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发(作者:)

浅谈窑洞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窑洞”曾经是西北地区“贫苦”的代名词,在新时代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下,西部地区人民越来越重视其自身的文化发展。人们将窑洞重新进行文化与建筑语言的提炼,最终成为西北地区乃至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成为独具一格的建筑符号与文化语言,为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与现代艺术手法的结合提供新思路。让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视角下,重新思考旧建筑的智慧。

关键词:窑洞文化;陕北风俗;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

一、陕北窑洞文化特点及价值

(一)陕北窑洞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1.窑洞形成的原因

黄土高原上的土窑是秦汉后发展成为的全地穴式,而窑洞这种居所形式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乃至于到现在的陕北人民都青睐的居住选择,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一、黄土高原上有纯厚的黄土层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特点,这样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在历史上陕北地区长时间由汉族和许多北方少数民族杂居而形成的地域特点,在这样免不了战火连连的时间里,百姓经常要为了躲避灾难随时准备逃命,所以很少有家里会修建豪宅大院的,大多数的百姓只建三丈土窑,便算安家立舍,等战乱一起,就弃之而去,也不会感到损失太多。并且土窑洞的挖掘过程简单方便、花费成本低廉、省工省力、最重要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三、黄土高原地域虽然广阔但缺少高大繁茂的乔木,以至于盖瓦设屋也存在了实际的困难问题,所以窑洞是非常恰当合适的居住选择,这是窑洞在陕北地区能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2.陕北窑洞的发展现状

窑洞建筑虽然具有丰厚的内涵,但其建筑发展在陕北地区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为了保护传统窑洞建筑的文化和保留陕北的地域特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承与发展窑洞文化,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使其更好体现在现代建筑发展中。

现在人们也意识到现存窑洞无论是建筑构成和材质上的单一性,许多设计师都为此付出了努力。有一个项目案例是将窑洞改造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家,使其更加具有温暖色彩。设计师运用现代化的手法以及再生材料拆掉原来残破的墙面、窗户等,营造出一个天井式的窑洞建筑。对拱形建筑的重新解读,将过去与未来连接,更有延续感。

(二)陕北窑洞的设计特征与优缺点

1.陕北窑洞的设计特征

延安的窑洞依山而建,热爱生活的农民会在墙面上挂有自己绘制的农民画,贴着剪纸,摆着鲜花,分外有情趣。在陕北地区,许多当地人都会选住接口窑洞,它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窑洞的窑腿上方会特地设计有祭祀天地神的小窑。门窗则多选用柳树、杨树、榆树和椿树。各家的窗户都有各家独特的审美,质朴且温暖,就连喷漆也十分讲究。并非世面上所买的油漆刷制,而是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所调制出的不同颜色的油漆。窑洞的门多在中间呈两扇木门状敞开,多数地方的人们都会采用实心的木头门,若为单扇门则会建在门面的某一侧。另外窑洞上面的房顶叫“脑畔”,以前种地的时候人们会在各家的房顶上打晒粮食。每家院子的前面断崖式的叫“硷畔”,下面多会有空地,且用来种植蔬菜。

2.陕北窑洞的优缺点

窑洞建筑当然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有需要我们现代建筑设计传承与发转的优点,也有要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而被摒弃的需要创新与再设计的缺点。其自身形成的优点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因地制宜,造价低廉,施工简单方便;节省耕地、低碳、绿色环保等特点。同时伴随通风不佳,采光有限,阴雨天气易受潮等缺点。

二、窑洞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一)对建筑艺术的启示

陕北窑洞建筑以“千沟万壑,错落有致”的淳朴展现着群体美,依山而建,并与大自然融合,它没有孤立的分布在黄土高原上,而是隐匿其中,一种特有的中式含蓄美的表达。窑洞的个体美,在它的比例、尺度上展现人民大众的智慧与才华,其设计思想充分受到古典人文“天圆地方”的影响,与自然完美结合。且窑洞平面布局紧凑、空间感强烈、从绘画角度看构图完美,层次丰富,装饰简单极具美感。构成生土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

充满热情的红色剪纸及踏实质朴的黄色土坯,明艳的色彩碰撞充分体现浓厚的地域乡土情,作为黄土高原原生态建筑,窑洞从开始形成就有“遵循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观念,天然的、绿色的、原生态的艺术,更是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与思考所在。在现代建筑中我们应该运用其独特的结构魅力及生态思想,创作更多具有本土人文特色的建筑设计,更好的体现现代建筑与环境艺术领域颇为启发的“本原文化”的理念。

三、窑洞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建筑特点的应用与创新

现代窑洞在用其开发红色旅游文化景区之外,也融入其他新思想、新形式的设计,修建窑洞型的办公建筑、银行、超市等等,使其建筑形状具有立体性,实现了窑洞建筑更新、再创造,增加了窑洞更多其他的具备人们日常使用的功能性设计,同时保留窑洞独特的传统设计特点。

经过精心装饰设计,窑洞在设计师的手中能够变成更加优雅舒适的居所,如窑洞改造后的厨房,采用深色木质的橱柜搭配大理石餐桌和金属材质的餐椅,现代材料与窑洞生土材质碰撞出别样的艺术美感。窑洞建筑虽其貌不扬,但因其受欢迎的冬暖夏凉的特质,具有古典淳朴的味道。例如如窑洞改造的客厅,采用大面积玻璃的门窗配米色沙发及木质沙发凳,使人们在室内就可以观赏户外的景观。再用细腻的硅藻泥粉刷墙壁,铺上软木地板,演绎赖特田园别墅般典雅与自在。窑洞不同于钢筋水泥的大楼建筑,它更多的是一种回归真我、自然田园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中式田园风格的再现。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窑洞结构的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板式材料,建成的房子被称为“移动的窑洞”。运用现代新式材料,对窑洞再次升级和改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窑洞的“小土包”印象。新的设计防水,顶部可以承担厚厚的土层,在好的保温性能的土壤之下居住如同在传统窑洞中一样,完成建筑材料创新。

(二)环境价值与文化意义

窑洞裸露的土墙,生土的色彩,自然的线条,是陕北建筑的本原文化。没有过多的人工修饰,尊重自然的法则,也是生态化的最佳居所。本着这个原则,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作出具有的陕北地区本土文化思想的独有特色建筑。

结语:窑洞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黄土高原文化的承载,作为西北高原地区最主要的传统民居形式的呈现方式,窑洞的生态特性合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发展思路,本文依据对陕北传统窑洞的调研和分析,和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就陕北窑洞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设计建议,用一种合理的、恰当的方式传承和发展陕北地区的窑洞文化。

新形势下,发展传统文化和建立文化自信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政府的力量,让人们重拾对本土文化的重视。面对窑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当地群众和建筑设计师的配合,建筑师站在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角度,用专业的艺术角度和知识再创造和设计研究新型窑洞建筑形式。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窑洞建筑在新时代下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冰庐.窑洞风俗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04

[2] 侯继尧.中国窑洞【M】.郑州:中国建筑出版杜.1989.08:P2-3

[3] 吴昊.陕北窑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P10-11

[4]姚佳丽,刘煜,韩晓娟.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J】.华中建筑.2008.26(12).258-262.

[5]高慧清.陕北窑洞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和谐潜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40—43.

作者简介:

武阳西茜(1995——),女,汉族,籍贯:陕西延安人,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20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更多推荐

窑洞,建筑,文化,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