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

农村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农村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

好媳妇刘让荣事迹材料

对很多家庭来说,婆媳关系很难处理。然而在团兴村就有这样一位好媳妇,她和婆婆关系非常好,融洽相处了近20年,在婆婆年老生病的时候,她还带着婆婆转战岚皋、安康、西安的医院,为她治疗,她就是今年40岁的刘让荣。

刘让荣,是岚皋县横溪镇人,1993年与官元镇团兴村李念寿结婚,并育有一名男孩。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公婆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家里家外都靠她一人承担。地里的农活要靠她干,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公公婆婆也需要她来服侍。公公婆婆的年岁越来越高,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2000年公公因病治疗无效去世。

今年婆婆已经78岁高龄了,去年的一场大病使得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能让老人好受一些,她和丈夫先是把老人送到了岚皋县医院治疗,在检查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她和丈夫又把老人送到安康去治疗,结果也是没有什么好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老人送到了西京医院治疗,在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下,老人的病情有了好转。

除了每天的农活和照顾孩子外,她都会给老人洗洗脸、梳梳头发,有太阳的时候,她把老人背到天台上去晒太阳。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身体状况还比较好。

刘让荣,一个朴实、平凡又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这一传统美德,塑造了一个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好媳妇刘同霞事迹材料 刘同霞,女,51岁,家住蔺河镇光明村三组,村妇联主任。工作上,她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在家中,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农村“养儿防老”是上辈人留下的至理名言。而“娶媳防老”这句话似乎难得有人提过,但是,刘同霞的婆婆就经常对村里的人们说:“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面对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哪的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孝敬公婆,从无怨言。1986年,她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丈夫李炳林。嫁入李家前,婆婆已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她知道按摩对婆婆的康复有好处,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无论多忙多累,她都坚持要为婆婆做腿部按摩,好多次按着按着自己都累睡着了。婆婆不忍心再麻烦儿媳,坚决不让她再为自己按摩。老人泪眼婆娑的呢喃:“妈不能拖累你了!我的好儿媳啊,从你嫁过来就没有过过一天安生日子,都围着我转了,没有享过一天福啊”。刘同霞拉着婆婆的手说:“妈,您身体好了,才是我们的福气啊”!在刘同霞的悉心照顾下,老人病情有所好转,婆婆更是逢人便说:“没有她,我早没了”。

支持丈夫,苦亦有乐。丈夫在溢河镇办公室工作,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常人难以想象她的时间都哪去了?这么多年她有一张时间表:周一到周五,早上六点起床,做好早点,照顾大家吃好喝好,自己才匆匆上班。上班路上买好中午要吃的菜,一下班匆匆赶往家里,烧水做饭,吃完饭,扶着婆婆到院子复健半个小时,又得赶去上班,这么多年她从没睡过一个午觉。下午下班后,又要安排一家老小的晚饭,洗洗涮涮。晚上八点,准时为婆婆按摩半个小时,接着为学生批改作业,整理教案,为第二天的课程做准备。村上其他妇女还会打打麻将,她连打麻将的时间都没有。她在丈夫的眼中是全能的,大到孝敬父母,小到修理电器。丈夫嘴上不说,其实知道:她是为了这个家,受苦了啊。这些看似平常却繁琐的小事,刘同霞干起来却是甘之如饴,从来只是默默去做,没有想过要谁的夸赞。

“好媳妇”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而是刘同霞用她的一点一滴的行动,在众人心中镌刻出的光辉形象,在漫漫的时光中,愈发闪亮。好媳妇许咏琳事迹材料

当问起许咏琳自己对好媳妇的理解时,她简单的说,做好媳妇就应该是照顾长辈、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公婆说“她是好儿媳”

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婆媳矛盾也许是一种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对于许咏琳来说却没有这样的烦恼。许咏琳对“婆媳”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把婆子妈当成自己的亲娘一样孝顺,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人到老年,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

