着麻布衣服过冬。

二、服装种类

最初,衣服的出现只是为了起到保暖、蔽体等基本生理需要的作

用,因此缝制的相当简陋。到了商、周时代,由于社会的进步,社会

制度的形成,使得服装种类开始增多,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

变化。这时,“服装”的意义才真正显露出来。从《诗经》中可以看

出我国在春秋时期服装的样式繁多,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场合会穿着

不同的服装,但基本类型为“衣”和“裳”——上衣、下裳,而当时

男女皆穿“裳”即裙。

(一)日常服装

春秋时期,劳动人民最为普通的服装就是葛衣、麻衣。而冬天的

御寒服装,平民百姓一般穿袍或褐。袍,冬天穿在外面的棉衣。《诗

经.唐风.无衣》中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诗句。褐,质料粗

陋的毛布制的棉衣。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经.豳

风.七月》)。

贵族平时的服装很华丽多样。有裘、象服、展、紲袢、翟、贝锦

等等。《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说:“如山如河,象服是宜。瑳

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紲袢也。”这首诗是形容诸侯夫人

的华丽装束,其中象服、展、紲袢都是服装种类。象服是镶着珠宝,

刺绣花纹的衣服,穿在外面,非常华丽。紲袢是一种薄薄的贴身内衣。

展,用绉纱做成的一种礼服。这些服装都是贵族的日常服装,平民百

姓平常是没机会穿的,只有在婚嫁之时可穿。

(二)特殊服装

春秋时期,人们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特别身份的人

衣服也是有不同规格的。

絅衣就是有特别用途的服装,用麻布做成,是女子在出嫁途中穿

在外面用来遮蔽灰尘的衣服。如,《诗经.郑风.丰》中有诗句“衣

锦絅衣,裳锦絅裳”。

贵族们在正式场合为显示身份会穿相应规格的服装。《诗经.小

雅.采菽》中记载“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指的是绣有黑色龙

纹的礼服,黼为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礼服。这首诗是描述天子赏赐诸侯

的情景,说明这种衣服不是日常服装,而是高级官吏或诸侯在正式场

合所穿着的。

另外,古代的卿大夫们在去办公的时候也有官服,称为缁衣。

《诗经.郑风.缁衣》说:“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

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这说明缁衣为特定的朝服,有其特定用

途。

三、服装——审美意识的体现

服装是伴随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产物,最初服装的作用

在于避寒、遮体,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

的审美观念逐渐变化,服装成为人们追求美的重要标志。而早在原始

社会时期,考古发现,当时的人们就懂得利用骨针缝制衣服,并用骨

头制作项链、手镯等装饰品,用来美化自身。从这时开始,人们已通

过服饰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发展至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

了其自身的特点,《诗经》中有大量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这表现出

当时人们把美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服饰对人的修饰上。这些诗歌充分体

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如,《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夏商周时期,审美已经与身份等级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由当时的

制作工艺、心理特征、地理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西周、春秋时期,贵

族着衣以宽松、华丽为美;劳动人民以短小、贴身为美。并且,质地、

颜色的划分更为明确。从这一时期开始,服装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

四、服装——身份地位的象征

我国的古代文明发展到这个时期,已产生了较牢固的政治体制,

国家机构的建立使得社会秩序开始条理化,并具备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同时,礼仪的形成也使得服装的等级越加严明起来,尊卑贵贱,各有

