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链家地产-中国安芯股票最新消息

2023年9月30日发(作者:缪德隅)
宋代榨油方法的初步研究
程军
【摘 要】本文对《齐民要术》、《开天传信记》、《重修广韵》、《农书》、
《天工开物》等书中有关榨油的记载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武经总要前集》中新
发现的资料,认为我国在1044年时已有使用撞木的油榨;撞木前部较粗、端部尖锐,
用薄铁片包裹前端,通过系于横梁的绳索悬挂在梁下;这种油榨可能和《天工开物》
中的南方榨相同,也有可能与《农书》中的立槽式油榨相同.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5页(P30-34)
【关键词】油榨;宋代;撞木
【作 者】程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 100012
【正文语种】中 文
油榨是我国古代的榨油设备,《农书》、《三才图会》、《农政全书》、《天工开
物》等古籍中都有关于油榨的记载,这些书中记载的油榨都是木制的榨油设备,由
大木制成,利用打击木楔产生的巨大压力将油榨出。
前人对油榨多有研究。例如,袁剑秋、何东平在《我国古代的制油技术》一文中对
多种形式的榨油工具做了介绍[1],张柏春等在《传统机械调查研究》一书中将文
献记载与现存传统油榨相比较,探讨油榨的构造原理和制作工艺,并且认为“元代
油榨的构造原理已比较成熟,出现了不同的种类;这表明在元代以前,油榨已经经
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
有关油榨的起源,前人研究中也有所提到。
石声汉认为东魏时我国已用压榨方法制油。[3]刘英也持此观点,并且认为唐朝时
已有杠杆式的压榨取油工具,宋代出现的“打油”一词可能与楔式榨的应用有关。
[4]
《农书》中记载的木制油榨究竟起源于何时?先来看前人据以得出结论的宋代及以
前涉及油榨的一些记载。
1.《齐民要术》中的“压油”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534-550年间)记载了用油料作物制取油脂,卷三
“蔓菁第十八”记道:“一倾收子二百石,输于压油家”;“荏蓼第二十六”记道:
“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5]石声汉认为这里的“压取油”就是“榨得的油”,
“压油家”就是“榨油坊”。[6]刘英也认为这里的“压油”就是“榨油”。[7]
其实压油和榨油是有区别的。只要在碾碎的油料上加上压力将油挤出,都可称为压
油。而榨油是利用油榨,将外力转化为强大的压力施加在碾碎的油料上,从而将油
挤出。
从现有资料看,认为《齐民要术》中的“压油”就是“榨油”还缺乏依据。
2.《开天传信记》中的“榨木”
唐代郑綮《开天传信记》记载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的一些轶事,其
中有这样的记载:“罗公远多祕术,最善隐形之法……上怒,命力士裹以油幞,置
榨木下压杀而埋弃之。”[8]
刘英认为这段文字说明唐朝时“榨油工序是先用‘油幞’包裹住油料,然后再置于
榨木之下进行压榨,这种工具榨木在上,而油料在下,又以‘压’字来描述说明用
力方向是从上往下,故可推断出这种油榨是以杠杆原理构造的,可以‘压杀’人,
说明这种工具的压榨力很强。”[9]虽然这里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结论似乎略有
牵强。如果是《农书》中记载的那种木制油榨,也可以将人“压杀”。
从“榨”字构造来看,它的本意应该是与木有关的物品。
这里的“榨木”有可能是木制的油榨。
3.几部宋代古籍对“榨”的定义
我国在宋代已有对油榨的明确定义。例如,陈彭年等人在《重修广韵》(成书于
1011年)中这样介绍油榨:“榨,打油具也,出证俗文。”[10]可见在《重修广韵》
之前成书的《证俗文》中对油榨的定义即为“打油具”。刘英认为“打油”可能与
楔式榨的应用有关[11],这个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从“榨”字本意应该是与木有关的物品来看,这里的“榨”很可能是木制的油榨。
丁度等人于1037年开始撰写《集韵》,他们在《集韵》中也对油榨有定义:“榨,
取油具”。[12]
司马光(1019-1086)等人在《类篇》中同样对油榨有定义:“榨,楚懈切,取油
具”。[13]
尽管宋代已有对油榨的定义,但学术界至今未发现关于宋代及以前榨油工艺的记载。
《武经总要前集》中有一条前人未提到的史料,它将有助于我们对宋代榨油工艺的
了解。
北宋曾公亮等人的《武经总要前集》(约成书于1044年)中记有撞车:“撞车,上
设撞木(制如榨油撞法),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武经
总要前集》中还附有“撞车”图(见图1)。[14]
明代王圻、王思义编集的《三才图会》(约出版于1609年)中也有相同的文字:
“撞车,上设撞木(制如榨油撞法),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
之。”书中所附的“撞车”图也与《武经总要前集》中“撞车”图相同。[15]
从《武经总要前集》中的这段文字可知,撞车上撞木的制作方法与当时榨油用的撞
木相同,用薄铁片包裹前端;撞木通过撞击发挥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撞木
通过系于横梁的绳索悬挂在梁下,前部较粗,端部尖锐。
结合这两条分析可知,我国在1044年时已有使用撞木来榨油的油榨;这种油榨的
撞木前部较粗、端部尖锐,用薄铁片包裹前端,通过系于横梁的绳索悬挂在梁下。
这种油榨的具体结构是怎样的?从元明古籍记载的油榨内容中或许能找到一些有益
的信息。
元末王祯的《农书》(成书于1313年)对油榨做了详细的记载。《农书》中是这样
介绍的:“油榨,取油具也。用坚大四木,各围可五尺,长可丈余,叠作卧枋于地,
其上作槽,其下用厚板嵌作底盘,盘上圆凿小沟,下通槽口,以备注油于器。凡欲
造油,先用大镬炒芝麻,既熟,即用碓舂或辗碾令烂,上甑蒸过,理草为衣,贮之
圈内,累积在槽。横用枋桯相拶,复竖插长楔,高处举碓或椎击,擗之极紧,则油
从槽出,此横榨,谓之卧槽。立木为之者,谓之立槽,傍用击楔,或上用压梁,得
油甚速。今燕赵间创法,有以铁为炕面,就接蒸釜项,乃倾芝麻于上,执杴匀搅。
待熟,入磨下之,即烂。比镬炒及舂碾,省力数倍。南北农家,岁用既多,尤宜则
效。”《农书》中还附有“油榨”图(见图2)。[16]
从文中可知,将四个大木头叠成方柱形,嵌在用厚板做的底盘上,上面凿出槽,盘
上凿小圆沟,并与槽口相通,以使油流入容器中,这样便做成油榨;榨油经历了炒、
舂、蒸、包裹成饼状、相互紧挨着放入槽内、用枋桯压紧、插入长楔、击楔榨油等
或上用压梁,得油甚速”就容易解释,意思是立槽“侧面击楔,有的采用悬挂于梁
下的撞木来击楔,出油很快”。
明代成书的《三才图会》和明末成书的《农政全书》有关油榨的记载文字及插图与
