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产地-股票分哪几个行业

2023年10月5日发(作者:冉瑞图)
宁 平 镇
概况:
1986年至2005年历届镇领导成员
农业
乡镇企业
第三产业
教育卫生
通讯电力
社会治安
商贸业
计划生育
基层组织建设
扶贫推广
精神文明建设
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郸城县顺兴糠醛厂
郸城县豫东面粉有限公司
宁平镇县志初稿
一、概况
宁平镇位于县城中东部、距县城12公里,东临丁村乡,南邻双楼
乡,北与汲水、虎岗两乡接壤,西与城郊乡相邻,辖区南北宽9.0公
里,东西长9.375公里,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域内有省道S329、
S207线,两线纵横交汇于镇政府驻地。该镇原为宁平乡1987年9月
撤乡建镇,至2005年共辖26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215个村民
组,乡村总户数15658户,全镇总人口7.2万人,有耕地85476亩,
1986年至2005年,宁平镇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奋
发进取,即若创业,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镇区面貌发生显著变
化。90年代后,宁平镇已成为郸城县中东部的改革重点镇,亦是周
边乡镇物流、人流信息的中心和商集散地。1996年被地委和行署定
为综合改革试点镇。同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0年被
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镇。2003年被周口市委、市政府授予“文
明单位”称号,2002年至2005年连续4年被评为县信访稳定工作先
进乡镇,2001年至2005年连续一年被评为县统治工作先进乡镇2003
年至2005年被省、市评为“先进基层党校”。2001年至2005年连续
五年评为市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6年至2005年历届乡镇领导成员:
乡镇党委书记:邢作芳、孙保家、李会亮、张明坤、李西田、
2
张仁杰
乡镇长:刘洪志、李会亮、邱云来、王西富、赵庆军、李西田、
马玉东、吕振龙、付子备
乡镇人大主席:邢作芳、孙保家、李会亮、张明坤、赵子珠、赵
国彩、孙玉民
乡镇党委副书记:刘可殿 、张继才、刘美兰(女)邱云来、侯
士良、王洪刚、刘加备、赵学平、杨应体
镇纪委书记:张继才、王庆平、刘加备、张义勇、姚广玉、刘海
良
副乡镇长:侯士良、展成贤、黄汉杰、王洪纲、王广荣、孙下霞、
韩红星、杜云灵、闫士东、王京玉、王广玉、蒋德玉
1986年——2005年宁平镇经济增长情况
年 份总产值财政收入纯收入
1986185258357
1995136351128
200014680287551759
200527840474582397
农民人均
农业产值乡镇企业产值
(元)
其 中
二、农业
1、综述:宁平镇是农业大镇,农产资源丰富、土壤肥沃。1986
年以前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主要是麦茬豆、豆茬麦或者收了麦种玉
米,经济作物棉花9000亩,烟叶8000亩、粮经比例100:25。1987
年至1995年,该镇实施小麦、玉米棉花千万工程(即小麦、玉米、
3
棉花各搞百亩试验田、千亩种子田、万亩丰产田)取得了较好成效。
到1995年实现年产优质小麦4800万公斤,优质棉花86万公斤,1989
年烟叶面积扩大到15800亩,年产优质烟叶209.5万公斤,居全县乡
镇第一位。1995年至2005年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
效、特色农业,建成20个百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优质蔬
菜1.2万亩,无岺山药5000亩,无籽西瓜8000亩,2003年该镇被省
科协认定委员会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家道品生产基地。2000年至
2003年,镇政府派出农技人员外出考察香姑生产技术与市场前景。
到2003年低,全镇各类香菇生产棚达1000余个,取得了可观的经济
效益。2004年该镇和县种子部门联系推广优质小麦5.6万亩,优质玉
米1.5万亩,使全镇良种覆盖率达96%,199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363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元到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2784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7元。
2、在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农田水利建设也加快了步伐。
1986年,全镇共有机井628眼,有效、灌溉面积38925亩,1991—
—1997年,镇政府掀起打井热潮,至1998年共打机井1389眼,有
效灌溉面积49878亩,1999年至2003年全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议
高潮,2004年,全镇共有机井1720眼,平均50亩地一眼井,有效
灌溉面积78850亩,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2005年镇政府引资1000
万元,使张集、郑庄、徐楼、竹园四个村实现了地埋管节水灌溉工程。
3、畜牧业迅速发展。1986年,畜牧业以饲养牛、猪、羊、家禽
为主,大牲畜年末存栏10820头、生猪存栏8920头、羊9280只、家
4
禽75450只,1994年至2005年镇党委政府实施“六个一”工程,大
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牲畜冷配技术发展肉牛,建立养殖专业村,以
饲养牛、猪、鸡为重点的养殖大户和专业养殖场渐成规模,2005年
