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榻米床垫一般多厚-品牌水龙头十大名牌

展厅设计手绘图
2023年4月10日发(作者:开关插座接线图)

徽州乡土建筑研究

龚恺;集永辉;裴逸飞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8页(P22-29)

【作者】龚恺;集永辉;裴逸飞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GKStudio;东南大学建筑学院GKStudio;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GKStudio

【正文语种】中文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徽州乡土建筑的关注始于1992年,依托东南大

学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课程,二十多年来,我们不间断地对徽州文化圈中的城

镇做着乡土调查,完成了15个古村落和民居实地测绘,并借助于成规模的测绘和

调研成果,完成了多项实际工程(包括控规、保护规划、单体设计等)和研究项目。

徽州文化圈内的乡土建筑特征明确,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它

进行了研究,但限于调研的规模,对村落整体认识的成果不多,我们所做的大规模

的实测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回首多年来所做的事情,每个阶段都有些侧重点,

有些是主观求变,有些则是客观条件所致。

继承学院的传统,最初的测绘是从传统民居的单体入手的,慢慢地重心移到了村落

组织结构上,大约在十年前,又开始了以一个村落为中心展开对其周围村落群的工

作。调研也从注重建筑的物质形态逐步转向物质形态和人的活动并重的方向,每个

村落加入了社会调查以及“考现”的内容。村落群是研究村落和村落的关系,传统

的有血缘姓氏关系、婚姻关系,现代的有行政关系等,它们相互刺激生长,影响到

村民对村落边界的认识。

现代化的进程带来全球化趋同的态势,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使建筑师对其更

为钟情。传统性与现代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能彼此脱离,

也不可能独立存在。研究徽州是试图对乡土文化下的聚落与建筑作出现代的诠释,

以及现代建筑如何回归到传统的乡土语境之中。这种城乡之间的思考,也将长期影

响着我们的设计工作方式。

Record记录——十五个村落测绘

村落特征|工作目标

徽州形成一个文化圈已有千余年历史。自唐代开始的“一府六县”(时称歙州,下

辖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和婺源六县)建制,一直延续到1930年代。

徽州村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建筑和聚落作为其物化

的载体,反映出显形和隐性的特质。通过实测能够掌握其显形的外貌,隐性的部分

就需要研究和发掘才能展现出来,所测村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就是测绘加上调研后

得出的。

“风水之说,徽人犹重”。对每个被测绘的村落,我们首先会找到宗谱和家谱,依

据历史上的记载来踏勘村落边界,由此确定工作范围。村外的一处小山,有可能就

是当初选址时的风水参照;沿村而过的小溪,说不定到十里外还是该村的“水口”。

徽州村落在逼仄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区位,以“藏风

聚气”“负阴抱阳”的法则,构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所调查的徽州村落大都聚族而居(因码头而成的渔梁为杂姓组成),血缘关系是将

村民联系在一起的强韧纽带。由此建造的公共建筑(如祠堂、牌坊等)大多精美,

是每次测绘的重点,但细细分析,还有一些和村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

如井台、码头、茶亭、十字路口等,也是村里重要的组成部分,都会纳入实测的范

围之中。

民居是村落中占多数的建筑,选择作为测绘对象不仅仅是依据它建造年代的早晚,

更重要的是空间特色。徽州民居以“四水归堂”天井为单元,次第展开一个个生活

空间。在建造中,它会根据地形、屋主要求等发展出多种变体,另外,生活在其中

的人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也会成为我们的工作依据。

许村周边环境图(计算机模型)

棠樾“鲍文渊妻节孝坊”立面图

棠樾“慈孝里坊”立面图

棠樾“鲍象贤尚书坊”立面图

徽州研究工作图

虹关村南侧沿河立面手绘图

对传统聚落与建筑的研究,不仅是保护传统聚落的肌理和建筑特色,更应该为当代

的建筑设计提供乡土建筑的原型与建筑语汇,保持乡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与完整性。

乡土建筑中“含有意义的部分”,就成为记录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黟县西递民居组团轴测图

