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碧桂园别墅区-股票涨跌由什么决定
2023年9月29日发(作者:费广泰)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思想-精选教育⽂档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思想
⼀、教育改⾰思想渊源
康有为的⾼祖,康辉。嘉庆九年举⼈,曾师从冯潜修讲理学。从钦州冯敏昌学诗⽂词,讲学数⼗年。祖⽗康赞修是何朴园弟⼦。道
光⼆⼗六年举⼈,钦州学正,曾主讲龙门书院。同治五年,补连州训导。康有为⼋岁随祖⽗读经,⼗⼀岁丧⽗,随祖⽗于连州官舍。
康有为幼时聪明,喜读杂书,但不刻苦。光绪⼆年(1876年)乡试失败,师从岭南⼤儒,朱次琦。开始“知晓为学门径”,学有“明闻圣贤
⼤道之诸”、经、史、掌故。
光绪四年冬,因祖⽗死,⼼智迷失,去朱九江,转⽽⼊西樵⼭“习静”,后来遭遇张⿍华,结束“习静”回乡重新开始读书⽣活。“得《西国
近事汇编》,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及西书数种览之。”
1879年冬,康有为初游⾹港,其逐渐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
加顺天乡试,归途经过上海时睹街市之繁盛“因思其所以⾄此者,必有道德学问以为之本原,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
译出各书尽读之。”此时康有为所读西书的范围较⼴,所谓“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游记,皆涉焉”,“并及乐录、韵
学、地图学”。另外,康有为阅读、收集过⼀些⽇⽂新书,或⾄少是收集过⽇⽂书⽬,除此之外还有经学类的书,⽐如《皇清经
解》等。
由此可见,康有为⾃⾝学贯中西,这就为他教育改⾰思想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1886年,康有为写成《教学通义》。他在此书中指出朝野⽆⼈才,导致国势衰弱,认为问题出在“教学”。他认为“师古”不是“泥古”,
必须切合当今的需要。“⾔教”决不只是谈论师徒相授,训诂词章,⽽是在说经过安民的政治教化。《教学通义》的主旨在于:“反古
复始”为“教学”,“创⽴法制”以便为“王
者取法”施⾏于当今之世。他着重⽐较古今“教学”差异,指出汉代以来“教学”每况愈下,⾄清朝已“国家⽆所籍以为治”⾮变法不⾏
了。
⼆、提出新的教育宗旨
康有为并不是孤⽴地谈教育改⾰问题,⽽是把教育问题与救亡图存紧密地联系在⼀起,认为教育的落后是中国贫弱受辱的重要原
因之⼀。康有为指出:中国只讲⼋股取⼠,学术荒废,“以上讲学为禁,下以道学为兴。故任道之儒既少,才智之⼠⽆多,乃⾄嗜利⽆
耻,荡成风俗,⽽国家缓急⽆以为⽤”。
此外,康有为还通过东西⽅的⽐较来说明这⼀问题。他
说:“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在穷理劝学。彼⾃七⼋岁皆⼊学,有不学者责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
中率有七⼗⼈……”所以美国“⽴国百年,⽽著书⽴说多于希腊、罗马三千年,故兵仅⼆万,⽽万国莫敢谁何,此以智强也”。
⽽反观中国,“我中国⽂物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倍,⼠⼈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焉。”所以他
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且他还认为“近者⽇本胜我,亦⾮其将相兵⼠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
⽤,实能胜我也”。因此他明确提出办教育的宗旨。即“开民智”“育⼈才”。他所说的“穷理”就是要研究西⽅资本主义国家的⾃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劝学”就是普及资本主义的教育,以便培养众多的“才智之⼠”,以振新中国,因此他实际上是把教育放在⼀个重要的
战略地位来抓,特别是康有为所说的教育不是个别的教育,⽽是⼤众化的教育。他说“天下之变岌岌哉,夫挽世变在⼈才,成⼈才在
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累合什百之群,
其成就尤速。”“⼀⼈独学,不如群⼈共学;群⼈共学,不如合什百亿兆⼈共学。学则强,群则强,累万亿兆皆智⼈,则强莫如京。”
可见,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常进步的,也是难能可
贵的。
三、提倡现代教育⽅式
1.变科举、兴学校。主张变科举,兴学校,改⾰封建主义教育,建⽴资本主义教育是康有为教育改⾰思想中的核⼼内容。康有为清
楚地知道,要实⾏维新变法的资本主义改⾰,要发展农、⼯、商业,使国家富强起来,依靠⼋股取⼠选拔出来的封建知识分⼦是
靠不住的,必须培养和选拔⼀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才。因此教育和⼈才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科举制度。康有为的教育改⾰也是
由“科举”开⼑,⼒陈其种种弊端和祸害。
康有为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不仅束缚知识分⼦的思想,扼杀民智,并且指出了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选拔的⼈才,都是空疏⽆
⽤的。他们不仅对世界地理、政治⼀⽆所知,甚⾄缺乏⾃⼰国家起码的历史知识。此外,康有为还把⼋股取⼠视为亡国的根源,
这虽不绝对正确,但由此可看出他对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所