全镇共有专业养殖场26个,个体养殖大户300户,新规划养殖小区
13个,现已投入使用8个,其中大牲畜年末存栏10500头、猪存栏
24320头、羊存栏31560只,家禽存栏325809只。
4、农业产业化及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1986年,农业机械
以柴油机、水泵和三轮拖拉机为主,全镇动力机械516台,绝大部分
耕地是畜力耕作,机耕面积3.5万亩。1990年农业机械以柴油机、三
轮拖拉机、三轮农用运输车为主,播种机和小型收割机开始推广,全
镇共有动力机械698台,机耕面积406万亩。1996年后,三轮拖拉
机逐步被四轮拖拉机取代,木质耧被机播耧代替,播种机大面积推广,
大型收割机开始使用。2005年全镇8.6万亩耕地全部实现机耕、机播、
机收面积8万亩。86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为7:3,2005年粮经比例
7:5。198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150万元,粮食总产35650吨,小
麦总产35110吨,亩均320公斤,棉花总产1604吨,亩均40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430元。1995年,农业总产值增至9890万元,粮食
总产38450吨,小麦总产20557吨,亩均310公斤,棉花总产2891
吨,亩均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75元。2007年农业总产值2.9
亿元,粮食总产43985吨,小麦总产32395吨,亩均435公斤,棉花
总产31560吨,皮棉60公斤,辣椒1564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
元。
5
5、烟叶生产。1986年全镇种烟面积8000亩,年产优质烟125
万公斤;1989年至1997年全镇年平均种烟1.5万亩,年产优质烟209.5
万公斤;2000年至今,我镇烟叶面积市场、物价等多方面原因,烟
叶种植面积逐年下滑,目前我镇烟叶面积不足5000亩。
6、新农村建设。1986年至1991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规划,建设新房统一规划宅基。对村内道路进行合理规划,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2000年,镇党委,政府率先在全镇,竹
园村搞起了生态村建设示范。2005年至2007年,镇党委,政府认真
落实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先后发展沼气生态村15个,并
实施了“一池三改”,目前,全镇共建沼气5400余个,修通村内道路
520公里。
7、富民工程。1986年,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考虑研究,组织村、
组干部到安徽颍上县参观学习养兔经验,回来后在全镇范围大力发展
养兔业,当年年底发展到20万只,人均收入增加108元。1996—1999
年,全镇范围掀起了大棚蔬菜,香菇生产的高潮,建蔬菜大棚小区6
个,建棚306个,香菇生产村20个,人均净增收210元。2007年,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在竹园村建起了高效示范园
区一座,反租、承包、整合土地1000亩,总投资500万元,建起优
质棉种培育基地。仅此一项该村人均净增收350元。
8、环境治理。1986年,宁平镇集镇街道宽15米,街道两旁房
屋高低不平,每到逢集,唯一的一条街道还是漯双公路的必经之道,
车辆阻塞比较严重,1996年修通了南环路,缓解了逢集漯双道阻塞
6
的问题,1999年春,镇政府对宁平集大街进行了改建,集市路面由
原来的15米拓宽道25米,路两边挖下水道2000米,安装了路灯105
盏,栽绿化树600多棵。2007年镇政府按郸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宁
平镇1998—2010年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了对宁平南门的综合开发,
建宁平镇商贸城,商贸城建成后,可容纳600—700商户到宁平经营。
预计2009年上半年可交付使用。商贸城使用后,S329、S207线的宁
平段马路市场彻底取缔,将成为全镇政治、商贸、文化中心,以发展
高贸为特色,农工贸综合发展的小城镇。
三、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指导思想,大
力发展乡镇企业,1986年乡有机械厂、酒厂、砖瓦窑厂、棉花收购
加工厂、面粉厂,住院饲养加工厂等十二家乡镇企业,四级企业总产
值16050万元,实现利润90万元,上缴税金30万元。1995年至2005
年镇党委、政府落实优惠政策,镇村两级企业迅速发展,新上企业有
建材、食品加工、油料加工、颗粒饲料厂、顺兴糖醛厂、大型全自动
豫东面粉有限公司、垃圾处理厂等,40多家乡镇企业,2005年实现
年产值47458万元。
四、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1986年,全镇餐饮业仅有2家,缝纫部没有固定门面,仅逢集,
活摊位接布匹加工共两家。1990—1995年餐饮业发展较快,大小型
饭店共十五家,固定服装加工点六个。2000—2005年,全镇各集市
餐饮业点达40多家,服装加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有三家承接中
7
型企业的来料加工。
五、教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教师队伍迅速壮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全镇普遍开展
了“普九”达标活动,2处中学,26处小学共投资2000多万元。实
现了“一无六有”顺利通过省地验收。2005年投资200万元新建卫
生院门诊大楼。2008年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全镇入保率
达到95%以上。2005年,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计划
