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发(作者:)

中国家电产业的现状及其在中日竞争中的相对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作为“世界工厂”(更准确地讲是“世界加工厂”)地位的确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呈现加剧趋势,其领域由以往的农产品、纺织品等相对“初级”的产品,扩展到家电等相对“高级”的产品。在中日经济关系方面,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也进一步蔓延。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于家电产业,考察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方面的特点,进而分析中日两国家电产业之间的差距及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

一 中国家电产业概况

在中国,家电产品大约有30多种,作为商品品类,包括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音响设备等视听机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白色家电”;微波炉、电饭锅、食品粉碎机、咖啡机等厨房家电;热水器、电热器等电热机器;电熨斗、吹风机、吸尘器等日用家电,以及空气净化机、加湿器、负氧离子发生器等健康器具等。除视听设备与“白色家电”外,其他品类的家电产品在中国又被习惯地称为“小家电”。

中国尚不存在“标准产业分类”。国家统计局所实施的“工业普查”中的行业划分,大致可作为“准分类标准”。迄今为止,国家统计局分别于1950年、1985年和1995年实施过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但每次普查所运用的行业划分标准都有所不同。从最近一次即1995年工业普查的情况来看,与家电产业有关的行业主要有“日用电器制造业”和“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这两个“中分类”,前者包括“洗衣机制造业”、“吸尘器制造业”、“电冰箱制造业”、“电风扇制造业”、“空调器制造业”、“排油烟机制造业”以及“其他日用电器制造业”等小分类行业;后者包括“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造业”、“收音机、录音机制造业”和“电子计算器制造业”。广义地讲,“照明器具制造业”与“电器机械修理业”与“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修理业”中的部分行业也可算入“家电产业”的行列。但本文对“家电产业”的考察,主要限定于“日用电器制造业”和“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除“电子计算器制造业”外)这两个“中分类”中所涵盖的行业。

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中国“日用电器制造业”约有企业2549家,从业人数大约52万人,工业总产值约为853亿元,净利润31亿元;而“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约有企业1011家(如果除去“电子计算器制造业”则为930家),从业人数约为39万人(如果除去“电子计算器制造业”则为38万人),工业总产值约为631亿元(如果除去

“电子计算器制造业”则为616亿元),从利润水平来看,全行业出现亏损(见表1)。近年来,中国家电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因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无法对其全貌加以时间序列性准确把握。

从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生产资料部门,消费品生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电视机还是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产品的生产都没能建立起量产体制。电视机虽然在1958年就已经试制成功,但至1970年为止,电视机年产量还不足1万台,在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彩色电视机年产量仅达3800台。电冰箱和洗衣机也分别在1955年和1957年研制成功,但在1978年,这两种家电产品的年产量却分别只有28000台和400台。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消费品的生产才受到应有重视,一时间形成“家电热”。在各级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设备投资活动,家电组装工厂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虽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被称为“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等问题,但通过技术引进和投资活动,我国的家电生产实现了跳跃式增长。在1985年,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分别达到435.28万、144.81万和8S7.2万台,到2000年又分别增长为3936.00万、1279.00万和1442.98万台。2000年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产量,分别相当于1980年的1226、261、59和1384倍;与1990年相比,也分别增加了2.8、1.8、1.1和74.9倍(见表2)。

表1 1995年中国家电产业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

表2 中国主要家电产品的产量变化

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国产品牌得到了确立,1999年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的国产品牌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见表3),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以进口品牌为主的状态。主要家电产品的供求状况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由以往的供不

应求转为供过于求的局面,引发了产品价格的全面下降,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家电产品的普及和产品的高质化、多样化。到2000年为止,中国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达到了116.56台、80.13台和90.52台。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加强使中国确立了世界家电生产大国的地位,自1990年起,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彩色电视机生产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前后,中国的洗衣机、电冰箱的产量也已位居世界第一。2001年彩色电视机的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9%,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比重也分别达到16%、24%和30%左右。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加强,家电产品成为了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之一,1995年以来,家电产品进出口顺差不断扩大,2001年顺差已扩大到约51亿美元。[1]目前的中国家电产业,不仅国内生产企业积极开展经营活动,而且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可以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家电生产中心。

