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装修设计图片欣赏两室一厅图片-家居布置图片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坐式浴缸尺寸)
概述
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工业(简称哈市建材工业)初始为砖瓦窑业。清道光十三
年(1833年),河北省迁安县人沈万财、沈万宝兄弟合办的“沈家窑”建成开业(窑
址在现今太平区太平桥附近),为哈市建材工业的开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沙俄为加紧对中国东北资源的掠夺,在哈尔滨大兴土木建设,开始在二层甸子(今
阿城市玉泉镇)筹办石灰场。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共有5座直焰窑建成
投产。
1916年,在哈尔滨太平桥至三棵树一带和道里区顾乡附近,砖瓦窑(场)
多达几十家。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沈家窑”、“刘家窑”、“宋家窑”等。窑体多
为“马蹄窑”,制砖以手工操作、枝柴焙烧,产品多为青砖青瓦。
1917年,开始出现以原煤为燃料、采用轮窑焙烧的红砖。当时,河北人张
金山、张亚起2人合办的“复兴窑业公司”(地址在现今太平区三棵树附近),可
日产粘土烧结红砖3—7万块,雇有生产工人500余人。
1929年,由“东盛窑”经理翟肇东等人发起,第一次组织成立了半官方行
业组织“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砖窑同业公会”。计有在册同业砖窑(有字号的)
82座。其中,王兰亭的“同兴窑”、杨美声的“义和机器窑”、洪宝华的“大东
窑”3家窑业已属半机械化制坯生产,每窑平均日产红砖5万块左右。哈尔滨的
砖瓦窑业有了较快发展,产量大增,青红砖年产量超过3000万块,瓦年产量近百
万片。产品绝大部分在市内销售,少量销往附近村屯。
哈尔滨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经济进行全面掠夺。1933年日本侵略
军占领了三站(今玉泉),日军指挥官合田与玉泉商务会长栾康侯合建了一座以
煤炭为燃料的石灰窑(合田大窑)。此后,石灰窑业规模不断扩大,“福昌公司”、
“小西公司”相继出现。
1935年11月,日本人角田正乔在哈开办的“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民
众称“洋灰窑”,即哈尔滨水泥厂前身)建成投产,为哈尔滨第一家生产水泥的
企业。主要设备有直径3.4×65米水泥中空回转窑1台,直径2.4×13米球磨
机两台(水泥磨、生料磨各1台)及与之配套的附属设备,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
15万吨。
1937年,日本人石井投资10万元伪币在哈开办了“石井窑”,采用轮窑生
产,此为外国人在哈开设的第一个砖瓦窑场。
1939年,以“石井窑”为基础,成立了“福昌窑业公司”。该公司为日伪控
制,有“一大二小”3座轮窑,大轮窑28窑门,以煤为焙烧燃料,半机械化制
坯生产,日产红砖最高可达20余万块,年产红砖超过3000万块。除福昌窑业公
司外,在半拉城子(今顾乡)一带,又相继开办了由日本人和中国商人合办的“义
和大窑”等较有名声的砖瓦窑场(厂)。
1942年,日伪当局为进一步控制哈尔滨市的砖瓦生产行业,在全市实行窑
业组合。所有较大、较有名气的砖瓦窑场都被组合到“福昌窑业公司”属下。所
生产的砖瓦由福昌公司统一出售,不仅供应本市,还远销至天津等地。日伪支持、
控制的福昌窑业公司,对一些私人个体小窑场构成严重的威胁,一些民办小窑场
纷纷停业或倒闭。
1946年,阿城县十一区(今玉泉)人民政府成立,接管了玉泉石灰窑场,
改称玉泉石灰厂(1978年又改称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
1947年1月,松江省政府接管了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并组织力量积
极开展修复工作。1948年8月1日恢复水泥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哈尔滨市委派王庆昌接管了哈市砖瓦窑场,并组
建了哈尔滨市窑业联合公司。先后将原义和、裕东、新民、复兴、同兴、成昌等
窑场改建为哈尔滨制砖厂。1949年,哈市建材工业总产值443万元。主要产品
有水泥、红砖和砂、石、石灰几个品种。水泥年产量7.10万吨,红砖年产量
2291万块。
“一五”计划期间,哈尔滨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苏联援建的156项重
点建设工程,有13项建在哈尔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了哈市建材工业的迅
速发展。1957年,全市实现建材工业总产值5023万元,水泥产量30.07万吨,
红砖产量34029万块。这一时期,向苏联出口水泥24.68万吨。
“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期间(1958—1965),哈市建材工业经历了大上、
大下、再上的曲折发展过程。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哈市建材工业总
产值由1957年的5023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猛增到1960年的10526
万元,增长1.09倍。
1961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对建材工业有计
划地降低发展速度,致使哈尔滨市部分建材企业关、停、并、转,精减职工8303
人,生产大幅度下降。1962年,哈市建材工业总产值2139万元,比1960年减少8387
万元,仅为1960年的20.32%。主要产品产量:水泥20.78万吨,比1960年
减少19.67万吨,下降48.63%;粘土砖10232万块,比1960年减少133036
万块,下降92.86%。
1963—1965年,哈市建材工业继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开始出现新的转机。1965年,哈市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4916万元,
比1962年增加2777万元,提高129.83%。主要产品产量:水泥32.1万吨,比
1962年增加11.32万吨,提高54.48%;粘土砖23741万块,比1962年增产
18914万块,增长近4倍。在这一时期,哈市建材工业增加了油井水泥、玻璃纤
维纱、石棉水泥瓦、水泥电杆等新产品。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动乱和“左”的干扰,哈市
建材工业发展缓慢,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8%左右,实现工业产值8750万元。
1971年哈市建材企业开始生产建筑用平板玻璃,1974年试制成功并开始生产加
气混凝土制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材工业被列
为国家重点先行工业之一,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成立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工
业局(简称市建材局),原隶属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局的4个砖厂、1个瓦厂、1
个石棉厂,以及玻璃纤维厂、建筑工业加工厂、木材加工厂、机修厂等共12个
建材生产企业划归市建材局统一管理。从此哈市建材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哈市建材工业企业发展到98个。固定资产净值18382万元,固定
资产原值2484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266万元,税利总额3133万元。主要
产品产量:水泥116.89万吨,红砖3209万块,粘土瓦503万片,平板玻璃70137