许咏琳的婆家在铁炉镇兰家坝村胡家沟,俩老人爱吃鱼,许咏琳嫁到刘家后,做鱼就成了她的必备功课,为了让老人吃着舒心,她四处请教,学会了很多种鱼的做法,每周末回到家里,变着花样给老人做着吃,老人暖在心里,四邻也看在眼里。这么多年,她没有和公婆红过一次脸,公公婆婆逢人就夸她是个好媳妇,她听到后却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我所做的不过是当儿媳的本分,再说人人都会老的,我将来也要给我的儿子娶媳妇,我也希望我的儿媳妇孝顺我呀”。

丈夫说“她是好老婆” 她的丈夫叫刘贵平,结婚前两年,丈夫在外面打工,每逢春节才能回家,家庭重担自然落在她的肩上,伺候老人,照管孩子,洗衣做饭,种地收割等内内外外的活全靠她一个人挑着。2014年,刘贵平进入到养老院工作,但因为工作繁忙,也是聚少离多。有一次,养老院的一个精神病患病发,刘贵平守护了两天两夜。周末许咏琳去看他的时候,丈夫感到照顾家太少对妻子觉得很内疚,许咏琳反而宽慰丈夫,让他安心工作,别操心家里,家里有她就行了。就这样,她一直是丈夫的贤内助,让丈夫在工作中少了后顾之忧,丈夫疼惜她,她也体贴丈夫。敬老院院长祝敏奎常常说,“刘贵平真是找了个好老婆。”

家和万事兴,相比以前,许咏琳的家庭条件逐渐变好了,小两口省吃俭用在邻近的民主镇马家院子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大房子,准备明年装修好住进去。现在,许咏玲的家庭不仅家里关系和睦,邻里关系也很融洽,她对待老人以孝心,对待家庭以爱心,为邻里热心帮忙,赢得了家人的一致称道,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一片称赞。好媳妇湛永成事迹材料

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湛永成的确是一个好媳妇!”认识她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湛永成聪明贤淑,乐观善良,孝老爱亲,在亲朋好友里有着很好的口碑。她平日里总是挂着满脸的微笑,似乎在她的世界里很少有烦恼和忧愁,处处充满了春风。

30年前,她嫁到单家,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婆家也很穷。为了改变贫困的家境,她和爱人单正怀毅然走出农村来到集镇当起了裁缝。由于白手起家没有经验,生意十分清淡,爱人好几次差点放弃经营重回老家。面对困境,湛永成没有气馁,总是鼓励爱人坚持下去,正是游乐这一份坚持才有了后来的柳暗花明。随着手艺越来越好,生意规模不断扩大,90年代他们来到县城发展。靠着勤劳加诚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岚皋商业圈,他们建立起了旺旺的人脉,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他们的成衣店铺从一个发展到多个,所代理的品牌也深受中青年人的青睐。今年,她和丈夫又从零开始参与了香菇种植行业,成立了自已的公司。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拼博,香菇基地当年达产达效,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第二次创业取得了初步成功。这其中,湛永成功不可没。风风雨雨几十年,是她的乐观与坚韧成就了今天。爱人老单经常动情地说:“没有她的倾力支持和付出,我就没有信心和精力放手发家致富,这是真的。”

公婆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为了让他们安渡晚年,湛永成把他们接来城里一块住,给他们检查身体,医治病痛,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给老人改善生活。但是老人在乡下住惯了,最后还是坚持回到了老家。这让湛永成极不放心,她隔三差五买好一应生活用品回家探望,每次都把老人的衣服被子洗好晒干,帮日常饭菜打理好才回家。公婆都说,真是难找这样贤惠的媳妇,前次准备的东西还没吃完二次的又送来了。丈夫对此也十分感动。湛永成却说:人都是要老的,他们抚育我们不容易,孝敬他们是应该的。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的言传身教对后人也是有益的,要让他们懂得尽孝道是一份责任和义务。