分别。这时期的服装以质地和颜色来区分人们的身分地位。

(一)服装质地区分地位

在前文已提及,葛和麻是平民百姓的主要衣料来源,在夏天穿粗

葛衣和麻衣。而贵族则穿着细葛布(如,絺、展)或丝织品做成的衣

服。

到冬天,贫苦百姓必须靠穿袍或褐(麻葛所织而成)过冬。而王

公贵族则有裘皮制成的衣服取暖。

另外,衣服上所绣花纹也有固定的划分。《诗经.豳风.九罭》

中有“我觏之子,衮衣绣裳。”的句子,衮是只有天子诸侯才能穿的

服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制度一直传承下来,影响了我国

整个封建时期,后世的绘龙图案只能用作皇帝的龙袍,更体现其身份

的与众不同。另外,黼、祓也是诸侯服装的标志。《诗经.小雅.采

芑》中有“服其命服”之说,这就说明在当时,只有得到爵位,或有

天子赏赐,才能穿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服装,这是服装代表人身份地位

的最好证明。

(二)服装颜色区分身份地位

在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已懂得利用自然界的一些植物、矿物为

服装染色,颜色以黄、红为主,也有蓝、绿、白、黑等色。贵族以着

黄、红、黑为主,尤其崇尚红色。如,“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诗经.小雅.采芑》)。这说明王公贵族以红色为贵,以此彰显

他们的尊贵地位。而平民百姓的衣着则以蓝、绿、白色为主。如,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说:“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描述

的是当时妇女上着白衣,下系绿巾的普通装扮。

我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要了解我们服装的发展历程必须对夏商

周时期的服装文化有深入的研究。《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详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服装的种类、样式。

对它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服装文化有较真

实的了解,这对我们探究我国服装的起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

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存浩.中国农业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P183

第三篇:哥特文学的发展

“哥特”小说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由于“哥特”小说的手

法具有特殊的震撼力,并大量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

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影响和吸引了后来的一大批作

家。于是,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

传统。

“哥特”(Goth)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原本居住在

北欧的条顿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浪潮中,终于在公元5世纪

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其中,彪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

力。在同历史上许多被先进文明征服的民族一样,哥特人也被迅速的

同化了,很快失去了他的民族性。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作

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就消失了。但是,英勇善战的哥特人在南欧人,

特别是意大利人的心目中始终留下无比的伤痛,其创伤和那种既怕又

恨的复杂心情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无法随之消失的。

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意大利法萨里(Vasari,1511-1574)在

历史的尘封中找出了“哥特”一词,用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的思想

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12——16世纪期间盛

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

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

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

恐怖的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

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

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因此,

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

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的

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

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成了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

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是过去时的,特别是中世纪;

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

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小说产生于1764年。霍拉斯•瓦尔浦尔

Horace Walpole)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的成功,瓦尔浦尔为书名加上了

副标题“一个哥特的故事(”A Gothic Story)。后来这种小说就被命

名为哥特小说。

《奥特朗托城堡》的巨大成功使许多作家竞相效法。到18世纪90

年代,随着安•拉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的《乌多夫堡之谜》、

《意大利人》、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修道士》以及其

他许多引起轰动的作品相继问世,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在

英国无可争辩的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深刻的影响了其他一些国

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文学的创作。

两百多年以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

而且许多第一流的作家和诗人,比如英国的司各特、科勒律治、拜伦、

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

的布朗、华盛顿•欧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福

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

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

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以及文学发展的主

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亨利•詹姆斯曾过,需要大量的社会和文化沃土才能抚育出一支文

学之花。哥特小说能产生于英国并在英语文学中繁荣发展,绝不是偶

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耳曼民族(即条顿民族)

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

漫故事,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在民族大迁徙中征服了不列颠

群岛的盎格鲁-克逊人和诺曼人同属于条顿部落。在北欧严峻的自然条

件和长达数百年的民族大迁徙的千难万险以及无休止的征战中,这些

部落民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传说,以反映他们所经历的惊险恐怖的斗

争。

哥特小说的另一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英

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影响。

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

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悲剧(Jacobean

Tragedies),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描

述过许多恐怖场面,而基督教也一直极力渲染地狱之可怕。在《启示

录》里,里面描写了天使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

饥荒,以及其他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

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神秘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

的气势,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弥

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许多的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

者受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

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

等);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哥特小

说中通常的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中做

突出、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是

一部《圣经》从头至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18世纪,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原因。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挑战。文艺复