重量箱,加气混凝土制品6.6万立方米(其中板材3.5万立方米),水泥电杆
4.2万根,石灰5.1万吨,建筑石13.3万立方米,石棉水泥瓦63.7万张,
建材机械191台套。同年,哈尔滨新型建材基地第二条生产线,即梁板柱生产线
开始试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立方米框架轻板建筑构配件(可配套供40万
平方米框架轻板建筑应用),并在道里区红专街建成一栋6800平方米框架轻板住
宅建筑。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建材局制定的《建材工业发展纲要》,提出“大
家办建材”的方针。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大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办建
材,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制定了“谁投资谁受益”等一系列的优惠政
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建材工业的发展。当年全市建材企业发展到216家(不
包括乡镇和民办私人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4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72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2314万元,比1980年增长2.27倍。主要产品产量:水
泥138.29万吨,粘土砖144716万块,水泥电杆6万根,加气混凝土制品10.4
万立方米,梁板柱构配件0.96万立方米,石膏板14.7万平方米,石灰5万吨,
建筑石8万立方米,石棉水泥瓦108.3万张,建材机械260台套,珍珠岩17.5
万立方米,平板玻璃273086重量箱,油毡57.3万卷,建筑沥青4万吨。有10种
主要产品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有12种主要产品在满足本市需要的前提下打入
外地市场。1980—1985年,全市建材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76%,建材工业
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0年代初的2.12%上升到3.65%。共有
固定资产原值59114万元,净值41203万元。期间组建了市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研
究院、市建材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市建材技术学校。通过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岗
位练兵等活动,职工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六五”计划期间,哈市建材工业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7600多万元,哈尔
滨水泥厂(简称哈水泥厂)、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简称市建筑材料厂)、哈尔滨
玻璃厂(简称哈玻璃厂)、松花江水泥厂等重点建材骨干企业以及一批砖瓦厂都相
继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形成了水泥、粘土制品、新型建筑材料三
大生产基地。其中,新型建材基地形成年产40万立方米框架轻板建筑构配件的
配套生产能力,在全国9个新型建材基地中名列第二。在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
方面,从科研、设计、开发、生产到施工形成了“一条龙”推广应用体系。1985
年竣工18.1万平方米,1986年竣工25.1万平方米,1987年竣工42.1万平
方米,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
“七五”计划期间,全行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19万元,比“六五”计
划期间增长11.36倍。完成了岩棉生产线、加气切割机改造、哈尔滨市小岭水泥
厂2号窑改造等主要技术改造项目15项。
1987年,水泥、平板玻璃、油毡、人造大理石等产品出口创汇500多万美
元。有20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其中,哈水泥厂生产的“天鹅牌”45℃油井
水泥,哈尔滨市轻质保温材料厂(简称市轻质保温材料厂)生产的“鹅绒牌”膨
胀珍珠岩散料均获国家建材局颁发的部级优质产品证书。
1990年,哈市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建筑材料、非金属矿、无机非金
属新材料和建材专用机械设备4大部类、20个产品系列、80余种产品的生产工
业体系,可为建筑、冶金、化工、轻工、石油、机械、农业、国防等各领域提供
所需的建材产品。生产建材的企业达375个,其中,国营大型企业2个,中型企业
4个,小型企业369个,分别隶属于建材、城建、房地、轻工、化工等17个主
管部门。固定资产原值79669万元,净值54155万元,职工总数54685人。当年,
建材行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741万元。哈水泥厂5号窑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即
将转入设备安装;哈尔滨市第一制砖厂(简称市第一制砖厂)空心砖生产线的技
术改造转入单机调试阶段;哈尔滨市第三制砖厂(简称市第三制砖厂)、哈尔滨
市第六制砖厂(简称市第六制砖厂)空心砖生产线和哈尔滨市第二制砖厂(简称
市第二制砖厂)、哈尔滨市第五制砖厂(简称市第五制砖厂)粉煤灰砖生产线以
及哈尔滨市建材机械厂(简称市建材机械厂)生产空心砖设备等技术改造项目也
按计划顺利进行。同年,开发了防水石膏板等7种新产品,实现产值3400万元。
API—A级油井水泥通过省级新产品技术鉴定,并被列入市科技重点产品开发计
划,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主要产品产量:水泥
134.35万吨,红砖127785万块,油毡43.7万卷,建筑沥青3.1万吨,石棉水
泥瓦126.9万张,平板玻璃90.86万重量箱,水泥电杆3.07万根,珍珠岩散
料16.4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制品4.05万立方米,水泥制品30.23万立方
米,石膏板41万平方米,岩棉制品4963吨,建材机械294台套。主要产品生产
标准有很大提高,425#R水泥、525#普通水泥、石膏板、岩棉制品、石棉瓦等
13种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在全国、全省行业质量检查评比中,优质产品
产值率达到67.29%,名列全国14大城市同行业之首。完成工业总产值4.26
亿元,销售收入5.8亿元,实现利税2869万元。
哈市建材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朝阳工
业对实现哈尔滨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
越来越显现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编 水泥
哈尔滨水泥制造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在日本关东军总部的
支持下,日本人角田正乔与三井财团在哈尔滨建起了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并于1935年11月竣工投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7年1月,松江省政府派干部张锡
昌、马广荣、葛万才接管了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收为国有,后改名为“东
建洋灰厂”。经修复,东建洋灰厂于1948年8月正式投产,更名为“东北第一水
