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简介(长生殿简介故事梗概1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1、论述《长生殿》的历史进步意义!我要写鉴赏,谢谢!
《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的巨大著作。叙述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委政权奸,国政日非。杨贵妃恃宠善妒,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拥有重兵之番将安禄山。称兵造反。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束手无策,仓皇幸蜀,逃至马嵬曙,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陈元礼纵兵逼哄,贵妃佛堂自缢,摇摇将坠的大唐江山到此才获得一线转机。是作者通过民间传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有着真挚爱情的故事,更根据历史把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所发生的坏的政治影响而写出的。此后便摭拾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人小说玉妃归蓬莱;元人杂剧等故事,写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怀念,以及二人原系天仙,谪居人世,终于回到天宫,永为夫妇作结。
《定情》是《长生殿》里的第二出,叙述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册封为贵妃的事。
作者简介: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肄业,终身未入仕。康熙十二年(1673)作《沉香亭》传奇,后改写为《霓裳舞》。至二十七年,又重取更订之,易名《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清圣祖孝懿温诚仁皇后佟佳氏大丧期间于寓所演出,被言者所劾,革去国悄兆歼子监学生籍,一时株连达五十人左右,时人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翌年在浙江乌镇失足落水而亡。他是和孔尚任齐名的剧作家,作品有传奇《长生殿》,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另有《锦绣图》待考。其余作品均佚。今人章培恒启冲著有《洪升年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生殿与红楼梦
《红楼梦》与《长生殿》,《长恨歌》主题的一致性
《长生殿》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诗人洪升.《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峰巅,是戏剧界永恒的保留剧目.
《长生殿》直接取材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同《歌》,《传》一样,《长生殿》主要描写的是李,杨爱情.其实,《长生殿》的创作初期并不是这样的.《长生殿》的创作历经十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主旨是写李白作\"清平三绝\",感叹猜则太白一生不幸遭遇;二稿名《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此为第三稿,即《长生殿》.
同《长恨歌》,《长恨歌传》一样,《长生殿》问世三百年来,文学界对于它的创作主题探讨,也是众说纷纭,但令人奇怪的是,文学界对《长生殿》主题的认识,几乎与对《歌》,《传》的主题研究基本一致.
首先是\"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二是\"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三是\"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长生殿》不仅创作主题与《长恨歌》雷同,就连学术界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理解,矛盾,争论,和稀泥都基本相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长生殿》直接取材于《长恨歌》,洪升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受,立意原则,取舍标准都是完全相同的.
据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交代,《长生殿》的创作,\"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只写缠绵诚挚的李,杨爱情,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记载的故事,适当用于剧中\"点染\",但\"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无独有偶,不仅《长生殿》主题与《长恨歌》相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研究中的分歧,争论,也同《长恨歌》如出一辙!迄今为止,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大致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言\"情\"主题说.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爱情毁灭的渲染,宣扬作者心中的\"至情\"理想.他\"试遣\"的\"愚衷\"的目的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的这种\"至情\"理想,是对封建婚姻家庭观的反动,追求的是一种进步,民主,自由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
二是言\"恨\"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作品开篇,就表现出一种满腔幽恨的情绪.在冗长的故事中,表达了对\"金玉良缘\"的愤恨,对\"无材补天\"悔恨,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作者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创作小说过程中,看到的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心中装着满腔悲愤,笔下是对丑恶社会和封建大家庭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2
三是言\"悔\"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悔书\",作者开篇就讲了一大套自己\"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创作心理,说自己\"不肖\",\"无能\",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了\"天恩祖德\",竟至于\"不若彼一干裙钗.说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将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并非\"怨时骂世\".
不论\"言情\",\"言恨\",还是\"言悔\"主题,都不脱《长恨歌》\"爱情主题\",\"隐寓主题\"和\"讽喻主题\"的范畴.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其实还有一些重要观点.传统的索隐红学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抱着真挚的民族主义感情\",\"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对兴亡更替的强烈感叹!今天的探佚红学和\"经解\"红学则多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隐情的奇书,书中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当时的阴谋和变故.对《红楼梦》背后隐藏的这些事情,一般多猜测是雍正与他的兄弟和政敌们争夺权势的血淋淋斗争.还有一些学者是混合主题,多重主题的倡导者.至于文革期间的阶级斗争主题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在此文研究之列.
我们把以上分析同学术界对《长恨歌》,《长生殿》的主题研究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三部作品的主题竟惊人地相似!不仅对作品主题分析得出的思想类别相似,就连对主题争论的内容和切入角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基本相同.如果说《长生殿》取材于《长恨歌》,同一题材,同一背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前者对后者影响,主题一致可以理解,那么,《红楼梦》与《长恨歌》,《长生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题材,体裁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均不同,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主题重合的怪现象呢?
