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
理论研究
论点
ARGUMENT
新政策下高转项目认定情况与建议
文/张俊
一、研究背景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成
果转化既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激发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活力的关键路径,也是上海建设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的内在要求。
[1]
作为全国第一个
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
政策,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项目政策(下称高转政策)实施
20余年来,聚焦高新技术产业
领域,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
用。2020年11月,在原有高转
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
要求,上海市科委联合市财政局、
市税务局、市人社局出台了新版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认定办法》(沪科规〔2020〕8号)
及《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
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沪科规
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
导向”“精准施策”“改革增效”,
化项目认定情况
〔2020〕10号),着力“创新
提升了高转政策支持的导向性、
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文基于2018至2022年上
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
定数据,通过分析高转新政出台
前后的项目认定情况,并探讨新
从而进一步提出针对优化高转
项目认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对策和建议,为培育创新发展新
动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提供
支撑保障。
(一)认定项目数量保持稳
2018至2022年,年度认定
高转项目数量保持稳定,其中首
次认定的高转项目单位占比过
半。2021年为高转新政落实的
第一年,处于政策适应期,认定
转项目认定数量达到751项,比
上年增长35%,恢复增长趋势;
2021年认定高转项目中,首次
认定的项目单位占比59.31%,
为近5年最高(见表1)。
表1 2018至2022年上海市高转项目认定总体情况
年份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认定项目数(项)
656
822
845
556
751
涉及单位数(家)
554
678
688
494
627
首次认定单位占比
53.79%
56.34%
59.01%
59.31%
56.62%
针对性和支持效率,引导企业通
定,对企业吸引力持续增强
版认定办法中采取的相关政策,
项目数量略有下降,2022年高
67
理论研究
论点
ARGUMENT
高转新政着力“改革增效”,
表2 2018至2022年上海市高转项目知识产权情况
相比原有高转政策
——
《上海
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
程序》(沪科〔2009〕第586
号),一是采取网上申报,通
过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提
出申请,同时取消纸质材料,
实现企业零跑动、全程电子化,
方便了企业申报项目;二是简
化项目申报所需材料,深化电
子证照应用,实现了营业执照、
知识产权证明免于提交,减轻
了企业填报负担。虽然高转新
政提高了知识产权的要求,且
缩短了政策有效期,但是从近
5年高转项目认定数量来看,
并未有明显下降。而且,首次
认定单位占比稳定保持在50%
以上,新政落实第一年接近六
成的认定单位为首次认定,体
现高转项目对企业的吸引力持
续增强。
(二)项目拥有知识产权数
量稳增,知识产权“含金量”
提升
2018至2022年,高转项目
的平均知识产权数量稳步上升,
拥有发明专利的项目占比提升
明显。高转新政落实之后,平
均每个项目的知识产权数量保
持在3件以上,2022年比2011
年增长8%;拥有发明专利的项
目占比,从新政之前不到40%,
提升到50%左右,2022年超过
一半(见表2)。
68
年份认定项目数(项)
知识产权数(件)
平均每个项目的拥有发明专利的
项目占比
2018年6562.8537.80%
2019年8222.9334.06%
2020年8453.2837.63%
2021年5563.0147.66%
2022年7513.2451.40%
高转新政着力“创新导向”,
公厅出台《上海市先进制造业
重点支持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
发展“十四五”规划》(沪府
化,支持国家和本市重大重点
办发〔2021〕12号),提出
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的转化
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
成果,支持产业链核心环节、
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落
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的成果转
实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在
化。提高了项目认定条件中的
高转新政引导下,2021年认
知识产权要求:将发明专利的
定高转项目中,共有108项直
要求从“近3年内获得授权或
接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调整为“近
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占比
3年内获得授权”;将实用新型
19.42%。
[2]
其中,代表未来前
专利的申报年限从“近3年”
沿科技应用的人工智能相关项
调整为“近2年”。从近5年
目占比最高,达到8.45%(见
高转项目知识产权情况来看,
表3)。
新政落实后项目拥有知识产权
高转新政着力“精准施策”,
数量不减反增,拥有发明专利
体现行业差异,放宽重点行业
的项目大幅增长,知识产权数
条件限制。一方面,结合生物
量和质量上的提升体现了高转
医药等产业领域差异性,在支
项目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持
持条件方面,提出获得一类、
续提高。
二类新药的药品注册证书,且
(三)先导产业相关项目占
在新药监测期的项目,或近一
比近两成,引导和支持重点产
年内首次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
业发展
册证的项目,其核心技术获得
2021年,上海市政府办