表3 1999年中国国内市场国产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二 中国的家电企业

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家电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成长起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市场的家电企业。其中,既有过去的军工企业和其他公有制企业,也有改革后创立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在2003年度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在前十位的就有六家是家电关联企业(见表4)。比如排在第一位的海尔集团,在1984年引进德国技术开始生产电冰箱时,只是一个身负147万元亏损的集体所有制小企业,经过20年的努力,生产领域不仅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主要家电产品,而且还生产计算机、手机等信息通信产品,销售额以年均82%的速度递增,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集团;排在第四位的TCL集团,是1981年依靠5000元贷款起步的录音机小厂,1985年开始生产电话机,1993年靠贴牌生产进入彩色电视市场,在此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成长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彩色电视机生产企业,继而又于1998年进入手机市场,1999年进入计算机市场,2000年进入空调市场,近年来,一直维持着50%以

上的销售额增长率,在企业并购等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活跃。

表4 中日两国主要电器、电子企业的销售额及利润額对比(2002)

目前,中国的家电企业根据经营内容可分类为以下几种:(1)综合性电子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除家电产品外,还生产电子零部件及其他电子产品,如上海广电集团、熊猫电子集团、大显集团等;(2)从事多种家电产品的生产综合性家电企业,如青岛海尔集团、TCL集团、海信集团等;(3)将生产限定于单一或少数家电产品的专业家电企业,如合肥美菱、珠海格力电器等。

在中国家电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重要企业,大多已在深圳或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在这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家电企业大约有41家左右,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在香港上市。上市家电企业中既有政府重点扶植的国有大企业,也有改革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基本上浓缩了我国家电企业的精华。按照其初始阶段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旧“三线企业”

即由老军工企业进入家电行业的企业。这个形态的企业,其代表有甘肃长风特种电子、长岭集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原国营长虹机器厂)、陕西广电网络传媒(原黄河机电)等。在中国家电产业起步之初,这些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在地区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但随着此后

家电产业的发展则出现分化,部分企业如四川长虹等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国家电产业的中坚,而不少企业则在竞争中丧失了原有的优势,有些企业甚至不得不被迫调整经营内容,退出家电领域。

2.政策重点扶植的企业集团

在发展初期得到政策扶植的主要国有企业中,不乏由数家企业合并而成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上海广电电子集团、南京熊猫电子集团等。与此性质相似的是一些由地方政府扶植的地方大型企业集团,如杭州的数源科技、大连的大显集团以及深圳赛格电子等。

3.公有制小型企业

所谓“公有制小型企业”,有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两种类型。在改革前,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演变成为了“准国有企业”,但企业规模一般不大。由这样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或小型国有企业起步,最终成长为中国主要家电企业的也不少,其代表性企业有青岛海尔、青岛海信电器等,而合肥美菱、无锡小天鹅等也属于这个类型。

4.民营企业

这类企业很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国沿海地区创立的,如广东美的集团、珠海格力电器、广东科龙电器、厦新电子等,都属于这个类型。这类企业最初规模大多较小,但通过此后的发展,不少企业在各自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5.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

即改革后以“三资企业”形式创建的新企业。这类公司以沿海地区设立的企业居多,如康佳集团、深圳华强实业、福建福日电子、上海电气(原上菱电器)、夏华电子、厦新电子等,都属于这个类型。在非沿海地区,也有江苏春兰制冷这样的三资企业。

6.早期作为“特权企业”创建的核心部件生产企业

像彩色显像管以及电冰箱或空调压缩机这样的核心部件的生产,具有投资金额大、周期长的特点,这类企业大多是在政府支持下设立或改建的。由于投资规模巨大,中央政府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因此可以说这类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特权企业”的性质。由于在我国家电产业发展初期,核心部件生产主要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和生产设备,这类企业中也有一些三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属于这个类型的有华意压缩机、上海海立(集团)、广州冷机、彩虹显示器件等。虽然某些企业最初也曾从事组装生产,但目前基本上都已成为核心零部件专业生产厂家。

上述企业类型的划分并不十分严格,在各类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如“三资企

业”同时也是“民营企业”;而某些“核心部件生产企业”或“三资企业”可能属于某个“国家政策重点扶植的企业集团”,等等。同时,由于在外资企业最初能够享受到一些优惠待遇,有些“三资企业”实际上只是“挂名”而已。此外,众多的外资独资企业在我国家电产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对于这类企业,无法获得必要数据进行分析。

应该指出,中国的家电企业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和进步,但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无论在经营实力还是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距。如果将我国最大的电子企业集团海尔集团与日本最大的综合电机企业日立制作所相比,可以看出,日立制作所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海尔的8.6倍,利润额方面的差距也很大。而将位居中国电子产业第四位、家电企业第二位的TCL集团与日本家电专业企业索尼加以比较,前者的销售额则大约仅为后者的6%。对于中日两国家电企业之间的整体性差距,可从表4所列的中日两国主要家电企业的数据做出基本判断。