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结盟终

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

来沉重打击教会势力,并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

于解体之中。到了18世纪,欧洲进入了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

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

认神秘和其他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

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被

批评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他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在情节上,他浓墨重彩的渲染暴力和恐怖;在主题和思想上,

他不像是一般的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

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

示人性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哥特小说对广大读者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有深刻的心理和美

学根源。哥特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美国现代著名

哥特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H.P.Lovecraft)说:“人类最古来最强

烈的情感是恐惧。”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

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说,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

从心底知道自己和危险之间还有一道安全的屏障,这时,我们就能感

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编者按:一般中

国学者把审美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

1、艳俗;

2、含蓄;

3、矫情;

4、病态。意为最高的欣赏层次是“病态”,西方并不如此认为,

他们认为最高层次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壮美”)。早在18世纪,英国

著名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

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

秀美(The Beautiful)和组织者壮美(The Sublime)。一般来说,

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

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比,当面

对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茫茫林海、历史遗迹或者电闪雷鸣时,

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得充满敬畏。西方文

学里第一个壮美形象可以说是《创世纪》里的上帝,而第一个壮美场

面就是祂在黑暗中创造了光明,混沌中创造了世界。《圣经》里另外

还有许多引起人们敬畏和恐惧的场面,如大洪水、上帝毁灭索多玛和

蛾摩拉、上帝在电闪雷鸣中降临西奈山、耶稣死亡、末日审判等。

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会发现,他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

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

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之间

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哥特小说

发展的整个历史。

与此有关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即哥特小说在英国和德国这

样一些国家最为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

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可以说是基督教里的

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中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

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他们宣扬“原罪

说”,强调人性的堕落,坚信人的命运生前决定,认为只有靠上帝的

恩赐才能获救。他们把一切都看成是善与恶的斗争,是上帝和魔鬼之

间永恒斗争的体现。他们以十字军骑士般的狂热,替天行道,把一切

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东西统统看成是邪恶而进行毫不留情的

打击。清教徒同天主教以及一切与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相勃的东西之

间进行的激烈而且常常是血腥的斗争,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在上帝的

旗帜下演出的“哥特故事”。这样的文化背景就是为什么渲染恐怖气

氛、深入进行道德探索的哥特小说在英德等国特别繁荣的原因。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

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依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

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

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钟摆与陷井》等等,都是以意

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家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

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

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十分突出,比如1692年萨勒姆发生了大规模

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

想象力,从约翰•尼尔(John Neal)、霍桑到现在剧作家亚瑟•米勒、

当代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等许多文学家都以萨勒姆事件为

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此外,虽然哥特小说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一

个突出特点却几乎没变。前面已经提到,哥特小说是在同占主流地位

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一开始就具

有边缘性、挑战性和颠覆性,虽然他后来也不时进入中心,与各时期

主流文学相结合,但它本质上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却保持下来。这是他

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强调刺激和趣味,哥特小说从总体上

看,主要是一种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同占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

总保持相当的距离。第二,由于他的“黑色”性质,哥特小说致力于

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揭示社会罪恶和探索人性的阴暗面,他自然就

对以维护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为目的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颠

覆的危险。

18世纪和20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

入了最繁荣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

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

意义上讲,所有的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

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文学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文学中也有一

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地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

就是暴露黑暗和罪恶。正是因为这种“黑色”性质,再加上浪漫主义

的叛逆精神,在浪漫主义时代,最典型的哥特人物的“恶棍英雄”,

即所谓的“拜伦式英雄”。他集善恶于一身,具有超常意志和力量,

同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社会及各种体制势不两立,因而是性格孤独

的边缘人物,其代表人物是拜伦塑造的曼弗里德。后来尼采提出了

“超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种人物形象的影响。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了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并