《长恨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章,《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三个方面的四部作品差异很大.但是,cold的反义词只要你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前后相继关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深刻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模仿《长恨歌》创作出来的.
1,在思想境界上,三部作品都宣扬的是\"至情\"理想,都深刻表达了对\"至情\"幻灭的沉痛和无奈.《红楼梦》和《长生殿》中宣扬的\"情种\"精神,以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后的感伤和哀叹,都是出自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示出的思想境界.李,杨和宝,黛一样,同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又同是悲剧的制造者.如果说《长恨歌》和《长生殿》宣扬\"占了情场,弥了朝纲\"的矛盾主题,《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否则,在《红楼梦》卷首,作者那么痛心疾首地悔恨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天恩祖德\"做什么?
李,杨和宝,黛本身都在追求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本意并非想\"弥了朝纲\"或\"仕途\",但客观上悲剧毕竟都发生了,发生的原因说到底都是性格的悲剧,用《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的花签令说,\"莫怨东风当自嗟\".三部作品都没有把爱情悲剧浅薄化,没有描写成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通过对爱情复杂性的解剖,体会到了\"情场\"与\"朝波特率纲\",\"仕途\"之间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
三部作品的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共同点,就是在展示作品主人公命运悲剧的同时,作者不仅没有谴责和追究主人公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反而对他们的痴情和悲剧下场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和日本建筑歌颂,造成了作品主题的内在矛盾.李杨爱情与宝黛爱情的悲剧,不是传统的善与恶斗争的结果,而同属于善与善,善与美内在矛盾的结果,悲剧的制造者和承受者是同一个人,难道李隆基的朝政不是自己因爱情而\"怠\"的?难道《红楼梦》作者的\"一世无成,半生潦倒\"不是自己沉湎爱情造成的?\"果\"无法谴责\"因\",因此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作出理直气壮的抗争,同时又无法自悔自责,因为爱情毕竟是无限美好的.总之,对这样的爱情,既不能简单地谴责,也不能简单地歌颂,高中可以出国留学吗只能采取近乎写实的手法,加以意识流式的描绘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确实找不出三部作品中李杨与宝黛这样相似的爱情婚姻思想了.
3
2,在作品结构上,三部作品都按照悲喜两大阶段构建故事框架和悲剧发展过程,并分别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长恨歌》和《长生殿》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李,杨\"芙蓉帐暖度春宵\",\"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旖旎生活;《红楼梦》的前半部分也描写了宝黛在大观园中风中听戏,花下读书,逐步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游移感情,发展到非彼此不娶不嫁的专一感情经历,描写了二人互相试探,互诉衷曲,彼此盟誓的曲折过程.三部作品的这些过程描写,用的都是现实主义手法,基本以白描为主,其中不搀杂神秘因素.
而在三部木瓜怎么煲汤作品的后半部分,则都是描写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局,用的电视剧好看又都是浪漫主义手法.《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杨妃\"婉转蛾眉马前死\",死后到了\"海上仙山\",再描写二人的生死恋,这时的故事就并非尘世的事情,使用的基本是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后的半部分已经遗失,真实情节已经不可知,但从前半部分预设的\"太虚幻境\",\"放春山遗香洞\"等场景看,也似乎应该是浪漫成分大于现实成分,不过已无法确知了.
3,在虚拟世界中,三部作品共用一套子虚乌有的神话系统,构成独特的神话世界.这三部作品中的神话世界,迥异于传装扮的英语统的\"天界\",\"道教\",\"佛教\"神话体系,而是作者独创的玄妙而又美丽的独特体系.
在《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在《长生殿》中,海上仙山变成了\"蓬莱仙境\"和\"月宫仙境\",仙子变成了织女大士和牛郎真人,以及蓬莱山和月宫中的一帮仙女.在《红楼梦》中,他们又变成了\"太虚幻境\"中\"放春山遗香洞\"和人间的\"大观园\",其中有\"警幻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明显是出自《长恨歌》中的仙山\"太真院\",以\"太虚\"对\"太真\",当非偶然.大观园\"楼台高起五云中\",就是套用的《长恨歌》的\"楼阁玲珑五云起\".《红楼梦》中对警幻仙子的描写,也明显受《长恨歌传》中\"冰雪姿,芙蓉冠,露绡披,俨然如在姑射山\"的影响.虽然有所变化,不过换汤不换药,神话体系都是独特而一致的,与其他神话体系迥然不同.
