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具网-颈线向下的头肩顶

描写乌镇的散文
2023年10月11日发(作者:闵珪)

描写乌镇的散文

描写乌镇的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

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乌镇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助。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一直是优美的所在,是解不

开的情节,是抛不掉的相思,是忘不了的前世缘。

如果没有黄磊和刘若英的那次造访,乌镇会更加安静醇美,但也幸亏那次惊鸿的回望,让更多人记

住了乌镇的似水年华。

其实,在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一直是最安静的,她不为谁所动,任何时候去都那样气定神闲,乌

镇也一直在等待,等待你去感悟似水流年,感悟家园亲情。

今天古镇的东大街西大街被规划为景点区,一进古镇你就会发现,时间仿佛在乌镇停止了。乌镇奇

迹般的保留着清代江南的水乡建筑格局。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两岸房屋排列,长廊蔽日,小桥相连。如

同风景一般的生活着古镇,会让每一个到乌镇的人长长的沉默和惊讶。

经常有游客人问,乌镇为什么叫乌镇?三个乌镇人会告诉你三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因为泥土

肥沃色黛,鱼米之乡,不知饥馑;有的说,唐代一个姓乌的将军誓死保护乌镇,血流此地:还有一个会

笑着用手指着乌镇的老房子说,你自己看看呢……

原来,乌镇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和其他古镇一样,乌镇所有的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

跨水而居。可乌镇还独创了最美丽的小水阁,它们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

小水阁。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构建房屋。远远看去,象飘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

船宽敞,微风吹过,河水轻轻流过,仿佛这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便是一副活着的水墨画了。正是乌

镇的水阁,

让她有了一个最美的名字——最后的枕水人家。

转过财神湾,绕过逢源双桥,便是东大街的起点了。经过街头一个清代的香山堂药铺,就到了街道。

街上很安静,整个镇子象睡着了一般,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木楼,面河当街。巷子很瘦,房子也很小。江

南气候多潮湿,一楼当然就不做卧室了,吱哑一声,哪家二楼的窗户开了,一个阿婆静静的看了你一眼,

又关上了窗子。就这样走在老街里,言语便是多余的了。只是,你从来一眼看不到尽头,家家连排着的

楼房,将街道逼仄得愈显曲折。细心的,就会悄悄打听一下,乌镇人会告诉你:“街道要是做成直直的,

遇见弓箭的追杀,怎么逃命呢?”房子全是木头的,所以街道中间有一座“水龙会”,那就是当年的119了。

看到这里,不觉宛尔,防火防盗乌镇都有了。

乌镇人总觉得很奇怪,老房子老街年轻人都不愿意住,都搬到新大街去了,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应

乌镇人会告诉你,连毛主席写信给茅盾都称呼他“雁冰兄”,茅盾心肠好,常常回来看母亲,她老婆

也是我们乌镇的。

茅盾的同乡妻子孔德止是一个文盲,曾经问茅盾“北京远,还是上海远?”茅盾和她相伴到老,很多

人不解,一个文化部长的妻子居然是一个文盲?茅盾笑笑说,我可以改造文盲。

如果你去过乌镇,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家园故乡,什么叫温馨甜美,什么叫宽厚仁慈。即使是今天,

大量的游客走进了乌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乌镇人还是那样平静。老街上的百姓从来不会拉着游客推

销一些劣质纪念品,连老街上的看门的黄狗,都是呆呆地打着瞌睡。只是游客多了,老先生们会摇摇头

叹一句,我们喝茶的地方没有了……

不管是桥头,还是河边,都有很多茶馆,坐在夕阳下乌镇的长廊里,看着流水,想着心事,家就在

桥边,耳边有洗菜的声音,偶尔空气中飘过一阵酒香,是哪家的'“三白酒”开了坛,身边走过一个江南的

女子,穿的是自家做的蓝印花布的短袄,手里拎着一盒刚做好的姑嫂饼,是不是要送给她的情郎,他们

在哪一座桥头相会,也许是相约去修真观听戏,桥下的少年捂着嘴巴偷听会不会笑出声来,远处有一只

船要摇过来了,欸乃的桨,轻轻唱和着船娘的歌声……

似乎乌镇就是我前世的故乡,时间没有匆匆淹没她,替我保留着她的容颜,等着我回家。

最早知道乌镇是因了对江南水乡的那份痴迷,知道在江南有一个守着历史和沧桑、枕水而眠的小镇,

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守着那份清淡在岁月的年轮中荡涤。后来因《似水年华》的上映,更爱上了

乌镇,爱上了乌镇的韵味。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有时是因为一个人,或是一个故事,而我爱上乌镇却因为它的闲时、恬淡、

水墨风情。走入乌镇,仿佛走入了几百年前,仿佛回到了世外桃源!

