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空调倒闭了吗-全国五金批发市场排名

2023年4月6日发(作者:抽水马桶一直上水怎么办)
美菱变迁史
美菱变迁史南方周末2005-12-0115:36:17
遥望美菱当年,张巨声犹心绪难平Phototex□本报记
者张春蔚
一个在1990年代中期风光无限的家电巨头,至今为人
所记的是“美菱”这个品牌和“张巨声
”这个企业家。品牌仍在,企业家却早已退休,这家
企业也经历了两次卖掉产权的变故。从国有企业的标杆到被
资本巨鳄并购,从家电业的一枝独秀到激烈竞争下的渐行渐
远,美菱的20年变迁史,见证了中国家电业的急剧变化和
国企改革的艰难进程。
自三年前离开美菱后,72岁的张巨声搬到合肥西城的一
套148平方米的房子里,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他照例在下
午要睡上一小时。更多的时候,他会和老伴去附近一个不收
门票的公园散步。
11月11日,合肥市民从当地的《新安晚报》上得知了
这一消息———四川长虹从尚在狱中的顾
雏军手上,以不超过1.45亿的价格买到了20.03%的美菱股
份,从而成为美菱电器的第一大股东。
这已经是美菱电器控股权的第二次易手。前一次发生在
两年前,收购者是格林柯尔公司董事长顾雏军。
记者在合肥采访时,很多合肥人都已不知道张巨声是
谁。但在十年前,合肥是没有人不知道“张巨声”
和“陈荣珍”这两个名字的。他们分别是美菱和
荣事达这两家著名企业的传奇创始人。1990年代中期,他们
是中国民族冰箱和洗衣机产业的教父级人物。
这两人并称合肥“双雄”,在1991年底,
这两家企业曾一度被政府合二为一,但最后又不得不分开。
三年前,两人几乎同时退休。
在张巨声离开美菱的这几年,中国家电业经历了剧烈的
震荡,新的领军者浮现,企业间的并购也越来越频繁。美菱,
虽然紧紧抱着自己的品牌,但却已无力扮演更强有力的并购
者角色,相反,却沦为众人争夺的口边食。
一个曾经拥有杰出企业家、抓住先机的优秀国企,为何
没能拾级而上?
美菱因张巨声而生
11月14日,来自长虹的三名高管已经空降美菱,在美
菱中层以上干部会上首次集体亮相,并宣布原来管理团队全
部留任。这样的手法顾雏军当年也一样采用。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张巨声坐在合肥亳州路附近的一家
茶社里,点了一杯“太平猴魁
”———一种以清香著称、产于皖南
山区的绿茶。他对面坐着的是来自《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
位记者。
1996年,张巨声曾经做过该杂志的封面人物,这次采访
是为了配合该杂志即将推出的“封面人物回访”
报道。
1996年,正是美菱继1993年前A股上市后又从B股市
场获得3.3亿元港元的时节,那一年有太多的细节让张巨声
回味———美菱冰箱获得德国TUVGS质
量认证从而拿到打开欧洲市场的许可证,进入英国市场;公
司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1年度复审;甚至美菱滚筒洗
衣机也投产了……
而这一年,安徽的另一家冰箱厂———
扬子冰箱只能走上和西门子合作的道路。
谁都不否认美菱因张巨声而生。“张巨声是美菱
的功臣。”安徽省轻工业协会的关京安处长评价说。
22年前,50岁的张巨声主动请缨,来到了当时年产值
仅176万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那一年,中国国有企业以
扩大经营自主权和经济责任制为主的改革试点正在推进中,
企业不仅要自行营销和自负盈亏,还要接受从财政拨款到自
筹资金贷款的转变。
那时,张巨声家里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他也没见过电
冰箱,但他看到了机会。就在1984年,他使这家企业成功
转产电冰箱。有着近10年合肥市经贸委工作经验的张巨声
在借款的情况下,在当年生产出3008台冰箱。
张巨声给自己的冰箱取了“美菱”这个名
字,希望这个产品能美过三菱,这个寄托着产业超越的名字
此后果真创造了中国冰箱产业的奇迹。
在1985年7月20日前,美菱赶上了中国电冰箱生产线
引进的末班车。借助香港的商业化操作,张巨声在22天的
时间里完成寻找合作者意大利梅罗尼、签约、报批等多个环
节的非常规化操作。
此后,由于张对冰箱消费方式的研究及转产,迎合了中
国消费者对大冷冻室的需求,从而引发了中国冰箱产业的行
业变革。
1989年上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过热开始降温,通货膨胀
