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

[对联平仄查询]对联平仄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对联平仄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

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

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按字调平仄分。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

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

到别扭。比如“家园似锦添春色(“色”是仄声),福运齐天赖党恩(“恩”是平

声)”。

2.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

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

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

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

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

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

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5.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

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

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是对联最早出现

的形式。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做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

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

年至公元960年)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

第 1 页 共 4 页

春”。明洪武元年春节前夕(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朱元璋命令全金陵

城的公卿士庶,家家于除夕之日贴春联,并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春联。朱元

璋还亲笔题联,赐给官民。 经此,春节时贴春联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

今。在老北京,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家大门前以及屋门前贴上春联

对子。那时候,在热闹的大街上,少不了许多卖春联的对子摊儿。 春联的词大

都是一些吉祥话,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除春联外,还有斗方和影壁

单贴、门心和抱柱。街门外头对过和屋门对过,都贴“出门见喜”,屋里贴

“抬头见喜”,影壁单贴“迎祥”、“鸿禧”等等。现在,对联除了在民间习

俗中以春联形式继续存在外,已经不太时兴了

对联不分左右,但分上下联。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

分为: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

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

路,花繁民主枝。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

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

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

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

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

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

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

春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

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

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

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

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

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

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

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腹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

第 2 页 共 4 页

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

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

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

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

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

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

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

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

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

必须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

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

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

平)。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

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

联也可如此。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

平-仄平)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

仄。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

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

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

之心。 传统楹联写法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是要注意楹联的

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

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

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

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四是要和“横

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楹联

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

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正统的楹

第 3 页 共 4 页

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格局

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 对

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

纳。现摘录如下: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

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

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

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

总结一年工作对联贴对联作文200字军队励志对联2022年政府对联合集南

北请你说说这副对联的寓意临潼的对联关于感冒吃药发对联个性对联关于信义

的对联关于赞美老虎的对联2022新春舞蹈对联2022年猴年祝福对联

对联平仄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由小学生作文网(某)收集整理,转

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某/fanwen/jieshao/.html

第 4 页 共 4 页


更多推荐

对联,楹联,平仄,上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