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
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
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
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
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
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
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百科名片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后的译文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获
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
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目录
出处
原文
译文
附注
读解
出处
《礼记·大学》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
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
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
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
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
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
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附注
平天下里面的平字并不是平定的意思,在《礼记·乐记》中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
秩序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平定,而是平均或者均平的意思。
[1]
读解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
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未。四、用
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
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
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
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
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
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
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
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
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
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
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
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
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
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
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
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 "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
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
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
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
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
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
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
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
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
[2]
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更多推荐
才能,问题,强调,思想,大学,修养,儒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