婺源篁岭怡心楼实测模型

传统建筑测绘|内容记录

我国传统建筑的测绘始于1930年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古

建筑测绘”是学习中国建筑史后的实习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和田野实测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测绘是一次脑力与体力(认知与动手)并重的教学,

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在徽州测绘之前,学院历史上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测绘——1960年代的苏州古

典园林和1980年代的山东曲阜孔庙建筑。苏州园林小巧精致,测绘中涉及古典的

亭台楼阁,类型丰富、景观多样;而曲阜孔庙主要是官式建筑,规模宏大、法式规

范。我们测绘的徽州村落和民居,则和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民居虽然类似程度较高,

但其丰富的组合和可变性,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这也是徽州测绘逐渐从

单体转向村落的一种必然。

二十多年来,工具和表现方式经历了从手工到数字的改变,古建筑测绘的方式也有

着相应的变化。测绘时通常遵循着“绘-测-绘”三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的“绘”

是指学生在现场针对所测绘的对象绘制平立剖草图,这个阶段不能靠照相机替代,

而需要细致的观察。第二个阶段的“测”是依据所绘制的草图,进行数据丈量,过

去是皮尺,现在则用测距仪等工具,提高测绘的效率和精度。第三阶段的“绘”是

指绘制定稿图和正图,目前更多的采用计算机成图,我们在以前二维成图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三维建模的工作,同时为了能研究房屋的构造和建造,还要求学生制作实

物模型。

对物质层面的关注还远远不能解决对乡土建筑的认识,逐步增加对所作测绘村落及

房屋的调查,就是为了解决测绘图背后的内容。

婺源理坑村落模型图

婺源西冲俞氏宗祠剖面图

Dialogue对话——三座博物馆设计

人们所处的环境每天都会有新鲜事物的加入,新旧建筑之间在互动合并过程中采用

策略不同而产生迥然相异的结果。在我们看来,这种互动合并的策略可以包含以下

三种情况:新事物以协调保护的姿态融合进旧场景直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难分彼

此;新事物以概括提炼的手法将旧事物符号化引入自身,而以新旧材料、工艺混合

等作为对过去和现代的回应,这个新旧共生体介入旧场景并产生明显的影响;新事

物以肌理或叙事的方式进入全新的环境中,以抽象隐含的形象获得人们的联想和认

同。从地理位置角度来讲,融合多发生在老区,介入常见于新老交界地带,而隐含

则主要出现在新区。这种设计策略运用在文化建筑上比较明显,下以GKStudio工

作室近年完成的三个徽州地区的博物馆方案来阐释这一规律。

歙县博物馆鸟瞰

歙县博物馆总平面图

黟县博物馆分析图

三巷十八院|歙县博物馆

歙县历史悠久,曾长期作为徽州文化的中心。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开始建设新区,

老城中的政府部门逐步外迁,这样一方面纾解了原来县城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

城中留下了一些空白的“斑块”需要梳理重组。

博物馆选址于原县委大院。根据历史地图,在形成县委大院前,这里原有一眼井巷、

品泉里和八眼井巷三条巷道横穿而过,环绕基地尚有三眼井、八眼井(应公井)、

砖牌坊和乌岩清泉等保护单位,目前在西街、打箍井巷和当铺巷交口处有农贸市场,

是当地一处典型的市井生活场所。

在构思博物馆时,为了与周围的传统民居相协调,曾分别以天井、巷道和马头墙为

主题做过三个方案。针对博物馆大空间的陈列展厅,方案将其化整为零,用多个和

民居体量一致的“四水归堂”院落组成。天井纳入建筑整体,以传统徽派建筑平面

为原型进行变形,使连廊、天井、展厅成为整体。最终方案形成了以巷弄划分场地,

区分不同功能;以天井串联流线,组织主要建筑空间;以“空间马头墙”为形象要

素的“三巷十八院”方案。同时关注博物馆外围环境的设计,将其入口前打开,围

合成“四方街”式的社区广场。我们希望未来的歙县博物馆能完全融入这座历史

文化名城。

黟县博物馆人视图(城墙方案)

黟县博物馆鸟瞰图(院落方案)

