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聂铣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一、科技产业 • 生态
1、科技产业园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科技产业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已形成了一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的产业园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已成为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
这些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不仅具备尖端的研究机构、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科研人才,也具有单位土地高产出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也正是由于其如此诱人的综合品质而被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追逐。
高科技产业代表着科技进步的产业,一般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及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高科技产业雷锋区建设必面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求靠近智力密集和工业发达的城市、交通和通讯便捷、环境优美、地理区位优越等。而环境优美已逐步成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园的象征。
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在减少, 理污染的能力在加强,环保意识更强。而且从过去长远的工业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低成本低产业的运作模式使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这在工业国家表现得特别明显。环境的破坏正是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但是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更需要生存,所以也就必须要生产。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产手段越来越丰富,技术不断提高,资金也越来越雄厚,抵御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正是一切最有意义的工业革命。而经济全球化又为它推 法,许多欠发展国家可以借助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来发展高科技产业。
过去,人类处于一种较低生产手段,工业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人类意识到工业为人类带来文明和进步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类长期以来为工业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长期以来,人们的努力都停留在“治理污染”的思维定式中,直到近几年来才发现这种“末端处理”的方法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只是问题在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范围移动而已,治得了标却治不了本。工业生态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把注意力信可在污染产生的源头,强调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产生,而不是在污染产生后再去治理。科技的发展为工业生态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生态环境却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了空间,人类不仅需要有崇高的文明,还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科技产业才是人类发展的真正出路。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城市本身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能否维持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是否与环境协调;生态规划与经济规律是否得到统一;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但是,由于各国在发展阶段上的显著差距,各个城市的发展极不平衡,这使得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城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美国、英国、丹麦等发达国家有着他们作为典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或“绿色城市”。这些城市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社会消费结构等处于良性循环的较高水平,但这一切毕竟都是建立在科技先进和物质丰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也不必要照搬。应当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塑造新的城市生态系统。
从国外产业结构来看,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工业化”。在这样的城市中,工业的中心地位不断下降,包括石油、煤炭、化工产品、汽车在内等对环境危害最为严重的工业逐步萎缩,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金融业、批发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产业迅速发展,地位不断上升。在工业部门内部,产业构成也在不断变化。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传统工业如纺织、钢铁、金属加工等日趋衰退,而电子、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从地域范围来看,可持续发展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而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
可持续发展城市在环境方面,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
在经济方面,除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要有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
在社会方面,公众包括居民、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工作和活动,在全社会提倡一种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要件,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特点,我们改善环境质量不仅要积极寻找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途径,还要考虑如何利用生态系统调节机制,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减污与增容并举才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具体来讲,减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增加企业的污染防治能力,如消烟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二是建设工业生态园区,将上、下游企业在园区内合理布局,形成工业生态链,下游企业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做原料进行生产,使得整个园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最小化;三是增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四是模仿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规律,使得城市功能由传统的“机械原理”向现代的“生命原理”转变,使城市的消耗与实际需要协调一致,并对绝大部分废物加以利用。
增容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建筑和人口密度,搞好旧城区改造工作;二是城市布局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建设项目的选址要严格依据规划进行,市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要关停或迁移;三是要合理确定城市绿化用地布局和规模,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内的绿地相当于城市机体的“肺泡”;四是综合考虑地形和气象等因素,科学规划建设市区的“生态走廊”,形成城市机体畅通的循环系统,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吐故纳新的能力;五是要深刻认识城市(点)和区域(面)的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的整体与统一性,可以这么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说,没有区域的良好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有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应规划建设击边地区生态防护林,为城市机体“造肺”,增加肺活量。
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创造明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其保育的自然生态环境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丰富的山、水、植被生态元素为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从产业的选择来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以高科技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而高科技产业重点选择“零污染”的企业,或似重于工业链的选择,寻求生态环境安全型的产业,按生态科技产业园的目标进行建设。采用先进的燃料和能源结构,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局部·整体
1、环境
自然环境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工三角洲中部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邻惠州、博罗,西隔珠江与番禺相望,处于穗、深、港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
东莞市境内东南部和中部为丘陵,北部为东江流域平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珠江口,是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
全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绝对最高温度38.2℃(94.7.2),绝对最低温度-0.5℃(57.2.11),年平均霜冻日3.6天,最多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3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88.6毫米,日最大降雨量367.8毫米(81.7.1),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市域主要河流有东江、东莞运河、石马河和寒溪水。东江干流在东莞境内长74.3公里,石马河长88公里,东莞运河长100公里,寒溪水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75亿立方米。全市有水库114座,其中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就有30座,水资源丰富。
东莞市域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包括4个区和28个建制
4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镇,下辖594个村(居)委会。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95.6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0.82万人,非户籍暂住人口为244.81万人。1999年户籍非农业人口为38.73万人。人口密度为612人/平方公里,含暂住人口的人口密度为1605人/平方公里。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处在东莞市中部地区丘陵地带,内有一面积6km,蓄水量约4.0万m的松木山水库。水库周边丘陵密布,植被良好。在园区的周围分别分布着寮步镇、大朗镇和大岭山镇。产业园区的用地由三个镇的部分用地组成,总面积约59.46km,且用地中除部分的村镇建设用地外,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其中主要为小面积果园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并且生态稳定性较好,为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东莞市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依托是外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全市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模式与整个珠三角其它城市基本雷同,区域性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城市优势,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开拓市场,发展和壮大城市经济。城市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位优势及其发展。东莞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和产业连绵带中段,过去经济发展中,凭借交通便捷、地价、劳动力成本等条件,使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99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达14.57亿美元,列广州、深圳之后,居广东“四小虎”之首位。
未来东莞的区位优势仍将保持并得到发展。首先,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发展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一级中心城市,将重点并率先进行产业调整,发展科技、金融、信息、商贸等第三产业。东莞市同时受广深经济联系和辐射的影响,在商贸、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将获得较大的辐射影响。这种高层次生产服务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将大大加快东莞市基础产业、加工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交通枢纽的优势。京九铁路的开通,一方面为珠三角增加了另一个接通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动脉,另一方面使东莞成为华223
5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南地区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改变广州单一铁路枢纽的历史。由于东莞的铁路枢纽性质,未来发展中将承担珠三角对内对外人流、物流中心的部分功能,这将大大推动珠三角和东莞市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联系。拓宽了东莞市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虎门大桥、市域“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虎门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等将为城市区位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经济基础雄厚。工业经济规模大,经济总量在全省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外资的大量流入和“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的地方性集聚奠定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格局。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品的国际化为实现全市经济的第二次飞跃和产业升级奠定了物质基础。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在整个东莞市的城市建设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将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又将影响未来东莞的城镇空间表态及经济格局的变化。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立半构成东莞新的产业圈,与东莞高新园区、虎门、长安港口科学工业城、石龙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塘厦高新工业园,以及常平物流中心共同构成东莞新的产业群体,成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产业园的建立还将构筑东莞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使东莞原“人”字形的格局将向“个”字形格局转变,中心的发展轴线将随着科技产业园的建立逐步得到加强。
2、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市凭借政策、区位和传统侨乡等因素,靠“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即外推式占主导的发展过程),东莞实现了快速工业化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目前,东莞经济系统的自增长能力较强,外部推力中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已基本完成,本地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逐步上升以及珠三角其它城市的竞争等,使得外部作用力逐渐下降。因此,东莞市必须抓住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投资环境的建设。在集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国际经济和贸易空间(市场和渠道),加速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渗透,扩大本地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途径为:
6

更多推荐
城市,发展,经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