以极⼒反对,并建议“特下明诏:永远停⽌⼋股,……⾃乡会试以及⽣童科岁⼀切考试,均改试策论。”
康有为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主义的科举制度的同时,还提出“兴学校”的主张。他认为,废⼋股⽐如治病,是“以吐下⽽去其宿疴”,“兴学
校”则如“补养以培其中⽓”。并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学,……县⽴中学,其省府能
⾃⽴专门⾼等学⼤学。”
此外,康有为还对武试和军事教育制度提出改⾰,要求“停
⽌⼸⼑步⽯之武试,及旗兵习⼸⽮者,并⼴设武备学校”“仿德国、⽇本校,亲与德、⽇兵⼠习验,然后归教兵学,且统戎旅,兵事乃可
得⽽整理也。”
2.办报纸、学会、图书馆,开博物院。在戊戌变法到来前⼣,康有为在兴办学堂的同时,⼜创办了《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
报》,组织了强学会,保国会等等。到戊戌新政时,废⼋股考试策论,并允准创⽴报馆,使向来不看重报刊的社会风⽓为之⼀变。维
新运动期间,各地竟相效尤,⼀时兴起了办报热,短短三年时间,
新增报刊数⼗家,全国报刊总数较1895年增加了三倍。由此报刊不仅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进⾏与封建作⽃争的得⼒⼯具,还是近
代传播西学,开通民智的重要媒介。
此外,康有为也把创⽴近代图书馆作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和改变旧风⽓的重要措施。⽐如《上海强学会章程》就规定“今合中
国四库图书馆购钞⼀分,⽽先搜其经世有⽤者,西⼈政教及
各种学术图书,皆旁搜购采,以⼴考镜⽽备研求,其各省书局之书,皆存局代售。”《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学堂章程》也规定“京师⼤
学堂为各省表率,……今拟设⼀⼤藏书楼,⼴集中西要籍,以恭⼠林流览⽽⼴天下风⽓。”
《上海强学会章程》要求开博物院,“凡古今中外兵农⼯商各种新器,如新式铁舰,轮车、⽔雷、⼤器及各种电学、化学、重学、
天学、地学、物学、医学诸机器,各种矿物质及动植种类,
皆为备购,博揽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物。”
3.编译西书、派遣留学⽣。康有为主张译书的组织⼯作有京师译书局统筹办理,并建议给予译书者以奖励。同时,康有为还积极
建议派⼈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考察、留学。他说“书者空⾔也,实⾏之事,⾮深久游⼊其学校,尚虑不能深明之。”也就是要把资
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学说真正学到⼿并介绍
到中国来,从⽽培养出⼀批⾼级的政治、科技专家。他尤其主张派⼈到⽇本留学。他说“⽇本变法⽴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
成,必⾃⽇本始。”
四、改⾰教育体制
康有为提出改⾰教育体制,建⽴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不仅是他教育改⾰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贡
献。
⾸先“令乡皆⽴⼩学,限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之,教以⽂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年⽽卒业,其不⼊学者,罚其⽗母。
”这就是要求国家对⼉童实施强迫的普通义务初等教育。
其次,关于中等教育,他主张“县⽴中学,⼗四岁⽽⼊,增教诸科尤深,兼各国⽂,务为应⽤之学。其初等科⼆年,⾼等科⼆年。”初等科
毕业可升⼊专门学,即“农⼯矿林机器⼯程驾驶,凡⼈间⼀事⼀艺者,皆有学。”中等专门学毕业后可升⼊⼤学。⼤学“其教凡经学、
哲学、律学、西学四科。”
这套教育理论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的,虽然在当时的中国难以实现,但却闪烁着中国⼈智慧的⽕花,有其合理的成
分和科学的内涵,在今天仍有可借鉴之处。
五、改⾰教育内容
康有为本⾝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对中国传统⽂化具有⽆限的热诚,有以觉世救民为⼰任,勇于学习西⽅,冲破封建⽂化
的樊篱,这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就是“中西兼容”主张学⽣德、智、体全⾯发展。
综上所述,康有为的教育改⾰思想是把各种零碎的主张汇集起来并加以发展,从⽽形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内容⼴
泛⽽⼜庞杂,⼏乎包括了教育的各个⽅⾯,对当时的教育界、思想界产⽣了重⼤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把教育改⾰与富国
强兵联系在⼀起,把它放在⼀个战略的地位上,⽃争直指封建主义教育,显⽰了⼀个教育改⾰家的⽓魄和远见。
诚然,康有为建⽴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他所领导的教育改⾰,都有许多不⾜之处和不彻底性。这些都是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同封
建主义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同康有为本⼈早期受过严格的系统的封建主义教育这⼀特点密切联系着
的,也就是说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三室一厅户型图-威奥股份东方财富网
更多推荐
科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