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万达广场-隆平高科股票

2023年10月1日发(作者:茅星来)两江四湖,是指漓江、桃花江,桂湖、榕湖、杉湖及木龙湖。
桂林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天生丽质的自然山水是构成桂林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从古人对桂林城市的描写中,我们无不感受到山、水、城三者之间亲密的关系。800多年前的宋代,地方官于城北开凿人工水渠朝宗渠,连接市内江河湖塘,形成了环形水上游览线路。宋人一叶扁舟,可尽览城中诸胜。由于维护不力,随着历史的变迁,水道壅塞,江湖断隔,水面缩减,环城水系变得支离破碎,只有护城河演变成的榕湖、杉湖、桂湖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但改造前,这里水质恶劣,危楼破房杂陈于山水之间,名山秀水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桂林市历次总体规划编修,从完善桂林城市景观形象,改善内湖水质等角度出发,多次作出贯通市中心江河湖塘,恢复被废弃的城市古水道的规划,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实施。
世纪之交,桂林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时任市长李金早提出,水是桂林的城市之魂,桂林的城市建设和改造,要探索一条体现自身特色的路子,关键在于做好“水”的文章,两江四湖工程的战略构想由此被提出。工程通过清淤、截污,开挖新开挖被填埋千年的木龙湖及古水道,将两江、四湖贯通,使中心城环城水系得以形成;由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与漓江沟通而成一环水系;桃花江及其与内湖相连的水道构成二环水系;修建朝宗渠,沟通小东江、訾洲河构成三环水系。同时,从城北南洲修建7.2公里长的渠道,通过一沟两渠的方式引漓江水四湖,使四湖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的旅游用水要求。建设三个主题景区,即:以木龙古渡、古城墙为主景,宝积山、叠彩山等为背景的体现城市文化为特色的木龙古水道主景区;以山林自然野趣为特色的桂湖主景区;以体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空间特征为特色的榕、杉湖主景区。通过重塑临水地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再现山水城的水系风采。同时,对两江四湖范围内现有危桥、窄桥、桥涵改造更新,建设一批与桂林山水和谐,充分展现现代科技水平和桂林文化内涵、富有特色的桥梁,形成新的景观;对三个景区进行园林绿化,并配以亭、台、楼、阁、园林建筑和名人雕塑,建成名花、名草、名庭、中外名人雕塑博览园和桂林山水诗廊;通过“两江四湖”水系,让游船进入市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内水上游乐园。
“舟游桂林城”,再现了古代桂林水域之景象。一个叫“两江四湖”的工程,已经将桂林的内湖与漓江、
桃花江连在一起。从象鼻山乘船,沿漓江而上,经叠彩山北的木龙湖船闸,进入新开挖的木龙湖,再到铁佛塘、桂湖、榕杉湖,一路上看不完的美景;昔日破旧窄小的解放桥,已被宽阔新颖的大桥所代替。桥的两岸,铜马群雕、亲水平台、绿化带、喷泉、万国时钟柱等等。桂林人无处不在的景观意识、环境意识已将一座座普通的桥梁,建设成了一个个景区。在两江四湖水域,不足6公里的范围内,建有17座桥梁。
两江四湖工程以1999年8月23日东迁东镇路破旧民房为标志,正式动工,历两年又10月余。在此期间,拆迁、挖湖、清淤、截污、护岸、引水、架桥、铺路、修亭、砌阁、植名木、种芳草。计开凿入湖沟渠7.83公里,以沟通漓江与内湖之水脉;埋没截污管线18千米,以杜绝内湖之外患;清楚淤泥60余万方,以根治内湖之沉疴;重修生态岸线10多公里,以强健内湖之筋骨;架设名桥19座,以增加江湖之灵气;开挖土方百余万方,以恢复四湖之原貌;搬迁居民1896户、单位56家,拆除旧房碍视者174842平方米,以显山水之神韵;恢复、修建古之名楼、名塔、名亭万余平方米,以增城市之亮点;发掘、修缮文物古迹50余处,以昭然桂林之文化;遍植名树、名花、名草,造榕树、银杏、雪松、水杉、木兰、棕榈诸园于四湖周边,以改善中心城之生态;建高科技之升船机、船闸各一处,以方便舟船之通行。