实际上,三部作品在好多具体情节描写上,也是相沿一致的.《红楼梦》中金钗和宝玉,从根本上就是来自《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李,杨的定情信物\"金钗\",\"玉合\".《红楼梦》中宝,黛,钗,湘间三角关系,同《长生殿》中杨贵妃与梅妃,\"三国夫人\"的关系也完全相同,就是书中人物对爱情的游移和吃醋性格,也仿佛剿袭而来.《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在《长生殿》中变成了\"杨通幽\",到《红楼梦》中,又一变而为\"空空道人\",连道士的身份都没变.
在幻境中,《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曾在睡梦中,梦见一个怪物,把自己扯入水中,大惊之下高喊\"高力士何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在梦中,被夜叉鬼扯进迷津,惊慌中高叫\"可卿救我\".《红楼梦》中宝玉所做的《危画词》,第一句是\"恒王好武兼好色\",而《长恨歌》的第一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两首诗的第一节,用韵也完全相同.
好多读者感到奇怪,《红楼梦》中出现了\"太上皇\"的提法,说\"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作品的背景是清朝,而清朝只有一个\"太上皇\",那就是乾隆六十年退位,让位给儿子嘉庆,自己做太上皇.乾隆退位时,《红楼梦》早已成书,所以书中出现\"太上皇\"是奇怪的.说奇怪也不奇怪,清朝没有\"太上皇\",唐朝却有\"太上皇\",他就是李杨爱情的主体之一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由于他的儿子唐肃宗久已在灵武即位,他只好当了\"太上皇\".《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他退位后,与皇帝儿子的一番谈话,要求儿子\"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这也大概就是《红楼梦》中说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听命太上皇允准皇妃省亲的来历.
《红楼梦》中还有一处颇堪注意,书中交代作品\"朝代年纪\"\"无考\",同时交代,不妨假借\"汉唐\".作者为什么不假借宋明偏偏假借汉唐呢?原来,《长恨歌》诗中本是唐朝故事,却假借汉朝敷衍,第一句说的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唐朝皇帝在诗中成了汉皇.《红楼梦》受《长恨歌》影响,自然顺手\"假借汉唐\"了.细心的读者还会注意到《红楼梦》中两次出现\"大明宫\"的提法,清廷并没有什么\"大明宫\",\"大明宫\"是唐朝皇宫最主要的宫殿.
4
4,在艺术手法上,三部作品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长恨歌》是叙事长诗,但它决不是简单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叙事,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渲染.《长生殿》前半部分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后半部分采用的则是高超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呢?大概所有读者都承认,他既有\"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自传记实特点,又有虚无缥缈的浪漫渲染艺术风格,与《长恨歌》,《长生殿》的艺术特点是一脉相传的.
其一,三部作品都具有淡化情节,借叙事而抒情的特点.《长恨歌》流传久远,早已证明其艺术的卓绝.前半部分集中概括了李杨长期爱情活动,但其重点并不是具体的爱情活动,而在于这些事件体现的性质和倾向,其高潮在于杨贵妃惨死而李隆基作为帝王却无可奈何的心灵震撼.其后半部分叙述得似乎详尽淋漓了,其实并不然,只是为人物抒情提供基础,契机,为作者的感情寻找喷发点.其结尾实际上是不结而结,\"用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茫茫无绝期\",为读者留下多少感叹,想象的余地.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与此基本相同.作者描写宝黛的爱情,主要着力点并不在于二人之间卿卿我我的场面,而是着力于诗化情景的展现.读《西厢》,听琴,葬花等内容,明显有诗化倾向,其核心不是叙述故事情节,而是展示人物的微妙情感和情感在生活中的流动,起伏,回旋.读者在这里获得的不是曲折动人的故事,而是撼人心魄的精神感受.
其二,三部作品都具有叙事者与作品人物话语交错互渗的特点.《长恨歌》是叙事诗,但作者把杨贵妃由故事中的人物转化为抒情诗的第一主人公,把她镜头一步步推近,让叙述者站在人物的角度或立场上,引导读者按照人物的弦索,去体味叙事者的爱憎,从而并达到强烈共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的浓郁气氛.诗中的好多具有强悍震撼力的语言,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话,也可以理解为作品主人公的话,
《红楼梦》更是如此,它虽然是记实性小说,但作者决不是简单地写人状物,而是创造出诗化的场面,用诗化的语言,描写诗化的思想.在黛玉葬花一节中,作者由叙事者的角度巧妙地转到人物的角度和立场,引导读者按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意识去理解领会,比描写一百件\"风刀霜剑\"的故事,更有震撼力!
其三,用复义语言,表现复杂的思想.最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红楼梦》的评点折戚蓼生,他敏锐经典英文歌曲地地看出,《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在\"一声两歌,一手两牍\".其实《红楼梦》的这种特殊艺术手法,就直接来源于《长恨歌》.