几十年来,她和爱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历经风雨,谱写了一曲勤劳致富、和睦建

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家的颂歌。她用行为诠释了“孝”和“爱”的传统美德,传递了孝老爱亲的正能量。好媳妇吴定贵事迹材料

她是妻子,却清贫劳累,勇于担当;她更是丈夫,却是三位老人的媳妇儿,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用她的温柔善良、赤诚坚贞、深明大义演绎着一部人世间超越血缘亲情的爱的传奇。她就是盛放在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小曙河镇马镇村村民—吴定贵。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早在28年前,灾难接二连三降临吴定贵的家庭,使原本清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先是自己患上小儿麻痹,当时无钱治疗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落下了终身肢体重度残疾,常常流脓,只能长期服用去痛片缓解疼痛,然而母亲又身患重病,不久母亲因治疗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世。此时此刻,她悲痛欲绝,看着爸爸蹒跚、佝偻的背影,望着3岁妹妹渴望母爱的神情,而这些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面对灾难性的打击,她勇敢而坚强的承担起照顾妹妹、承担家务的重担,而她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用自己柔弱瘦小的双肩,让这个曾经在风雨中摇曳的小家重新焕发生机。

从小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母亲的离逝,使他变得更加坚强,20出头的她经人介绍与李诗恒相识并结婚,婚后养育一儿一女,家住镇坪县一个偏远小村,20多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吴定贵由于腿脚不便只好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丈夫在外打工,小日子过的清贫却温馨、快乐。

2010年夏天,年迈的婆婆不幸因中风得了偏瘫,常年卧床不起,公公和父亲也都体弱多病,照顾三位老人的重任一下子压到她瘦弱的肩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没有退却,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重任。她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着几位老人,用一个好媳妇儿的道德情操和一个好母亲的悲悯情怀,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了家中每一个人,却用自己生活的点滴谱写了人间大爱。 5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面对憨厚的丈夫和贫寒的家庭,使她不愿过多预料未来生活的艰难。为了家人的生计,丈夫不得不去靠苦力挣钱,然而,繁重的家务、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的重任全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由于居住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她每天四五点就得起床,先是给一家老小做好早饭,送孩子上学,随后再下地干活。还要给病床上婆婆喂饭,端屎端尿、擦洗身子、换洗衣物,她却从不嫌脏嫌累。婆婆吃饭老呛着,她就用汤勺一勺一勺地喂,一顿饭要吃半个多小时,从不喊累,除了这些,每天晚上坐在婆婆床前,陪她聊天,说起吴定贵这样孝敬婆婆,没有一个人不感动的。吴定贵常说:“我不是圣人,也不是伟人,但孝敬老人是一种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一做就是三年,用自己的真爱和付出赢得了家人的尊重,身患二级肢体残疾的她,用实际行动改写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民间谚语,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楷模。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2013年3月12日,对于这个多灾多难的女人来说。迎来了生命中又一沉重打击,久病的婆婆永远的闭上了双眼,离开了她。吴定贵心里有说不出的悲痛,有流不尽的泪水,但却很欣慰,因为她陪婆婆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她在婆婆最后的那段日子里,她用亲情、用孝心温暖了婆婆,缓解了婆婆病痛的折磨。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随后将马镇小学和中心小学合并,中心小学离家大约还有18公里的路程,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吴定贵最忧心的事情。虽然可以寄宿,学校也有营养早餐,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更别说学习。经过家人一番商量,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她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足10平米的房子,照顾孩子上学,每到周五又匆忙赶回家,忙于农活,就这样形成了“两头抓、两不误”的局面,无论刮风下雨,寒风凛冽,她都坚持着一个信念,只要孩子能够安心上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风雨过后,终会有彩虹,如今,老人的身体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也能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们也渐渐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用一张张骄人的成绩单回报母亲

6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曾经的艰辛付出。

这些年,她尽好媳妇儿的孝道,尽到妻子和母亲的义务。他是一个普通的残疾妇女,虽然没有做什么大事,但却做了这些感天动地的事。面对重重困难和打击,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和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家庭。好媳妇肖家红事迹材料