今日的两江四湖,衔江接湖,飞湍瀑流,奇峰倒影,清波拍岸,芳草缤纷,佳木繁荫,沿湖岸线,斗折蛇行,座座新桥,景趣相溶,各呈异彩,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更有船闸济舟,山环水绕,名胜尽揽。如夕阳西下,万盏齐明,灯火阑珊,双塔映月,桥跨银河,宋街连城。环城水系,为甲天下之桂林山水锦上添花,令中外游客乐不思蜀。
杉湖:杉湖位于桂林城的中心,北与中心广场比邻,南与漓江隔路相望,繁华的中山路以东,是桂林城中开放式的休闲步行公园。
杉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出于防御的目的,中国的城市都建有高大的城墙,城墙外挖掘宽阔的城壕,引进河水,以作护城之用,称为护城河。榕湖和杉湖就是当时人工开掘的城南护城河,称为南阳江,元代称为鉴湖,明代城池扩建,成为内湖。自明代始,官府衙门在湖边多有设置,富绅名士纷纷于湖边结庐而居,文人墨客于湖畔咏诗作赋,一时间榕杉湖成为桂林文化活动的中心。先后建有台湾巡抚、名士唐景崧的五美堂别墅,清代大词人王鹏运的祖居西园,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官邸,桂系将领白崇禧桂庐、教育家马君武的宅居等。
建国后,榕湖和杉湖成为开
放式公园,景区中的湖心亭、九曲桥、榕荫亭成为桂林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处所。人们深深地喜爱着榕湖和杉湖,称它为桂林的镶城碧玉,又把它形容为桂林市一双明亮的眼睛。
知音台:位于杉湖东侧,象鼻山旁,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由琵琶台、小桥、小岛、溪流组成。以中国古代乐器琵琶造型为主要构架,辅以园林小路、涌泉、溪流、古树名木,构成一幅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优美意境。在溪流的源头小山上,立有中央美术学院王克庆教授创作的我国南宋诗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作者王正功的铜像。此处较为开阔,是赏杉湖景观的绝佳之所。
杉湖双塔:双塔建于杉湖东南侧,于2001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41米的九层铜塔升腾湖中,与之相伴的35米7层琉璃塔屹立于杉湖岛上,两塔通过18米长的水下水族馆相互连通。铜塔所有构件如塔刹、瓦面、翘角、斗拱、雀替、门窗、柱梁、栏杆、藻井、天面、地面等均由铜材铸锻而成。整座铜塔同时创造了三项世界之最,即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七层塔采用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装饰手法。双塔互相映衬,成为城市中心的旅游新景观和桂林市城市美景最佳观览胜地。
日月湾:位于杉湖北部,小广场上塑有“杉湖十子”浮雕。清代此处建有“补杉楼”,诗人龙启瑞、朱琦、彭昱尧等十人曾于此吟诗作赋,被称为“杉湖十子”,浮雕由大块花岗岩打制而成,由中央美院创作,雕刻精致细腻,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浮雕设计极好地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意蕴。
阳桥:地处中山路中段,跨榕杉两湖,是桂林古城南来北往的要道,最早始建于宋朝,是颇具南方风格的风雨长廊式木桥,名叫青带桥,又名通济桥,宣和年间吕源重建,后又多次重建改建。元人伯笃尔丹所作的《阳桥记》云:“桥左右为商贾,所藏宝物番货,以有易无,日以千百记”,可见当时的阳桥附近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桥上有樵楼。洪武年间,桂林知府焦仲才乃以石建,更名阳桥。