三 产业组织方面的主要特点

由于我国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之前从未存在过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因此,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不仅面临着把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市场经济体制,把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有活力的经营主体”的课题,还面临着培育市场、建立市场规则并促使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等课题。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存在着过渡时期的种种特点,而企业的改革和成长、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特别是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上述条件必然影响到我国的产业组织状况,而就家电产业的情况来讲,在产业组织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几个特点。

1.企业数众多,生产集中度较低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由于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诱发了很多新的进入,而当时各地政府为把地方经济搞上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积极促进技术引进和投资。这样,就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议论的“重复投资”、“重复引进”及“分散投资”的现象。而且这种“重复投资”很多是相对小规模的投资,每个项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相对有限,甚至有些还是在“最小经济规模”以下。这就造成了其产业组织方面的一个特点,即企业数量众多,而生产的集中度却很低。

从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来看,我国的洗衣机企业有89家,电冰箱企业有186家,空调制造企业有306家,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企业共有302家,收音机、录音机企业共有628家。彩色电视机生产企业在1991年有128家,在2000年仍有76家之多。如果对照日本家电企业的情况,1990年日本的彩色电视机产量为1324万台,洗衣机产量为558万台,电冰

箱产量为505万台,与当时我国这三种产品的产量相差不大,但我国当时电视机的企业数为172家,电冰箱企业和洗衣机企业的数量据推测也分别超过180家和90家,[2]而日本生产“白色家电”的主要企业仅有松下电器、日立制作所、三洋电机等不足8家,电视机企业除上述几家企业外,还有索尼等以生产视听机器为主的少数企业,但也仅有10家左右。从家电产品的生产集中度来看,中国的生产集中程度也低于日本。[3]

在日本家电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也曾出现过“投资热”或“引进热”。

20世纪50年代初期,向通产省申报引进国外彩色电视机生产技术的企业曾有数十家之多。1955年,电视机生产企业达到25家,洗衣机企业曾达到20家。当时某些缝纫机、照相机和收音机厂家等都曾试图从事家电的生产和销售。但日本企业在不利局面下大都能够及时调整,退出该行业。而在中国,很多低效率企业却因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支持而勉强生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进入容易退出难”的现象。近年来,在某些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展开和产业重组的进展,生产集中度出现了上升趋势,但仍有大量企业无法顺利退出或被淘汰,以至于在生产集中度提高的同时,企业的总体数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2.较彻底的专业化分工体制

与日本主要家电企业实行从零部件开发到整机组装的一条龙生产体制相比,中国的家电企业一般只进行组装生产,尤其是核心部件一般都是集中于少数专业厂家。如彩色电视机的主要零部件显像管的生产主要是集中于北京松下、彩虹显示器件等8家企业,电冰箱生产所需的压缩机生产主要集中于20家企业,而空调压缩机的生产主要集中于5家企业。根据日本学者的调查,从中国代表性家电企业的情况来看,长虹电子的外部采购比率为70%(大约40%~50%为显像管);海尔的外部采购比率为80%左右(大约25%为压缩机)。[4]同时,日本的家电厂家大多是综合性家电企业或综合电机企业,生产领域囊括视听机器、“白色家电”、小家电等很多领域,而与此相比,很多中国的家电企业是将生产集中于少数特定领域,如长虹的主要产品是电视机和空调器;格力电器仅生产空调;科龙电器只生产电冰箱和空调;美的将生产重点集中于空调和厨房家电,等等。即使像海尔、TCL这样的综合性家电集团,也并未像松下电器、日立制作所等那样将生产领域扩展至几乎全部大小家电产品。

3.产品差别化战略的欠缺

产品差别化可分为带来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变化的“实质性产品差别化”和通过宣传、广告等方式使买方形成对特定产品的心理性偏好的“非实质性产品差别化”。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家电企业的组装生产主要依靠来自外部的核心部件,难以像日本企业那样通过研究

开发出新的核心部件来推进产品的实质性差别化。[5]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消费者存在着较强的价格偏好,因此,中国的生产企业更倾向于通过降低售价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对产品差别化战略并不是十分重视。比如从慧聪国际家电研究所对全国1600多种媒体进行的平面广告观测,2003年12月,各彩色电视机品牌的广告投入额前十位中有五个外国品牌,居首位的是松下电器;同期电冰箱广告投入居前两位的均为外国品牌(伊莱克斯和LG),前10位中有4个是外国品牌。[6]