黟县博物馆连廊透视

黟县博物馆入口透视

城·墙|黟县博物馆

黟县博物馆是在旧城改造中提议的项目,基地位于老县城北街的出口,隔漳河与新

区对望,在这个新旧交接地带,新博物馆肩负着新老建筑如何对话的功能。

这处场地宽有近百米,但南北进深最窄处仅有十余米,形成了一块不规则的带状地

块。根据特殊的地形我们提出了两个方案。其一称之为“城墙记忆”,因为基地位

于原城墙处,黟县古城墙经过历史的变迁已经是荡然无存,但作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在许多老黟县人心中仍有印象。方案以城墙为元素,设计了一座现代的“墙”式建

筑,同时希望在旧城改造中能收集一些旧时城砖镶嵌其中,将人流引上屋顶的城台,

成为空中活动场所。

其二称之为“街上的展馆”,采用提炼徽州公共建筑(而非民居)的符号,如西递

的走马楼、茶亭等,来使博物馆建筑更具公共性,而有别于普通民宅。博物馆的展

厅抬高至二层后,也会在底部形成一条有生活气息的街道,它能连通原有巷弄,使

这块狭长的基地南北不再分割。在这里,可以将当地的“横沟弦”溪水引入,可以

将日常生活引入,可以将北街商业引入,可以将文化引入……在博物馆不开放的时

候,保持依然是一处热闹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

一上一下开放的两个方案,核心就是想让新建筑不再是老城里的一座“孤岛”,人

们可以生活、休闲其中。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形式有机结合、重新演绎,形成传统与

现代的交锋。

黟县博物馆鸟瞰图(综合方案)

村落游走|婺源博物馆

婺源博物馆一期是GKStudio工作室于2005-2007年设计建成的,随着时间的推

移,原来的场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地决定扩建博物馆二期项目。

博物馆位于老县城的北部新区,新建筑更多地展示出时代特色的同时,如何彰显地

域个性和文化传承则是主要挑战。在一期设计时,我们曾从场所内外空间、建筑空

间尺度、建构材料方式等三方面去思考当代博物馆设计与传统建筑语汇的矛盾,从

博物馆选址的场所意义、聚落空间的现代诠释——总平面布局与室外展陈空间、

聚落单元的现代诠释——展示陈列馆与办公库藏区设计及传统建筑语汇的现代演

绎——建筑表皮和材质这四点在博物馆设计上去回应。

博物馆二期的建设是紧贴一期的建筑向一侧发展,在设计中,我们仍采用问题引导

型的方式,如如何与城市界面协调,如何处理与博物馆一期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

地势高差等等。在新区建设,又希望是一个乡土语境下的设计,它促使我们作更多

的思考和形成设计上的动力。

在研究设计策略时,我们提出以网格状结构组织平面交通,线型空间与点空间结合,

辅以自由村落形态的空间策略;在功能上与一期整体考虑,提取出展览空间形成单

一的空间体块,与一期展览区直接相连,解决整体流线过长的问题,使展览空间更

加纯粹、丰富的功能策略;并将一期展览区具有单一性、导向性的空间作为整体的

序曲部分,二期展区作为高潮部分,突出对比、丰富体验,呈现出网状自由空间的

流线策略,从而使整体参观体验实现展品与建筑相互辉映的效果。

天井是传统徽州民居的基本空间构成单元,在一期中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主要采用这

种组合,二期时我们设想另用一些垂直天井的空间组织手法再现徽州乡土聚落的肌

理,使体量渐趋庞大的博物馆仍能得到认同。

婺源博物馆分析图

婺源博物馆总平面图

婺源博物馆(二期)二层平面图

婺源博物馆(二期)互动展区

婺源博物馆(二期)一层平面图

婺源博物馆(二期)屋顶平面图

婺源博物馆沿街透视图

Narration叙述——从民居到村落群

徽州传统村落都与周边村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村落到村落群的研究视角转变

研究团队成员申请获得与徽州研究相关的基金

虹关村落群建筑测绘与调研2012年

东南大学GKStudio和东京工业大学SAIOLab徽州调研

GKStudio徽州研究历程1992-2018

研究核心转变|民居-村落-村落群

1992~1996|研究介入阶段

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从村落层面上对传统民居和村落进行研究。东南大学

GKStudio也是在这个时期介入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对于有不同特色的村落,都