发明专利的,可不受3年知识
表3 2021年认定高转项目支持三大先导产业情况
先导产业高转项目数(项)占全部认定项目比例
集成电路264.68%
生物医药356.29%
人工智能478.45%
总计10819.42%
产权年限的限制;另一方面,
提供专业化服务,以促成其创
延长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新活动的机构,能够有效推动
的申报年限限制,从“近2年”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调整为“近3年”。这一系列
然而目前部分中介机构存在专
针对性的措施为高转项目支持
业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在
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
高转项目申报中暴露出来。高
支撑,例如,某医药公司研发
转新政结合原创性和颠覆性技
的创新药,核心发明专利2013
术的特点,放宽了对项目产品
年就获得授权,由于成果转化
检测报告的要求,从“经国家
周期较长,2020年才获批上市。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上
如按照原有高转政策,该项目
海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资
无法申报,高转新政放宽条件
质认定的检测机构的检测”调
后,该公司享受到放宽优惠政
整为“第三方出具的产品质量
策,申报的项目于2021年顺利
性能检测报告”,新政落实之后,
通过高转项目认定。
在项目受理审核过程中,发现
三、对策与建议
存在检测报告未反映产品质量
性能的情况,其中部分项目是
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趋
委托中介机构申报。
势、新要求,通过对高转新政
针对此问题,一方面,需
及其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
要加强中介机构的人才队伍建
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设,提升相关从业者的科技成
(一)引导和规范科技中介
果转化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
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介服务市场更加成熟完善;另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采用
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市场化手段,为科技创新主体
规范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对于
理论研究
论点
ARGUMENT
服务能力不足的个人或机构,
明确相应的退出机制。同时,
对于申报项目的检测报告,建
议企业利用上海科技创新券服
务平台的检验检测服务资源,
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申领
科技创新券获得服务补贴,降
低企业检测成本。
(二)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
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果转
化体系中,创新活力最强,发
展潜力巨大,也是承担高转项
目的重要力量。2021年认定高
转项目涉及的企业中,入库登
记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49
家,占比50.40%。高转新政遵
循普惠原则,为避免因资源优
势而导致资金支持集中,设置
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上限,对取
得有效期内入库登记编号的科
技型中小企业,可在原扶持金
额基础上加计30%,体现新政策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导向,
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高转专项扶持资金致力于
企业开展后续研发活动,推动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021年共
落实8.75亿元,比2020年增
长16.92%,支持企业数量达到
927家。中小企业最突出的问题
就是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建
议优化高转专项扶持资金政策,
贴近中小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
实际需求,如加大资金扶持力
69
理论研究
论点
ARGUMENT
度,从加计30%提高到50%以上,
合同,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
提供资金保障科技型中小企业
加速创新成长,培育更多的“独
角兽”和“隐形冠军”。
(三)推进并激励产学研合
作项目加速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供
给方和需求方紧密联系的有效途
径,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输出
科技成果,由企业运用到生产过
程或产品上,从而实现科技成果
的转化。高转新政鼓励企业与科
研机构合作转化技术成果,支持
具有较强开放式创新能力的项目
单位,通过订立技术开发、转
让、许可、咨询或者服务等技术
化、应用和推广。
根据《2021上海科技成果
转化白皮书》的统计,2021年全
年上海市技术合同登记数量达到
36
998项。
[3]
而认定高转项目中
只有15项技术合同登记,反映
出高转项目与技术合同之间的协
同效应不足,产学研合作比例偏
低。落实高转新政的导向,需要
建立高服务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发挥衔接科技成果供给方
和需求方的桥梁作用,大力推进
产学研合作;同时,依托高转项
目,除了优先认定企业的产学研
项目之外,建议激励高校院所以
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立科研项目,
如给予科研人员人才落户、职称
评审等政策支持,引导实验室中
的科研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人才中心.科技成果转移
转化管理实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20.
[2]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2021上海市高
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年度报告[R].上
海:2022.
[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1上海科
技成果转化白皮书[R].上海:2022.
(本文作者张俊,就职于上海市科技创
业中心)
70
更多推荐
项目,转化,认定,企业,创新,支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