抗战胜利后重建的阳桥为石座砖木面结构,桥面加用当时最流行的三合土铺设。此时的阳桥,桥南底有一旱桥贯通,时有孩童于此嬉戏,可说是桂林最早的立交桥。
上世纪七十年代,阳桥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为舒畅交通,将原来的桥宽从20米扩为32米,此北京买回著名的房山汉白玉石材,经镂空雕牡丹花纹饰作栏杆。
今天的新阳桥是上世纪末重建的,参照梵蒂岗大教堂的维特马尔桥设计,长37米,宽50米,为三跨连续钢筋混凝土曲梁桥。桥型风格端庄大方,简练有致。阳桥的南北两个桥孔旱洞其实是
地下过街通道,起着引导行人穿越马路的作用。设计者抓住这一机会,在旱洞里面雕琢出充分反映桂林历史文化人物的浮雕组图,有马君武、杉湖十子等。
榕湖:榕湖与杉湖紧紧相连,在中山路以西。榕湖象一面明亮的镜子镶嵌在市中心。榕湖又由古榕双桥一分为二,分为东榕湖和西榕湖。
玻璃桥:位于阳桥之西,是榕湖景区的观光桥,也是一座美仑美奂的水晶玻璃桥。桥长22.4米,桥宽2.64米,之所以被誉为水晶玻璃桥,是因为它无论是外部立面、雨廊屋顶,还是桥面承重部分,均采用工艺精致、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制品为建筑构件,柱头、栏杆等桥梁构件和饰件也是用水晶玻璃专门熔铸的。桥拱为五跨贴水拱形,可观赏而不可通船,以保安全。桥廊为欧式风格。为了处理好玻璃整体性产生的一体化效果,在玻璃的连接方式上,采用了点支撑、隐框、镶嵌等各种不同寻常的结构方式,集中体现了现代玻璃结构的工艺水平,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特种水晶玻璃架构的实用性桥梁。为了防滑,桥面专门作了磨砂处理。不论远望近观,水晶玻璃桥都显得晶莹剔透,甚是可爱迷人。
音乐喷泉:位于榕湖春岛、秋岛和湖心岛之间,主喷和四组水型构成,成圆状飘舞在湖的中央,与周围景观交相辉映,主喷居中,喷涌时水柱凌空百米,堪称广西之最也是桂林水景的标志与象征。四组水型闻音乐跃出水面翩翩起舞,随旋律节奏瞬息万变,灿烂迷离。
邀月台:在东榕湖南岸有一座雕塑,那是清人王鹏运,他所站的石台,叫邀月台,建于王鹏运祖居西园遗址上。王鹏运,广西桂林人。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以推行维新派变法,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蜚声朝野。其祖居西园,为清时桂林城中一大私家园林。邀月台上塑有王鹏运铜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近旁,有两块他怀念故居的词作石刻,故园之情跃然纸上,读来让人深受感染。
湖心岛:位于东榕湖湖心,经北斗桥与桂林市古南门相连,岛中小溪将湖心岛分为两岛,临水采用叠石生态驳岸,岛中新建目前广西最大的汉白玉龙船舫及湖心亭回廊、小飞虹、小亭。并配置高达5.6米由整块花岗石打制而成的月门及诸多观景石。岛上四时风景如画,宛如仙山琼阁。
唐景崧雕塑:湖心岛东南面,一尊雕像映入眼帘,这是曾任台湾巡抚的桂林名士唐景崧的雕塑,唐景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的奠基人。曾在榕湖边建有五美堂别墅。构思独特,特别是照壁上,采用砖雕工艺制作的各种戏剧人物更是独具匠心,惟妙惟肖。
北斗桥:位于榕杉湖景区东榕湖,东连湖心岛,西接古南门,原为水泥预
制板简单搭建的九曲桥。由桂林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7月动工拆除旧桥兴建新桥。
北斗桥采用独柱梁悬挑板结构。桥型布局走向按北斗七星分布,从高处下望,似北斗七星洒落在湖中,使榕湖景区如仙境一般,故名北斗七星桥。桥面栏杆全部用北京房山高级汉白玉打制,全长126.25米,是广西目前为止最长的汉白玉桥,也是榕湖景区最重要的观景桥之一。桥身图案精美,栏杆从西到东雕刻有松鹤延年、太平盛世、鸟语花香、佛道八宝、龙飞凤舞、瑞兽呈祥、喜上眉梢、花开富贵及桂林新老八景等充满民俗风情的吉庆图案。
