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

平面设计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设计的内涵

英文:指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

中文: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安排、计划、制定方案等含义。

广义: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它既可以指这种活动本身,此时它的词性是动词;同时“设计”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此时它的词性是名词。

外延:“设计”一词的外延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设计已深入到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尤其在应用学科中,设计是人为事物和活动的本质因素所在。

2、平面设计 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平面设计是这种活动所要采取的形式之一。

平面设计就是以文字、符号、造型来捕捉美感,表达意象,表达意念与企图,进而达到沟通与说服效果的一种设计活动。在平面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计者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者的设想和计划。

3、设计的本源

人们一直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思想感情的办法。它深受意识形状的影响,其超大型风格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代表着一种浓缩的时代精神。早期的画等于字,字等于画,即所谓的“书画同源”。文字的产生使平面上的基本元素得以圆满地组合,印刷的发展及为此提供了舞台。这意味着当代平面设计的真正入手下手。

4、平面设计的特点

(1)手腕性

设计自己不是目的,而是手腕,它不大概为设计而设计。设计作品是一种中介,它的核心目的是最终传达设计者的意图。因此当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时候,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能否实现传达目的是首要的指标。

(2)客观性

设计过程是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客观意愿对设计资本和素材的重新构造、整合过程。客观性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紧张特性。对于统一个设计主题,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这就是客观性的体现。

(3)客观性

指的是设计表达的客观规律。合乎现实实际。

(4)立异性

设计不是模仿,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所谓创新性,是指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分解组合使之实现新的功能。XXX是以设计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念的创造,因此十分强调设计意念的重要性,他说:“在设计中除了意念,其它所要做的就只不过是设色涂抹罢了。”

(5)商业性

5、平面设计的分类

平面设计在二维空间的一切设计举动

(1)字体设计 (2)标志设计

(3)视觉识别设计

(4)名片设计

(5)平面广告设计(路牌、招贴、海报)

(6)装帧设计(包括书籍、报刊、样本、宣传手册、画册、DM宣传单、贺卡、请柬等)(7)包装设计(软包装、硬包装)

(8)导向系统设计

(9)展示陈列设计

(10)多媒体设计

(11)网页设计

(12)其他各类印刷品设计

6、各国平面设计的风格

我国:挖掘传统要素

全世界各个国度、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培养了人们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不同,千差万异。一方面,设计的风格是独有的、出格的、民族的,一人知方水土养育了一方设计师,构成该地域的特征。另一方面,设计又是群众的、世界性的,优良的设计是广为的,是能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因而也是世界性的。 法国

地处温带、海洋气候,温暖的海风,蔚蓝的天空,人们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绅士、淑女,时装、香水、金表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形成一种华丽、精美的法国浪漫风格。德国

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肃的德国人,设计师考虑的更多是设计和人之间的关系意大利

意大利人把设计当做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来看待,不单是赚钱的工具,于是高品位成了意大利设计的优势。

荷兰

现代主义设计的故乡,其设计风格简洁明快,喜欢采用几何形体。

日本

日本设计师对线条的造型极为敏感,设计风格含蓄、大方又不失雅致,体现出东方的传统韵味。

美国

美国设计起源于商业,非常注重适用,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主动的因素,国际风格应运而生。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的设计更具有轻松、悲观的色彩。这类风格很快波及世界各地,使美国的设计很快取得领先地位。

7、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

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寻找传统与当代的结合点,才能打造吻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同时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认同的当代中国设计。

8、强调设计构思

设计的本质是创新,构思是设计的灵魂,只有独特的设计构思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共鸣,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同时要强调简洁的构思。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情绪多样化、节奏快、繁杂、浮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待信息和人际关系的态度都希望是直接、简洁、明确的。设计简洁、独特,富有个性,视觉冲击力强,容易识别的作品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文字设计的个性化

在平面设计中,少不了文字的运用,字体设计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电脑字库虽简单方便,但也最没有个性。 第二章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无论其风格如何,总会有色彩、图形、文字这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一件作品的生命所在。首先,一件作品总是以一定的色彩组合来存在的,色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次,纵然是一个纯真的由文字构成的作品,其组成文字也是以图形化的形象存在的,其文字的排列组合、字体、字号的挑选和运用直接影响着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平面设计中的色彩、图形、文字三者及其关系是相互限制、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平面设计者必须专心研究并综合运用的。