肖家红,女,1982年生,镇坪县钟宝镇新坪村一组村民。

在镇坪县钟宝镇新坪村有这么一位家喻户晓的好媳妇,多年来她悉心照顾残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不离不弃,毫无怨言。

自2002年她与丈夫结婚后,一直过得幸福美满,但在2006年,丈夫侯柱铭因一次意外损坏了下肢的中枢神经,导致双下肢瘫痪,终年以轮椅相伴。回想起那时的遭遇,肖家红感觉天塌了。但她很快振作起来,家里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年幼的孩子,自己不能就这么倒下了。 肖家红没有固定工作,仅靠务农和零活给家里增加收入,但是她坚强的撑起家庭重担,丈夫患病后,她每天给丈夫洗脸、擦身、喂饭......家里的农活仅靠她一人劳作,除此之外,她还到处找零活挣钱,回到家后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起早贪黑,日复一日。

后来在她的悉心照顾和鼓励下,丈夫侯柱铭开始慢慢恢复起了生活的信心,并重拾从前的手艺,开始坐在轮椅上做木工和竹器手工活,用双手重塑自己的生活。此后,家里的负担稍微减轻了些,可是肖家红还是跟往常一样,每天辛苦劳作。丈夫的手艺好,做的木椅质量过硬,远近闻名,他们夫妻俩才开始慢慢有收入。但是她不忘感恩,在丈夫重病前几年,多亏了周围的相邻和政府的帮助,她经常做善事,帮助邻里是常事,谁家有苦难她第一个伸出手,并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

7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在她的事迹感召下,该村的妇女都以她为榜样,邻里团结,夫妻和睦,爱老孝亲,勤俭持家,为促进当地家庭和谐稳定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好媳妇魏正会事迹材料

魏正会,今年55岁,家住西河镇西坝村二组,现任西坝村妇女主任。她有3个女儿,二女儿结婚后,还住在家里。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充满着祥和气氛。

魏正会是当地出了名的好媳妇。问起魏正会对于如何做个好媳妇有些什么窍门时,她说:“人和人之间哪会没有什么矛盾呢?更何况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思想观念上又有着很大差异。和睦相处主要靠彼此宽容,平时我也尽量不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老人。”

魏正会在婆婆得病的时候,细心地照料她,给她洗澡,换洗衣服,倒便盆等。 魏正会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花钱为父母、公婆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顺他(她)心,比啥都重要。

结婚时,婆家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魏正会决定婚事一切从简,不要一分彩礼。对此,婆家和乡亲们都评价,这样的女子难得。

婚后她们跟公婆一起住,而且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她和丈夫一起烤酒,承包茶厂、桑园等,努力打拼,为家庭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收入。日子好过了,公婆心里也乐滋滋的。公婆不识字,魏正会就给公婆买了个大收音机,并手把手的教给他们如何使用,把他们乐得跟孩子似的。

婆婆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过去的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胃病、神经衰落、腰痛病等,心脏也不太好。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魏正会带她四处求医。在饮食上,也是尽量调剂着吃,最近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专治腰酸腿疼的膏药。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

和婆婆长时间相处,她们有了许多共同喜好,喜欢一样的颜色、喜欢吃红薯、南瓜、

8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和胡萝卜。婆婆常说“我这个媳妇真是随我!”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 三十多年的婆媳生活,使魏正会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顺”的含义。作为媳妇,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的。好媳妇张成玲事迹材料

张成玲,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多年来,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了张家坝村。