古榕双桥:跨径5.7米,单孔桥宽4米,桥长22.6米,地处榕湖中部榕荫堤中段,如一根束带,束出了榕湖的曲线美。立足桥上,南通唐景崧故居,北与古南门相凝视。东见北斗桥弯弯如约,西望猴山顶落日余晖,两侧湖水清冽,樟林拥翠,是观景的好去处。在设计上,该桥借鉴了圆明园天宝坞桥型,为三孔连拱汉白玉桥,皎洁宁静,体态优雅,若美人卧波,佳人含笑,生动地再现了李白诗中“两水夹明月,双桥落彩虹”的幽雅情境。
榕城古荫: 榕城古荫是榕杉湖的精华景区,在这里生机勃勃的古榕和历经沧桑的古南门交相辉映,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在感叹沧海桑田的同时,也从古树那旺盛的生命里,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
作为主景的古榕,植于宋代,已也800余年的历史。近旁的古城门,亦建于宋代,是当时桂林古城南边的一座城门,称威德门。到了清代,桂林人朱树德在前人总结提炼的桂林八景之外又总结出八景,称为桂林新八景,并绘图配诗,榕城古荫就是其中一景。
2001年,市政府对榕杉湖进行改造,将朱树德的榕城古荫图及诗摩刻上石,置于大榕树下,使游人能更好地理解榕城古荫的历史,并于大榕湖西边的道路两旁,移栽了十株百年古榕,与原有的古榕相映成趣,给人以城市森林之感。
黄庭坚系舟处:为纪念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而建,由系舟亭、石船、诗碑、书艺长河组成。北宋崇宁三年(1104)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径桂林,于此系舟登岸,写下了著名的《到桂州》一诗(见石刻)。70余年后,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为纪念黄庭坚,于此建榕溪阁。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有关部门精心设计了这一组景点。其中,书艺长河中所录《五君咏》还有一段来历呢:
《五君咏》诗是南朝大文学家颜延之的代表作。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今属山东)人。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南北朝时即以其诗歌的精神造诣与谢灵运齐名江南,世称颜谢。他的诗歌善数
典用事,精神富博。他这首《五君咏》,就是运用了许多精辟的典故来歌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阮籍(阮公)、嵇康(中散)、阮咸(仲客)、刘伶、向秀这五位君子的名作。历史上的“竹林七贤”蔑视名教,不与世俗礼教之士来往,因不愿于司马氏集团为伍而隐居竹林,颇得历代高人雅士所推崇。颜延之为何只吟咏五君呢?只因七贤中王戎、山涛二人后来又出竹林做官,并且显贵,故颜延之在诗中弃而不颂,只歌颂五君。北宋元?五年(1090),桂州知府、广西经略使孙览于独秀峰下书刻《五君咏》,建五咏堂,纪念颜延之。清代文学家、收藏家梁章钜出任广西巡府兼署学政,于丁酋年(1837年)来到桂林,在游览独秀峰时,他考证到这段历史,痛惜五咏堂不存,刻于石壁之《五君咏》亦不可考,遂将久随行箧的珍藏《黄文节(即黄庭坚)书五君咏》真迹献出刻石,并重建五咏堂来纪念颜延之。然而好事多磨,抗战时期,《五群咏》刻石丢失。建国后,文物部门据原拓本重刻,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五君咏》即是根据重新刻石的《五君咏》石刻拓本,经工艺处理,印在玻璃上的。书艺长河以《五君咏》为主要内容,与黄庭坚系舟处有一种深刻的内在呼应,也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同时,《五君咏》石刻得以流传至今的曲折历史,也反映了文物生命之脆弱,文物保护之艰难。
芙蓉廊:位于榕湖南岸,与大榕树摇摇相对,为纪念清代桂林著名画家罗辰的故居“芙蓉池馆”而建。站在廊中,凭栏远眺,榕湖胜景,尽收眼底。