泥厂”。当年生产400#水泥71292吨,商标为“长白山牌”。1955年2月,东北
第一水泥厂改名为“哈尔滨水泥厂”。
1958年,在“全民大办钢铁”、“全民大办工业”的运动中,水泥小土窑开
始上马,房地局、铁路局、糖厂等部门先后办起小水泥厂。至1960年底,小土
立窑厂发展到5家。
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进行调整。一些工艺简单、质量差、能耗较高的小水
泥厂相继下马。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基本建设停滞,哈尔滨水泥制造
工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在“大跃进”中建起的松花江水泥厂与玉泉建材厂的两座
土立窑也相继关停。
1963年,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工业企业管理条例》,水泥工业企业生产
开始走上正轨。1964年,松花江水泥厂恢复生产,当年生产水泥3000多吨。1966
年,玉泉建材厂开始修复1962年关停的两座土立窑,1967年恢复生产。
1969—1976年间,哈尔滨市相继修建与筹建了一批小型水泥厂。其中有建
于1969年的阿城玉泉水泥厂、建于1970年的哈水泥厂小岭战备水泥厂、建于
1973年的黑龙江省公路桥梁公司公路局水泥厂、建于1975年的黑龙江省农垦总
局黑龙江省小岭水泥厂和建于1976年的呼兰水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哈尔
滨市对水泥企业进行全面整顿,使原有水泥企业得以稳定健康发展,1983年哈
尔滨市铁厂水泥厂建成投产。
1990年,哈尔滨水泥工业企业发展到9家,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98.9万吨。
水泥工业成为哈市建材工业的重要支柱。
第一章 原料
第一节 石灰石
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用量占水泥原料总量的64—67%。
哈尔滨石灰石的储量十分丰富。仅阿城市一带的石灰石储量就达13000余万
吨。
哈尔滨的水泥生产厂家,除小型水泥厂外,各厂都有各自的石灰石矿山。
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玉泉矿(简称玉泉矿) 玉泉矿是哈尔滨市最早开采的
石灰石矿,位于阿城市玉泉镇,东经127°53′,北纬48°85′。玉泉矿有石灰
石矿体6处,贮量比较丰富。据资料统计约有石灰石930万立方米(2418万吨),
年产石灰石3—4万立方米(7.8—10.4万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驻哈尔滨的沙俄军官派人对三站(今玉泉)勘探,
发现了石灰石矿源。经修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山采矿。这是哈尔
滨矿业史上最早的石灰石开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了玉
泉矿,开办了石灰窑。
1946年6月,阿城县第十一区人民政府将矿山与石灰窑收归国有。
至1966年,玉泉矿生产的石灰石,主要是用于生产石灰与作商品石出售。
1967年,市建筑材料厂改为以生产水泥为主的水泥厂。至1990年,玉泉矿生产
的石灰石,主要是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供应市建筑材料厂,部分石灰石作为商
品出售。
小岭石发矿(简称“小岭矿) 小岭矿位于滨绥路小岭站西南6公里处,阿
城市小岭镇石发乡,东经127°15′,北纬45°18′,距哈尔滨90公里。
小岭矿开采始于30年代初。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
拟在哈尔滨建一个大型水泥厂,派人到哈尔滨一带勘察矿源,发现小岭石发矿山
石灰石储量丰富,遂在此建矿开采。矿名为“哈尔滨洋灰株式会社哈尔滨总工场
小岭事务所”。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1947年1月,松江省政府接管了小岭矿,
小岭矿由东建洋灰厂管理。1948年3月,小岭矿开始修复。1949年初正式恢复
生产,年产石灰石10万吨。
小岭矿石灰石的储量,据1962年《黑龙江省阿城县大理石矿体最终勘探报
告》记载为1899万吨,地表远期储量为2068万吨。
1966年,哈水泥厂投资173.7万元改造小岭矿,添置了挖掘机、破碎机、
汽车等设备与运输工具,实现了矿山作业机械化。
1969年,哈水泥厂自筹资金110万元,在小岭矿建起一座年产水泥3万吨
的小立波尔窑,当时称“战备水泥厂”。从此,小岭矿开始供应两个水泥厂所需
的石灰石。
1973年,哈水泥厂建成3号窑。为提高石灰石的产量,哈水泥厂又投资177.4
万元,改造小岭矿。这次改造,扩大了开采面,修建了北山和西北公路,同时还
建起了空压机站。1977年,又添置了两台电铲和两台汽车,增加了两段开采,从
而石灰石年产量增加到60万吨。
1978年,哈水泥厂将“战备水泥厂”与小岭矿全部移交给市建筑材料工业
局,改厂名为哈尔滨市小岭水泥厂(简称市小岭水泥厂)。此后,小岭矿由市小
岭水泥厂管理与采掘。1987年,小岭矿年产量为11.8万吨。因产量下降,生产能
力闲置较大,因此,市小岭水泥厂决定停止大机械化生产,把矿山转交给厂劳动
服务公司开采。1988—1989年,完成产量29万吨。由于只采矿,不剥岩,现场
工作面剩余青石量很大,给开采造成严重困难。1990年初,市小岭水泥厂收回
矿山,重新组建采石车间。
新明大理岩矿(简称新明矿) 新明矿是完达山张广才岭一段余脉,位于阿
城市山河乡东7.5公里,与山河屯新明屯相毗邻。矿区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
呈矩形,地势平缓,起伏不大,海拔标高326—430米左右。
新明矿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由群众报矿发现的。1972年春,国家建委与黑
龙江省建委分别下发文件,将黑龙江省阿城县新明大理岩矿作为哈水泥厂的矿山
进行勘探。1973年,国家建委委托新疆非金属矿山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据1974
年11月黑龙江省非金属矿地质队《新明矿勘探报告》记载,新明矿大理岩储量
约为9800万吨,按每年开采100万吨计算,可开采近100年。矿石质量好,氧
化钙含量达54%以上,钾钠合计含量0.06—0.12%,矿石水份为1%左右。
1975年春,国家建委和省建委投资2649万元,开始破土兴建新明矿。
1978年8月5日,新明矿建设工程全部竣工,正式投产,共耗资4194万元
(较原计划超支1545万元)。该矿机械化程度较高,以潜孔钻穿孔爆破、4立方
米电铲铲装、815翻斗汽车拉运、二次主机破碎组成流水线,用火车运输至哈水
泥厂。在生产中,采取土茅剥离与石灰石开采同步进行。1978—1990年,该矿
经过开采,已从404米逐年降至334米。该矿年产石灰石100万吨,为哈水泥厂
自备石灰石供应基地。
玉泉钱家沟矿 1958年,松花江水泥厂建厂时,在阿城市玉泉镇钱家沟建
成一座石灰石矿。1963年冬投资70万元,铺设小火车道5公里,购置小火车两
台,并建有变电所、车库等设施。玉泉钱家沟矿矿石质量好,但储量少。1981
年,挖掘枯竭,成为废矿。1982年玉泉镇工业办公室收买他用。钱家沟矿采掘
近20年,共生产石灰石30万吨。
第二节 粘土与铁粉
一、粘 土
粘土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之一。哈尔滨近郊粘土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在市
区东郊一带开采。哈市荒山(俗称荒山咀子)粘土储量高达9亿立方米。
哈市水泥生产企业所用的粘土,或就地取材,或靠自备粘土矿山自己挖掘,
或靠外购满足生产需要。就粘土矿规模而言,市建筑材料厂与哈水泥厂的粘土矿
储量位居前列。
市建筑材料厂厂前有座粘土岗,粘土质量上乘,并设有专用线保证运输,储
量为150多万吨,按年采掘5万吨计算,可采用30年。
哈水泥厂荒山粘土矿,位于工厂以东6公里处。矿长1247米,宽380—900
米间,平均厚度为95米左右,粘土储量为1440万吨。按工厂年用粘土15万吨
计算,可采用90年左右。矿区到工厂铺设有轻轨火车专用线,运输极为便利。
松花江水泥厂在1958年建厂时,曾在市第三制砖厂土源开采粘土。后因其