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相反,哥特手法正好有助于他们揭露社会罪

恶、批判社会现实。如约翰贝利所说,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把“哥

特恐怖小说题材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相结合”。这种结合在狄更斯的

《雾都孤儿》、《远大前程》、《荒凉山庄》、《双城记》、《艰难

时代》等作品中都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

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现实中的工业城市。即使在勃朗蒂

姐妹的《简爱》和《荒凉山庄》这样的作品里,哥特情节也是被置于

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

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尽管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

特小说的发展中心似乎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

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

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是他们在陌生而危险

的环境中不断探索、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

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是美国历史

上和美国文化中十分突出的清教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是查尔斯•布朗(Charles B•Brown)

18 世纪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几部充满阴森恐怖和血腥暴力的小说。

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Wsshington Irving)在司各

特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由此可见,美国小说一开

始就具有了明显的歌特色彩。不过,尽管美国哥特小说受到英国哥特

小说的明显影响,但它后来逐渐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到了19

世纪3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英国日益社会化、现实化,而在美国却

日益内在化、心理化。

美国作家爱伦坡和霍桑把道德探索和心理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

之成为了美国哥特小说的核心。爱伦坡曾说,他作品中的恐怖是“心

灵的恐怖,”,他把人物放在他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之中,利用恐惧的

特殊力量,打破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

最隐秘的内心活动,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和不敢面对的丑恶。相

比之下,霍桑所受到的清教主义影响要远超过爱伦坡。因此他在道德

探索、在对清教主义的表现和批判方面,也比爱伦坡更为直接和普遍。

他既象清教徒一样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罪恶

倾向,同时又揭露清教专政时期的黑暗和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

除了以上两位,还有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e)、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Walter De La Mare)(William

Faulkner)等都是沿袭了这一传统。

到了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进入了帝

国时代,而哥特小说也获得了新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哥特小说除了在

传统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个十分

)在《莫罗博士的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

里塑造了莫罗这么一个为自己的野心所毁灭的帝国主义者。而康拉德

的许多重要作品不仅揭示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侵略、压迫和掠

夺,而且还从不同方面着重探索和批判了帝国主义者在道德上的堕落。

《黑暗之心》里的库尔茨在临死前终于认识到,他那颗“黑暗的心”

(r)则注重从文化心理方面对帝国主义进行批判。他的《通

往印度之路》里的恐怖的根源是帝国主义者的傲慢与无知。这部小说

是探索和表现文明之间、种族之间文化冲突的先驱之作。

20世纪,哥特小说在美国比在英国更为繁荣。不同流派的作家

都大量使用了哥特手法或者创作了哥特小说。在美国南方,哥特传统

成了南方文学成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方的庄园制度,

清教文化,特别是奴隶制以及在南方人看来是一场大灾难的南北战争。

南方具有哥特小说发展的肥沃土壤。南方文学的哥特传统可以追溯到

早期的边疆文学和印第安传说和奴隶故事。南方文学的主流可能要算

庄园小说。而南方的第一部庄园小说是肯尼迪(John P.Kennedy)的

《麻雀仓房》。随后,爱伦坡和马克吐温对哥特小说做了很大的贡献。

南方文学的真正繁荣开始于南方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

是福克纳、莱特(Richard Wright)、麦卡勒Carson McCullers)、卡波

Truman Capote)(James Purdy)(Flannery

OConnor)以及后来的黑人作家莫里森、赖斯等。

第四篇:成语中的服饰文化(写写帮整理)

成语中的服饰文化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

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

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

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成语

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

内涵。而关于服饰的成语兼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

中国历史著作。

一《诗经》里别样风情的服饰文化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

一种灵魂酵母。而《诗经》的服饰文化。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那么,

我就看看一下几个成语,来体会一下吧!

