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paper壁纸官网-手机装修绘图软件

2023年4月8日发(作者:小卧室装修效果图7平米到8平米)
【摘要】山西作为古代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其古代匾额留存极其丰富。以实地考察所得数据、图像
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对山西境内现存古代匾额的分布规律、书法风格、文化内涵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分
析,得出了山西现存古代匾额具有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书体种类多样、书法风格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等特征。
【关键词】山西匾额;分布情况;书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9-0033-07
【作者简介】张楠,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
一、山西境内现存匾额的分布情况
笔者自2020年7月15日从江苏省盐城市
阜宁县出发,到8月10日于山西省大同市返,
历时26天,驱车12000余公里,实地考察山西
十个市,共访得匾额380余块,包括原匾以及后
世修复、翻刻之匾。据笔者所掌握之实物照片
统计,其数量分布情况大致如表1。
地名
晋城市
运城市
临汾市
吕梁市
晋中市
数量
69
32
32
7
104
地名
太原市
阳泉市
忻州市
朔州市
大同市
数量
70
16
5
33
12
表1山西境内现存匾额分布统计表
据表1可知,晋中市、太原市及晋城市现存
历代匾额数量甚为可观,分别为104块、70块和
69块。结合笔者的实地考察经验以及历史背
景,可知三市所存匾额数量众多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点:其一,晋商文化的发达。晋中市所存
历代匾额多集中于晋商家族的大型院落,因其
地处山西中部,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故多
为晋商家族世代群居之地。其中便有世人所熟
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这些晋
商家族所建造之大型院落,动辄成百上千间。
明人费瀛《大书长语》中有曰:“堂不设匾,犹人
无面目然。”匾额在晋商院落中的大量应用,既
装饰了建筑,又彰显了主人自身的文化内涵。
其二,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多重性。如太原
山西境内现存古代匾额书法艺术浅论*
张楠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计划项目“山西境内现存匾额书法艺术研究”(SJCX20:
0689)研究成果。
访
碑
游
学
二
二
一
年
第
三
十
九
期
33
市所存匾额多集中于晋祠,晋祠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
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的,历
代帝王均曾进行过修缮扩建,故不乏帝王与文
人墨客到此题匾。还有便是民间信仰,晋城市
所存匾额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当地的“三教堂”
“二仙庙”。其三,名人故居的集中。晋城市的
匾额分布情况便是如此。通过实地考察,笔者
发现,晋城市现存匾额多集中于皇城相府、天官
王府、湘峪古堡以及柳氏民居这四大古建筑群
中。此四处建筑群除柳氏民居外,均为历朝名
相之故居。此类名人故居中所存匾额,多来自
两种途径:一种是官方赏赐,一种是文人慕名前
来,赏玩之余所留。
二、山西境内现存匾额的书风
通过对所采集图片资料的分析与整合,笔
者发现,山西境内现存匾额之书法风格存在多
样性的特征,不同区域不同时代风格不尽相同,
或典雅,或洒脱,或质朴,或清瘦。
(一)端庄典雅类
这一类风格的匾额绝大部分来自宗教场
所。在古代,宗教场所不仅仅是僧侣道士这一
特殊群体的修行之地,更重要的,它还是弘扬礼