矿土质量不好而废弃。1964—1982年间,用马家花园粘土。1983年改由平房5
公里处取土。1984年开始在香坊区向阳乡金家村取土,直至1990年。
市小岭水泥厂原本有自己的粘土矿源,后被当地的乡镇政府所占用。1970
年开始生产水泥以后,粘土原料基本是向当地乡镇购买。
二、铁粉(硫铁矿渣)
铁粉(硫铁矿渣)是水泥生产不可缺少的校正材料。
50至60年代,哈市生产水泥所用的铁粉,开始由河北省高碑店与抚顺石油
一厂供应,后改由辽宁化工厂、盖县化工厂、吉林石观造纸厂、吉林染料厂与黑
龙江省安达、肇东、齐齐哈尔化工厂供应。
70年代后,哈尔滨水泥制造工业迅速发展,各水泥厂都建立了提供铁粉基
地、网点。市建筑材料厂所需的铁粉,由安达化工总厂供应,年用量约1000吨。
市小岭水泥厂所需的铁粉,由帽儿山钢铁厂与哈尔滨铁厂供应,年用量1000—
1500吨。哈水泥厂所需铁粉由哈尔滨化工总厂供应。1983年,哈水泥厂与哈尔
滨化工总厂签订了补偿贸易合同。哈水泥厂向哈尔滨化工总厂投资60万元,哈
尔滨化工总厂以铁粉进行偿还。至1990年未有大变化。
第三节 石膏与矿渣
一、石 膏
在生产水泥过程中,需要掺和适量的石膏以作为延续凝结速度的缓凝剂,增
进水泥强度与改善水泥性能。哈水泥厂采用的石膏,多为天然石膏。
市建筑材料厂采用的石膏,从山西太原或山东邑城进货,年用量约千吨。市
小岭水泥厂所用的石膏,从山西购进,年用量约200吨。
其它水泥厂采用的石膏,基本也来自山西或甘肃。直至1990年未有大的变
化。
二、矿 渣
在矿渣水泥原料中,除正常加用铁粉外,有的工厂还加用高炉矿渣、煤炭粉
等工业废料。
1959年,哈水泥厂开始生产矿渣水泥。当时,矿渣全部由鞍山钢铁公司供
应。1984年,矿渣被国家列为冶金部部管物资。冶金部规定,鞍山钢铁公司每
年调拨哈水泥厂20万吨矿渣。哈水泥厂又从哈尔滨第二热电厂购入粉煤灰为混
合原料。直至1990年,哈水泥厂每年需矿渣32万吨,粉煤灰5万吨左右。
市建筑材料厂所用的矿渣,是由帽儿山钢铁厂与哈尔滨铁厂购进,至1990
年,年用量约7—8万吨。
市小岭水泥厂从小岭钢铁厂与帽儿山钢铁厂购进矿渣,至1990年,年用量
0.35万吨左右。
第二章 工艺设备
第一节 工艺
20世纪30年代至1990年,水泥生产工艺为生料粉磨、煅烧、熟料粉磨三
道工序,简称“两磨一烧”。
生料粉磨 原料(生料)在入窑煅烧前,要将石灰石等物料,用生料磨破碎
成小于30毫米的碎块。1934—1945年,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只有1台直径
2.4×13米生料磨。
哈尔滨解放后,粉磨工艺有很大的改进与革新。
1948年10月,哈水泥厂技术人员与工人对磨机装球量和磨机台时能力进行
了改造,磨机装球量从48吨增加到50吨,磨机台时能力从23吨提高到26吨。
1951年又加以改进,磨机又增加直径100毫米的钢球1吨,使磨机台时能力稳
定在28吨左右。随后,老工人曲士云根据自已多年的实践经验积极进行探索,
调节了选粉机加减板,减少了回粉量,提高了选粉机能力,磨机台时能力由28
吨提高到32吨。
50年代中期,哈水泥厂改变了原料(生料)直接入磨的办法,在磨机前增
设中碎机(锤式破碎机),缩小了石灰石等物料入磨颗粒度,磨机台时能力从32
吨提高到43吨。1956年,技术人员又对选粉机进行了改进,在选粉机中,卸掉
了10个篦子,并拆去加减板,在磨机的前仓室中增加了1吨多钢球,使磨机总
装球量达到22.2吨,台时能力稳定在46吨左右。1974年10月,哈水泥厂增
设了直径2.4×21米石灰石、粘土烘干机各1台及直径2.6×13米生料磨、直
径5米选粉机各1台,制成车间又增设1台直径2.6×13米的3号小水泥磨,
台时能力达21.79吨。1976年6月,直径2.6×13米的4号水泥磨投入生产,
台时能力为20.81吨。1978年,制成车间又增设2台直径3×11米水泥磨,台
时能力为27.47吨。生料车间又增设1台直径3×9米的生料磨,台时能力为
44.01吨。1979年,该厂新建了燃料车间,煤磨系统有2台直径2.4×9米的
煤磨和2台直径2×20米顺流式煤烘干机。1982年和1984年又增设了2台直径
2.4×9米煤磨。至1990年,该厂共有各类磨机14台,烘干机7台,生产工艺
配备更趋合理。
煅烧 煅烧,为制造水泥的重要工序,主要有立窑煅烧与回转窑煅烧。立窑
煅烧工艺是先将生料粉与燃料混合均匀,并加入适量水分制成生料球,放入窑内。
物料在垂直竖立的圆筒内自上而下运动。在物料运动时,燃料同时燃烧。经过煅
烧,生料成为熟料。回转窑煅烧是把物料从窑尾加入,在窑头喷入燃料。随着窑
身的不断旋转,物料从窑尾向窑头运动。经过予热、分解、烧成、冷却等过程制
成熟料。煅烧的方法有湿法、干法与半干法3种。哈尔滨地处北方,因气候与自
然条件所限,不适于湿法煅烧,多半采用干法或半干法回转窑煅烧。
哈尔滨采用干法回转窑煅烧工艺始于1935年。当时,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
公司所建的1号窑,就是干法中空回转窑。
哈尔滨市解放后,哈水泥厂对1号窑进行多次改造。1955年工厂在大修时,
为了增大自然排风能力,烟囱高度由61米增至65米。同时,学习借鉴了苏联的
水冷却工艺,增加了窑体的衬料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温度差与熟料熔体的粘
度,使窑皮结挂牢固,提高了熟料的质量,延长了衬料的寿命。同年5月9日,
哈水泥厂建成了哈尔滨的第2座干法中空回转水泥窑,即2号窑。
1961年,哈水泥厂在中空回转窑尾部安装了屏式热交换器,提高了物料在
窑干燥带的热交换,降低了废气温度,提高了窑的台时能力。1977年,中空回
转窑烧成带改用了铬镁砖,终止了水冷却工艺。
半干法立波尔窑煅烧工艺始于1974年10月。当年哈水泥厂按半干法立波尔
窑型,建成了3号窑,这是哈尔滨第一座立波尔窑。采用半干法立波尔窑型煅烧
熟料,是煅烧工艺的一大进步。3号窑投产后,因输送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致使设备的运转率低下,台时能力仅达24—25吨,热耗达1500大卡,影响了熟
料的质量与产量。鉴于上述问题,工厂随即开始对3号窑进行工艺改造。1977
年8月,工厂在3号立波尔窑的窑尾增加了一台20号排风机,并安装了电吸尘
设备,在加热机两侧分四个吸风口从侧面抽风,使一室负压增加5毫米水柱,提
高了室内的通风能力。窑速由转/60秒加速到转/55秒,窑小时能力开始稳定
在38吨左右。
1979年哈水泥厂建成4号窑,为哈尔滨第二座半干法中空回转窑(即立波
尔窑型)。4号窑投产后,也进行了相应的工艺改造。1980年,将窑头筒体扩大,
缩口改为直筒,通风面积由6.15平方米扩大到7.54平方米,小时产量稳定在
33吨左右,热耗为1200大卡。1983年又将热风机改换为耐高温型,型号为W9
—35—222。这一改造,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起到很大的
作用。
半干法立波尔窑煅烧工艺同干法回转窑和机械立窑相比,具有节能、尘少、
产量质量高等特点。但由于设备投资大,因此,哈市一些中、小型水泥厂未得到
普及,多数仍采用干法机械立窑煅烧工艺生产熟料。
干法窑外分解煅烧工艺始于1986年。当年哈水泥厂筹资1.4亿元开始续建
一条日产1000吨水泥熟料,规格为直径3.2×44米“RSP”型窑外分解生产线
(即5号窑)。
这条生产线,采用美国贝利公司生产的N90电器设备控制系统。操作由中
央控制室集中控制,自动配料。给料系统,采用联邦德国申克技术和硬件并由国
内转化生产的定量给料机。配料部分由电子皮带秤与连续式均化库配料,物料同
份验测,采用XP—300能普仪等先进技术。这是一条具有国际80年代初先进水
平的生产线。至1990年底,土建工程已全部结束,设备安装工作也已就绪。计
划1993年竣工投入试生产。这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后,哈水泥厂年产水泥可达110
万吨。
熟料粉磨 熟料粉磨为水泥生产过程的最后一道工作,即出成品工序。其工
艺过程与生料粉磨基本相同。在磨制水泥时,除掺加5%的石膏外,还要根据水
泥品种和标号,掺加规定比例的混和材料与熟料共同粉磨,以制成不同品种水泥。
1935年,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竣工投产时,只有1台水泥磨机,规格
为直径2.4×13米,设计台时能力为21吨。
哈尔滨解放后,为提高水泥磨机产量,哈水泥厂技术人员先后对粉磨系统进
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与革新。先后进行了中碎机破碎混合材试验和选粉机试验。
1954年7月建立了技术档案和定期倒磨、补加钢球等一系列制度,取得了宝贵