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张成玲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女孩。2001年嫁给张家坝村云传龙,夫妻非常恩爱。农村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相处得非常好,婆媳关系也是非常的融洽。公公婆婆评价张成玲是个聪明贤慧的好媳妇,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公公因病去世,去年婆婆又患上高血压、白内障等老人病,长期卧病在床。张成玲每天大清早就做好饭给婆婆送去,给婆婆洗洗涮涮。每天都不停地鼓励婆婆,从没有在婆婆面前抱怨过,在婆婆面前她总是表现得很乐观,没有愁眉苦脸。当时婆婆浑身都很疼,根本睡不着觉。她每天都帮婆婆揉揉疼痛的地方,好让婆婆入睡。婆婆睡着之后,她才去睡觉。婆婆很开心,对其他人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媳妇比我闺女还要亲呢。”在这样好的媳妇的悉心照顾之下,婆婆的病日渐好转,逢人便说:“

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每次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媳妇都是笑的合不拢嘴的 。

张成玲不仅孝顺公婆,还持家有道。丈夫长期在外,张成玲也不闲着,在镇上开了照相馆,服务热心,方便群众办事,收入也不比丈夫低。平时过日子,张成玲总是精打细算,

9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把钱存起来,打算今后在县城买房子,把婆婆接到县城也住上一住。

张成玲还积极参与村上的妇女活动,报名参加了张家坝村社区广场舞队,和村上的妇女群众打成一片,每天都带领村里的大妈大婶一起跳广场舞。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参加村上的会议活动,被张家坝村委会评定为“政策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张成玲得到了张家坝村上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个好媳妇,张成玲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她只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情,把“孝”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写着“孝”的朴实无华。好媳妇范小丽事迹材料

范小丽,1978年5月出生,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原籍山西省霍州县,1998年与在外打工的吴风平相识,同年12月结婚后迁入吴风平户口所在地平利县老县镇太山庙村四组居住。自从走进这个村,她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是老县镇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勤快媳妇。

自结婚之日起,她就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范小丽克服生活上的不习惯,努力适应陕南农村生活。丈夫担任着村主任的职务,她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着公公、婆婆。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一做就是十几年,她无怨无悔,在她心中,丈夫的母亲就是她的母亲,照顾公婆就是她的责任。公公婆婆对她也有了深厚的感情,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女人,范小丽一如既往的支持丈夫的工作,丈夫吴吴风平在基层担任村干部,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看到有村里很多人还摆脱不了贫困,给丈夫献计献策,要奔小康就得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做一名帮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她率先在本村开办粮食加工,解决村民加工粮食难问题;土地流转后,她又带头到水泥厂上班。 范小丽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家庭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能俭则俭,朴素勤俭为本,一家人都没穿过什么名牌,就连桌椅、沙发等家具都是很普通的木制用品,甚

10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至不如村里很多老百姓家的用品。走进范小丽的家,你会感觉到有一股农民质朴的气息,但是简而不乱,物品的摆放井井有条,环境整洁舒适。

每当左邻右舍遇到急事,范小丽都会及时赶到,无偿劳动,2012年冬的一个夜晚,刚从外村迁来的陈某孩子突发急病,陈的丈夫在外省务工,家里既没钱,也没人手,急得一边哭一边敲范小丽的家门,她起床后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5000元现金,并亲自叫来出租车,护送陈某娘俩来到市医院就珍,直到天快亮时一切安排就绪,孩子已无危险后才返回家中。每当邻里乡亲身患重疾,她都会及时去探望,伸出援助之手,镇上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加。

温馨的家庭是和谐社会动力的源泉,范小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倡了全民文明,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精神,“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情系老人,情系村民,彰显了一个先进农民的优秀品质。她对老人的孝道,对村民的热情,这种无怨无悔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吗?好媳妇敖金香事迹材料

她,群众眼里一个外来的媳妇;她,儿媳眼里一个慈爱善良的母亲;她,婆婆眼里一个八年如一日照顾自己的好“女儿”。她就是长安镇枣园村一组村民——敖金香。 敖金香,今年49岁,长安镇枣园村一组村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在生活中,敖金香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使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处处洋溢着亲情和谐之音。