古代高明诗人往往都十分重视运用汉语言的歧义现象,认为\"以两解更入三昧\"(李光地《榕村语录》),是诗人尽力追求的一种精妙境界.《长恨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是运用复义手法的典范.\"倾国\"二字,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倾国倾城\"的美女,也可理解为不理朝政导致政权倾覆的昏君.新生儿吐奶是什么原因
以上分析的目的,不是研究《长恨歌》对《长生殿》的影响,而是研究《长恨央企国企歌》和《长生殿》对《红楼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而洪升创作《长生殿》时,坦承自己是完全按照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创作的,现在的问题是,与《长恨歌》与《长生殿》主题与创作手法完全一致的《红楼梦》,究竟是谁创作的?
《红楼梦》作者推论
白居易和陈鸿是唐代人,《红楼梦》的作者自然不可能是他们.而洪升则是清初人,《红楼梦》与《长生殿》又是如此惊人的一致,他会不会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呢?会不会是他,在《长恨歌》的影响和启迪下,先后创作了《长生殿》和《红楼梦》呢?
首先,他有没有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清初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把明清易代时的社会大动荡,同唐朝的安史之乱相比.洪升的家庭的确是显赫的\"百年望族\",\"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在清初改朝换代中,先是\"外面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随后受\"三藩之乱\"牵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升既然创作了感叹兴亡的《长生殿》,也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兴亡感叹的时代和家庭基础.
5
其次,洪升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具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洪升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随后又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永远革去国子监生籍,\"断送功名到白头\",对朝廷怨恨情绪更深了.洪升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怨恨语言的思想和人生基础.
再次,洪升有创作《红楼梦》的文化功底,他的家族诗礼传家,世代簪缨,富有藏书,号称\"书海\",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对诗,词,曲的造诣尤深;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传奇,还评点过小说《隋唐演义》和《女仙外史》,熟悉小说创作;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熟悉\"假语村言\".在《长生殿》序言中自己承认,特别熟悉《长恨歌》和《长恨歌传》,而这些都是创作《红楼梦》的必备条件.
最重要的是,洪升具备创作《红楼梦》的个人感情生活基础.洪升的妻子黄蕙是自己的嫡亲表妹,文化教养很好,善于音乐绘画,但为洪升的\"无能不肖\"还了一辈子眼泪.洪升的两个妹妹冰雪聪明,十分美丽,但由于家庭败落,婚后生活不幸,双双年轻夭亡.洪升的一大群表姐妹,曾在清初组成著名的文学团体\"蕉园诗社\",各自都出版过诗集,洪升与这些姐妹们青梅竹马,从小感情很好,但这些姐妹们后来都有各自的不幸,正可谓\"万艳同悲\".洪升的姐妹们,应该就是大观园姐妹们的生活原型.正像《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是为杨贵妃作传一样,《红楼梦》的创作目的也是给姐妹们作传,就是作者在书中交代的\"闺阁昭传\".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洪升在创作《长生殿》的十年里,很可能姐妹们与他有共同的爱好,并一起参与过李杨爱情故事的酝酿.如何能证明这一点呢?直接的证据早已淹没了,但间接证据还是有的,证据就在这些姐妹们出版的诗集上!
洪升在创作《长生殿》时,别号为\"啸月楼\",其含义大概同长生殿的\"月宫\"相关.他的表妹钱静婉,诗集名为《天香楼集》,天香者,桂树也,月宫之别称也.洪升友人说洪升致祸的原因,就有\"桂子飘香是祸胎\"的说法,可见\"天香\"与《长生殿》意义相关.倘非钱凤婉与表哥洪升有共同爱好,何以取此名号?洪升的这个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宝钗的原型.
洪升的另一表妹冯又令,诗集取名《湘灵集》.这个别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原来和白居易《长恨歌》有着深刻关系.\"湘灵\"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二人感情甚深,但终于没有结成连理.白居易对此耿耿终生,撰写《长恨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与湘灵的爱情遗恨引发的.《红楼梦》中为甄仕隐丢失的女儿取名\"香菱\",似乎也有这个原因.试想,如果不与表哥一起读《长恨歌》,冯又令为何取此室名?洪升这个\"湘灵\"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湘云的原型.
洪升的一个最亲近的表妹,名叫林以宁.林以宁的诗集名《凤潇楼集》,凤者,后妃也,潇者,斑竹也,正是《红楼梦》中\"潇湘妃子\"林黛玉的生活原型!《红楼梦》书中处处把黛玉喻为芙蓉花,其原型林以宁就曾创作过一部传奇《芙蓉峡》.由于早已失传,其内容已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们表兄妹的文学创作活动,都是受了白居易
更多推荐
长生殿简介(长生殿简介故事梗概100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