的生产经验。同年11月,该厂编写出《哈尔滨水泥厂水泥磨推广经验小结》手
册。1958—1964年,该厂开始推广使用选粉机。实践证明,在保证水泥有相同强
度的前提下,磨机上采用选粉机组成闭路系统,水泥产量可提高15—20%,电耗
降低7%左右,衬板节省55%,而且操作方便,易于控制产品质量。
70年代末80年代初,哈水泥厂开始探索用新的耐磨研磨体(主要是球体)
代替普通碳素钢球的试验。1984年3月,推广了国家建材局推荐使用的高铬铸
铁球,比原有球的耐磨度提高了9倍。同期,又采用了天津水泥设计院设计的圆
角方形螺旋分级衬板,对原有磨机衬板进行了改进。1985年经过认真标定,主
机负荷降低110千瓦,磨机产量提高11.14%,单产电耗每吨降低5.26千瓦
时,节电14.97%。
第二节 生产设备
1935年11月,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投产时,只安装1台直径3.4×
65米的干法中空回转窑,2台直径2.4×13米的管磨机,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
15万吨,设备比较简单。
1937—1945年,工厂相应增加了一定数量的设备。1937年,添置了1台丹
麦产的直径2.2×13米生料管磨,并配置丹麦产TS—1100马力减速机和日本产
850马力电机;1938年,安装了规格为直径1.5×6米台煤磨与规格为直径1.5
×6米、规格为直径1.8×18米的煤炭烘干机各1台;1943年,安装了直径5
米选粉机1台,水泥磨2台。
1947年,松江省政府接管了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同年9月,改哈尔
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为“东建洋灰厂”,并开始全面修复工作。1948年间更名为
“东北第一水泥厂”。
1955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东北第一水泥厂建成了2号窑,
规格为直径2.4—2.8×50米的干法中空回转窑,此为中国自己制造的水泥生产设
备。从此,哈水泥厂的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年,比30年代增加了一倍。同时,
还安装了规格为直径2.0×20米的矿渣干燥机2台,为2台水泥磨配备了民主
德国产的2×1100中心推动减速机。
1958年“大跃进”期间,建成一批小土立窑,在1961年企业全面整顿时,
先后下马停办。
1967年,市建筑材料厂开始生产水泥。自己新建一座直径2.5×85米塔式
机械化立窑,安装小型球磨机2台,设计能力为3万吨。同年9月,又建成一座
直径2.2×10米的机械化立窑,并增添直径1.8×6.1米的球磨机4台,水泥
年产量增至8万吨。
1968年,哈水泥厂对2号窑进行改造,将直径2.4—2.8×50米的窑体改
成为直径2.8—3.0×50米,解决了窑内结圈的问题,产量提高28%,并提高
了熟料质量。
1969年,哈水泥厂投资170万元改造1号窑,在窑尾安装1台余热锅炉,3
组汽轮发电机,年发电1500—1800万度,缓解了工厂用电紧张的局面。同年11
月,哈水泥厂将2号窑旧窑体移到小岭矿,改造成立波尔窑,建起了“战备水泥
厂”。同年,市建筑材料厂改进生料粉磨工艺,增添锤式破碎机1台。
1974年,哈水泥厂经国家建委批准,对1961年下马的半截工程立波尔窑进
行续建,其规格为直径4.0×54米,设计能力为34吨/小时。还配置直径2.4
×9米煤磨机2台,直径2.6×13米水泥磨2台、中碎机1台等。1975年建成
投产。
1976年,呼兰县兴建呼兰建材厂,主要设备有:直径1.4×6米的小土立
窑1台,小型球磨机1台。
1977年,松花江水泥厂改1号土立窑为双辊式简易机械化立窑。
1979年,哈水泥厂建成4号水泥窑,窑型为立波尔窑,规格为直径4×60
米,设计能力为37吨/小时。同时建成直径3×9米煤磨机2台,直径3×11
米的水泥磨2台,直径2.4×18米的石灰石烘干机1台。同年,松花江水泥厂
新建一个制成车间,配置闭路水泥磨2台。这样,生产工艺趋向科学化。8月,
市建筑材料厂建成直径3×45米带立筒预热器回转窑,并投产。
1981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水泥厂建一座年产21万吨的水泥厂,主要设备
有直径2.4—3×50米干法中空窑1台,直径2.5×10米盘塔式机械化立窑1
座。年产水泥7万吨。
1982年11月,哈水泥厂建成规格为直径2.4×9米3号煤磨,同时建成规
格为直径3×20米的2号原煤烘干机。同年,市小岭水泥厂完成了1号窑体改造,
窑筒体由直径1.8×22米扩大到直径2.2×22米。此外,还更换了1台规格为
直径1.5×15米的干燥机。
1983年,松花江水泥厂增建一座直径2.5×10米的塔式机械化立窑。同年,
哈水泥厂建成规格为直径2.4×9米的4号煤磨。
1984年,市建筑材料厂的直径2.5×10米2号塔式立窑建成投产。
1986年,经国家批准哈水泥厂开始建设一条具有80年代初先进水平的新型
窑外分解干法窑生产线,主要设备有直径3.2×44米的“RSP”回转窑1台,
MPS—3150与MPS—2450立磨各1台,RPV型辊式磨机2台和N90自动控制设
备一套。建成投产后,哈水泥厂水泥年产量可达110万吨。
同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水泥厂结合工厂技术改造,扩建1台直径2.5×
50米的窑外分解线,水泥年产量达12万吨。
1988年,松花江水泥厂兴建盘塔式机械化立窑1台,并采用预加水成球和
微机自控等国内先进技术,年产量增至15.4万吨。
呼兰水泥厂在70年代建厂时,只有直径1.4×6米的小土立窑1台,小型
球磨机1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进行多次改造,1989年改土立窑为
机械化立窑,实现了成球新工艺,配料自动化。
第三章 产品
第一节 水泥品种
哈尔滨解放前,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只生产325#(旧标号为400#)1
种水泥,当时称作“波特兰”水泥。
哈尔滨解放后,1948—1950年,仍生产325#波特兰水泥。
1951年,东北工业部颁布了《关于生产和使用混合材的决定》。自1952年
起,水泥生产开始突破了30—40年代标号低、品种单一的原始工艺,在熟料中
掺和一定比例的石灰石、炉灰成为混合材。配比总量为16—75%,其中,石灰
石不超过14%,炉灰不超过16%。当时,除了以石灰石、炉灰为混合材料外,
有一段时间还用抚顺炼油厂的副产品——油母页岩渣作辅助材料,生产标号为
400#的硅酸盐水泥。
1956—1957年,市建筑材料厂利用化工厂的下脚料油母页岩,配合适量的
石灰石、石膏,生产250#无熟料水泥。
1961年,哈水泥厂为满足大庆油田建设需要,研制并生产油井水泥。经过
多年研究与生产,产品质量达到美国API—A级标准(国际标准)。同年,哈水泥
厂又研制成功特快硬矾土水泥。
1964年,哈水泥厂研制成功95℃深井油井水泥。1969年,哈水泥厂研制成
功防潮水泥,并小批量生产。1983年哈水泥厂根据部分建筑工程的需要,开始
生产525#(相当于旧600#标准)普通硅酸盐水泥。
1986年,国家建材局提出国产水泥标准要达到世界标准,要求各水泥厂生
产早强水泥。国家规定,凡标号在425#以上的均列入早强性水泥(简称R型水
泥);标准要求,3天强度指标必须达到28天强度的50%以上。按照国家要求,
哈水泥厂首先进行试制。当年3月,进行工业性试验,12月26日开始批量生产。
之后,松花江水泥厂、市建筑材料厂、黑龙江农场总局水泥厂等也相继生产R
型水泥。
截止到1990年,哈尔滨市生产的水泥品种有425#普通水泥(425#硅酸盐水
泥)、425#矿渣水泥、425R普通水泥、油井水泥、API-A油井水泥、425#道路
水泥、325#粉煤灰砌筑水泥7种。各种水泥的质量、标号不断提高。
第二节 产品商标
哈尔滨解放前,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的水泥商标为“凤凰牌”。
哈尔滨解放后,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收为国有,改名为哈尔滨东建洋灰
厂。1948年8月1日,正式恢复生产,厂名改为东北第一水泥厂。产品商标由
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水泥公司定为“长白山牌”。
1955年2月,国家成立建筑材料工业部水泥管理局,统一领导全国各大中
