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发(作者:附近房屋装修公司)

爱拼才会赢

:

王瑞红

拾荒客

8

文/图

杨军想了想

,

鼓足勇气说要

100

想不到

,

那人竟连价也没还,爽快地掏出钱来将桌子

搬走了。杨军在高兴之余有点奇怪,这张桌

子要是卖给收购旧家具的人,最多值

20

钱,为什么这个农民大哥肯花

100

买这张旧

书桌呢?

退房时,杨军将自己的疑惑讲给房东

听,房东说:“这不奇怪,在乡下,做那样一张

书桌,材料、人工加起来要远远超过

100

元。

而在城市,这样的旧物几乎是废物

。”

房东的话使杨军的心里豁然开朗

,

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

,

何不抓住它大干

一番呢

?

说不定能闯出一条路来

杨军经过多方考察

,

发现经营旧货商品

在当时的广州城乡

,

几乎还是个空白点

更加坚定了他从事旧货经营的决心

2001

5

月,他找到了曾与他一起拾荒的老张及

老张手下的一帮弟兄,邀请他们跟自己一起

干。而老张他们因为废品收购站老板苛刻正

要投奔别处,所以杨军没费多大劲就说服了

他们。他们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入

股,共凑了

8500

元钱作为启动资金。为了省

钱,杨军在郊区以每月

200

元租了一处带院

落的民房

,

作为他们的办公地点

,

还向当地

一家砖厂借了一些砖

,

自己动手砌起了库

,

又从废品收购站买来几件旧桌椅

8

年前

,

在一家工厂担任中层干部的杨军

,

遭遇下岗和离

婚的双重打击后,从山东南下广州打工。凭着睿智的头脑和能

吃苦、敢拼搏的精神,他从“拾荒客”做起,事业有成后回到家

乡二次创业。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逾千万元。回顾

自己所走过的路,杨军说,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追求

的勇气和吃苦的精神。

国企干部踏上艰辛打工路

,

一张旧书桌使他发现

新商机

1994

,

杨军大专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临沂市一家国有

企业工作

,

两年后

,

他成为厂里的中层干部

1999

8

,

于厂里效益连年下滑

,

杨军与同在一个厂子工作的妻子双双

下岗。顷刻之间,严峻的生存危机摆在了他们夫妻的面前,使

得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四处求职。

然而,一次次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

1999

年底,曾

经相爱的妻子因为不愿跟着他过穷困潦倒的日子,带着

3

的女儿离开了他。与妻子离婚后,心灰意冷的杨军决定去广州

打工。

2000

4

月,杨军登上南下的列车。到达广州后,他顾不

得饥饿和疲劳

,

找到一家旅馆安顿下来后

,

就开始一家工厂一

家工厂地求职

可那时正值生产淡季

,

很多工厂都不招工

,

军奔波了数天

,

还是没找到活干

到最后

,

他身上只剩下几块

,

连旅馆也住不起了

杨军提着自己简单的行李

,

垂头丧气地在大街上游荡

天后

,

他认识了与他同样落魄的来自河南的老张

拾荒客

了生存

,

杨军无可奈何地跟着老张加入了的队伍

,

拾荒客

处捡拾废品。

一年后,杨军因受不了废品收购站老板的盘剥,一气之

下,在一位卖报的老乡帮助下,卖起报纸。

命运的转机往往出现在一念之间。

2001

3

月,穷困潦

倒的杨军为了节省开销,决定将出租屋退掉,去住打工仔常住

10

元店。当他整理完所有的东西后,对着一张旧书桌发愁,

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它好。那张书桌是他在旧货市场花

50

元买

的,虽然旧点,但它是上好的红松木做的,好好的丢掉怪可惜,

但他又不能带着它

最后

,

杨军将它搬到了大街上

,

想把它卖

不一会儿

,

来了一个农民模样的人

,

问这张桌子卖多少钱

经过一番筹备

,

由杨军任经理的

顺发废旧家具回收交易

公司

正式投入运营

尽管这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司

,

但它

带给杨军的却是对创业的憧憬和希望

既当经理又当收购员搬运工,“破烂王”在艰难中

起家

公司开业之初,包括杨军在内有

18

名员工。杨军制定了

周密的收购与销售计划

,

对每个员工都做了明确的分工

:

他带

7

个人负责收购城里的旧家具

,

老张带着

9

个人负责到乡

下销售旧家具

7/2007

·

0

11

由于启动资金不足,他们收购的旧家具数量有限,运到乡

下销售获利自然就微薄。干了

3

个月,有

7

个人见干这行还不

如捡破烂收入高,就撤资不干了,这对处在创业初期的公司来

说真是雪上加霜。杨军四处借钱,因为没有担保人,自己又没

有产业可以抵押,无法从银行贷款,他只好找熟人借。可人家

看到他穷困潦倒的样子,都不敢借给他,最后他打电话托父母

将家乡自己那套住房卖了

8

万元,又向一位老乡借了

1

万元,

公司才得以维持下来

有了一定的资金

,

杨军和老张他们决心甩开膀子干

他们

走街串巷收购居民淘汰掉的有六七成新的旧家具

,

拉到乡下

集市上出售

,

大受农民欢迎

有的农民还不惜跑很远的路

,

他们设在乡下的店里来

淘宝

”。

在农民眼里

,

杨军他们从城里

收购来的二手家具时髦美观

,

价格又低廉

可实际上

,

出售这

些旧家具

,

除了成本与运费

,

杨军他们还能赚

50%

的利润

为了使公司尽快发展壮大,杨军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虽

说他是公司的经理,实际上是一个全能的业务员———既管收

购又当搬运工,还兼管销售。为了节省费用,他吃住在办公室,

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用旧纸板铺在地上睡。

3

个月后,在杨军和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废旧家

具回收业务终于走上了正轨,可乡下的销售却出了问题。于

是,杨军将老张调来城里负责收购,自己带着员工去乡下跑销

售。为了省钱,他在外从不买矿泉水,渴了就上老乡家讨口水

,

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

,

晚上常常在车站的长椅上过

一次

,

杨军认识了一位来广州进货的做旧货生意的湖北

客商林先生

为了与林先生做成一笔生意

,

杨军在林先生入住

的酒店外等了整整

4

,

才得以和林先生见上面

而林先生却

告诉杨军

,

他们一般不用小公司的货

,

只用信誉好的大公司的

,

并劝杨军别白费功夫

然而

,

这之后杨军还是一次次求见

,

林先生最终被杨军的执著感动,与杨军签下了

7

万元的供货

合同。

在杨军带着员工跑烂了十几双鞋子后,公司的销售网络

逐渐扩大到广州郊区十几个乡镇,销售额不断攀升。当杨军拿

到第一笔数目可观的利润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正是这创业初期小小的业绩,使杨军变得自信了,同时也

使他发现了自己经商的潜力。他开始阅读各种营销和管理类

书籍

,

为自己实现下一步的创业目标做准备

遭受火灾损失面临破产时,他带领员工艰苦打拼

渡过难关

一年后,杨军见公司的生意越做越顺,就萌生了扩大规模

的想法。因为他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很顺利地从银行贷

来了一笔款子。

2002

5

月,他兼并了

4

家废品收购站,并将

旧家具生意做到了外省及广州周边十几个县市。在零售的同

时,他还做旧家具批发业务。

正当杨军打算施展拳脚大干一场时,

2003

年春季的一

,

一场火灾使公司几十间存放旧家具的库房顷刻之间化为

灰烬

,

直接经济损失达

50

多万元

这对杨军来说无疑是致命

的打击

那几天

,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吃不喝

,

一个劲地

抽闷烟

这次火灾使杨军的公司流动资金严重短缺

,

公司的业务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筹钱使公司起死回生

,

杨军亲自带领

·

07/2007

业务员去催要几家大客户所欠的货款。一个外号叫“老赖”的

客户,横下心来要赖掉

8

万多元货款。杨军去了他家

3

次,每

次去都带上礼品,并压根不提催要欠款的事。到了第四次,对

方看到杨军又一次提着礼品上门,深受震动,吩咐家人摆酒宴

款待杨军。在酒桌上,他夸杨军为人仗义,将一张

8

万元的支

票交到了杨军手中,并向杨军道歉道:“欠了你这么长时间的

货款,真是对不住!”此后,那位“老赖”和杨军结成生死之交,

成了生意上最信得过的合作伙伴

杨军带领员工下乡销售旧家具时

,

发现一些农户将家里

的古旧家具闲置在院子里任凭风吹雨淋

,

有的农户甚至将古

旧家具做猪圈的栅栏

于是

,

杨军就动起了收购这些古旧家具

的脑筋

他让员工将农民淘汰的古旧家具收购上来

,

从中挑出

一些有价值的到文物市场上出售

,

有时一件家具就能赚上一

大笔钱

杨军还花钱请文物鉴定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

,

以免员

工在收购古旧家具时因为技术上的原因,给公司造成不必要

的损失。

就这样,在杨军和员工们的艰苦打拼下,公司终于渡过难

关。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扩大,公司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004

年初,杨军的顺发废旧家具回收交易公司月营业额,

由创业初期的

300

元增至

15

万元,年销售额达到

180

多万

元,固定资产已达

500

万元。公司的员工由刚开始的

18

人,

发展到

100

多人。面对成功,杨军并不满足。

2004

年年底,他

靠外地朋友们的帮助

,

将旧家具生意做到了大西北

,

在陕西开

10

多家二手家具店

2005

,

杨军又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这年

2

,

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考察了家乡临沂市的批发市场

,

发现这

个拥有

47

家专业批发市场的商业城市

,

竟然没有一个成规模

的旧货市场

他想

,

如果在这个繁荣的商城里拥有一席之地

,

那他的旧货事业将会越做越大

2005

8

月,杨军将广州的公司交给信得过的人管理,

抽出大部分资金,回临沂市招聘了一批大龄下岗工人,注册成

立了一家集经营房地产、食品机械、旧货为一体的工贸集团公

司,并投标购买了一家破产后被拍买的企业,利用该企业的场

地,建成了一处大型的旧家具、旧家电、旧车批发市场,于

2006

年初开始运营。与其他批发市场不同的是,他的旧货市

场的员工清一色是下岗工人。当别人问起他时,他说:“做旧货

生意是个辛苦活儿,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干不了。我是下岗

,

最了解下岗人

,

他们最能吃苦

,

最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岗

,

我相信他们会成为我的得力助手

再说

,

如今我事业有成

,

但我没有忘本

,

我要给下岗工人一个谋生的机会

,

我不会

亏待他们的

。”

2006

,

杨军在临沂的公司如他所预期的那样

,

经营状

况良好

艰苦的打拼换来了事业的辉煌

短短

6

年时间

,

杨军的旧

货公司由当初启动资金不到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固定资产

逾千万的大型集团公司。谈到自己成功的经历,杨军自豪地

说:“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追求的勇气和吃苦的精神。

如果我当初没有下岗,就不会在无奈中出来闯世界,就不会尝

试自己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了。所以,有的时候,磨难

也是一种财富。我感谢生活给我的那一段磨难!”

题头照片:在公司自己办公室的杨军。

(短信评刊编号:070706)

12


更多推荐

公司,旧家具,广州,旧货,员工,收购,销售,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