得到遏制,年产量达800多万台的冰箱市场突然变成买方市
场,几百家冰箱厂家陷入停产困境。但美菱首家将国外大冷
藏室的设计改模为大冷冻室,掀起电冰箱行业的“美
菱181效应”,使企业由1987年的行业第20位进入
到1989年的行业第4位。1989年,美菱进入全国500家最
大工业企业名单。
但就从1985年投产开始,作为合肥工业经济效益大户
的美菱开始承担起社会责任———兼并扶
持一系列中小亏损企业。
1991年底,合肥市政府通过政府行为将美菱冰箱、合肥
洗衣机(荣事达前身)和黄山电器三家企业捆在一起成立合
肥美菱集团公司,1992年1月前成立的美菱集团公司被取消。
这样的整合遭到张巨声的反对,连续三次的拒绝使得张
在新集团公司被“架空”,担任只有空名没有实
权的董事长。6个月之后,新集团公司终于暂停运营。
张巨声这6个月并没闲着,他开始研究股市,并开始谋
划企业转制实行股份制改造。当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
易所放开了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价格限制,引发股市暴
涨。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改革开放中最大的一架财富机器正
式发动。
谁也没想到,在张巨声遭遇其第一次事业低谷时,却开
启了美菱找钱的新思路。1993年,美菱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上
市公司,一直为资金所困的美菱在当年10月18日在深交所
正式挂牌交易。这一年美菱冰箱产能突破50万台,位列行
业第二。
与此同时,张巨声开始创办美菱工业园区,当时以每亩
1.5万元的价格拿下的近500亩土地给未来的美菱留下了巨
大的增值机会。
谁让美菱停下脚步?
一年多前,一位名叫顾雏军的陌生人前来拜访退休在家
的张巨声,这位美菱新主人的拜访颇有“喝水不忘挖
井人”的意味。
在顾雏军掌控美菱之前,张巨声早已在2002年退休,
其时,美菱的经营已在走下坡路,直接原因则要归结为其多
元化的失败。
在1996年达到高峰之后,拥有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
自有资金三大资金来源的美菱却再也没有把握住机会。美菱
此后的一系列投资包括洗衣机、空调等,并未给美菱带来如
同电冰箱一样的增长。
2001年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惨烈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
题,美菱电器报亏3亿多元。“这是由销售渠道中来
自个体户等应收账款呆坏账、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分开等
历史性问题造成的。”美菱电器副总裁兼董秘薛辉这
样解释。
在政府新的企业管理和指导思路下,年近七旬的他已经
没有时间来改变了。2002年7月7日,张巨声在政府方面找
他谈话后5天内退休了。
安徽省轻工业协会的关京安处长认为:“美菱作
为国企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但是一把手任职时间太长,
作为功臣,他们很难像浙江企业那样借助外力改变企业。观
念更新不足和缺少战略性的投资伙伴以及市场原因都使得
企业难以走出去。”
张巨声的离开并没有改变美菱效益下滑的命运。
这个结果似乎不仅是企业多元化发展所带来的。安徽省
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孙自铎对记者说:“美菱电器和美
菱集团之间大量的关联交易,使得美菱电器从上市起就包袱
沉重。随着整个电冰箱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下滑,这个包袱
让企业压力更大。”
经济发展环境也让美菱很无奈。
2001年美菱电器亏损3.5亿元,截至2001年6月30日
光大股东占款就达3.68亿元。这笔占用资金依据公告要分5
年时间清收。2001年按照规定当归还欠款的8%,但集团仅
归还了5.35%,2002年美菱集团向美菱电器转让了三宗总计
24万平方米土地,用以抵偿1.23亿元债务。主管部门为此
急寻对策并决定出售国有股份。
顾雏军就此登场。他在2003年6月以2.07亿元接替美
菱第二任董事长王家章,获得美菱的掌控权。虽然美菱集团
仍持有上市公司9.8%的股份,但是美菱的命运已不在美菱
