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奶瓶好还是塑料奶瓶好-688108股票
2023年9月21日发(作者:包栋)
参观中南海
—所见、所闻、所想
卢宗长
北京故宫西侧的中南海,是昔日的皇家行宫和宴游御园,是寻常百
性望尘莫及之地。民国时曾设立过总统府和大元帅府。新中国成立后,这
里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曾在此居住、办公。参观中南海
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南海部分景区对外开放,1987
年夏天,我到北京参加全国高中物理研讨会,大会负责人搞到了参观中南
海的门票并按排了一天的参观时间,使我有幸走进中南海。
参观那天,我们乘大巴到停车场,从南长街81号的中南海东门排队
进入。进门的第一道景观是流水音,一泓池水,有一玲珑四角攒尖方亭座
落其中,系清康熙年间所建。当年这里曾有飞泉瀑布下注池中,风棂水槛,
溅玉飞琼,曲流水响,不绝于耳,乾隆又在亭上亲题匾额“流水音”,亭子
由是得名。
从流水音西行,一路花草纷呈,树木葱郁,放眼望去,山水桥榭,亭
台楼阁,如诗如画,透射出皇家昔日的气魄和威严。过了蜈蚣桥,就是清
代勤政殿故址。向西再过结秀亭,即到丰泽园。丰泽园坐北向南,门前有
一片阔地,院里有挺拔的雪松和高大庇荫的梧桐。走进门厅穿过甬道就是
颐年堂,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常在这里讨论国家大事。颐年堂前廊的
东头,有南北两座四合院,其中北院就是我们要参观的毛泽东故居—菊香
书屋。
1
“菊香书屋”意为藏书的地方,缘于康熙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
靠清净香”而得此名。毛泽东生平喜爱菊花,耳熟能详的诗句“战地黄花
分外香”,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其中亦暗含菊香之意。然而,院子里没
见一株菊花,也闻不到菊花的馨香。原来,毛泽东刚从香山双清别墅搬到
菊香书屋时,发现这里摆放着许多名贵的花,为了防止人们上行下效,养
成虚荣的风气,让工作人员撤花栽树。
我随参观的人们走进菊香书屋,只见屋内高橱林立,浩如烟海的各类
名著,整整齐齐码放其中。有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线装古籍,有中外哲
学、文学、艺术、科技等著作。在卧室和会客室,床上、书桌上、茶几上、
饭桌上书籍随处可见,可谓汗牛充栋,墨香溢天,令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博览群书,视书如命的故事早有耳闻,在这里得到诠释和感受。
他读的最多的就是《史记》等二十四史共485册,这套线装书,由于经常
翻看,许多册的封面上和一些地方都磨破了。他最爱读的另一部史书是《资
治通鉴》,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的书,据说他读了17遍。毛泽东总
是把它的放在床头,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
少次阅读的印迹。他说过:“《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
史读的”。是啊,历史是一面镜子,熟读历史,可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
中汲取经验教训,少犯前人的错误。毛泽东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也有古为今用的治国策,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同样需要这些啊。”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
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一代伟人的读书和实践生涯,正是他光辉
2
一生的大智慧、大手笔和文韬武略的思想源泉。
毛泽东读书有爱写批注的习惯,居室里从翻开的书中可见,在批读的
书上画有直线、三角、方框、问号和圈、点、勾、叉等各种符号。批注文
字密密麻麻,或在书页上下,或在边白中缝。他批注涵盖了政治、经济、
军事、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地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成败得失,评说精
辟,入木三分。对历朝历代的兴衰治乱、文治武功皆有研究和体悟。批注
古人,评说历史,以此激励后人,继往开来。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
离开书房,我随参观人群来到毛泽东生前衣物陈列室。毛泽东的简朴
