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发(作者:)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海尔员工不断接受创新管理的培训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

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

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

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

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

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

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

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

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

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在全

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

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

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

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

"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

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

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造就海尔冰箱名牌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

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

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是轻工业部最后

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没有“名牌”冰箱。因此,在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时,就提出了“名牌战略”的

口号。“名牌战略”的核心就是产品的高质量。

1985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集团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

四星级冰箱,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很快海尔便以

高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要创名牌冰箱,就要从抓质量入手。

海尔认为:人是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流的产品是第一流的人干出来的,质量实

质上是职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抓质量应该首先从人抓起。

1985年,集团总裁张瑞敏毅然决定,将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由责任

者亲自用大锤砸毁。这次事件在职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

的提高。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海尔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开发,不断否定自己,

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始终保持技术上、质量上的发展创新,确保了市场上的技术领

先地位。我们在无氟节能冰箱研制上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成果曾代表中国和亚洲先

后参加了美国“世界地球日”,维也纳“氟利昂及哈龙替代国际学术交流会”,印度


更多推荐

质量,国际,冰箱,企业,精神,技术,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