生育率达99.5%。
六、通讯电力事业飞速发展。
1986年镇政府仅有手摇电话,各村委会没有电话,信息不灵,
办事效率低。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用户达380户,电信业务进入
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26个行政村村委会全部通电话。2000年全
镇电话用户达到5000户,投资150多万元,2.6千伏变电站也正式投
入使用。
七、社会治安。
1986年至2005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工作,各村都建立了治安巡逻对,镇里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专职治
安巡逻队员,2005年新增警务区6个,镇、村组都建立和完善了防
范网络,依法扫除“黄 赌 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治安较为稳定。
八、商贸业蓬勃发展。
1986年摄影业发展相对缓慢,1986年全镇仅有一家照相馆,拍
洗黑白照片,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截止2005年全
8
镇共有艺术照相馆10家,拍洗彩色照片,每家都配有录像机;各类
超市上百家;商店300多家;饭店40家;旅馆25家。
九、计划生育。
镇党委、政府把落实基本国策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狠抓生育质
量和服务质量。2005年全镇人口自然律控制在7%以内,计划生育率
达100%,计划生育工作由二类乡镇上升为一类乡镇。
十、基层组织建设健康发展。
1986年全镇基层党支部35个,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党员素
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较好,80%的党支部分别
被省市,县镇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镇党委被市委命名
为“先进基层党委”。
十一、扶贫推广。
1986—2005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000
多万元,疏通生产沟25公里,修建桥梁100多座,平整硬化道路35
公里,改造D级危房380间,扶贫项目资金的引用与推广,大大改
善了宁平镇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至2005年在宁平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群众性精神文
明建设活动蓬勃兴起,逐一开展了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
活动,旅游结婚,集体婚礼成为时尚。1990——1995年开展“五好
家庭”评比活动,同时开展“孝顺儿子 儿媳”评选和“三学 三创 一
树”活动。各村都相继成立了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2000——2005
9
年开展了创建安全文明村、精神文明示范村、社会风气逐年好转。
十三、地方特色。
宁平麻花:原是清朝宫中著名小吃,是宫中老艺人的祖传绝活。
老艺人因年迈体弱而告老还乡,一路风尘行至亳州,得了重病,住在
本家外祖父开的油条馓子店中,久治不愈,心不愿把自己的绝艺带入
土中,加之我家对其百般照料,于是把此绝活传于我家。
宁平麻花,在本地方圆百里绝无二家,是豫东一绝,产品畅销省
内外,曾在《河南日报》《中国粮食大全》《周口经济》《周口日报》
《周口地区统计年鉴》《郸城县卷》等处多次报道和介绍。1987年被
省地粮食部门评为“周口地区优质风味4吃第一名”2001年被评为
周口地区消费者喜爱产品。
本产品是经宫中祖传秘方加现代最新科技精心研制而成,用精致
小麦面粉、小磨香油和八角等多料油炸而成,其特点是,落地即碎、
火点即燃,香而不腻,酥脆可口,食后无渣,久放色香味不变,老少
皆宜,多吃可健脾开胃,既是馈赠亲朋之佳品,又是餐桌上的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
十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竹园村,位于郸城县宁平镇西南部,距镇政府2公里,下辖三个
自然村,六个村民组,2000多人口,3100亩耕地,现有党员35人,
村两委班子成员由5人组成,在村支部书记崔公平的带领下,开拓进
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几年来,竹园先后被评
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村”,“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先进村”,“全市
10
村办企业十强村”,市先进“五好村党支部”,崔公平个人连续三年被
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提起宁平镇竹园村,许多人都竖起了
大拇指,并告诉你:现在的竹园村,入村是柏油路,村内是水泥路,
村周围是果树,进村是花园。目前,全村拥有高级大货车10辆,四
轮车350辆,大型农业机械9台,固定电话220部,农民人均纯收入
2900元。
要想富,先修路的经济发展理念,在竹园村两委班子中,率先形
成。于1992年,经多方筹资25万元,修筑了由竹园村村委会与漯双
路相连接的柏油路3公里;于2001年,再次筹资30多万元,修通了
3个自然村主街道2公里的水泥路面。道路的畅通,方便了群众出行,
同时给该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使村民彻底告别
泥水路,预计明年将投资40万元,修筑长达3公里的围村柏油路。
为响应市委号召,竹园村于2005年,在全镇率先提出大力发展
沼气,建设绿色家园等口号。该村在村干部及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投
资1.4万元,已建设并使用的沼气池8个,实现了照明不用电,做饭
不需柴和碳,既为国家节约了能源,又改变了生态环境。明年计划发