1、色彩

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视觉的综合现象,色相、明度、纯度是色彩的三要素;我们见到的色彩有光色和物色之分。色彩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现象,它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客观性的一面。光、物、眼三者的关系构成了色彩学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理论根据。

2、色彩三要素

色相:色彩的边幅 纯度:色彩的纯净程度,色彩的鲜灰程度,因此又有艳度、浓度、彩度、饱和度等说法。黑白灰等无彩色光是波长最为复杂的光,纯度感、色相感消失,因此称为无彩色。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还可以称为亮度、深浅程度等。明度是任何色彩都具有的属性。任何色彩关系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考虑(素描、版画、黑白照片、黑白电视机等),明度关系可以说是搭配色彩的基础。明度最适合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进深感和空间感。

黑白之间可以构成许多明度台阶,适用的明度标准(如XXX)把明度定为包括黑白在内的11级明度。

3、原色、间色、复色、补色

(1)原色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其他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原色。(2)间色

由两个原色等比混合所得的颜色为间色,亦称为第二次色。间色也只有三种:橙色=品红+黄;绿色=黄+青;紫色=青+品红 由于各个间色均由两个原色等量混合而成,所以在色相环上该色的色相恰好在合成它的两个原色的正中位置。因此,恰好色光的原色就是等量混合的色料的间色,反之亦然。(3)复色

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与一种间色相混合,可得复色,也叫第三次色。三个原色混合在一同,也可获得复色。

(4)补色

把两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所得的颜色为灰色时,这两种颜色就互为补色。把两种色光相混合,所得色光为白色时,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

如黄(27.5%)+蓝(72.5%)=灰,红(29.7%)+蓝绿(70.3%)=灰

4、色彩的设计意义

(1)色彩的象征意义

(2)色彩的对比

两个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别时,他们的相互关系即为色的对比。对比的最大特征就是产生比较作用,甚至发生错觉。色彩间差别的大小决定着对比的强弱,所以说,差别是对比的关键。有比较才有鉴别,才可以发现和创造色彩之美。

在色彩的对比中,黄色和黑色的明度差最大。

在色彩配置和色彩组调的设计中,需要把握好色彩的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混合调和、面积调和、明度调和、色相调和、倾向调和等。色彩组调要保持画面的平衡、照应和色彩的条理性,画面有明确的主色调。通过色彩的基本性情表达设计理念,从而赋予作品设计个性的,同时,设计者在运用色彩时要让色彩凸显设计意图。设计者要把颜色和设计思想相结合,并利用电脑设计和变化的优势,充分挖掘色彩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承载的设计思想和情绪信息更丰富、更博识,从而最大地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3)色彩的调和

色彩的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和谐地组织在一起,能使人心情愉悦、欢快、满足等的色彩搭配就叫色彩调和。

色彩调和是使有明显差别的色彩为了构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所必须经过的调整,使之能自由地构造构成吻合目的性的美的色彩关系。

(4)色彩的通感 冷暖感本是触觉对外界的反映,因为人们糊口在色彩世界中以及人们的生理功用,使人们的视觉逐步变为视觉的先导,看到红、黄会感到温暖,看到蓝、青、绿、紫会感觉凉、冷。色彩的冷暖感实际上是久而久之因为经验及条件反射作用,使视觉变为触觉的先导的结果。在色彩对比中,最暖色为橙色,定为暖极;最暖色为蓝色,定为冷极。橙和蓝恰好为一对互补色。冷暖对比实为色相对比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色彩的冷暖对比运用得好,能充分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空气感、色相的清楚感及色彩搭配的真实感。除冷暖感之外,色彩的通感还包括色彩的进退感、色彩的膨胀缩短感、色彩的软硬感、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华丽朴实感以及色彩的主动消极感等。

普通而言,色彩在生理上的通感大体表现形式如下:

①色相方面:长波长的色相(红橙黄等)暖色有前进、膨胀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华丽,是最令人兴奋的主动色彩;短波长的色相(青蓝紫等暖色有撤退退却、缩短的感觉,给人的感觉朴实、沉静而消极。

②明度方面:明度高而亮的色彩有前进、膨胀、华丽的感觉;明度低而暗的色彩有后退、收缩、朴素的感觉。一般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刺激性大。无彩色的中低明度一带的颜色最为消极。

③纯度方面:高纯度的鲜艳色彩有前进、膨胀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华丽;低纯度的灰浊色彩有后退、收缩的感觉,给人的感觉朴素。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刺激强,感觉积极,其顺序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最后接近或变为无彩色而为明度所左右。(5)色彩的节奏