榕溪桥:地处榕湖饭店东面,紧邻白崇禧故居,西与桂林图书馆相接,桥型脱胎于中国著名古桥--赵州桥,桥型为钢筋混凝土拱桥,跨径21.9米,桥长21.9米,桥宽8米。栏板及拱圈均由汉白玉雕刻制作,匠心独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石雕艺术。桥拱中心的龙头雕塑,雕工细致,气宇不凡,桥底则雕刻了翩然飞舞的凤凰,祥云缠绕,追求龙凤呼应的传统境界。桥型简洁沉稳,倚栏雕刻精美。
过了榕溪桥面前有一个大庭院,里面有很多建筑,这就是桂林国宾馆榕湖饭店。此地在清代是桂林著名的李氏家族的别墅湖西庄,远揖群山,近临湖水,坡埠起伏,林木繁茂,是一处自然条件非常好的风水宝地。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领,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的桂庐亦是建于此,现在房屋尚存。在他的后人中,白先勇以其文学才能誉满全球,《花桥荣记》等作品,表达了他对故乡桂林的深深怀念。
山水诗文碑刻:众所周知,桂林除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外,还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誉。自南北朝至今,文人墨客因着各种原因来到
桂林,为桂林山水所倾倒,写下了无数赞美山水的诗文,其中的许多人将他们所写的诗及游览桂林风景的过程,摩刻在桂林的山岩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桂林石刻文化,它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榕杉湖景区是桂林城对外的一扇重要窗口,为了传递历史厚重的信息,延续桂林的文脉,也为了彰显桂林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称的城市特色,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对接点,榕杉湖景区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可谓殚精竭虑。桂林山水诗文图碑刻的设置,便是具体体现。在榕杉湖周边,共有37块这样的诗文碑刻。这些碑刻两方面内容:一是古今吟咏榕杉湖风光及与周边景点有历史渊源的诗文,比如前面将要看到的《榕城古殷》诗画碑;一是古今著名诗人歌颂桂林的名篇佳作。在古南门的东侧,立有一块重达十三吨的巨碑,高4米余,宽3米,碑刻内容为描写明代榕杉湖风光的《阳塘记》。明代广东传奇诗人邝露撰文,桂林著名书法家秦裔工书写,著名篆刻工匠李健生,信丁生上石,堪称一绝。
桂湖
桂湖是西清、宝贤、丽泽三湖的统称南宋末年,为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从宝?六年至咸淳七年(1258--1271),桂林修筑城池。在修建城墙时,于其外开挖壕沟,作为护城河,桂湖即为当时开掘的西城壕。由于引朝宗渠水进西壕,加之阳江之水倒灌,水面极为宽阔,成为一道天险。《读史方舆纪要》说:“志云:郡之外险严关,内险为壕水”。因其三段水面临近古代桂林的西清、宝贤、丽泽三个城门,而得名。
自明朝之后,承平数百年,城壕的作用逐渐被废弃,经人工装点,成为游览胜地。明人张鸣凤《桂胜》云:“西清、宝贤壕壕水,春夏之交,瀹沦山麓,崖花水藻,丛发清绮。隔水百十家隐见木末,后负连山,前则万荷递映。鼓楫而游,不减若耶之胜。”
经改造,今日桂湖景区以成为名花名木、名亭名桥博览园。
信义桥:信义桥在信义路腰部,是市中心四湖出口,榕湖与桃花江连接的重要通道,也是两江四湖景区的咽喉,待桃花江工程竣工,游客在荡舟四湖之后,可以从这里的春天船闸直接放舟桃花江。信义桥的周围是春天剧场、桂林宾馆、榕湖饭店、船闸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桥为混凝土拱拉索桥,以弧线为主要特征,V型桥墩挑出桥面,有大雁展翅之态。桥的跨径28米,主桥长57米,宽26米。为了突出桥型的简练,照明灯采用地面快慢车道分割控制技术,白天不见一灯一柱,但在夜色中,灯饰在提供照明和装饰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凸显和强调快慢车道之区别。桥拱表面,拉索及照明灯具均使用金色材质,端庄高贵,气度不