为人妻 贤良体贴的好妻子

1983年,经人介绍,当时家住湖北竹溪县的敖金香相识了平利县长安镇枣园村的蒋义春,母亲的年老多病,家庭一贫如洗且负担很重,致使他们的相爱遭到了敖金香家人的极力反对,可她没有被面临的困难吓倒,而是执意选择了与心善、朴实的蒋义春组成了幸福的家

1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庭,不久有了一双儿女。为了能让丈夫在外安心打工,一切家务活及照顾老人的事情都由她一人承担,她从无怨言,尽心尽力做好家务事,不给丈夫添一丝烦恼,夫妻之间虽然没有山盟海誓,但两人志同道合,夫妻恩爱。婆婆视她亲闺女,丈夫疼她,日子虽然清贫,但她深感幸福。

为人母 慈爱善良的好母亲

与丈夫成家之后,她一边做农活,一边照顾家里的儿女。孩子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早把饭菜做好,然后送孩子们上学,再去干农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但无论她多忙、多累,总要抽出时间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教他们学会做人、做事。转眼孩子都已长大成家,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如今邻里和谐,婆媳融洽,全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这是让敖金香最感欣慰的事儿了。 为人女 以孝为先的好儿媳

2006年,年迈的婆婆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已是昏迷状态,医生确诊为半身不遂,将会终身卧床,当时病情特别严重,敖金香竭尽全力,一肩承担,帮助婆婆穿衣、洗漱,端屎端尿。时间荏苒,一晃八年过去了,敖金香八年如一日,毫不嫌弃,毫不厌倦的照顾着老人,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敖金香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她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侍奉婆婆在床前,从不让婆婆因为自己而受到一点委屈和伤害。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通过她的精心照顾,现已年过八旬的老人,还可以杵拐行走,头脑清晰。当乡亲们夸赞老人“有个外乡来的好儿媳”的时候,老人总是露出满满的笑容。

她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一直以来精心的照顾着老人,毫无怨言。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孝的真谛,也塑造了一个久病床前的孝子形象。孝,是感恩的孝,是充满责任的孝。好媳妇陈琴事迹材料

在大贵镇广兴寨村红花组,有这样一个家庭,看似瘦弱的一个女子撑起了一个家庭,

1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也许你会说,这很平常,可他们不一样,一个患有30多年的重度精神病的婆婆对她的话却听从,对别人甚至是其他家人经常会棍棒相随。她不仅是个媳妇,她还是广兴寨村委委员、文书兼妇代会主任,在工作上,她兢兢业业,认真细致,是大家公认的工作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在家中,是婆婆和丈夫认可的好媳妇。她叫陈琴,一位80后,一位人人赞不绝口的好媳妇。 一、明事理、识大体,处理好家庭关系

嫁入夫家这么多年来,她将婆媳关系处理得极为融洽。从没有与婆婆高声说过话,没有跟他们红过脸。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他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他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她与丈夫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

二、柔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

为了让丈夫全心全意地在外务工,她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重担。不仅要做好村上的大小事务,还要回到家里忙家务,始终把工作和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给婆婆和孩子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

三、孝敬公婆,体贴人微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三从四德”变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妇做婆婆”的说法流传。而她认为:“要想家庭和,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

1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家后,她用行动实践诺言,用真诚和关爱去换起老人的信任。婆婆患 精神病多年,发病时谁都不认,拿起什么就砸什么,有时还打人,陈琴总是细心照料,做饭

送汤,给婆婆擦洗,方便大小便,忙里忙外的,心里装的只是婆婆的病疼,经常忙的连饭都

没有时间吃。面对一个重度精神病多年的婆婆,陈琴多年如一日,细心照料婆婆,毫无抱怨。

别人总是不理解,说把婆婆送进精神病医院不就省事了,陈琴总是说“她是我婆婆,都70

多岁了,我怎么能让她再遭罪,我受点苦又有什么大不了的”。邻里乡亲羡慕说:“有这样贤

惠的媳妇,是前生烧高香了”。

1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

更多推荐

婆婆,丈夫,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