近年来,随着家电产业竞争的加剧,国内主要家电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差别化问题。尤其是在“实质性产品差别化”方面,在扩展产品性能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等方面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比如从长虹电子的情况来看,2002年公司网站上公布的电视类产品大约有8个系列53种型号的产品,而在2002年11月底,电视类产品扩展到了10个系列89种型号,其中不乏“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高端产品”。

表5 1999年中国家电产品的价格变化(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价格)

表6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松下电器产品价格的变化

4.激烈的“价格战”

随着中国家电产业的供给能力的迅速提高,在1995年前后,家电产业出现了严重的设备过剩。从1996年开始,部分企业开始推行降价攻势,此后不少企业纷纷效仿,一时间掀起“价格大战”。从此,中国的家电产业进入到了激烈的价格竞争阶段。虽然日本也存在价格竞争,但中国家电产业的“价格战”远比战后日本家电产业的价格竞争更为惨烈。对比表5、表6可以看到,在1999年一年时间里国产品牌的彩色电视机价格均出现下降,幅度最大者达1000多元,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价格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而在日本家电产业高速发展的1965年至1967年期间,某些日本产品的价格不降反升。由于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国家电企业收益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为其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低效率企业的生存空间缩小,一些经营较好的企业通过兼并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另一些企业则积极进行调整,从丧失了优势的领域退出,而将业务集中于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可以认为,价格竞争的激烈展开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利益,而且也促进了产业改组和升级。

四 中日家电领域竞争的一个侧面——DVD影碟机的案例

前面已经指出,虽然中国家电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与日本家电产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下面以DVD影碟机为例,具体分析两者差距之所在,以考察中日两国家电产业在相互间竞争中的相对地位。

影碟机是我国家电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据报道,数年前中国的DVD影碟机企业数量曾达到数百家之多。[7]激烈的竞争导致DVD影碟机的价格不断下降,目前,市场上某些品牌机的最低价格已降至300多元,一些小品牌已经被淘汰出市场。下面主要根据中国著名家电连锁店国美电器(北京)所售DVD影碟机的情况进行具体考察。

2004年3月下旬在国美电器网站列出的北京地区DVD影碟机(可认为基本包括在北京国美连锁店销售的大部分机种),共有大约20个品牌,其中六个外国品牌,包括三个日本品牌。在北京国美销售的DVD影碟机中,最低售价为398元(爱多ID558),最高售价为5080元(松下DVD-LV65)。将国产品牌与日本品牌加以比较,可观察到如下现象:

(1)在国美电器3月下旬所售的日本三个品牌DVD影碟机,松下电器所生产的各机型的价格幅度为628~5085元(单一播放功能的机器最高价格为1270元);索尼为740~1226元;先锋为759~1008元。与国产品牌相比,日本品牌的最低价位和最高价位机型的价格都高于国产机。而目前国美最高价位的五个机型中,松下的PANASONIC品牌就占三个。这三种高价机型均为将液晶显示与播放功能融为一体的便携式影碟机。

(2)就单一播放功能的普通DVD影碟机(即没有卡拉OK歌曲存储、刻录、液晶显示器等功

能的纯播放机)来看,最高售价机型为夏新DVD8900,售价为1660元。据报道,此机型是夏新公司2003年下半年推出的“旗舰”产品,不仅有一般DVD机所具有的DVD、CD、VCD播放功能,而且也支持新型载体DVD-Audio。其音频/视频数模转换器(下简称“DAC”)指标与目前国内生产的外国品牌机相比也并不逊色。但根据调查,当时北京国美的断档机型中,却有一款比夏新9800售价更高的机型,即先锋DV6600A-G。这款机器于2004年2月中旬在国美前门店售出“最后一台”后,至3月底为止,北京国美的任何一个连锁店都已经没有存货。这款先锋DV6600售价1980元,为当时北京国美所售普通影碟机的最高价。此种机型的视频DAC指标并不十分突出,但其优势在于,它不仅具有支持DVD-Audio的功能,而且也支持SACD。[8]这种“全兼容机”不仅国内厂家尚无能力生产,而且在目前我国“三资企业”所生产的内销影碟机中也堪称绝无仅有,因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进一步了解先锋这款机器在中国影碟机市场竞争中的相对地位,再来看一下同类机型在日本市场的定位。先锋公司自1999年底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全兼容型影碟机之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全兼容机型。在该公司网站的商品目录中,全兼容DVD机共有五种(详见表7)。2003年10月正式推出的DV-600A-S全兼容机,其基本配置为54MHz/10-bit视频DAC和192kHz/24-bit的音频DAC。这款机器的最大“卖点”在于其市场定位——它是在日本国内市场3万日元以下(不含税的“厂家希望价”)价位上首次出现的全兼容机,一时间在消费者中引起极大反响。根据日本价格网站(http://)上公布的“最低价格记录”,此款机器上市时的最低零售价大约在22800日元左右(此后价格持续下降,3月11日曾降至18000日元左右,3月中旬以后出现反弹,3月底升至19500日元左右)。[9]从目前情况来看,此机仍是日本市场最低价位的全兼容影碟机。如果其零售价为2万日元,以1美元兑106日元的汇率换算,则约为189美元。

