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乐史)

韩国陶瓷的历史

韩国陶瓷的历史

1

近些年,朝鲜半岛考古学的一大收获是发现了关于韩国陶器起源的新资料。众所周知,陶瓷历史开始于史前的原始陶器。而对于朝鲜半岛的陶瓷史,过去一直认为这里梳纹陶器最为古老。然而1969年到1971年间,在釜山市影岛区东三洞贝冢的含有梳纹陶器的文化层的下层,出土了尖底或圆底的无纹陶器以及平底隆线纹陶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们明显不同于梳纹陶器,而且出土层位伴出有石器,因此判断比梳纹陶器所属的文化层要古老。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的结果是,该文化层属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那么,这种陶器远比首西北西伯利亚影响的梳纹土器古老,可以叫做“先梳纹陶器”。除了东三洞遗址,它们还出土于庆尚南道新岩里、咸镜北道西浦项贝冢等地,推测这一带应该是朝鲜半岛最古老的陶器所广泛分布的区域。

2

梳纹陶是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在中国东北地区,典型的梳纹陶器文化并不发达,原因大致应该是文化从北向南传播过于迅速,无暇在此停息吧。推测其时代上限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前1000年初期,这种梳纹陶器在朝新半岛全境广泛分布,十分盛行。

3

进入公元前1000年,无纹陶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朝鲜半岛也大致处于青铜器时代。陶器基本上是无纹或者极少纹饰的红褐色平底器物,尚未使用辘轳成型,几乎全是手捏或者泥条盘筑。分布区域从中国东北开始,西到辽河,东至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形成了不同于梳纹陶器的文化圈。进而东传直到日本,成为弥生陶的母型。

从无纹陶器遗址,也时常出土受到中国影响的黑色的研磨陶器以及涂有红色的研磨陶器。前者应该是受龙山文化影响的器物,以咸镜北道为中心,出土于

半岛中部南部,某种程度上说,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但器物成型不用辘轳,表面经过研磨的例子于龙山文化相比也较少。后者的红陶可以看作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变形,但在半岛北部,尤其在面黄海一侧的地方几乎不见出土,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产生影响的路线问题也需要重新考量。

4

从纪元前后开始到3世纪末是三韩时代或称作原三国时代。

这一时期,陶器发达。为硬质陶器,压印绳纹、席纹、格子纹等,以高火度烧成。使用龙窑和辘轳成型技术,为新罗陶器的先驱。这一时期也被视为由土器向陶器转换的时期。

公元4世纪到公元7世纪后半,朝鲜半岛的国家北有高句丽、南有新罗和百济,三国鼎立,因此被称作三国时代。但是伽耶政权直到公元6世纪前半期一直存在于洛东江流域,其文化之发达并不逊于其他三国,所以在讨论时也不应被忽略。

三国时代的陶器,尚存资料未经整理的部分。但大致看来,分为两大类是不错的。一类是软质灰青色陶,一类是硬质灰青色陶。它们作为主流,在半岛各国盛行。

1) 高句丽

高句丽建都平壤。由于地理位置,与其他三国相比,受到汉式陶器影响最深。器物主流是灰青色软质陶器,兼有黑色研磨陶器,表面带有彩色纹饰的彩陶虽少但也存在。最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黄釉陶,它又以四耳壶最多为特征。

2)百济

百济最初建都在汉城(首尔)附近,后来相继迁都公州、扶余。在此期间,其陶器生产的主流是由陶质土器演变而来的灰青色软质陶。除此之外,还有赤褐色软质陶器和黑色研磨陶器,而后者也见于高句丽。扶余时代后半期,大约是进入公元7世纪的时候,开始生产绿釉陶器,代表器物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那件绿釉长颈瓶,釉色美丽,其器形、纹样均显示出当时的技术水平。百济的古坟中也出

土中国的越州窑青瓷,如忠清南道天安市城南棉花城里出土的天鸡壶和盘口壶、江原道原州市富论面法泉里二号坟出土的羊形器、忠清南道公州郡公州邑宋山里武宁王陵出土的广口六耳壶、盘口长颈四耳壶和灯盏等器物。它们正是百济和当时中国的南朝之间积极交流的有力证据。

3)古新罗·伽耶

古新罗以庆州一带为中心发展,而伽耶以洛东江流域为中心。两地陶器生产多有共通之处,但不同于高句丽和百济。普遍可见的是软质红陶,同时大量制作的还有硬质灰青色陶器。器形、纹样多样,制作精巧,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陶俑和异形器物,有鸭、骑马人物、车轮等,它们作为陪葬品存在,造型独特,在古代陶器世界里独放异彩。