凡。桥体选用了桂林本地出产的花岗岩进行装饰,穹顶是极童趣的大型壁画,行舟于此,可泊舟观赏。桥底的旱地部分为小型停车场。
迎宾桥:为翊武路通往榕湖饭店国宾馆的迎宾专用桥,长35.5米,宽6.5米,钢箱梁桥面,以汉白玉和钢索为主要材料,并充分体现出平和中透出坚强的风格,设计上明显受到布达佩斯索桥的影响,打破了平衡呆板的传统造型,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设计注重体现吊桥之风,与“迎宾”之功能紧紧扣题。也有人说这座桥是巴黎凯旋门的重现,是凯旋门和中国传统吊桥的完美结合,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凯旋、宾至如归的主题。门拱中心雕刻着桂林城徽,门顶浮雕雕刻着桂林的历史。桥形拙重古朴,韵味绵长,与幽静深邃的迎宾馆相呼应,让人想起城堡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
丽君桥:是市区通往西山景区、桃花江景区和芦笛岩景区的要道。长125米,宽25.5米的新丽君桥,是中国第一座自锚式悬索桥。栏杆内暗仓智能音响设备,灯光系统也选用了先进的节能灯具及远程遥控系统,建成后的丽君桥将成为国内悬索桥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夜色中的丽君桥显得尤为妩媚:暖色的灯光下,红色的钢铁之躯屹立在清澈的湖面上,显得伟岸自信,气宇轩昂。钢索的弧线打破了钢梁沉重的感觉,丰富了钢铁的造型语言。强烈的色彩对比中,体现出热烈大方的风格。此桥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
观漪桥:位于宝贤湖和丽泽湖的交界处,是西郊进入市中心的重要通道。最早的观漪桥只是徒有虚名,桥身小、窄、平、如果不是车辆行人拥堵于此,恐怕连附近的居民都很少感受到它的存在。改造观漪桥的目的主要在于沟通两江四湖的水上游览路线。新的观漪桥,其设计思想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特尼塔桥。母桥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被誉为“文艺复兴中最美的桥”。长115米,宽44米的观漪桥,借鉴了大师的才华和灵感,又作了大胆的改进,使三个连续的桥拱显得通透轻盈。丰富细腻的雕塑和桥头四座爱奥立克柱,分别代表着杉湖、榕湖、桂湖和木龙湖,上面铭刻着四湖的历史和传说,使桥更加典雅庄重、气度非凡。
宝贤桥:依靠老人山,横跨桂湖,桥长45米,宽12米,跨径32米,采用先进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桥身精致纤巧的石材雕刻,参照了著名的法国亚历山大桥的细部处理手法。在造型上,它讲究豪华精美,铺陈夸张。一个个汉白玉雕琢的龙型花环啄附在桥身上。两座桥墩旁环绕着的少女雕像,引导着游人追溯着过去那美丽的传说。现代技术和古典主义在此桥的设计和
建设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可以说,宝贤桥是美国亚历山大桥的姐妹桥。
西清桥:因临西清湖而得名。仿剑桥大学的数字桥而建。据说原桥暗含了科学大师牛顿的思想。西清桥东岸为著名的宝积山,桥西则是著名的老人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本身就是阅历和智慧的象征,宝积山上原建有武侯祠、孔明台,现在是广西重点中学广西师大附中所在地。以数字桥为母本进行这座桥的设计,本来就包含有充满智慧的意味。桥栏的拼装,既有古桥的随意,也有几何的严谨。该桥为步行桥,双弧造型,暖红色调。桥身用名贵的东北红松木建造和装饰,桥栏形态颇见乡村风格。桥长60米,宽4.5米。