会制定不同的研究侧重面和切入点,例如:1992棠樾——单体、1993瞻淇——

村落、1994南屏+呈坎——建筑与区域、1996许村——村落变迁。

1997~2000|维度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建筑现象学、空间句法、聚落形态等又逐渐成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的新

视角,国内开始注重对于传统村落的整体研究。学校之间的联协研究使得对于徽州

传统村落的研究越来越完善。1998年,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

调研豸峰;1999年,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大学联合调研晓起。对于徽

州传统村落测绘研究的操作加入了社会学的内容:1997渔梁——雕刻技艺、

2000西递和黄村——建筑组团。

2001~2006|设计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是GKStudio研究团队的研究转型期,从单一的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转向了

徽州乡土建筑设计:黟县县城保护规划、黟县城东城西新区控规、婺源高砂度假村、

黄山徽州文化博物馆和婺源豸峰村规划。

2007~2016|视角转变阶段

这一阶段是GKStudio研究团队的研究成熟及发展时期,基于村落群视角的村落研

究不断推广。团队领导者龚恺教授于2012年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

向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徽州传统村落集群研究》(NO.51278111),团队成员

裴逸飞于2016年申请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16_0235)。此阶段的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均以村落群基金为核心,从

2007理坑,到2012虹关、2015西冲和2016篁岭,对村落集群的研究不断深入。

2017~2018|交互反思阶段

虹关村落群迁徙集群构成示意图

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东南大学GKStudio的

龚恺教授和东京工业大学SAIOLab的斎尾直子教授已在去年和今年进行了互访,

拟计划于今年8月底带领双方工作室成员前往婺源游山村进行中日村落联协调查,

会将中方基于村落物理性质的实地测绘与日方基于村落非物理性质的调研记录作对

比研究,通过不同类型的成果,再现一个实际存在的徽州传统村落。

村落群|特殊的研究视角

聚族而居的传统徽州村落,往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尤其当将其放在历史的长

河里观察,从村民的生活圈出发,它和周围的一些传统聚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村落集群是徽州地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1999年的晓起村落测绘初始,

GKStudio相隔几年便会选择一个具有特质的徽州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我

们发现在物质性存在与非物质性影响的双重作用下,这些村落往往会在某个时间

段、某个特殊的地域范围内集聚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步,徽州传

统村落经过形成、扩散、裂变,在不断的集聚组合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村落集群。

村落集群,是指数个间隔距离不远的自然村,基于血缘宗族、依附从属或其他原因,

而建成的一个有序的村落集群。村落集群,从区域角度来看,为相对独立的村落;

而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其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村落集群体。村落集群是单一村落的

上位层级,村落与村落集群之间的关系为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即:村落的外延较小,

为种概念,是村落集群的下位层级;村落集群的外延较大,为属概念,是村落的上

位层级。

对比联协|中日传统村落联合研究

原GKStudio成员裴逸飞于2016年6月被录取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

项目/所在单位或个人合作渠道出国留学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

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环境·社会理工学院建筑学

系的斎尾直子研究室交换(资助编号:2),其导师斎尾直子

(NaokoSAIO)教授是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在村落集群、农村计划、村落保全及

社区营造研究领域的专家,他在留学交换期间,积极与斎尾教授就聚落集群研究、

传统村落保全和农村社区营造等研究方向进行交流与探讨,并拟定了在日访学期间

的课题《基于地场产业活用及可持续居住营造的中日传统村落保全系统分析》,并

以日本山形县最上郡金山町金山地域和中国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岭脚地域作为研究

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江西婺源篁岭村落测绘宗氏祠堂轴测分解图

虹关村落群中主要村落的边界图示(察关、虹关、岭脚)

理坑村落群迁徙及集群构成示意图

中日传统村落核心区图底关系及整体形态的对比图解(上-日本金山町,下-中国岭

脚村)文字:龚恺(记录)/集永辉(对话)/裴逸飞(叙述);图片来源:作者自

拍自绘;专栏排版:徐鹏;专栏logo设计:傅瑞盈

更多推荐

展厅设计手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