集团的掌控之中。2003年11月和2004年11月,美菱集团
分别向美菱电器出让两次美菱开发区土地,总计166.61万平
方米。
顾雏军的入主也没能给美菱电器带来好运。事实上,顾
除了派驻三名接管人员、精简6个部门、取消以前的社会公
益捐助外,并没有对美菱进行科龙式的整改。
2003年,因主营业务利润急骤下降,管理费用及经营费
用迅猛上升,美菱电器再次亏损1.95亿(而2002年度其盈
利为810万元)。由于资金的缺失,美菱电器的新厂一直拖
延至2005年才开始基建。
2004年9月27日至9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
对美菱电器进行了巡查,三个月后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
整改通知中指出,美菱电器关联方占用资金4.1亿元。截至
2004年6月30日,美菱电器原控股股东美菱集团及美菱洗
衣机公司,分别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余额达1.01亿元和3.09
亿元。
美菱今年的业绩却开始转好。今年中报显示,美菱电器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净额为5053万元。但顾雏军的突然入狱使美菱的未来多了
变数。今年7月26日,美菱集团宣布回购美菱股份,但终
未成功。
在美菱厂,工人们对曾经的老板顾雏军并没有太多的非
议。毕竟,这个让他们学习《给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
口》等书、让他们演讲上岗的人,并没有带来太多影响。至
于新来的第四任领导,“美菱人的承受力已经职业化
了。”
痛定思痛
“美菱错过了发展的好时机。”安徽省轻工
业协会的关京安处长认为,“拥有17家电器企业的安
徽家电业综合产能在全国排第三位,未来的发展很有希望。
”
事实上,号称中国家电业“第四极”的安徽
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生产规模已经达到380万台、430
万台和870万台;包括西门子、三洋、海尔、日立、美的、
康佳等在内的多个家电企业在此落户。按照“十一五
”规划,到2010年该省仅大家电产就能将达到3000
万台。
据了解,美菱集团除去亏损巨大的洗衣机厂和已经停产
的空调厂,支持美菱发展的还是电冰箱的主业。据美菱集团
总经办的曹副主任的介绍:“美菱集团去年完成的21
亿元的业绩中,有14亿元来自上市公司。”美菱电器
仅仅拥有美菱品牌在制冷领域6个门类13大件的商标所有
权。
在张巨声的事后反思中,美菱发展中当年最大的失误是
走上做大再做强的路。“事实上,只有做强冰箱之后
才能做大。”在1998年前后,很多可以进行购并的冰
箱厂没有纳入美菱的旗下,这使得美菱失去了主业做强的行
业并购机会。
新任大股东长虹的思路将直接决定美菱的未来。业内分
析人士认为,长虹彩电的独生子女态势早已经被打破,其空
调领域的多元化在2005年度已给其带来250%的增长。从未
进入冰箱领域的长虹一举获得美菱年销200万的产能,将使
其白色家电业务竞争力加强。
但美菱的产业压力却空前严峻,号称冰箱业四大家族的
其他三家——海尔、容声、新飞也都面临困境。
容声品牌在今年8月已经跌出行业前十名,新加坡丰隆集团
今年10月初增持新飞已控股90%,海尔今年首度报亏。
同样错失良机的还有同城的另一个家电企业荣事达。洗
衣机位居行业第三的荣事达是集体企业背景,在当年准备和
美菱合并时甚至没有自己的品牌,一直使用上海水仙的品牌
做代工。但荣事达其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还获得美泰克
7000多万美元的现金投资,在冰箱和洗衣机等多个领域都展
现出竞争力。“我们太爱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
”荣事达集团总裁助理严泰祚谈及过去也深感遗憾:
没有兼并收购,没有搞品牌输出,错过大好的发展机会。
“1997、1998年的时候,全国10多个洗衣机厂找上门
来却不敢输出品牌。但1999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连美
泰克都只得将其所持有的荣事达股份转给美的。”严
泰祚表示,现在国内洗衣机产能在2000万台,行业需求才
1400万台。行业利润从1994年的20%跌到目前的2%-3%。
更多推荐
美菱电器官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