有赞叹衣帽漂亮的,如“衣冠楚楚”或为“衣裳楚楚、衣冠济

济”,其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通常

解释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而

“衣冠济济”,在《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唐?张昭):“衣

冠济济,钟磬洋洋。令仪克盛,嘉会有章。”也是说衣帽穿戴得整齐,

漂亮。再如,有表谦虚义,即“衣锦褧衣”,出自《诗·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又《诗·郑风·丰》:“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释义为: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

盖其华丽。其比喻不炫耀于人。还有,表情谊的“同袍同泽”,出自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服饰文化远远不

止这些。

二《史记》中服饰文化各领风骚

《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

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

体生动的描写。所以也少不了服饰的描写。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

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

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

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

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

(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高官显爵。还有,“天冠地屦”

出处为,《史记·日者列传》(汉·司马迁):“夫卜而有不审,不见夺

糈;为人主计而不审,身无所处。此相去远矣,犹天冠地屦也。”现

在用来比喻双方相差极大。也有形容人多的,“ 连衽成帷” 出处为

《史记·苏秦列传》:“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

成雨。”释义,衣襟相接而成帷幕。形容人多。

《史记》的一段不短的历史,因此它里面的文化也源远流长。关

于服饰的成语也不在话下。

三诗歌中关于服饰的成语 古代的诗歌,是中国的国粹。而在诗歌

中产生的关于服饰的成语也多不可数。

如,讲交不忘旧日的交情的“绨袍之义”,出处为《咏史》

(唐·高适)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又如出自唐·杜甫《八哀诗·赠

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的“簪缨世族”,原文为“空余老宾客,身上

愧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旧

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衣香鬓影”释义,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

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借指妇女。出自《春赋》(北周·庾信):

“屋里衣香不如花。”《咏怀》(唐·李贺)诗:“弹琴看文君,春风

吹鬓影。”再有,唐·杜牧的“倒冠落佩”。出自《晚晴赋》:“倒冠

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冠:帽子;佩:佩

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中国是有着古老的服饰文化的国度,中国的服饰历史久远,形式多样。

让我们在这些简洁精深的成语中探索有关汉服的蛛丝马迹,跨越时空,

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从这些宝贵的语言文化结晶中,看到我们华夏

文化的缩影,有助於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我们的汉服汉文化。

第五篇:影视作品中的美术设计研究

美术设计作为一种影视语言,是影视作品影像系统中不可缺少的

造型元素。在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中,美术设计起着重要作用,直接

影响着作品的成败。美术设计为影视作品营造了一种物质的可视形象,

对影视作品的整体造型表现起着制约作用。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的成

功在于将场景设计、色彩设计、服装设计等进行完美制作,达到场景、

人物与气氛的有效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剧情。本文通过分析电影

作品中的美术设计,为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参考。

影视作品是一门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它是一种

围绕导演为中心的集体创作形式。与一般的绘画艺术不同,影视作品

的美术设计不是以独立创作的形式出现在剧情中,而是融于整部作品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设计在剧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影视作

品中的场景、色彩、服装、灯光等进行可视化造型设计,实现对影视

作品在造型上的有效表达,充分展现影视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

文章将着重对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的场景设计、色彩设计与服装设计

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

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主要通过对空间组合与造型原理进行有效

运用,以构造特定的空间艺术形象,展现影视作品的空间美。场景设

计中的造型是艺术家为体现影视作品的视觉形象所运用的各种有效因

素,从而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创作构思。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是美术