仪,宣扬教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在书写此类匾
额时,首先做到书风要与宗教场所威严庄重的
环境氛围相统一,故书体多以楷书为主,且很讲
究法度,崇尚端庄典雅之气息,即所谓的“庙堂
气”。詹恩《雪庵字要》序云:“夫书大字者大抵
以平直端谨为善,苟欲飘逸纵横,固有不可为
者,何也?盖大字之用不过殿堂楼观、馆阁祠
庙、榜额牌匾所需耳,岂有书此而敢肆飘逸纵横
之状哉?”由于此类匾额数量众多,笔者选取有
代表性的大同善化寺“威德护世”匾和运城万固
寺“多宝佛塔”匾进行评述。
1.“威德护世”匾。
此匾高3.8米,宽2.4米,楷书,黑底金字,周
身饰以红色华丽云纹,木制竖匾,匾文曰“威德护
世”,右下角部有“潞城王书”款,左侧中部有“嘉
靖七年仲秋吉日二世重修”款,现存于大同市城
区南寺街9号善化寺天王殿北门上方(图1)。
图1“威德护世”匾
据落款知,“威德护世”匾于嘉靖七年
(1528)重修,故此匾书应成于1528年之前。据
考,1528年之前“潞城王”这一封号共承袭五
次,分别是:潞城僖顺王朱逊,潞城安简王朱
仕堜,潞城荣安王朱成鑘,潞城宣惠王朱聪蒗,
潞城端宪王朱俊棱。笔者查阅地方志发现,仅
《大同府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宣德二年,代简
王第三子分封,工辞赋,善大书,薨谥僖顺”。故
推测此匾或为朱桂三子僖顺王朱逊所书。
此匾取法颜鲁公,用笔圆厚沉着,笔画圆润
饱满,结构宽博方正,章法上采取竖式排列,整
齐有序,均衡统一,充满端庄雄浑之气,内涵十
分丰富,耐人细细寻味。
2.“多宝佛塔”匾。
此匾高1.05米,宽2.25米,楷书,阴刻,周身
白色莲花纹饰,石制横匾,匾文曰“多宝佛塔”,
上款“大明万历十四年岁在丙戍(或应为戌)春
三月吉旦柱国少保兵部尚书郡人鑑川王崇古
题”,下款“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
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郡人凤磬张四维书”,现存于
34
永济市蒲州镇胜利庄万固寺(图2)。
图2“多宝佛塔”匾
据款可知,此匾为王崇古题,张四维书。王
崇古,字学甫,号鑑川,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
人,嘉靖二十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
等职,为书匾者张四维之舅父。张四维,字子
维,号凤磬,山西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曾
任明万历朝内阁首辅。《明史》中有曰:“四维倜
傥有才智,明习时事。”
此匾亦学颜,“多宝佛塔”四字丰腴平正,似
皆从鲁公《多宝塔碑》出,然笔画之轻重对比则
无鲁公之迹强烈,或因考虑到匾额整体之视觉
效果所致。结体端方茂密,章法上则取横式排
布,如铜柱傲立,凛凛然有不可犯之气也。
(二)奇逸潇洒类
此类匾额多来自亭台水榭之间,书体则多
以行草书为主,书手也大多为当朝名家。金学
智先生在其《中国园林美学》中有说:“园林对于
诗、书、画的综合,就是通过匾额、对联、碑刻、书
条石、壁画、挂件、画屏等艺术形式明确地表现
出来的。”因此,这类匾额十分注重装饰性,大多
写刻精美,周身纹饰也十分华美,具有很高的书
法艺术性。下面将列举杨二酉书“水镜台”匾及
傅山书“难老”匾进行具体评述。
1.“水镜台”匾。
此匾高1.04米,宽2.5米,行书,蓝底白字,
周身金色盘龙火焰纹饰,木制横匾,匾文曰“水
镜台”,上款“乾隆岁丁丑莲夏”,下款“又邨居士
二酉书”,另钤印三枚:引首章(已模糊不清),下
款处名章、闲章各一枚,分别为“臣二酉图印”及
“瀛洲水仙”,均为白文。匾现存于太原市晋祠
水镜台明间檐下(图3)。
图3“水镜台”匾
杨二酉(1705—1780),字学山,号西园,又
号恕堂、悔翁,清太原晋祠人。雍正十一年
(1733)进士,进入朝廷翰林院。改庶吉士,授编
修。历任贵州、山西道检察御史,工部、兵部给
侍中等职。杨二酉书法工正、行、草书,书风遒
美清丽,师法二王,兼取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诸
人意境,著有《柳南诗抄》,《清史稿》有其传。
此匾得米南宫之神韵,用笔生涩老辣,笔毫
平铺直叙,似得米书“刷”字之精华。细观可见
三字行笔之时皆有笔毫分叉之态,或因书写工
具太小所致,抑或行笔速度较疾,足见其性情。