表7 先锋公司商品目录所列的五款全兼容影碟机

从先锋DV-600A-S的基本配置和性能来看,与该公司在我国推出的DV6600属于类似机型。根据一般经验,日本公司对于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往往比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更重视质量,可以推测,其制造成本至少应不低于DV6600。而先锋DV6600在我国大型家电连锁店的零售价格为1980元,以1美元兑8.25元的换算则为240美元,显然要高于对应机种在日本国内市场的实际价位。就DV6600这一机种而言,先锋公司之所以可以维持较高价位,是由于在我国市场上此种机型并没有面临直接竞争。影碟机需求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对于想购买全兼容机的消费者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小一些,而由于在我国国内市场尚未出现能够与此机型在同一个层次上展开竞争的其他全兼容机种(少数进口“发烧机型”除外),因此,DVD机市场的价格竞争虽然激烈,却并未对其构成真正的直接威胁。既然在全兼容机领域并未面临真正挑战,先锋公司自然有可能将零售价格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国内外厂家已经推出了不少能够兼容DVD-Audio的机种,可认为这些机器与“全兼容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替代竞争”,否则这款机器在我国将有可能以更高价格出售。

目前,中国DVD机市场国内外品牌竞争的实际情况是,中国DVD影碟机厂家主要是由VCD厂家进化而来,此外,也有一些著名家电厂家,如TCL、上广电等从彩色电视机等行业进入该市场。VCD机本是由我国企业首次研制成功并于1993年推向市场的。作为一种娱乐性视听

产品,其功能和价格恰巧适应了当时我国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从而短短几年时间内便风靡全国,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惟一的)VCD消费和生产大国。然而,由于VCD机本身在音质和图像质量等方面的先天性缺陷以及我国厂家不掌握核心技术等原因,VCD机行业在1999年前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与我国VCD机行业出现迅猛膨胀的同时,另一种视盘产品即DVD于1996年问世,并很快受到世界主流市场消费者的青睐,国际著名家电企业纷纷推出本公司产品,竞争的展开促使DVD核心部件及整机的国际价格下降。到20世纪末,整机价位已经接近于我国城市中等收入水平家庭可以承受的水平,从而呈现出取代VCD机的趋势。大量VCD机厂家开始转向生产DVD机。2000年,我国影碟机的产量约为3224万台,2001年影碟机产量增至约4895万台,出口约3474万台。上述数字均包括VCD机、超级VCD机以及DVD机。而根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到2001年底,我国国内市场普通VCD的占有率已降至10%,而DVD的份额则上升到70%以上。[10]由于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很多整机厂家是依靠进口核心部件进行组装,VCD机企业曾经展开了激烈的价格竞争。21世纪初期我国DVD机市场竞争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众多国内厂家围绕低档产品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而少数外国品牌依仗其技术优势超然于其上,从而形成了两个基本分断的市场:一个是相对低质低价的国产机市场,另一个是相对优质高价的外国品牌市场。为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我国主要影碟机企业付出了艰辛努力。在努力“消化”2002年的专利费风波带来的成本上涨的同时,国内主要影碟机企业开始试图推出自己的“旗舰”产品。2003年8月初前后,万利达公司推出其“旗舰机”DVP-600,一改以往国产机在音质方面的缺陷,此机型以2580元的“参考价格”(实际售价为2400元左右)上市后好评如潮。此后,夏新公司也推出具有DVD-Audio播放功能的“旗舰”产品“夏新DVD8900”。在2003年9月至10月前后,为争夺“国庆节市场”,国内外品牌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主要国产品牌在力图打入以往被外国品牌占据的“高端市场”的同时将旧机型全面降价,一时间不少国内厂家“常规机型”的降价幅度达到30%~50%。[11]在性价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国产“高端产品”的陆续上市及国内品牌“常规机型”的大幅度降价,使外国品牌无法继续维持以往的高价,日本及其他国际品牌纷纷调整价格,有些品牌把原来1000~1300元左右的主流机型降到698~798元左右的水平。国内外品牌在DVD机市场展开的竞争,引起国内媒体关注,有报道称国产DVD已经“打响高端市场阻击战”,甚至还有“业内人士”声称“国内高端DVD产品在技术应用和品质方面与洋品牌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12]