宝积桥:跨越西清湖与铁佛塘,原本由护城河演变而来,湖边仍存留着残垣破壁,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南与宝积山和宋代城墙相衔、北望鹦鹉山的宝积山,是钢筋混凝土拱桥,长50米,宽24米,跨径30米,色调凝重的天然石材装饰着桥的外表,以突出古朴的气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造型设计上,建设者独辟蹊径地采用了古城墙的设计手法,城门、门洞和城堞等元素组成了它的基本构件,暗含烽烟与号角的历史,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座都城的历史以及桂湖的演变进程。
中山桥 :位于中山北路,是两江四湖工程的新增桥梁,桥下水系联结着铁佛塘与新开挖的木龙湖。桥东是宋城景区和叠彩山、铁封山等名山,桥西则有宝积山和鹦鹉山。站在桥上西望,是观赏古城墙一般的宝积桥之最佳位置。倚栏向东,可见木龙湖的全貌。为便于游客观景,桥两边的倚栏都建造了外伸式的观景台。桥身为三跨式连续拱桥,由东、西、中三幅桥组成,长80米,宽5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灵感来自于法国塞纳河上的名桥--纳夫桥。
木龙湖
桂林历史上没有木龙湖,今之木龙湖所在地,元代为一片桃树林,其旁仙鹤峰上的碧霞洞内曾建有庆真阁,为道人修行炼丹之地。明代靖王后裔朱镇山再次建别墅,自号瞻鹤道人,在碧霞洞内面壁修道。
在清代为桂林著名的私家园林--环碧园,俗称板栗园、李园、仙李园。环碧园的主人为清代桂林名画家李秉绶。
为沟通内湖和漓江,形成环城水系,两江四湖工程于此开挖木龙湖,形成今日之水面;在水中建木龙塔,北岸建宋街,与宋代遗留下来的古城门东镇门遥相呼应。南岸为桂林名山叠彩山。
木龙桥:为木龙湖上新建的桥梁。桥身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木桥设计,力图重现北宋的风采。桥采用纯木结构,长30米,宽6米,主跨26米。桥两端分别连接着两江四湖新建的重要人文景观--宋城主题
风景区里的街景酒肆和木龙塔,力图再现北宋期间桂林的繁华。当你从桥上走过,转过古代的街角赴一个历史的约会时,木龙桥给你的是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由于内湖和漓江的水位高差不同,内湖水位高,漓江水位低,两江四湖工程于漓江与木龙湖相接处建木龙湖船闸,以利舟船经木龙湖船闸进入漓江。
漓江由北而南穿城而过,沿江荟萃了桂林城中五座名山:虞山、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南溪山。其中,叠彩山至象鼻山属于“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水域范畴。古人总结的桂林八景、桂林新八景中,有三景在这一江段。它们是:
叠彩和风:因叠彩山明月峰山腹有一葫芦型穿洞,炎夏和风不息,爽气涤尘,故得此名。
东渡春澜:东渡是指桂林古城东边漓江上的浮桥。明朝正德四年,御史陈汝砺造舟五十为永济浮桥,方便两岸人民。每当春夏水涨,江水奔腾,飞涛千尺,城廊遥视,蔚为壮观,故名。其处建浮桥由来以久,宋代即有木船相连组成的拖板桥--东江桥,明清称永济桥。
訾洲烟雨:在象鼻山对岸,漓江与漓江叉河之间,有一条长长的绿洲,唐代洲上有訾姓人家居住,故名訾家洲。洲为碧水环绕,洲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优雅清静,景色迷人,尤其是雨雾蒙蒙的季节,訾洲景物随风飘移,时隐时现,浓浓淡淡,像一幅雅致的水墨画,元代即有訾洲烟雨的美名。訾洲最早开发于唐代,御史中丞裴行立营造訾洲,理花种木,建造亭阁,将訾洲变成一个游览胜地。谪居柳州的大文学家柳宗元应邀来游,写下传颂千古的《桂洲訾家洲亭记》,称“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环山迥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唯是得之”。