结体巧妙不造作,节奏感强烈,实为三晋匾额中
不可多得之精品。
2.“难老”匾。
此匾高1.45米,宽0.7米,行书,蓝底金字,周
身盘龙云朵纹饰,木制竖匾,匾文曰“难老”,上款
“丁未菊月东垣王原朗重立”,下款“真山书”,现
存于太原市晋祠难老泉亭内(见下页图4)。
据款可知,此匾为傅山所书,王原朗重修。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
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
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真山”为
其在清兵入关后所改的号。傅山通晓经史、诸
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
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喜以篆隶笔
35
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
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
已得时誉。王原朗清道光本《太原县志》中有记
载,其于雍正三年任太原县丞。
图4“难老”匾
此匾笔力雄强,线条刚健。二字采取竖式
排列之章法,疏朗有致。从单字来看,“难”字左
高右低,“老”字左低右高,俯仰欹侧极具趣味。
其中,“老”字一笔长撇最为精彩,字内空间被其
巧妙分割,给人以大开大合之感,颇具险峻之
态。落款处“真山书”三小字亦极具趣味,拙中
见巧,随性而成,不愧为晋祠第一名匾。
(三)古朴稚拙类
此类匾额多来自村镇间的门楼牌坊,或是
寺庙祠堂,几乎无固定分布规律。取法则以北
朝碑刻以及篆隶书体为主,书手多为当地之善
书者,或权贵之人。匾虽未出自名家之手,但其
天真自然之意趣亦给予观者一种独特的审美快
感。下面将选取“翔鸾棲凤”匾以及“永锡难老”
匾进行分类评述。
1.“翔鸾棲凤”匾。
此匾高0.79米,宽1.26米,楷书,石制横匾,
黑底白字,阴刻,周身莲花纹饰,石制横匾,匾文
曰“翔鸾棲凤”,上款“大清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孟
春榖旦”,下款“邑人张珩创建”,现存于晋城市
高平市原村乡陈庄村东阁(图5)。
图5“翔鸾棲凤”匾
此匾用笔浑厚苍劲,极具篆籀气息,点画饱
满厚重,结体中宫紧密而外展,取法似杂糅欧楷
与北碑中率朴一路,章法上则采取横式排列,通
篇气贯神足,稚拙有趣。书手张珩虽未能见其
书名,然此匾背后亦有其所书一行书匾,曰:“准
题佛第”,笔笔中锋,得鲁公之用笔,亦得米南宫
之体势,神采飞扬,可知其擅真、行二种书体,故
推测张珩应为当地擅书之人。
2.“永锡难老”匾。
此匾高0.77米,宽2.22米,篆书,黑底金字,
阴刻,无纹饰,木制横匾,匾文曰“永锡难老”,下
款“昔青竹先生题此泉为难老,兹颜鲁颂成语,
庶足扬扢神麻,仍不没胜景云,光绪己丑祁县渠
本翘篆并跋”,另钤印二枚,白文为“渠本翘印”,
朱文为“楚南”,现存于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前廊
左尽阑额背面(图6)。
图6“永锡难老”匾
渠本翘(1862—1919),字楚南,山西省祁县
人,清光绪进士,我国早期著名实业家。曾留学
日本,回国为候补官吏“分省尽先补用道”,后历
任驻日本横滨总领事,外务部司员,1909年9月
至1910年3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此匾篆书正文取法金文,与清代流行篆书
36
风格相异。用笔圆浑流畅,结体开张疏朗,转折
处以圆转为主,方转为辅,别具意趣。比之清篆
婀娜灵秀之风,此匾似以其古朴稚拙之风而略
胜一筹。章法上采取横式排列,“永”“老”二字
因笔画较少而被刻意加大、加重,使整体看来更
加聚气,可谓独具匠心。尾部另有行书长跋一
段,似有二王之风骨,十分耐人寻味。
(三)清瘦劲健类
此类匾额分布几乎无具体规律,大多用于
文房雅玩及亭台水榭等处。取法以二王端庄娴
雅一路行书及赵松雪之行楷为主。书手多为当
地官员中擅书之人,此类人群有一共同特点:擅
长馆阁体,且此类书手多饱读诗书,亦能兼顾与
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进行此类匾额
的题写时,首先应该考虑到的便是要与这种清
雅的环境相搭配,而不能一味只顾榜书雄浑之