5

公元668年,新罗吞并了伽耶,高句丽收服了百济,朝鲜半岛进入走向统一的时代。直到公元935年,新罗末代帝王敬顺王向高丽降服,统一新罗时代延续了270多年。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受中国唐文化影响很深,形成了文化大国,同时也是佛教发挥作用的时代,于公元8世纪迎来全盛期。有佛国寺、石窟庵等典型的佛教建筑,作为新罗美术的精粹,保留至今。在陶器上也多见佛教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火葬纳骨器,即骨灰罐。公元8世纪左右的骨灰罐,是无釉的灰青色硬质陶器,器表整体覆盖各种印花纹样,装饰风格独特。另外也存在数量很少的黄褐釉或绿釉的低火度铅釉陶骨灰罐。作为陪葬品的陶器出土遗物尚且不多,因此其发展变化还不明了。但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作为“庆州综合开发计划”环节之一的雁鸭池的发掘调查。该发掘从1975年开始,持续到1976年,对象是位于庆州市仁旺洞的雁鸭池,发掘出土遗物达20000件,其中近2000件是陶器。这些陶器大半为日常用容器,还有一些从未见过的器形,大大丰富了统一新罗时代陶器的研究资料。

6

高丽从公元918年开始其王朝历史,一直到公元1392年灭亡,长达475年。在此期间,陶瓷技术日益进步,构筑起韩国陶瓷史的黄金时代,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青瓷为中心的制瓷技术的确立。对于高丽青瓷起源问题,至今还存有几处疑点,但受到中国的越州窑青瓷影响而走向发达是毋庸置疑的。高丽青瓷盛期的一处中心窑址位于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附近一带有150多处窑址遗迹,显示着当地从高丽青瓷的初期到末期持续不断的生产历史,也显示着这里的生产变迁史。其中最古老的窑址在大口面龙云里,出土了类似越州窑青瓷的遗物,典型的例子是带有玉璧底和线刻鹦鹉纹样的器物。这类产品与当时也就是公元8世纪左右到五代时候的越窑青瓷很难区分,由此可以推测出越州窑的生产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的时间。但具体而言,也存有多种说法,有认为是在9世纪前半期,也有认为是在11世纪前半期,等等,尚无定论。现在,从一系列可以信认的资料判断,10世纪前半的说法比较妥当。高丽时代,陶瓷等特殊产品由王室直辖的生产组织也就是所谓的诸“所”负责调配,负责陶瓷生产的就是“瓷器所”。近些年研究显示,“所”的成立时间大约是公元10世纪中期。据此进一步推论,高丽的成熟的青瓷生产,其完成与确立应该在10世纪。

公元11世纪后半期,高丽恢复了与宋朝的关系,而之前则顾及契丹而一度中断交往。宋朝的文化和物资等随之大量进入高丽。陶瓷也不再局限于越窑器物,出现了汝窑、定窑等窑场的产品,同时传入的还有诸多技术,参与奠定了当地陶瓷生产的基础。终于,高丽陶瓷在公元12世纪进入最盛期。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朝派使团出使高丽都城开城。作为使团成员之一的宋人徐兢留下了名为《高丽图经》(《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旅行见闻录,其中有多处关于陶瓷的描述。当时的高丽的高级瓷器中,釉色美丽有如翡翠的,被称作“翡色”,比涂金器物和银器都要贵重,纹样精致,用“精绝”一词来形容,产品面貌与中国的汝窑、定窑产品相近。现在根据高丽王陵的考古发掘,也出土了公元12世纪前半期的翡色青瓷。大约在同时代,还出现了高丽独有的镶嵌青瓷。所谓的镶嵌技法,其实早在中国唐代的陶瓷上就已经出现,但很少。从进入到公元12世纪中期开始到公元14世纪末,镶嵌青瓷一直占据着朝鲜半岛陶瓷生产的主流。镶嵌可以说是高丽所特有的青瓷装饰技法。这种产品在青瓷釉下是黑白色的纹样,装饰效果鲜明美丽,风格沉静优美,具有典雅的艺术气质。高级翡色青瓷

和镶嵌青瓷的重要生产中心有两处,分别位于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和全罗北道扶安郡保安面柳川里。公元12世纪到公元13世纪,铁锈花和白泥绘画装饰的器物也被生产,叫做“铁绘”和“白泥彩”。同时还存在用含氧化铜的彩料进行绘画装饰的“辰砂”,在青瓷釉下用铁泥装饰的“铁地”,和三色绞胎器物、金彩瓷器等。总之,青瓷产品多种多样。在柳川里烧造的,还有数量虽少但品质优良的白瓷。

之后,从公元1231年开始,由于蒙古入侵,高丽被迫迁都江华岛,经历了长达30年左右的苦难时期。可是镶嵌青瓷的生产并没有因此停滞,其大量的生产一直延续到公元14世纪末。至少在1365年到1374年末,官窑的瓷器所还一直存续。这一点,高丽恭愍王王妃陵墓出土的带有“正陵”铭文的青瓷盘可以证明。但到这一时期,高丽青瓷不论材质、成型、施纹装饰,还是烧造,都不如从前,呈现颓势,终于被后来演变出的朝鲜时代的粉青所取代。