解放桥:地处市区漓江中段,是漓江两岸往来最重要的通道。在宋朝,这里便建有一座浮桥,以免除两岸人民往来之苦。1939年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名为中正桥。1944年,日军大举进犯桂林,中正桥毁于日本侵略军野蛮的炮火轰炸中。解放后,人民政府重建此桥,并命名为解放桥,桥宽15米。这座桥梁,不仅是漓江两岸交通的要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更是桂林主要风景区唯一的陆路交通联络线,是发展东区经济的生命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漓江东岸从原来以郊区也为主的田园发展成桂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工业企业的集中区域。原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漓江两岸往来的需要。尽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桂林市在解放桥南北相距不远处各建了一座跨江大桥,但解放桥地处市中心,是无法取代的交通要道。由于桥面狭窄,人
车混行,桥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经常发生拥挤堵塞现象,严重影响了市民出行和旅游者的观光行程。为适应桂林经济和发油发展的需要,桂林地市合并后,人民政府筹集资金1.8亿元,于1999年12月15日启动桂林市解放桥重建工程。
为了将解放桥这座实际工程建成一流的艺术精品,使其不但能展现桥梁建设的最新科科技成果,承担便利两岸交通的功能,还要使其艺术造型上能为美丽的桂林山水添彩,桂林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解放桥设计方案。在中国工程院项海帆院士主持下,采用五跨空腹厢形连拱设计的新桥方案从四十多个参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按照这个方案建成的新解放桥,桥长为284米,桥宽为45米。桥面宽阔,结构新颖,一弧跨江,轻盈流畅,真正成为连贯城市中心区漓江两岸的交通枢纽。桥体虽是过去的三倍宽,却显得更加秀气妩媚,与环境甚为协调。
在技术上,新解放桥创造了若干项记录:首次采用了五跨空腹式钢筋砼箱型连拱桥型。该桥型在主拱上设腹拱,形成大拱套小拱,主拱圈两侧用拱衔接、拱上建筑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型新颖独特,为国内首创。桂林地处复杂的喀斯特地形结构,给大型建筑的施工尤其是桥梁施工带来很大困难。解放桥全桥施工的102根钻孔,灌注桩共穿过153个溶洞,其中最长的钻孔桩深入河床下64米,穿过地下8层溶洞,相当于20多层大楼高,是国内最复杂的桥梁基础之一。大量灌注的高标号水泥浆在增大了施工成本的同时,也给大桥基础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大桥两岸岸跨拱底喷绘有蓝天白云图案,面积约1600平方米,美化了桥梁,也为国内首创。东安桥梁立交路段新辟了步行街,西岸匝道设计成具有几何风格的小园林,并有地下通道相连。大桥两岸设置了绿化带、造型灯柱、300米长的喷泉水带等园林小品,其中的喷泉水带有雾状、伞状、水幕式、跳水、感应式等几乎所有喷泉形式。临水一侧的玻璃棚、水幕墙跌水等营造出优雅的氛围。桥拱下人行道旁还设有铜马群雕和亲水平台,是人们放松心情的好地方。沿着旋梯上桥,可伫立观看象山水月、伏波晚棹、訾洲烟雨、花桥虹影、七星伴月、独秀擎天等著名景致。
桃花江:桃花江源于灵川县思磨山及维罗岭,古称阳江,由桂林西北蜿蜒南下,萦回于桂北岩溶盆地之中。其江水澄澈,水流平缓,夹岸峰林,影落税中,岸旁夹竹桃如火,田畴如绣。明代诗人俞安期《泛舟阳江》诗云:
放舸遵阳水,牵江上石梁。
气冲微雨白,影入众山苍。
雁急弦移柱,龙闲笛卧床。
还歌彩菱曲,月出下回塘。
古阳江自宁远桥(今南门桥
)旁转入宁远河,从雉山下汇漓江。明洪武九年(1376),桂林城池扩展,于宁远桥附近构筑石坝,切断宁远河,开挖城壕,导阳江水改道于象山注入漓江,起到了护城河的作用。
阳江秋月:阳江在象鼻山处汇入漓江,每当明月高挂,山中岚气蒸腾,月色如银泻于江上。清代桂林画家朱树德叙其“秋夜月明,江流照澈大桥,闲步一望,秋光如画,月色皎洁,波影澄清,兼之漓江特起水滨,若瞻蓬岛。极目风景,爽气扑人眉宇之间”,此景题为阳江秋月。
新中源陶瓷-沪深股市今日涨幅排名一览表

更多推荐
水晶栏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