气。这类清雅、劲挺的匾书以其独特的气息取
胜,成为一种新的审美范型。本节将选取“松水
亭”匾及“青毡是吾家故物”匾进行分类评述。
1.“松水亭”匾。
此匾高0.52米,宽1.3米,行楷书,白底蓝
字,无纹饰,木制横匾,匾文曰“松水亭”,上款
“康熙庚子正月”,下款“长白岳礼书”,另钤印三
枚:引首章、名章、闲章各一枚。引首章白文“藏
之名山”,名章白文“岳礼之印”,闲章朱文“蕉
园”。匾现存于太原市晋祠松水亭明间檐下(东
向)(图7)。
图7“松水亭”匾
岳礼,清满洲正白旗人,一作镶白旗人,那
木都鲁氏,字会嘉,号蕉园。康熙五十年举人,
累官陕西汉兴兵备道,与宗室晓亭等结诗社,颇
著声闻。其又工画,因久宦秦、蜀,故其画多似
川北溪山峰峦之态,笔致雅秀,气运幽隽,著有
《兰雪堂集》。
此匾取法赵孟頫之行楷,结体妍丽秀美,用
笔遒劲含蓄,比之同期盛行之馆阁体,整体更加
鲜活且丰腴,且选取白底篮字,视觉冲击力得以
加强,更衬出此匾清劲雅逸之气,然落款笔力则
略显孱弱,似下正文一等。
2.“青毡是吾家故物”匾。
此匾高0.47米,宽1.63米,行书,绿底金字,
周身莲叶波缘纹饰,木制横匾,匾文曰“青毡是
吾家故物”,下款“孝卿”,钤印二枚,朱文“丙子
翰林”,白文“臣黄汝香”。匾现存于晋中市祁县
乔家大院中堂一号院中(据品相看,此匾或为后
世翻刻之作)(图8)。
图8“青毡是吾家故物”匾
黄汝香,字孝卿,山西平定州人。曾任清
河、望都等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洁,兴办教育,提
掖后进,为世人所称道。
此匾为较少见之多字匾,自王羲之《圣教
序》出,笔画劲挺瘦硬,结字平正为主,略带南宫
欹侧之趣,用笔干净果断,节奏感强烈,温婉之
中亦见劲挺之气,章法上则采用横式排列,虽字
字独立,仪态万千,然风格和谐统一,并无突兀
之感。
三、山西境内现存匾额的内容与功用
匾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仅具
有书法艺术价值,更值得珍视的是其所含的文
化底蕴。在进行匾额的书写时,往往要结合悬
37
挂地点的特性来进行书写内容的挑选,只有内
容与环境、书风搭配得当,才能最大程度凸显出
匾额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如此,
山西境内现存匾额便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从内容与功用来看,山西境内现存古代匾
额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宗教类
宗教内容类匾额大致有以下两种获取途
径,一种为官方赏赐,一种为信士供奉。官方赏
赐类匾额的内容多以言辞精炼的四字短语为
主,贴合所在宗教场所特点,或直接引以宗教用
语,其主要目的是彰显官方对宗教文化的重视。
信士供奉类匾额则以歌颂赞美为主,其目的一
为还愿,一为显示其虔诚。本节将选取大同善
化寺“威德护世”匾及运城解州关帝庙“福国佑
民”匾进行分类评述。
1.“威德护世”匾(匾额图片及简介见上
文)。
此匾位于大同善化寺天王殿北门上方。天
王殿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通常山门之
后便为天王殿,天王殿因有四大天王在其中而
得名。
“威德护世”四字皆取自《大般若波罗蜜多
经》。“威德”即可畏为威,可爱为德,“护世”则为
四天王之统称。威德护世四字用于此既点明庙
中所供奉之神,又能彰显天王殿的威严,实相得
益彰也。同时,因书者的身份为当时的潞城王,
也显示出官方对佛教的重视与支持。
2.“福国佑民”匾。
此匾高1.4米,宽2.7米,行楷,蓝底金字,木
制横匾,周身镂雕行龙、花草纹饰,繁茂富丽。
匾文曰“福国佑民”,上款“闻邑信士任作柱及男
观海献叩”,下款“大清光绪三年清和月吉旦
立”。匾现存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关帝庙崇
宁殿南廊(图9)。
图9“福国佑民”匾
“福国佑民”多用于寺庙、道观落成之祝文
当中,意指福泽家国,保佑百姓。信士们通过进
献此匾,既彰显了信仰的虔诚,又表达了对家国
的美好期许,同时也起到了宣扬教化的作用。
(二)家规家训类
家规家训类匾额多存在于世家大族的居所
之中,如我们所熟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此类匾额多以名言警句或是短语为主要书写内
容,可能是书者自拟,也可能是引经据典而来,