7

公元1392年到公元1910年,是漫长的朝鲜王朝。关于其陶瓷生产的展开与盛衰演变,现有资料还不充分,因此无法得知其全貌。但如果纵观这500多年的历史,简单陈述的话,则一开始有粉青、白瓷、镶嵌白瓷、青花、黑釉、灰釉、泥釉等多种品类,其中以粉青和白瓷最为突出,粉青生产一直延续到朝鲜王朝结束,白瓷则逐渐演变出青花、铁砂、辰砂几种。

朝鲜时代前期,陶瓷的代表性产品是粉青。粉青是“粉妆灰青砂器”的简称,1940年由韩国的美术史家高裕燮命名,如今这一名称在欧美也被广泛使用。而在日本,这种样式的器物统称为“三岛”,有时又细分为“三岛”和“刷毛目”。粉青器物胎土含有铁分,呈灰黑色,釉与青瓷釉类似,高温烧成,基本上原封不动地继承了高丽青瓷的生产技术。事实上,这类器物如果带有镶嵌纹样的话,就会很难与高丽时代的镶嵌青瓷区分开来。因此,随着研究的推进,现在对二者的一些编年、论断可能会被修整甚至改写。朝鲜时代的粉青器物大部分在釉下施有白泥化妆土,然后再进一步施加各种装饰。从这一方面来看,它与高丽青瓷的区别则很明显。而且朝鲜粉青在纹样器形上都获得了发展,出现了众多极具活力的新设

计,体现出新时代的艺术魅力。根据装饰手段的不同,这一时期的粉青瓷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镶嵌(线镶嵌·面镶嵌·逆镶嵌)

2.印花

3.白地(剔花、线刻、铁绘、刷毛目)

4.粉引

据《世宗实录地理志》记载,15世纪前半期,朝鲜的陶瓷生产由名为“司院”的官府机构负责。司院下属有磁器所139处、陶器所185处,合计324处。两处分别生产哪些品类的器物,现在还没有定论,但磁器所生产一部分白瓷是基本能够肯定的。

公元15世纪,朝鲜引进了中国的白瓷生产技术,白瓷器物颜色纯白,富有光泽,品质精良,在朝鲜宫廷内使用,或者进贡中国。15世纪后半叶的一本随笔《慵斋丛话》记载了“世宗朝御器皆用白磁”。烧造这一类高档白瓷的应该是139处磁器所中的某处或某些处,还有就是在京畿道的广州、庆尚道的尚州以及高灵,大致有这三个生产中心。然而,到15世纪后半期,由于缺乏优质的白瓷土,朝鲜严禁民间使用白瓷。另一方面,从15世纪中期开始,广州官窑之一的广州郡中部面道马里等地开始在白瓷的基础上用釉下彩绘技术生产青花瓷器。史书中说,当时官窑青花由都城派遣画院画家亲手彩绘。从存世作品来看,题材多见松竹梅等,确实画技高超,格调清新高雅。但因为是宫廷用品,产量毕竟有限。

公元1592年和1597年是壬辰、丁酉之乱,1627年、1636年又先后发生丁卯、丙子之乱,这大约40年间是朝鲜历史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几乎全面近于停滞的黑暗时期。陶瓷生产也相应地出现一处巨大断裂,前后面貌迥异。最突出的表现是,前期盛产的粉青器消失,白瓷成为主流产品,大行其道。不仅在各地兴建白瓷窑场大量烧造粗白瓷,而集中分布在在京畿道广州一带的官窑的生产也令人瞩目。新时代的产品器形、釉调、纹样都不同以往。同时烧造的还有青花器物。此时的青花产品沉静而质朴,已经完全脱离了中国影响,开拓出朝鲜时代独特的审美领域。近些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郑良谟、尹龙二两位学者对17世纪前半期到18世纪的广州官窑进行了绵密的调查与研究,为朝鲜时代中期陶

瓷生产状况的进一步明晰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进入17世纪,广州和忠清北道槐山等处盛产釉下铁锈花的铁砂器物。公元18世纪,出现用含铜的彩料进行绘画装饰的辰砂器,但目前产地不明。

公元1752年官窑从京畿道广州郡南中面金沙里移至分院里,1883年分院里窑被民窑移管,这一段时间是朝鲜时代的后期。这一时期的分院里窑开发出了许多新生产技术,其原因大概是一来受清乾隆朝文化的影响,二来当时在位的是英祖、正祖这两位朝鲜史上有所作为的明君。同时,得益于钴料从中国大量输入,青花盛极一时。那时的陶瓷器主要是酒器、食器、文房用品、化妆用具,还有枕侧板、烛台、钟表、量具、花盆、烟具等等,品类繁多,纹样也多种多样,描绘繁缛。有铁砂、辰砂、琉璃釉多种手法,有时还会几种混用,偏重装饰性,陶瓷器进一步向工艺品转化。进入公元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法国、日本等外国势力的侵入,朝鲜国政混乱。1883年,广州官窑的最后一处窑口分院里窑也终于无法维持,被民窑移管,朝鲜王朝长达500年的光辉的陶瓷史于是落下了帷幕。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名誉馆长)

韩国陶瓷的历史

更多推荐

陶器,生产,器物,时代,世纪,陶瓷,青瓷,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