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纱窗-中国地漏十大知名品牌

北京天坛地坛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上海吉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

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

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

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

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

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

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

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

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

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

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

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同样是祭祀建筑,地坛名气貌似没天坛大。

地坛总体布局坐南向北,由回字形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坛和外坛。中轴

线略向西北倾斜。正地坛

门在外坛西墙,朝向安定门外大街。西端有牌楼一座,三间四柱七楼,是进入地

坛的前导。这座牌楼也是地坛御道的起点。明代称牌楼至外坛门段为泰折街,

折是古代祭地之处。清代改名广厚街,“广厚”是广大深厚之意。御道进入外坛

门后北折,向东、再向南,从内坛北门进入内坛,与中轴线重合。将御道起点、

外坛门、三个折点、内坛门和终点这七个点连接起来,正好组成北斗星的形状。

内坛不在外坛正中,而是向东偏移。内坛墙每边长455米,周长1820米,围合

起来的面积为20.7公顷。做法为:墙身大城样一顺一丁排列,21层。墙帽削割

瓦绿琉璃剪边。内坛墙四面辟门,北门为正,门洞三座,其余各一座。内坛中轴

线也是向东偏移,距东坛墙169米,距西坛墙286米,两边的比例为35。西

门至东门的道路贯穿内坛,与中轴线形成丁字形骨架。 内坛共有七组建筑。

古人认为应该在质朴的环境之中祭祀皇地只,所以地

地坛风景2(13)坛内建筑很少,而且造型简朴,没有繁琐的装饰。方泽坛和皇

只室组两组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南部,前面为祭坛,后面为供奉神位之所,

模拟宫殿建筑“前朝后寝”的规制。供皇帝斋戒之用的斋宫布置在西北部。

泽坛是举行祀典的祭台,狭义的地坛就是指这座祭台。平面正方形,立面两层。

史籍记载的尺度为上层方六丈,下层方十丈六尺,均高六尺。据实测:上层边长

20.35米、高1.28米;下层边长35米、高1.25米。《明会典》讲高用周尺,1

周尺合22.5厘米。史籍记载与测量数据相符。坛四周有方形水渠环绕,名为方

泽。方泽西南外侧有石雕的龙头,祭祀时方泽注水,水深至龙口,形成“泽中方

丘”。 古人认为祭坛“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所以祭坛之上不建

房屋,也没有内部空间。这是祭坛通例。 坛面铺正方形白色石块,整个坛面

1572块石块铺成。上层正中1/9处铺较大的石块,纵横各6块,以外分隔为

四正四隅8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纵横各8块。上层纵横各24路。围绕中心四

外为8环,最内环36块,每环递增8块,最外环92块。下层纵横各40路,也

8环,最内环100块,最外环156块。坛立面包砌黄琉璃砖。四面各有八级台

阶。下层东西两侧有4个石座。南面两座雕山形花纹,北面两座雕水形花纹,祭

祀时以五岳五镇、皇帝陵寝所在的五陵山和四海四渎从祀,是安放从祀神位的四

从坛。 方泽坛周围有两重低矮的围墙,称为“壝”壝也是祭坛的组成部分,

古代称祭坛规制为坛壝之制。方泽坛为两重方壝,壝墙黄琉璃瓦顶。四面正中各

有白石筑成的棂星门,北面为正,三门,东西南各一门。围墙之间的东北角有望

灯台,灯杆高十丈七尺五寸,用以祭祀时悬挂望灯。 皇只室在中轴线南端。

大殿体量不大,北向,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内檐彩画为最高等

级的和玺彩画,全部以凤为题材,是一种罕见的作法,为清乾隆年间原物。皇地

只神位平时供奉于皇只室内,祭祀时移到方泽坛上。围墙之门与方泽坛南棂星门

相对,围墙覆黄琉璃瓦。 斋宫东向,面向中轴线。正殿建在单层台基上,面

阔七间,单檐歇山顶。前有月台,围以白石栏杆。南北配殿各七间,单檐悬山顶。

配殿后各有守卫房七间。东有内宫门,其外环绕高墙一道。整组建筑用绿琉璃瓦。

北京诸坛仅天坛、地坛、先农坛建有斋宫。因为皇帝对皇地只称臣,所以斋宫必

须建在祭坛的下方位置,朝向和色彩必须低于祭坛的规制。 还有四组附属建

筑,布置在中轴线以西:神库和宰牲亭在方泽坛以西,钟楼和神马圈在斋宫以北。

钟楼内悬挂着嘉靖年间铸造的铜钟,祀典开始时鸣钟。北京诸坛仅地坛有神马圈,

用途未详。

建筑特色:

方泽坛建筑艺术上的又一突出成就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全坛方形平面向

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

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

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

净化的环境;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

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

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

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

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的心

理节奏:当他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

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他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俯瞰尘世之

感。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这里还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

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创作出

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

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是8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这种人行进

间持续时间久暂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人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

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

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统治万

民的法统。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

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时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

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

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上述构思与设计。

客厅地板砖什么颜色好-开关排名前十

北京天坛地坛

更多推荐

北京天坛整装装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