型水泥厂。东北第一水泥厂改为哈尔滨水泥厂。水泥产品商标仍用“长白山牌”。
1964年9月1日起废止用“长白山牌”商标,改用“天鹅牌”,并按工商管理条
例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
1982年8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颁布后,按《商标法》规定,
哈市各水泥厂的产品商标,重新经商标管理部门核准注册。
至1990年底,哈市9家水泥厂生产的产品,都有各自的注册商标。
哈水泥厂水泥为“天鹅牌”,市建筑材料厂水泥为“太阳岛牌”,市小岭水泥
厂水泥为“雄鹰牌”,黑龙江省小岭水泥厂水泥为“三岭牌”,省公路桥梁公司水
泥厂水泥为“桥牌”,松花江水泥厂水泥为“松花江牌”,哈尔滨铁厂水泥为“铁
塔牌”,阿城玉泉水泥厂水泥为“玉泉牌”,呼兰水泥厂水泥为“兰河牌”。
第四章 散装水泥
散装水泥为不用外包装,直接通过运输工具送到施工单位的水泥,是水泥包
装形式的改革。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每使用1万吨散装水泥可节省包装费
用30万元,节约包装用纸60吨,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330立方米,减少水泥损
失300—500吨,节约煤130吨、轧口棉线4吨、电7.2万千瓦时,降低混凝土
成本10%,节约运输开支1万元,综合经济效益为35万元。
1973年10月,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普
遍推广应用散装水泥的指示精神,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哈尔滨市推广散装水泥
领导小组,下设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散装办)。同年,市散装
办从市财政借款39万元,购置日野散装水泥汽车2台、国产解放翻斗汽车8台,
并采取汽车、马车一齐上的方式,在哈水泥厂及部分水泥使用单位开始推广散装
水泥工作。当年推广散装水泥12000吨,占全市水泥年总产量的2.61%。
1974年,松花江水泥厂加入推广散装水泥行列。当年全市共完成推广散装
水泥51206吨,占年总产量的10.94%。
1977年,市建筑材料厂加入推广散装水泥行列。同年,哈水泥厂开通了至
大庆市银浪站的火车运输专线供应散装水泥。当年,全市完成推广散装水泥
216231吨,占年总产量的29.97%。
1979年,黑龙江省散装水泥办公室首次向哈尔滨市下达年度推广散装水泥
计划。根据省下达的计划要求,市散装办开始实行推广散装水泥经济责任承包制。
同年,哈水泥厂又将火车散装水泥运输线由银浪延伸到大庆有关站点,扩大了向
大庆市供应散装水泥的市场。全年完成推广散装水泥327177吨,占年总产量
34.67%。年底,哈尔滨市首次召开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总结表彰奖励大会,表彰
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80名。
进入80年代后,推广散装水泥队伍逐步扩大。1983—1984年,市小岭水泥
厂、阿城玉泉水泥厂与呼兰水泥厂先后加入推广散装水泥队伍。在此期间,市建
筑材料厂开通玉泉至哈尔滨孙家站的火车运输线,运送散装水泥。
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
根据文件提出的“以散养散”方针,市财政局、市建材局、市散装办联合下发了
《纸袋押金提成收缴办法的通知》,提出对1973年以来执行的7元节包费的提成
比例作了相应调整,用户原提成20%,提高到25%;市原提成30%,提高到35
%;水泥厂原提成20%,提高到25%;省提成30%,降到15%。提高节约包装
费提成,调动了生产单位与用户单位的积极性,加快了推广应用散装水泥的发展。
1986年,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物价局、
市税务局、市审计局、市建材局、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哈尔
滨市支行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国发〔1985〕27号文件
加快发展我市散装水泥的联合通知》。《通知》规定:凡今后新建、改建、扩建的
水泥厂都必须同步建成散装设施;散装水泥付出能力不得低于水泥总产量的70
%;各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各水泥制品企业及在哈市的各基本建设、施工单位在
1988年底都必须具备本单位需用水泥量全部散装水泥供应的接受能力;距水泥
厂半径100公里内的用户,原则上全部供应散装水泥。
1987年10月,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等几个部门颁布《关于下发深入贯彻
国务院国发(1985)27号文件加快发展我市散装水泥的补充规定的联合通知》。《通
知》规定了征收外地进入哈市的袋装水泥专项基金每吨7元,征收使用袋装水泥
用户每吨2元,以限制袋装水泥。
1990年底,哈市各水泥厂全部推广散装水泥。当年,推广散装水泥量占水
泥总产量40%,名列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全国第一个达
标城市,被国家物资部授予全国发展散装水泥先进单位称号,荣获全国一等奖。
第五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水泥厂
哈尔滨水泥厂是国家大型骨干水泥企业之一。位于东经126°40′,北纬45
°45′,距三棵树火车站6公里,地理座标为海拔117.5米。工厂修建在松花
江与阿什河交叉处自然形成的一片三角形高岗地上。厂区呈长方形,有铁路、公
路,交通十分便利。厂区(不包括新明矿)占地面积为2228355平方米,其中工
业生产用地79559平方米。
哈水泥厂前身是日本角田正乔与三井财团在哈建立的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
公司。1932年勘探设计,1934年破土动工,1935年建成投产。当时只有小时能
力15吨的干法中空回转窑1台。
1947年,该厂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厂名为东建洋灰厂。经过艰苦的修复
建设,于1948年8月正式投产,厂名改为东北第一水泥厂。1955年2月,厂名
改为哈尔滨水泥厂。当年,扩建了2号水泥窑。1968年对2号窑进行了改造,
台时能力由9吨提高到11吨。1969年,在1号窑尾加装了20吨余热锅炉,成
为余热发电厂,年发电量为1500—1800万千瓦时。1974年扩建了3号水泥窑,
台时能力为34吨。1978年建成了新明石灰石矿。1979年扩建了台时能力为37
吨的4号水泥窑。1986年筹资14600万元开始建设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窑外
分解窑(称5号窑),预计1992年建成投产。
1990年,哈水泥厂水泥年产量达90万吨,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主要产品
有“天鹅牌”普通525#水泥、普通425#早强水泥、45℃油井水泥、API油井
水泥、矿渣425#水泥等。除API油井水泥是新试制的高档水泥而未申请优质产
品称号外,其余水泥产品均获省或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合格率连续30年保持
100%。哈尔滨水泥厂多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省市建材系统先进单位、市文
明单位、市劳模代表大会先进集体、省全面质量一级合格单位、市质量管理奖合
格单位。
第二节 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
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位于阿城市玉泉镇内,是生产水泥、石灰、建筑石等综
合性建筑材料基地,国有中型建材企业。全厂占地面积24.4万平方米,有得天
独厚的石灰岩矿,总矿体范围200×1500米,储量约2400万吨。
市建筑材料厂的前身是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私营石灰场。1946