在色彩上,节奏是通过浓淡、饱和度、明度以及块面的大小、形状等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的。色彩的三要素的渐进、强弱等变化,产生阶调、反复、节奏。如传统的中国画由于毛笔蘸墨汁的含水分的多少、用笔的轻重、移动的快慢产生浓淡、枯润等效果(所谓墨分五色),分出节奏,形成层次,画面上虚实相生而富有美感,达到“气韵生动”。

(6)色彩设计要点

①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②选择能够传达客户精神的颜色。

③使颜色能够加强文字的可读性。

④分析其他人的设计方案中的用色。

⑤追上当前的流行色(CD、封面、杂志和包装)。

⑥试着不要把自己束缚在自己喜欢的颜色上。 5、图形

相对于色彩,图形更具有直观性、传达的信息和给人的刺激比较直接,更有助于设计目的的实现。好的图形对于作品至关重要。图形也叫形象,是事物的相貌,即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感情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而从图形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来讲,更多地用“形态”一词。(1)形态

根据形态学的划分,一般会将形态分为两类:纯粹形态(抽象形态)和现实形态。纯粹形态:几何学处理的不能直接知觉的概念性形态,主要指点,线,面,体。其定义与基本形。

概念的形态:是搞设计的人们通过思考,有意识表现的造型,是从所有的现实形态中抽象出来并上升到理论,也就是说把所有现实形态都看成是由某些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例如几何形(方、圆、三角)以及几个几何体的组合。与现实形态相比缺乏自然感,引起冷漠生硬的感觉,但却具有理智、统一的明快感、韵律感。

现实形态:是人们周围众多的可知的物体形态。其中又分为动物、植物等的自然形态和人们加工制作的人造形态两大类。自然形态与设计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表现如下: ①模仿外形:由于对自然的崇拜心理,以及出于象征、装饰等动机,常以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作为绘画、雕刻和设计的主题。

②作为功用和构造的规范:人们利用木材作船、利用圆的树干作轮子、利用贝壳做勺子和盘子;利用蜂巢、果实和竹芊作为力学性构造的规范。

③作为美的形式的规范:人体的各部分比例、植物的花序叶序、螺壳上的几何级数、结晶和自然界中对称、平衡、调和等美的形式到处可见,在设计中也常被利用。

④人造形态:这是通过人的意志依靠材料和处理材料的技术,进而加工出的物品的形态。

偶发形状:是人类在无意当中发现的各种形状。如刨花、墨水渗透的痕迹、物体相互撞击或种材料的撕裂、摔、折、压等所呈现的各种形状,往往有超人意志的魅力。在自然形状和偶发形状中,并非所有的形状都是美的,人造形状的创培养是对自然形状和偶发形状的美的形式的归结、提炼和发展。

(2)点

几何上的点只有位置而没有形状和大小,造型上的点既有形状又有大小,典型的点是圆形(或球形),圆点具有位置与大小,其他形式的点除具有位置与大小之外,还具有方向,比如三角形的点“△”。越小的形状,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点越大,越有面的感觉。圆形的点丰满,方形的点严肃,三角形的点体现安宁,不定形的点体现活跃。明度高的色点有扩张感和轻盈感,明度低的色点有重量感和缩短感,纯度高的暖色点有前进感,纯度低的暖色点有撤退退却感。

一点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能吸引人的视线。两个点,两个点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力,有线的感觉,形成消极的线。大小相等的两点相互作用相等,表现为静止或摆动;大小不等的两点,当距离不同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动力感和空间感,表现为小点像大点靠拢,视线向小点流动,有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设计时要注意点的位置、大小,点和形的关系等。(3)线

点移动形成线。几何上的线只有长度和方向,而没有厚度和宽度,视觉上的线则是可直接感知的宽度比长度小得多的形体。面的转折和分界处有线的感觉,形成消极的线。在平面图形里,线常因描绘工具和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线有形状、位置、

大小、方向、色彩、肌理等。

线的粗细:粗线有力、肯定、强壮、顽固、细线锐利,纤细、有速度感。线的粗细也可产生远近关系,感觉上粗线前进,细线后退。锯齿状直线给人不安定、焦急感。 线的浓淡:若线的粗细和长度一定,则深色的线前进。淡色的线后退。线的粗细、线的间隔与线的浓淡都可以表现出强烈的远近感与立体感。曲线给人以温和、柔软、丰满、动感和女性化。几何曲线有理智的明快感,双曲线富有对称美和双向流动感,抛物线有流动的速度感、流畅感;圆、椭圆给人饱满的感觉。自由曲线表现奔放、丰富的动感。直线一般使人感到严格、坚硬、明快、男性化。垂直线表示上升、高尚、权威、严肃、端正、敬仰之感、崇高挺拔之感;高傲、孤独、无助。水平线有安定、永久、平稳、舒展、庄重之感。斜线有活泼、不安定、惊险、倾倒之感,生动活泼,有深度感。