《农书》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讨论。下面着重分析《天工开物》的相关记载。
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37年出版)中记道:“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
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出
也。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杞木为者妨地
湿,则速朽)。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非有纵直纹,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而
两头无璺拆之患,他木有纵文者不可为也。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则取四根合并为
之,铁箍裹定,横拴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凡开榨,
空中其量随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
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以宛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其平槽
约长三、四尺,阔三、四寸,视其身而为之,无定式也。实槽尖与枋,唯檀木、柞
子木两者宜为之,他木无望焉。其尖过斤斧而不过刨,盖欲其涩,不欲其滑,惧报
转也。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惧披散也。
榨具已整理,则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柏桐之类属树木生者,皆不炒而
碾蒸),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
“南方榨”图(见图3)。[17]
这里介绍的油榨制作及榨油过程与《农书》大体相同,但比《农书》更为详尽。
从文中“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可知,文字介绍的也是使用撞木的南方榨,
而且撞木的端部和受撞木楔的端部都是用铁圈包裹的。
从这段文字可知,制作南方榨的槽时,首先要在木料中部沿长度方向开一个水平长
缝,缝长约三、四尺,宽三、四寸,用弯凿在木料里面掏凿出圆柱形沟槽,掏空多
少看木料的大小;榨油也经历了炒、舂、蒸、包裹成饼状、放入槽内、用枋桯压紧、
插入长楔、击楔榨油等一系列过程。
《天工开物》所附“南方榨”图表明,撞木通过系于梁上的绳索悬挂在梁下,人推
撞木从侧面击楔从而榨出油。
对比《武经总要前集》的“撞车”图和《天工开物》中的“南方榨”图以及这两书
中的文字可知,它们记载的撞木的悬挂方式相同,且端部都是用铁包裹,不同的是,
《武经总要前集》中的撞木用薄铁片包裹前端,《天工开物》中的撞木用铁圈包裹
前端。薄铁片和铁圈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保护撞木前端。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断,我国在1044年时已有使用撞木的油榨;这种油榨的撞
木前部较粗、端部尖锐,用薄铁片包裹前端,通过系于横梁的绳索悬挂在梁下;这
种油榨可能和《天工开物》中的南方榨相同,也有可能与《农书》中的立槽式油榨
相同。
【相关文献】
[1]袁剑秋、何东平.我国古代的制油技术[J].古今农业.1995年第1期.49-53.
[2]张柏春、张治中、冯立升、钱小康、李秀辉.传统机械调查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
社.2006.1.189-193.
[3][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6.225-232、267-270.
[4]刘英.中国古代油料作物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5.28-29.
[5][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卷三“蔓菁第十八”条、“荏蓼第二十六”条[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73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6][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6.225-232、267-270.
[7]刘英.中国古代油料作物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5.28.
[8][唐] 郑綮.开天传信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9]刘英.中国古代油料作物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5.28-29.
[10][宋]陈彭年等.重修广韵.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1]刘英.中国古代油料作物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5.28-29.
[12][宋]丁度等.《集韵》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3][宋]司马光等.《类篇》卷第六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
[14][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5][明]王圻、王思义编集.三才图会.器用五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
[16][元末]王祯.农书.卷十六[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7][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膏液第十二”[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6.
窗帘布艺效果图-浙大自然股票

更多推荐
合抱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