年6月,玉泉镇建立阿城县第十一区人民政府,接管了石灰窑场,定名为玉泉石
灰厂。1962年阿城县人民政府将玉泉石灰厂上交市建工局,改称为哈尔滨市建
筑材料工业公司玉泉建筑材料厂,以后改称为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
1966年前,市建筑材料厂主要以生产石灰为主。1967年开始生产水泥。同
年,建直径2.2×10米机械化立窑一座,年生产能力达8万吨。
1977年6月,该厂回转窑破土动工。1979年点火成功,水泥产量超过10
万吨。1978年开始兴建2号机械化立窑。1984年建成投产。1985年水泥产量达
18.6万吨。1989年改造了2号窑,水泥年产量达22.5万吨。
1990年,市建筑材料厂拥有直径3×4.5米立筒预热器回转窑1座,2.5
×10米塔式机械化立窑2座,整式石灰窑3座,主要生产、技术、检测及辅助
设备1051台(套),铁路专用线(包括复线)9条,全长4.59公里。
工厂主要产品有水泥、石灰、石灰石、建筑石等。水泥注册商标为“太阳岛
牌”。1984—1986年,“太阳岛牌”425#普遍硅酸盐水泥与425#火山灰水泥先
后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第三节 哈尔滨市小岭水泥厂
哈尔滨市小岭水泥厂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岭镇西南6公里处的石发街,座
标为东经127°50′,北纬45°18′15″。小岭矿山资源丰富,大理石矿总储量
为2068万吨,可采标高210米以上,矿床为大型优质大理石矿床,此外还有储
量为120万吨的粘土矿。
市小岭水泥厂原是哈水泥厂的石灰石原料基地,建于1935年11月。哈尔滨
解放前,小岭矿山开采、运输全部使用人力,年产石灰石仅在10万吨左右。哈
尔滨解放后,哈水泥厂对小岭矿几经改造,至1969年石灰石年产量不断提高。
1969年,在“备荒、战备”的形势下,哈水泥厂在小岭矿设计建设一座年
生产能力为3万吨的水泥生产线,1970年10月试生产,1975年8月正式投产,
当时称作“战备水泥厂”。
1978年,哈水泥厂将“战备水泥厂”及石灰石矿,全部移交给市建材局,
命名为哈尔滨市小岭水泥厂,成为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1983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市小岭水泥厂扩建一条年产15万吨水泥的生
产线,以及年发电能力为1000万千瓦时余热发电站一座,总投资2717.73万元。
1988年6月1日建成投产。
1990年,市小岭水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18万元,总产值(90年不
变价)为980万元,职工1116人。矿山开采设备有:破碎机2台、潜孔钻机两
台、翻斗车3台、机车4台、通往小岭石库的轻轨铁路两条、铁皮矿车86节。
水泥生产设备有直径3.5×70米干法中空回转窑1台,规格为直径2.4×13
米(台时产量为31吨)与直径1.83×7米(台时产量10吨)的生料磨各1台,
水泥磨2台,原、燃料烘干机4台,余热发电站一座。
市小岭水泥厂水泥产品有425 、R425 、525#普通硅酸盐水泥。产品出
厂合格率为100%,1985年被省评为质量信得过单位。产品主要销往哈尔滨市、
松花江地区及大庆、黑河等地区。
第四节 松花江水泥厂
松花江水泥厂是哈尔滨市房地产管理局所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地址在哈尔
滨市太平区水泥路联合街,全厂占地面积139100平方米。
松花江水泥厂建于1958年,当时生产水泥设备只有两台直径2.0×8米小
型土方窑与两台直径1.83×6.12米的小型球磨机。1961年该厂在企业整顿时
关停。
1964年该厂恢复生产。1970年,工厂筹资21万元进行土立窑改造,将1
号土立窑改成四辊式机械化立窑,并实现了料封管“Y”射线自动卸料;2号土
立窑改建成双辊简易机械化立窑。此外,还安装了直径2.2×5.5米的生料磨
1台。
1982年建成了制成新车间,安装两台直径2.2×6.5米的闭路球磨机、1
台1.83×6.12米的球磨机,配备了矿渣烘干机。
1983年,淘汰了原2号窑,新建1台2.5×10米的塔式机械化立窑。1988
年,工厂筹资600万元扩建1台自动化控制的盘塔式机械化立窑。
1990年,松花江水泥厂生产的产品为325 矿渣水泥、425 矿渣与425
早强水泥。商标为“松花江牌”。1982—1984年,425 矿渣水泥连续被评为
省优质产品,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各市、县。
第五节 黑龙江省小岭水泥厂
黑龙江省小岭水泥厂是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直属的建材工业企业,位于阿城市
小岭镇。厂区西邻哈绥公路,北靠滨绥铁路,地势北宽南窄,南低北高。全厂占
地总面积199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工厂附近有储量丰富的优质
大理石矿两座与储量37.4万吨的粘土矿1座。
黑龙江省小岭水泥厂创建于1975年,1981年正式投产。
建厂初期,该厂只有一条年产6万吨水泥的生产线。1986年,投资33.65
万元进行水泥窑改造,改造后台时能力由5.65万吨提高到9.15万吨。同年7
月,又扩建一条年产12万吨的水泥生产线,1988年9月投产。投产后,水泥年
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
1990年黑龙江省小岭水泥厂主要设备有:回转式水泥窑2台、生料磨3台。
固定资产净值1192万元,年产值800万元,上缴利税165万元。全厂职工942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8人。
主要产品有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早强425 水泥与普通硅酸盐道路水泥。
产品主要销往黑龙江省垦区、哈尔滨市区、大庆地区与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
斯等地。
第二编 砖瓦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河北省迁安县人沈祥来到今哈尔滨市太平区落户。
之后,沈祥的两个儿子在太平附近(今太平区太平桥)取土烧窑,当时人称“沈
家窑”,是哈尔滨市最早的窑。约在清咸丰末年(1861年),一个名叫黄升的人,
在今哈尔滨市太平区安华街西端也建起一座小土窑。“沈家窑”、“黄家窑”,是哈
尔滨窑业的雏形。在当时,“沈家窑”与“黄家窑”主要是烧瓦盆,以后改为烧
砖瓦。
20世纪初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成为交通枢纽。随着城市建筑业的发展,
窑业也迅速发展起来。1931年,哈尔滨市砖窑同业公会注册的砖窑有82家,年
产砖3000多万块,工人约3000人。当时最大的砖窑东盛窑,年产量为52万块。
此外,还出现了“同兴”、“大东”、“义和”3家“机器窑”。
哈尔滨沦陷后,少数砖窑被日伪官办的“同业组合”吞并,绝大部分砖瓦厂
相继倒闭。
哈尔滨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了敌伪窑厂,并将个体窑业主组织起来恢复生
产。之后,又组成了“公私合营”式的“哈尔滨市窑业联合公司”(简称“市窑
联”),哈市的砖瓦窑业开始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建筑材料工业发展迅速。1952
—1953年,哈市在“市窑联”基础上,扩建与新建了一批砖厂。新建的砖厂均
为大型的轮窑,采掘砂土及制砖开始使用机械作业。至1955年底,哈尔滨国营
砖瓦厂共有15家,初步形成了砖瓦生产体系。1956年,基本建设下马,砖瓦生
产转向低潮。
“二五”计划初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哈市砖瓦业发展过猛,小土
窑遍地开花。1961年,国家压缩基本建设,哈市小土砖窑开始下马,部分国营
砖厂也相继停产。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哈市砖瓦业在调整中重新开始发展。至
1965年底,全市(不包括呼兰、阿城)砖瓦厂有17家,职工近5000人;生产