由于世家大族地位的特殊性,故此类匾额不乏
名家所书。下面结合晋中市灵石县王家大院
“孝义”匾进行评述。
此匾高0.7米,宽1.03米,阳刻楷书,石制横
匾,周身回形纹饰,匾文曰“孝义”,上款“乾隆乙
已夏日”,下款“翁方纲敬书”。另钤印三枚,引
首章朱文“校书天禄”;下款处二枚,白文“翁方
纲印”,朱文“覃溪”。匾现存于晋中市灵石县王
家大院(图10)。
图10“孝义”匾
“孝义”二字多用以形容人之品行,有行孝
重义之意。《汉书》中有:“不知孝义,但如禽兽。”
38
用于此处,使家族后辈时刻谨记于心,同时也表
达了主人对家族后辈的期望。
政治教化类匾额主要以官方赏赐类为主,
官方通过匾额的赏赐,来表彰民众的高尚品行,
可以起到笼络人心,弘扬正气的作用。此类匾
额的书手集中于皇帝与官员,故统一归类为官
方赏赐。下面结合晋城市阳城县皇城相府“冢
宰总宪”匾进行具体评述。
此匾高1.44米,宽4.8米,阴刻楷书,石制横
匾,上下皆雕龙纹饰,左右无纹饰,匾文曰“冢宰
总献”,下有小字“诰赠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
官刑部尚书陈三乐”。匾现存于晋城市阳城县
皇城相府(图11)。
图11“冢宰总宪”匾
“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
都御史的别称。此匾立于康熙三十八年
(1699),为陈廷敬官居吏部尚书时奉旨所建。
“冢宰总宪”匾很好地概括了陈氏一门所任官职
以及对朝廷之贡献,同时也起到了统治者笼络
人心,宣扬教化的作用。
(三)地名题写类
此类匾额多因人因地而异。苏显双先生的
博士论文《匾额书法文化研究》指出,此类自然
景观的题名匾额是匾额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
产物,属于文人雅士“附庸风雅”之产物。如上
文所提及的晋祠“水镜台”及“松水亭”二匾。(图
片及简介见上文)
“水镜”出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
不可以形逃。”《晋祠联匾额诠释》中有如下解
释:“‘水镜台’是一座戏台,像一池清水,一面镜
子,演员登台,忠、奸、善、恶立即可辨,从而使这
座建筑主体的内涵得到升华。”“松水”则出自
《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
华。”《晋祠联匾额诠释》这样解释:“背依苍苍的
周柏,面临八角莲池,侧畔善利泉水,可谓‘松风
水月’,故名‘松水亭’。”
故此类匾额之内容多为文人墨客登临游玩
之时,结合周边之环境,精心构思而成,因此此
类匾额文、书皆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
内涵。
匾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表现
形式,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
研究匾额书法艺术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笔者通过对山西境内现存古代匾
额的考察与研究,发现山西境内现存古代匾额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时间跨度长,上
溯宋辽,下至明清;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
中于晋中及晋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书体
种类多样,风格不一;第四,文化内涵深厚,是文
字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研究山西境
内现存古代匾额,不仅仅是研究其书法艺术、文
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研究发掘出其背后
深刻的历史价值。令人颇为痛心的是,随着城
市建设的推进,山西民间所存的大量古代匾额
已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即将消失。因此,保护
并研究山西古代匾额乃是每一位书法从业者的
当务之急。
39
更多推荐
牌匾图片大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