生活难以想象,他的生活用品都极为普通。毛泽东的一双皮鞋从1949年
到1960年,穿了11年;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给他的一块手表,毛泽东
十分珍惜,一直地戴到临终;建国以后春秋两季一直穿的睡衣,补了几十
个补丁,已经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换新;据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讲,直
到去世,毛泽东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的遗嘱。作
为泱泱大国的领袖,生活起居简朴如平民,对奢侈浪费、贪污腐化行为嫉
恶如仇,开一代执政新风,令人敬仰,令人怀念。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游泳池居所病逝,恰好27年前同在这个9
月9日毛泽东入住中南海。自古传统以“9”为大。古人称帝王为“九五之
尊”, 称天下为“九州方圆”。是巧合还是玄机,说法不一,神秘莫测。
离开丰泽园,我随参观的人流,沿原路返回到勤政殿故址,向南望去,
3
在碧波荡漾的南海中间,有一小岛,乃昔日皇家禁地,号曰瀛台。当时《瀛
台泣血记》等书名噪一时,这里是故事的策源地,岂能错过。我们沿和陆
地相连汉白玉拱桥登上小岛,过翔鸾阁,信步来到涵元门,门里就是瀛台
的主体建筑涵元殿。大殿坐北面南,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殿北有两座配
殿,向东直通“庆云”,向西可达“景星”;殿南有两楼,“藻韵”和“绮
思”,分座两侧。从涵元殿往南走,就是“蓬莱阁”,由于存在坡度,从北
看为单层,从南望则为两层。登阁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从蓬莱阁
沿中轴线走到岛的南端便是迎薰亭,与南岸的新华门隔海相望。岛南台基
上有“瀛台”二字,系乾隆御题,意为仙家境地。沿瀛台岛一周,东西两侧
又有许多赏游的建筑和景物点缀其中:补桐书屋、长春书屋、随安室古朴
典雅,幽僻恬淡,是皇帝幼年读书的地方;镜光亭、怀抱爽亭、牣鱼亭,
玲珑大方,各有千秋;环绕周围的八音克谐,曲廊迂回,卓尔不群。岸边
怪石堆叠,花木掩映。整个岛上风光旖旎,美轮美奂,可谓浓缩的颐和园;
宫殿盘郁,富丽堂皇堪称袖珍版的紫禁城。
瀛台曾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热闹异常的游宴之所,戊戌变法失败后,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这座热闹一时水中岛屿日趋冷清,小岛也因
此名扬天下。光绪在被软禁的10年中,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
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桥板。瀛台中发生的一切,都会立即传进专横
的皇太后的耳朵。瀛台,也许是世界上档次最高的牢房了。林语堂先生曾
将光绪比作那位戴上铁面具然后关进地牢的法国王子。珍妃之死,更使他
精神崩溃,痛不欲生。贵为天子却身不由己,亲情、爱情、抱负……通通
被剥夺,情天恨海,孤苦凄凉,曾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等诗
4
句,正是他求助无门,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
1908年11月,光绪以38岁的年轻生命先于年过古稀的慈禧一天神
秘死去,这是巧合还是谋害,没有历史定论。一说他被人毒死,一说他自
然病死,扑朔迷离,证据难觅。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有关部
门对光绪的头发等,经过科学检验,证实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但凶
手是谁仍有待考证。要说是慈禧毒死了光绪,尚无证据。但由于她的长期
压制,使光绪的精神上饱受摧残,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的心早就死了。
光绪即位于大清气数将尽之时,空有抱负,无力回天,加之用人失察,受
制于人,一生悲情,令人感慨。
离开瀛台,天色已晚,静谷等景观只能走马观花,然后匆匆赶到门口
内部的商店去买纪念品。后来由于多次搬家,“中南海参观券” 和当时买
的“中南海”纪念筷都不翼而飞,只留下了一本参观留念的《中南海导游
图》。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导游图,撩起了我珍藏了25年记忆,旋即
写文以记之。
5
擦玻璃器-龙头股的标准是什么
更多推荐
瀛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