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房二厅装修效果图-轴承型号含义

2023年10月9日发(作者:周氏)
2023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演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西方没有这样相
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
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
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
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
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
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
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
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
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
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
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
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
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
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
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
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亭子是实
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
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
的景现,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
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
一个蕴含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
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
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
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
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
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
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
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
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
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
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
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
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
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
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
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
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
以何题此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贾政拈
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
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
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摘编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崇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虚实之间尤为重视“虚”,认为唯有虚
才能让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
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静照”只有在断绝世务后才能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所呈现的充
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它是精神上的淡泊,
有了心灵内部的“空”就能让艺术空灵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论证的是“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不符合“空灵”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诗者,吟咏性情也;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像。(严
羽《沧浪诗话》)
C.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姚鼐《登泰山记》)
4.如果你是一位欣赏者,怎样才能做到“对物象造成距离”,获得美的享受 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材料三描绘的“大观园”景致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
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
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地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
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
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 又加秋风秋雨,
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
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
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
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
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
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
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
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碳气,而呼出了氧气;
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
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
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
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
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
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
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
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
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
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
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
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
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
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
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
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
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
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
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
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
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
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
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
《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
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
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
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注】(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
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
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
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
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它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
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
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
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
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
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
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
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
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
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
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
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做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
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他有时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作为《野草》编委之一的秦似内心坚韧,心怀民族,爱国刊物《野草》具有战
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
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
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
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
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
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
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凡谷田:绿豆小豆底
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
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
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秽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