设计师设计出的空间造型上的“未来建筑”,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

美结合,对影视作品中时空、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幻境等的塑造具

有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如动画片《秦时明

月》,设计师运用光影来对荆天明躲避秦皇追杀的情形进行塑造,为

观众营造一种神秘的幻境,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同时,光影在对镜头

画面的营造方面起到了强烈的空间塑造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美

感。

影视作品通过对场景设计来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有效强化,使观众

充分感受到影视作品中的氛围,凸显影视作品的时代性、人物特性,

从而更好地表达导演的创作意图。如电影《长恨歌》,影片通过对场

景的精心设计,有效推动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住所爱丽丝公寓随

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得以精心设计,宽敞豪华的客厅、古典的家

具充分展现了王主任所秉持的生活品味,公寓中的窗帘等装饰品则展

现了王琦瑶独特的心思。这一场景设计,蕴涵着王琦瑶对王主任的依

附关系。当新中国成立后,王主任的倒台使得王琦瑶沦为平民,这时

的影片场景则以上海的里弄为背景,狭小的房子里摆设着精雕的花纹

家具、窗帘等,向观众传递了王琦瑶曾经奢华的过去。导演通过对场

景赋予美术性设计,不仅有效传达了影视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使作品

富有美学价值,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

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有助于渲染环境氛围,从而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影视作品将剧情的特殊要求和现实中的建筑等实物进行有效

融合,为观众营造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实现与观众心灵上的共鸣。

如王家卫导演执导的《东邪西毒》,整部影片都围绕拒绝与被拒绝的

感受来进行氛围渲染。美术设计师运用美妙的音乐、个性的摄影角度、

倾斜式的构图等,将影片中的荒漠营造出冷僻、疏离和孤独的氛围,

给观众一种迷茫的空洞感。在这种绝美的凄凉中,为观众展现了古典

的现实美,在拒绝与被拒绝之间徘徊,逐步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如

《老店》,在杨掌柜对伙计进行训话时,掌柜在二楼的楼梯上,伙计

在天井中,这种空间位置上的高低差异显示了人物地位的尊卑之分,

为我们展现了杨掌柜的骄横。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师通过对场景的精

心设计,彰显了影视艺术魅力,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

在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中,色彩是一种独特的介质,是直接对观

众视觉产生冲击的语言符号,对有效传递作品信息、表达作品内涵具

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色彩设计是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的重