展沼气户400户,预计投资15万元,争取明年年底达到85%的农户
都用上沼气。
竹园村大搞农业结构调整,狠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仅
1999年全村栽苹果树15万株,桃树5万株。2003年,村民看到果树
获得了丰收,并且经济效益可观,除在自家责任田、植果树6万株,
同时在自家庭院也栽起了果树。果树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绿化了
11
环境,保护了生态,可谓一举多得,预计今冬明春,发展成村林10
万株,植于沟边、河边、塘边等旁边,绿化村庄环境。
竹园村,在路通、电通、电话通、信息通的基础上,完善水通工
程,进一步搞好安全饮水工作。明年预计投资7.5万元,自筹1.5万
元,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60万元,使户户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
水。
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大
力支持下,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生态文明富裕的花园村将
会展现在全镇人民的面前。
十五、郸城顺兴糠醛厂简介
郸城顺兴糠醛厂属于宁平镇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宁平镇重点
企业之一,厂址位于漯双公路北侧,距宁平镇政府东2公里处,占地
面积58亩,该厂始建于2005年6月份,法人代表何晓明,是深圳籍
客商,固定资金投资960多万元,流动资金2260多万元,在厂职工
216人,该厂生产的产品名称叫糠醛,生产糠醛的主要原料就是农民
废弃的玉米芯,产品主要用于医药、油漆生产等化工产品,是农副产
品的深层次加工与开发,属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
政策。该企业属于环保型企业,无污染排放。
目前,在全省糠醛行业中从产品质量,数量都位居第一,2006
年被周口市工商局、周口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授予“诚信文明私营
企业”荣誉称号。2007年,前5个月的产值900多万元,营业收入
900多万元,利润总额165万元以上,消耗原材料(玉米芯)4万多
12
吨。
该产品市场前景很好,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月销售285吨,
年产量3420吨,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正在筹备中,有望年底进入
国际市场。目前,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受资金限制,规模不够大,
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争取国家对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为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效益,增加地方税收,二期工程建设项
目,预计2007年9月份开工,扩大生产规模是原厂的1倍,固定资
金投资预计2000万元以上,该厂为解决建设资金缺口,紧紧抓住黄
淮四市发展与开发的历史机遇,及时与省发改委搞好项目对接,争取
国家的国债资金和省补资金。
二期工程扩建投产后,可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400余人,农民直
接受益2200万元以上,增加国家税收200万元以上。
该厂的发展思路,预计2008——2009年,两年的时间内,再投
资建设两个厂即糠醛厂,活性碳厂,预计投资600万元以上。
糠醛厂,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当地镇政府
的大力支持和厂区农民朋友的帮助,因此,该厂尽全力回报社会,除
按国家规定给在厂职工办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帮助厂区所在
地许楼行政村,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资搞图纸规划、路面硬
化、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全部由糠醛厂垫资,按成本价
格分期付款。总投资300多万元,一期工程投资100多万元。目前一
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此举加速了宁平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十六、河南省郸城县豫东面粉有限公司简介
13
豫东面粉有限公司,位于宁平镇东工业区,漯双公路南侧200米,
公司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于2005年3月开始动工建厂,总投资
5000万元,第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预计2006年元月份竣工投
产,投产后日加工处理小麦可达500吨,年生产能力可达12万吨,
产值2.5亿元,年创税利780万多元,可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100
多人,豫东面粉有限公司投产后,将于华龙、科迪、九头崖等大中型
食品加工企业签订常年原料供应合同,产品结构为:特精粉、颗粒粉
和食品专业粉,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属国内一流。二期工
程投资2000万元,将进行小麦产后深加工技术研究于农业产业化开
发,主要加工方便面、面包等副食产品,以扩大再生产规模,为社会
下岗职工解决更好的再就业机会,预计可解决就业人员300多人,该
公司建成后,将是豫东最大的民营制粉及粉制品企业。
14
15
栖霞二手房-回购完毕对股票是好,还是坏

更多推荐
颍上新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