砖瓦全部实行机械化,并开始推广内燃烧砖的新工艺。在这一时期,砖瓦制造业
已成为哈市建材业的主要行业之一。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市砖瓦制造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砖瓦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整个
行业在产品产量、质量、品种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跨入80年代后,砖瓦业发展的步伐更快。在“开放、搞活”、“大家办建材”
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各行各业掀起了办砖瓦厂的热潮。一大批乡镇办的小砖厂相
继建成,形成了国营、集体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一些国营砖厂开始以新产品、新技术争生存、求发展。
第一章 砖瓦原料
第一节 粘土与砂
制造砖瓦的传统原料是粘土与砂。
早期,焙烧砖瓦多用含有一定量砂的粘土。这种含砂的粘土或取于沟壑,或
取于河床。俄国考古学家B·B·包诺索夫在《哈尔滨附近史前人类的遗迹》中
有过记述:“在顾乡屯镇中心,有一条温泉河。它是松花江的一条小支流。实际
上,是由于流水长年冲刷而形成的大沟,沟底为淤泥层。当地农民挖沟里的土烧
砖。”
从哈尔滨窑业兴起至哈尔滨解放前,砖瓦窑(厂)没有化验设备。对焙烧砖
瓦的粘土选用,只凭借经验或试烧成砖以后的“成色”而定。哈尔滨解放后,随
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砖瓦厂开始设有专门的化验设备与人员,对采用的粘土进行
化验。
粘土的质量影响砖瓦成品的质量。焙烧砖瓦的标准粘土的化学成分一般要求
是:在粘土中,二氧化硅占70%,三氧化二铝占10—20%;而三氧化二铁不能
超过10%,氧化钙不能大于10%;粘土的塑性指数为9—13,不能低于7。
粘土掺和烧制砖瓦时,砂在粘土中起着“骨架”作用,它增强了粘土的粘结
性。在粘土中,砂量不宜过多。在红砖原料配比中,粘土为65—70%,砂为30
—35%;在粘土红瓦原料配比中,粘土占75—80%,砂为20—25%。
哈尔滨有得天独厚的粘土资源,以荒山最为丰富。荒山,又名荒山咀子,矿
区属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乡管辖,地理座标为东经126°46′,北纬45°17′。
1932年,日本大财团“小野水泥株式会社”在哈尔滨开办“洋灰厂”,曾派
调查课长北株忽吉一行2人到荒山进行实地考察。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建成
后,荒山成为“洋灰厂”的原料基地。
1953年秋,市政府投资400万元,在荒山脚下(南侧)修建窑厂。在建窑
前,组织富有经验和技术的老工人,对荒山南侧进行了勘察。当时评估粘土储量
4亿立方米,系粉砂质粘土,可供哈市制砖业采用。1980年5月,按国家建材部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快非金属矿山调整步伐”的指示,黑龙江省非金属地
质公司第一地质队对荒山矿区南段进行了扩充勘探。在《勘察报告》中,有如下
记述:
荒山矿床为第4系上更新统河流冲积成粉砂质粘土矿,赋存于上更新统上段
层位中。它有两个矿层,底部粉砂质粘土为1号矿层,上部土壤化粉砂质粘土为
2号矿层。两个矿层呈渐变过渡关系。两个矿层均长1174.34—1200米,平均
宽443米,厚34.25—38.16米。矿土化学成份平均含量为:二氧化硅(Sio2)
为65.79—66.95%,三氧化二铝(aL2O3)为15.04—15.80%,氧化钙(Cao)
为1.20—1.36%,氧化镁(mgo)为1.35—1.98%,二钾氧化(K2O)+二
钠氧化(na2O)为4.86—4.90%,一些有害的杂质含量甚微,粘土塑性平均
指数为10—13,储量达9亿立方米。按80年代末期红砖生产能力,可供市第一、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制砖厂使用300—
400年。但在发展制砖业的同时,市第二制砖厂、瓦厂,哈尔滨市房地局制砖厂
以及阿城、呼兰等地的乡镇砖瓦厂由于砂质粘土困乏,他们或从农村买土,或就
地掘田取土,出现了掘地毁田现象并日益严重。据有关统计资料,50年代哈尔
滨焙烧砖瓦每年毁田约400亩,其中耕地约占200亩。为了节土保田、造福后代,
60年代起,许多砖瓦制造企业开始利用工业的废料或生活中废物替代部分粘土
作焙烧砖瓦的原料。
第二节 利废内燃原料
一、炉灰渣
60年代初,市第一、第二、第三制砖厂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试用废炉灰渣
掺和粘土作砖瓦原料,取得成功。1967年,利用炉灰渣掺和粘土焙烧红砖工艺,
在哈市国营砖瓦制造厂全面推广。至1990年,废炉灰成为焙烧砖瓦原料之一。
炉灰渣,属硅酸盐类(硅铝氧化含物),含碳10%左右,并含25—30%热能,
热值一般在1000—1500千卡/公斤之间。用炉灰渣掺和粘土制成砖坯,砖坯在
焙烧过程中坯体内的炉灰渣本身内燃。人们又把这种砖称作“内燃砖”。实验证
明,在粘土中掺入1吨炉灰渣,可相当于200公斤煤的能量。每10000块普通粘
土砖焙烧用煤723公斤,而每10000块掺入炉灰渣的内燃砖只需煤423公斤,与
普通粘土砖相比,可省煤300公斤。另外,还有节土、利废等优点。
二、粉煤灰
1985年,市建材局科技处工程师常勇伦与市第五制砖厂技术人员、老工人
共同用粉煤灰作原料试制红砖,焙烧成功。同年秋,市建材局在所属砖瓦厂推广
了粉煤灰内燃砖的焙烧方法。1986年,用粉煤灰做红砖原料的新工艺获哈尔滨
市科委“科技进步奖”。
粉煤灰,是发电厂烧煤发电时排放出来的废弃物。粉煤灰的化学成分、性质
与炉灰渣基本相同,可直接掺入粘土中,省工、省时,还有节土、节能、利废的
优点。焙烧的成品特点:砖面平整、角棱直;砖色纯正,微有光泽;击打声音清
脆悦耳。另外,用粉煤灰作制砖瓦原料,为哈市消除了一大公害,为哈尔滨热电
厂解决了难题。在1985年以前,哈尔滨热电厂多年积累的粉煤灰堆积得像小山
一样,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们健康,社会反映强烈。市第五制砖厂用粉煤灰作
制砖原料后,解决了哈尔滨热电厂的污染问题。哈尔滨热电厂承诺常年无偿用车
将粉煤灰运到砖厂。
三、废垃圾
1980—1986年,市房地局制砖厂技术人员先后三次试验利用生活垃圾代替
粘土焙烧红砖取得成功。第一次试验生产红砖3万块,第二次试验生产红砖5
万块,第三次试验生产红砖20万块。经检测,垃圾砖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
家标准。
利用生活垃圾作为生产红砖的原料要经过挑拣,除去玻璃、塑料、铁铝等不
能腐殖质化的物品,余下的残土、菜叶果皮、树叶木屑、煤灰等物,经2—3年
时间的陈腐,成为腐殖质。这种经微生物分解转化重新合成的腐殖质,才可作制
砖的原料。经化学分析,陈腐垃圾的化学成分与粘土成分基本接近。
此外,据市房地局制砖厂对陈腐后垃圾的工业分析数据反映:垃圾废物中挥
发物较多,挥发份高达80.96%(固定碳为8.27%),计算发热量为4741千卡
/公斤。此热能量可作燃料,在砖坯体中起内燃作用。
用垃圾作原料,其配比为:粘土占50—60%(重量比),陈腐垃圾占30—40
%(重量比)。
用生活垃圾制砖,对消除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的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在经
济效益上,其收益也是非常可观。市房地局制砖厂在试制垃圾砖之后,做了经济
分析。在分析资料中记载:用垃圾作制砖原料,“年产5000万块红砖,年可耗用
垃圾14万立方米,可节省粘土7万立方米,可省资金24.5万元。除消耗费用,
可净获利润16.5万元,每年可节约原煤500吨。”如“以哈尔滨市计算,若每年
排放90万立方米垃圾全部用来制砖,可生产红砖3200万块,可创产值1300多
万元,可节约资金157万元,可少毁田地300多亩,减少垃圾堆放场地30万平
方米,可节省原煤3万多吨。”
市房地局制砖厂用生活垃圾作原料烧砖,是哈尔滨砖瓦史上的创举,它突破
了只能用粘土制砖的常规。
第二章 砖瓦工艺
第一节 制坯(成型)
塑胶地板厂家排名-百强家具售后电话

更多推荐
哈尔滨建材批发大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