要环节。

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影视作品

中对色彩进行有效运用,可以对主人公的人物个性、情感等进行有效

塑造,为观众呈现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电视剧《末代皇帝》,通过对

色彩进行灵活设计与运用,对末代皇帝——溥仪从关押到特赦期间的

整个心路历程进行了完美演绎。关押初期,电视以灰暗色为主色调,

来为观众呈现一个沦为阶下囚的伪满洲国皇帝经历身份地位的骤变所

体现出的颓废与消沉。在关押的期间,溥仪接受监狱管理所的改造,

认识到自己的叛国行为。这时的剧情增添了白色、淡粉色和绿色等色

彩,色调开始趋于明亮,以向观众表达溥仪开始逐渐从阴霾中走出,

心情得到释然,整个人感受到阳光的普照。剧情在色彩、色调上的变

化处理,为我们展现了溥仪心灵上的释放,展现了他对新生活的渴望。

当溥仪离开拘禁所之后,开始在植物园进行任职。这时的剧情色彩以

绿色为主,配以多种鲜明的色彩,画面具有极高的饱和度,向我们展

现了溥仪得到了重生。电视剧《末代皇帝》中色彩的有效运用,完美

塑造了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

色彩的有效设计对观众视觉产生强烈冲击。在影视作品中,通过

对色彩进行奇特运用,可有效传达作品内容,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强

烈的冲击。如由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执导的电影《高跟鞋》,影片

中的女主人公蕾薇卡用枪杀害了她的丈夫,却没有承认。在她的母亲

临死之前,她承认了所有的罪行。这时,影片在她脸上赋以温柔的傍

晚的阳光,脚上穿着红色的高跟鞋,并让她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情。

但是当她转身发现自己的母亲已离去时,影片的光线逐渐暗淡,在黑

暗中赋以蕾薇卡的哽咽。同时,影片还于结尾处射入一道侧光,以向

观众传递女主人公蕾薇卡的新生。这种色彩的不断变化,给观众带来

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对女性的关怀气氛。又如,电影《老井》是

一部对革命老区现状进行反映的纪录片。因此,影片用黑黄色为主色

彩,来展现生活环境的艰苦、生活条件的拮据。然而,革命老区的人

们却穿着颜色鲜艳的服饰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体现他们顽强的

奋斗精神。影片的整个画面为观众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通

过颜色上的巨大反差,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作品的艺术魅

力。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是作品表情达意的无声语言。影视作品中

的色彩设计,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审美,同时也对有效传递剧情

意境起着重要作用。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善于将冷暖

色调进行强烈对比,达到对剧情的有效渲染。电影《红高粱》中运用

暖色调红色来描述高粱酒、花轿和奶奶的红棉袄,用黄色来描述高粱

;用冷色调黑色来描述爷爷的皮肤,从而在强烈的色调对比中进行了

剧情的强烈渲染,对人的生命仪式得以完成。电影《黑影中的舞者》

以主人公塞尔玛的眼疾为主线,通过灰黑色和鲜艳的颜色对他眼中的

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进行描述。这种颜色的对比运用,向观众完美地

展现了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中丑陋与美好的强烈反差。

三、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

在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中,服装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可以推

动影视主题的完整展现。同时,服装设计所蕴含的艺术性,增强了影

视作品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方面,服装设计有助于真实地反映影视作品。第一,服装设计

有助于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要和

剧情中的特定时代、民族与地方相吻合,以体现真实的时代特色。即

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真实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背景。如,由谢晋导

演执导的《鸦片战争》,影片的真实性首先通过服装的精心设计来体

现。清代服饰杂糅了中西文化、满汉文化与前朝、清王朝的时代特色,

是极具特色的服装类别。因此,影片在清朝服饰的设计上需要充分考

虑当时的历史事实。如,皇帝的袍服既传承了汉民族中龙的传统文化,

将款式设计为满式,绣以五爪金龙和五彩祥云,并且继续沿用明代的

补子。又如文官的袍服在剪裁和色彩上都做出相应改变,一品官员官

服绣以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

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灞鹳、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影片中的官员

严格按照等级来进行服饰穿戴,真正体现了历史的真实背景。第二,

服装设计有助于更好地凸显人物特性。在影视作品中,服装不仅是必

要的实物品,同时也对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等起到重要作

用。

另一方面,经过艺术加工的服装有助于营造影视作品氛围,提高

审美价值。第一,对服装进行适当的艺术裁剪,以更好地服务剧情需

要。如由李少红导演执导的《橘子红了》,影片中的服装以中国清朝

末年的服装为主,并对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影片中角色的服装

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审美价值,对烘托影片氛围具有突出作用。

首先,影片的服装设计师将女主人公的袖子变得更宽,内衣的袖子也

加宽;其次,对主人公服装的面料、装饰等细节充分修饰,对于内衣的

袖口也进行与外面大袄同样精心的装饰;再次,主人公服装的轮廓一改

清末时的修身特点,而变得肥大且富有层次性;最后,影片的服装设计

师还充分借鉴中国的传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设计精华,自己进行

大胆想象,设计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服装,如乔禾的服装、大妈的服

装等,都使服装成为影片在特定场合中的有效生命体。服装设计师的

这些艺术加工,有效烘托了影片氛围,使影片中主人公的服装彰显美

感,凸显了影片的审美价值。第二,巧用配饰来增添服装亮色,为剧

情主人公增光添色,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美感。如影片《印第安纳·琼

斯》中的主人公哈里森·福特身穿皮夹克,头戴软呢帽,给人一种坚挺

的感觉,从而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精神抖擞的男主人公形象。

四、结

美术设计处处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其所蕴涵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增

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随着影视作品的性质

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如背景、台词、演员等。美术设计对于影

视作品的成功之处就体现在它对剧情需要的充分满足,并更好地彰显

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影视作品中的美术设计,不论是场景设

计、色彩设计,还是服装设计,它们都有效服务于整个影视作品,在

不同的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烘托,从而增加影视作品的鲜活力,表现

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酒店式公寓装修设计-婚纱摄影哪家好前十名排行榜

浅谈“黑暗”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哥特服饰文化

更多推荐

哥特风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