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秽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
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
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食者,民之本;民者,
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
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为治之本,务
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
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其本而靖其末,浊其源而
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3分)
凡A春B种C欲D深E宜F曳G重H挞I夏J种K欲L浅M直N置O自P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稼穑,种植叫“稼”,收割叫“穑”;“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B.树,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C.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相同。
D.匪,文中指“不”,其与《诗经·氓》中“匪我愆期”的“匪”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百姓不仅
要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还需要接受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
种植措施,以期获得应有的收获。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泉水中砍树,只
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明君必须要对天时地利了如指掌,教导百姓耕种收割,
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1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①
鲍溶
从事东军正四年,相逢且喜偃兵前。
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
江上柳营②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③。
秋风萧飒醉中别,白马嘶霜雁叫烟。
【注】①蔡平:唐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吴元济占据淮西,强悍难制。唐宪宗元
和十二年,宰相裴度督师蔡州,擒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蔡平”指的就是这件
事。马判官宽:即判官马宽。②柳营:汉将军周亚夫,屯兵细柳军令严整,文
帝称他为真将军。③神仙:《后汉书·郭泰传》记载,郭泰“众宾望之,以为神仙
焉”,古诗文中常用以形容人的神采清朗洒脱,气概不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诗题,既明点“蔡平”,也交代“相逢”;“偃兵”指偃武修文,说明唐王
朝平定藩镇的战争行将结束。
B.颔联中着“看”“见”二字,实写唐军消灭敌军时除恶务尽的气势;诗句不加铺陈,
巧用比喻,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尾联以景结情,“秋风”和“霜”等意象凄清肃杀,反衬出“蔡平”的豪迈欣悦,也
隐表离伤之情。
D.本诗以谋篇精巧取胜,巧妙地先以一半篇幅写“蔡平”,又以一半篇幅写相逢和
相别,将家国情怀与私人情谊熔铸为一体。
16.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援古以证今”。即以古证今,借古抒
怀,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分析在本诗颈联中,作者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哪
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在《赤壁赋》开头,苏轼就写了自己与朋
友泛舟于赤壁之上,吟诵和歌唱关于《诗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化用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巧妙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
亲勿居”两句。
(3)“盈盈”一词往往包含美好的含义,今人喜欢用来取名,古人也常在诗文中
用到这个词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
“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
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 ① 。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
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 ② ,会唱
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
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
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 ③ 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
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
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填平了心中的沟坎,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
中。
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
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
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
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
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过,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
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第一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
B.第二段中加点的“不论”一词也可以改为“不管”。
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最后一段第一句中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内。
20.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语段简要分
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为什么会晕车 晕车在医学上使用的名词是晕动症,表示人体暴露在刺激性的
运动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晕、疲倦、冷汗、恶心呕吐等。 ① ,
但对它的成因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其中最广泛采纳的解释是感觉冲突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句话来说就是:人类的感官是一套精密的系统,当一个人奔跑时,大脑能协调
起各类器官,游刃有余地计算指挥,然而工业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太多新东西。当
人们坐船时,一些人的大脑就开始失控了:你的手脚没动,眺望窗外的眼睛凭什
么发来风景在移动的信号 内耳的平衡感凭什么告诉我还有晃动 大脑处理不了
这些信息,就容易产生晕动症。 ② ,因为司机握着方向盘脚踏油门主动掌握
汽车,身体产生的每一个动作都在通知大脑:我们在动哦!而大脑只要能感知到
人的动作和运动之间的关联,对方向改变与加速减速都有预判, ③ 。
21.结合材料第三段,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解释感觉冲突假说中晕动症产生的原
理,不超过40字。(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湿地不断遭到破坏,保护湿地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问
题。在此背景之下,多国于1971年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
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2005
年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202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
法》。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召开。
此次大会的标志以中国传统玉璧为造型,内嵌江豚、麋鹿、扬子鳄、朱鹮四种生
活在中国湿地的珍稀濒危动物形态和人脸轮廓,意在表达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
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
中国青年该如何承担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
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演练
语文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 中国传统艺术对“空灵”的追求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对“空灵”的
思考也见诸各种艺术门类。现代文阅读Ⅰ围绕“空灵”选取了三则材料,旨在加强
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美学的理解,提升审美情趣。其中材料三选取了《红楼梦》中
与“艺术空灵”相关的章节内容,也是新高考整本书阅读任务的具体体现。同时借
助命题考查学生信息性文本阅读的能力。
1.A解析:B项,“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错,材料一“在中国园林艺
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
有灵气往来”并没有将造园与绘画、诗词进行比较。C项,“‘静照’只有在断绝世
务后才能空诸一切”错,材料二“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
时绝缘”可知,原文说的是“静照的起点”,且是“和世务暂时绝缘”。D项,“有了
心灵内部的‘空’就能让艺术空灵化”错,材料二“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强调是“基本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B解析:“论证‘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错,材料二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是为了
论证“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3.D解析:“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实写泰山山路冰滑,登山艰辛。本项不
符合“空灵”的特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与论据关系的判断能力。
4.答案:①要能通过有限的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或:要能体会创造者营造
“空”的匠心);②静观万象时要能放“空”心灵,淡泊精神,感受物象的灵魂生命。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并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5.答案:①大观园中曲折泻于石隙的“清流”创造出一个灵动的空间;②大观园
中“沁芳亭”能收摄众景于一体,引领出一个空灵的世界;③大观园中“飞楼插
空”“石磴穿云”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意境。(一点1
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所陈述观点的理解、运用及对《红楼梦》中景致特点
的把握能力。
材料分析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艺刊物《野草》创刊于1940年,由夏衍、孟超、
秦似等担任编辑,是抗战相持阶段的进步刊物。取名《野草》寓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存之意,以象征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的顽强精神和斗志。
现代文阅读Ⅱ所节选的两则文本作者均为《野草》的编辑,选文旨在引导学生感
受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进步刊物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借助命题考查学生
文学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6.B解析:“我”对秦似十分敬重,并非“主要是亲热和熟络”,也没有“戏弄他”。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7.D解析:“文辞典雅”错,秦似“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是为了战