乌镇的美,美在简约却不简单。天空、云朵、绿树、夏花、白墙黛瓦,晒着太阳的老人、构成了一

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宛如人在画中游,画在人间走。乌镇的美,还美在素朴、天然。放眼望去,黑白

分明、错落有致、水榭长廊、临水的木楼、都在静静的诉说着几百年来的曾经和沧桑。水墨的晕染、小

桥流水的点缀、长长的青石小巷、偶尔走来的穿着蓝色印花旗袍的姑娘、让你一眼就会爱上那青花瓷般

的忧伤,想起丁香姑娘。而这些更给乌镇平添了几分烟火红尘的味道。品来,如一个淡雅的女子,静静

守着岁月,淡淡的韵味让人看到便爱上了那份淳朴和天然。

夜幕降临,乌镇的东栅沉积在一片宁静里。乌镇的西栅已经是灯火阑珊。酒吧、咖啡厅,人来人往,

歌舞厅内已经是人声鼎沸,张扬着这个小镇浓浓的现代气息。走过这些喧闹的场所,来到桥上,只见一

座座木楼内灯火通明,河面上映衬着灯火琉璃。河中上偶尔有一两条乌篷船穿行而过,载着欣赏夜景的

游人。指点风景处,已是笑意盈满。那份满足、那份惬意已经写在了脸上,悦在心中!站在桥上放眼望

去,宛如回到了当年的秦淮河上,仿佛看到了秦淮八艳在展示着自己才情之时,又流淌着辛酸的泪

水……

记载着一代文人的精髓;林家铺子里各色印花旗袍的雅致、大染房里那印染花布的田园风情、木楼上临

街一隅的守望、乌篷船上的一路风光、霓虹灯下的咖啡馆和酒吧、不夜城的歌声、小桥流水的叮咚、老

楼几百年心酸的历史、橘子红了无奈的悲情、都在这个小镇静静地诉说着曾经,《似水年华》的上映,

更让人们怀念那份久远的真情……

有人说,乌镇是个适合恋爱的地方。如果你爱一个人,请带他去乌镇寻梦,那儿的水、草、老屋都

有灵性,她可以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让你与纷扰的红尘里找到一份纯真,从而放下执念,于一碗粥、

一米阳光、一个笑容里感受幸福的味道!

我带着清澈的梦行至乌镇,又带着未醒的梦离开。我与乌镇的相遇在华丽与虚幻中开始,也在华丽

与虚幻中结束。乌镇是一块浸染了春花秋月的老玉,供来往的人用心灵去珍惜和解读。是啊,乌镇在岁

月的长河里书写着历史,乌镇以她的魅力、素淡、含蓄迎接着未来。印象乌镇,美在天然,美在韵味,

美在闲适却风情!

我坐在渡船上,看艄公的船橹撑入平静的河面,划过一道波澜。

风不大,轻轻撩过我耳边的垂发。船泛在河面上,很静,没有想象中很大的水声。景色向后,船人

向前,垂柳的长枝很静的垂在河面,投下她绿色的影子,窈窕身姿。几条渡船停泊在码头边,乌色的顶

与乌色的瓦对映。渡船不像乌蓬船那样,行驶起来左右晃荡,很稳,让我的心渐渐静下来。

我喜欢在船中看那些傍水而建的老屋。在河面上看江南的细腻多姿,像是个女子,灵动秀气,乌镇

真正的美,是那种经年而累的韵味。粉墙上爬满葱翠的腾蔓,又突然从中拓开一扇木窗。粉墙斑驳,哪

位伊人在屋内享这黄昏美景呢?

走在青石路上,看长廊蜿蜒。长廊是自然的作品,那紫藤萝缠绕在上,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屋檐”。

远望过去,余晖洒在叶上,折射出点点光晕,不经意晃了我的眸。我看不到尽头,又恍惚看到就在那绿

色与光辉的交接处。那个交接处仍隐隐散着光圈,像是一片雾霭。最后才发现,其实不过区区几十步,

但那种如仙境般的幻觉又挥之不去。

登上石桥,看湖面波光粼粼。累了,倚靠在石桥上,看渡船在石桥下穿过,看华灯初上,暮色四合。

水乡的桥是水乡的眼,从桥眼望过去,那幅图就叫江南。

河是水乡的街,百步一桥,四周依河筑屋,临河水阁,飞檐临波,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诗书是水乡的风骨,多少风流才子在此驻足流连,酬唱诗文。

坐在乌篷船里,飘渺行舟如叶般游曳在水乡,心就这样柔软了。

江南的灰瓦白墙总带有些许忧郁的气质。江南水乡的宅院的情致大多不在门脸而在内里,内廷深院,

画影斑驳。

雨天,坐在临水轩窗里,雨做的门帘,雨线落在水里,远处就是依稀的桥影,雾雨烟岚,景画难分。

如卞之琳《断章》那般,烟雾深锁渺弥间。

放一盏河灯,莲台灼灼,烛光摇曳,仿若化入电影《青蛇》里,白素贞化身成人第一眼看到许仙在

水阁书屋里教书,漫天飞花,诗意画然,从此深情一世……

夜色沉沉,一弯新月,挂起一片愁思,挂一弯淡淡的思念,想起那一年在此的大学毕业游,多添了

许多离愁别绪。月光洒在水乡的窗户上,照下一地的思念,披上浅浅的月色,轻叩青石小路,坐在楼台

水榭闲来看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样的夜又是一个江南庭院的梦。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事,多少吴越往事入梦来。这里是戏文最通俗的民间,昭明太子从师读书,

小白菜沉冤得雪,矛盾和他夫人比邻而居的青梅竹马的情谊在这里一代一代传唱着。

学府路二手房-全球唯一垄断性的股票名单

描写乌镇的散文

更多推荐

枕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