对于国内厂家的努力及其成果应给与充分肯定,但对于国内企业是否已经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确立了优势,却不可轻易断言。因为“高端市场”的竞争不仅取决于价格因素,更取决于产品性能及内在质量等非价格因素,而这些都需要以技术开发能力做基础。2003年9

月在中国DVD机市场价格竞争鏖战正酣之时,先锋公司将其第一款“普及型”全兼容机DV6600A-G率先推向中国市场,并在我国“高端机”市场一举取得优势地位,甚至一度造成供不应求局面,便是其例证。从先锋公司商品目录更可看出,在该公司目前的五款全兼容机中,对应于DV6600A-G的日本内销机型DV-600A-S无论从价格还是从性能指标来看都是最低的。换言之,在我国被认为是“顶级”的机种,在日本国内却并非真正的“高端”。

在日本,真正称得上“高端产品”的,是那些传统音响厂家推出的设计考究、制作精良的“发烧机型”,其价格一般都高于普通影碟机几倍甚至十几倍。[13]而这类厂家产品战略,往往是在推出几款标志企业水平的高价“发烧级”机型后,再利用开发“高端机”过程中积累的技术推出相应的廉价“普及机型”,依靠其相对优异的性价比抢夺一般消费者市场。表8中列出了日本市场中部分15万日元以上价位的“高端机”型号及同一厂家相应推出的“普及机”型号,可以看出,价格性能比较高的“普及机型”,往往是在以往“高端机”成熟技术的基础上依靠压低成本而推出的(基本做法是尽力降低原材料等成本,明显体现在视盘DAC指标和机器重量的降低上)。换言之,这些日本厂家普及机型的推出,基本上是在开发高端机的技术基础上实现的,高端机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其普及机型的推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劲。而我国厂家则与此完全不同,如果说日本著名品牌的产品开发和上市走了一条“由高向低”扩展的道路,那么中国国内品牌走的则是“由低向高”扩展的道路。可以预计,随着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影碟机性能和内在质量的要求将有所提高,日本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的后劲将进一步发挥优势。

五 结语

近年来,中国主要家电企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企业成长,提高了品牌形象,并确立了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它们一改过去无法与日本企业抗衡的局面,在很多领域已经具备了与日本企业展开竞争的能力。然而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在技术上的落后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在很多领域,中国厂家仍无法与日本厂家在同一个技术层面展开竞争,虽然中国企业在个别方面或领域可能超过日本,但总的来看,日本企业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其领先优势。

具体地讲,在DVD影碟机领域,在普及机和中档机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有能力与日本企业展开竞争,并凭借其相对优异的性价比和服务等优势占领大众市场。然而,从技术方面来看,这既不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在DVD机市场占据了优势,也并不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与日本企业全面抗衡的实力。DVD机仅仅是一个例子,以小见大,实际上也基本反映了家电产业的整体情况。技术优势是要靠长期研究开发的积累而建立的。从家电产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我

国的国内品牌仍缺乏核心技术,也缺乏日本企业那样的长期积累。而日本企业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很深的“底蕴”。由于以往中国家电企业的生产发展主要是利用来自外部的核心部件、依靠“货比三家”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可以预计,在以研究开发为企业成长主要源泉的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由低向高”的模式,与日本企业“由高向低”的模式相比,难度要更大一些。

表8 日本部分高端机种及与其同厂家的普及机种对比品牌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只有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才能使中国企业切身认识到与日本企业之间的差距。差距的存在和竞争的展开,会不断给企业带来新的刺激。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很多方面日本企业仍将是中国企业的“老师”。而具有强劲活力的中国优秀企业对本地市场的适应方式及其为谋求发展所做的种种尝试,同样也将为日本企业提供某种借鉴,而它们对日本企业的挑战,也会给日本企业带来一些“刺激”。在竞争中相互“刺激”、相互学习,或许是中日产业间“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全文完-


更多推荐

企业,生产,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