斗和讽刺,文辞风格犀利。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8.答案:①“秋”既是指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
理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②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
秦似的相聚,并插叙刊物《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③贯穿着
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
9.答案:①文本一侧重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
草》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②文本二
侧重以“野草”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
目的。(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写作目的及对文本中物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能
力。
材料分析 文言文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上》和《齐民要术》。
文本一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教育从古至今的重要性;文本二意在引导学生对劳动的
认识,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阅读两则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符
合读史明理、学史崇德、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助命题考查学生文言
文阅读的能力。
解析:原句标点: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每
选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
上不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并断句的能力。
11.C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是“应该,应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及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12.D解析:“所以明君必须要对天时地利了如指掌”错,说法绝对,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3.答案:(1)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那么用力少却收
获多。(“天时”“量”“则”各1分,句意1分)
(2)早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多难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
少,和(当年)年岁是否适宜(田地的种植收割)相随。(“治”“秽”“岁”各1分,
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14.答案:①使百姓丰衣足食。②便于教化百姓懂得人伦。③使社会安定。(每
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意并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后稷教百姓种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之所以为人,
吃饱了,穿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
此忧虑,便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用尊卑长幼之间的伦常关系教导百姓:父子
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
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文本二:
大凡谷子:成熟有早有晚,谷苗茎秆有高有矮,收获的果实有多有少,植株质地
性状有的坚强有的柔软,米粒的味道有的好有的不好,谷粒舂成米时有的折损多
有的折损少。土壤肥力有的肥沃有的贫瘠,肥沃的田地适合种植得晚一点,贫瘠
的田地适合种植得早一点。肥沃的田地,不仅适合晚些种,种早了也不会有妨害;
贫瘠的田地适合早种,种晚了一定不能结成果实。不同的地形条件,有不同适合
的作物。山地,(适合)种坚强的苗,来避免风霜(指避免气候剧烈变化的损害);
低而多水的地,(适合)种较弱的苗,以求得较高的收获。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
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那么用力少却收获多。如果只凭主观,违反自然法则,
便会辛劳却没有收获。潜入泉水中砍伐树木,攀登山峰去捉鱼,只能空手回来;
逆着风向泼水,逆着斜坡滚球,这必然是十分困难的。凡是种谷的田地:以前种
的是绿豆小豆的地最好;(种了)麻、黍、胡麻(的地)其次;(种了)芜菁、
大豆的最不好。一亩肥沃的土地,用五升的种子;一亩贫瘠的土地用三升的种子。
种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换。凡是春天下种的,要种的深些,(而且)应当用重
的“挞”拖过压下去;夏天下种,就要种得浅些,撒下去便可以出芽了。凡是种谷
子,都以雨后下种为好:遇到小雨,应该趁泥土湿润时种;遇到大雨,等杂草长
出来后再种。春天如果遇到干旱,(去年)秋天耕过的地,可以敞开垄沟等待下
雨。夏天如果敞开垄沟,不仅大雨会把种子冲走不能发芽,而且发芽时庄稼和杂
草一起都长出来了。大凡谷田,要早种晚种相错杂。有闰月的年份,节气靠后,
适合种晚谷;然而大都喜欢种早谷,因为早谷田的出产多于晚谷田好几倍。早种
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多难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当
年)年岁是否适宜(田地的种植收割)相随。早谷皮壳薄,米粒充实而且数量多;
晚谷皮壳厚,米粒少而且不饱满。食物,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
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国君向上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向下开发地理上
的有利形势,中间利用人的力量,因此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茂盛地生长、
成熟;教导百姓养育各种家畜家禽,按照季节种植树木,致力于整修田地,多种
桑麻。治理国家的根本,一定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一
定在于使百姓有充足的资财可用;财用富足的根本,一定在于不侵占生产活动的
时间;不侵占生产活动时间的根本,在于减少(官府要求完成的)事务;减少事
务的根本,在于节制贪欲;节制贪欲的根本,在于返其自然之本性。不会有摇动
了根本却能使末端安定的事,不会有弄浑浊了水源却让水流清澈的事。古诗词阅
读选取的是唐代诗人鲍溶的《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此诗既是诗人与朋
友相逢又离别的应酬之作,同时又是对唐朝平定淮西的赞歌。诗人与朋友相逢的
时机比较特殊,平蔡之役,关系到唐王朝的命运,在当时是一件重要的国家大事,
自然也成为诗人和友人马判官相逢中的主要话题。全诗洋溢着平蔡胜利的欢乐气
氛,突出了歌颂平蔡之捷的主题,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借助命题考查了学生
古代诗歌阅读的能力。
15.B解析:“实写”错,应为虚写。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内容和鉴赏古诗词技巧的能力。
16.答案:①对官军军纪严明、士气高昂的赞美;②暗含对将领治军有方的肯定;
③对马宽神采飞扬、气概不凡的赞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17.答案:(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3)示例1: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示例2: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每空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常见名篇名句的识记、积累的能力。
材料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Ⅰ节选自2023年3月20日《解放日报》刊载的牛旭斌
散文《那秦腔韵味,摄住了我的魂》,是对选择性必修下册贾平凹《秦腔》的拓
展研读,并将课文的重点内容融入语料,体现了教考衔接的理念。同时借助材料
和命题,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8.答案:①人山人海 ②耳濡目染 ③如痴如醉(每空1分,其他答案若能契
合语境亦可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19.B解析:A项,“表示递进”说法错误。第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解释说明。
C项,“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揪心裂肠的唱腔填平了心中的沟坎”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用“沟坎”来比喻内心的愁苦,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揪心裂肠”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D项,“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内”说法错误,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在语境中辨析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手法和虚词的
能力。
20.答案:①“只有”表示单一,表明秦川戏曲的匮乏;“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
腔”是唯一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2分)②两个“只有也只能有”
连用,构成强调,进一步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这里人们的重要性。(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材料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Ⅱ是一则关于日常生活中较常出现的“晕车”现象的科普
类文章。话题贴近生活,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科普的角度来阐述问题,既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整体把握语料内容的基础
上设置了根据语境推断信息和补写语句两个题目,考查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
语言文字必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示例:当感官传入的运动信息(1分)与大脑自主存储的感觉信息(1
分)产生矛盾(1分),就会导致晕动症。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具体语境推断信息并整合语言的能力。
22.答案:①尽管大家对晕动症的症状比较了解
②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司机)开车不那么晕车
③人也就不容易产生晕动症了(或:人也就不容易晕车了)(每句2分,意思
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语境中补写语句的能力。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图文结合的材料作文,核心话题是“中国青年承担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
责任”,所用的引题材料结合了当下“全球湿地不断遭到破坏”的现实和中国在保
护湿地方面的不懈努力,特别强调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
在中国召开”以及“此次大会”的标志寓意,从中可见我国在保护湿地方面的决心
和美好愿景,有助于学生打开视界。
写作要求中,提醒考生应深入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中国青年该
如何承担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这一深刻问题,着重论述“中国青年承担推动
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的具体措施和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等。学
生写作能结合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可。
【参考立意】
①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我辈青年应勇担时代责任。
②踔厉奋发新时代,绿色发展续新篇。
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④促和谐共生,创绿色世界。
玉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箱体指标的运用技巧

更多推荐
臭虫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