(4)面

线挪动成面,面在二维图像上表现为形状,在三维空间中即为有一定形状的板材。无论用线描绘出来的,或是用色块突涂出来的,还是用配景辨别出来的,面的决定性要素是其“表面线”。

曲线面有柔软、温和、富有弹性感和动感。直线面有平整、光滑、简洁之感;直线形的形状若以垂直和水平线组成,则有安全、坚实之感。以斜线组成的面则有强烈的动感。几何曲线的面具有整齐的秩序。虚线构成的面优雅、柔软。偶然形面朴实、自然。 (5)文字

平面设计中的文字要素具有两大要素: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详见字体设计)

第三章设计构图原理

XXX事物必然有其美的内容与形式。真正的美的作品,就是经过了由功用到形状的双重创造的产物。在基础部分,先临时解脱功用意义等内容方面的探讨,专就形式这一方面做研究,目的就是要了解真正具有美的形象的事物外部形状究竟放射着哪些能够吸收人、感动人和耐人寻味的美的形式。

(1)无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为何,它们必须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可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而人类针对所有可视事物对美感反应的恒常性,深入体会,分析、系统地研究之后,所提出的各种形式美的共通观念,就是美的形式原理。

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当多数人的选择相似时,那就是设计本身达到了某种“美”的形式。关于美的形式的讨论,自希腊哲学家XXX以来,XXX、XXX等人都有很著名的研究,加上近代心理美学学者们,经过各种分析检讨,把美的形式整理成了七大项。形式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时代里,关于美的形式的解释应该有所不同。 强调(Emphasis)

大多数人接受信息是被动的,这取决于设计人员对他们的引导,即建立所谓的“信息流”。一幅作品里面最重要的地方称为重点(焦点),这是设计中最强调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些辅助信息,称为次重点,而其他的,则是非重点。要想强调所有的元素,最后什么都强调不了。下面的要点将有助于使设计作品中的某一部分成为焦点。

①使其最亮。

②使其与其他部分的颜色不同。

③如果其他部分是黑白的,则令其成为彩色的,反之亦然。

④令其有不同的方向。

⑤令其有不同的调子。

⑥安排其他元素都指向它。

⑦将其隔离开。

⑧使其清晰而令其余的部分模糊。

⑨将其颠倒。

⑩使其有光泽,而其他部分暗淡。

平衡(Balance)

把两种以上的构成要素,均匀地予以配置而达到安宁的状态便叫做平衡。正常的平衡具有安宁、静态的感觉;而不正常的平衡则呈现不安宁、动态的感觉,但却有丰富的情感,比较有变化。

设计艺术中的平衡法则,不是依赖某种抽象的几何学的计算,也不是依赖简朴的对称法则,而是根据画面上各个元素所占的地位及不同的属性所给人的心理印象。

当遇到一个设计的平衡问题时,我们会觉得各个细节结合在一同,想要通盘来考虑。页面上的任何一个元素,在视觉上都有重量---它会给人感觉是重还是轻。可以想象这个图形可以被握在手里而感到重量。图形大小、调子、形状和底纹都对视觉的重量感有影响。在设计中,对元素的安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安排同等或者相当重量的元素,使它们均匀分布在想象的中心轴的双方,这类称为对称。不对称的排列是在页面上安排不类似的或者不相等的元素而使其达到平衡,即所谓的平衡。要取得平衡,页面上标记的位置、大小、形状、调子、颜色、箭头和底纹都必须加以考虑,并与其他因素相权衡处理。

对称能达到有秩序、安定、静态、庄重与威严的心理感觉。例如,左右或上下相等的造型。称为实质的对称;左右或上下并非完全相等的,但在视觉上也能产生对称的感觉,称为感觉的对称。 平衡是构图的基础,平衡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稳定、整体、肃静、松散、圆满。设计中使用对称还是不对称,主要取决于要传达的主题、信息和感觉。

韵律(Rhythm)


-

更多推荐

设计,色彩,感觉,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