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发(作者:)
三亚现在是海南岛的中心,但在历史上,直到1954年之前它只是一个小渔村,捕鱼
点和中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在历史上海南岛南部的中心长期都是延州。
1992年3月,考古学家在落笔洞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类遗址,这次发现将三亚
的人类历史往前推进了两三千年。这个遗址是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中国旧石
器时代文化中发现最早的南方人。随后,沿海波斯人的墓葬群也被发现。
1954年,海南岛南部的政治中心由延州迁往三亚,但此时的三亚还被称作“崖州”。
1987年,崖县被升级为三亚市。
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1990年后的三亚看到了旅游业的长足进步。从1990
年到2000年,大东海海滩同当时三亚唯一的四星级酒店南海酒店成为三亚的旅游中心。
三亚市区最好的四星级酒店是三亚国际酒店。1996年随着亚龙湾海滩格罗利亚度假村的开
业,游客们逐渐从大东海海滩被吸引到亚龙湾海滩。但是格罗利亚度假村只在亚龙湾海滩
上存在了两年。1998年天域度假酒店开始营业,到2000年,亚龙湾变得更受欢迎。大东
海不再是三亚旅游业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十多家国际及当地度假村的亚龙湾。
1993的三亚市区最高的建筑只有十层左右,没有超市没有公寓商店,只有一辆公交车,
一趟从广州到三亚的航班。市区只有两公里。
现在的三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沙滩度假目的地,也是亚洲最知名的度假胜地。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
“三亚”。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
三亚人文物部门在1992年对三亚落笔洞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人类活动遗迹,这是迄今为
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部的一处遗址。一万年前,一支古人类的重要系脉就在三亚发
迹,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三亚人”。
三亚,镶嵌在祖国宝岛海南岛南端的一颗明珠。
近些年来,随着三亚知名度日益提高,前来三亚的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对三亚地
名由来感兴趣者。据有关人士介绍,并查阅有关方面记载,找到了当地群众广为认可的说
法。
三亚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其建置演变先后为:临
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
设崖县。1958年,崖县县治从崖城迁至三亚。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
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陆地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三亚市
的地貌有山有海有河,北面环山,南面临海。
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
最大的宁远河、藤桥河;其次为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水等。
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
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
形状呈“丫”字形。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定
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
为三亚河。
三亚市区名称几经变化,1949-1950年,为榆亚特区;1951年称三亚镇,1958年
人民公社化至1959年7月先后属鱼雷公社、榆林公社、三亚公社、南海公社、南海水上
运输公社;1961年5月改三亚镇;1962年11月三亚镇和三亚公社合并。1964年6月恢
复三亚镇建制。1984年11月,三亚镇被撤销,筹备成立河东、河西街道办事处。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热带滨海城市,不仅拥有上天恩赐的天然美景———阳光、沙
滩、海水,同样拥有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往昔辉煌和夺目历史。落笔洞遗址出土的磨制穿孔
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唐宋年间的海外伊斯兰古墓碑、清代崖州龙被……许多遗存在
三亚的珍贵历史印记,在考古学家的挖掘考证中重见天日,穿越千古提醒着人们城市的昔
日过往。岁月流转间,历史送走前世的匆匆过客,迎来今日的芸芸众生,三亚在不断变迁
中继续书写现代辉煌。让我们走近1万多年的“三亚人”活动遗址落笔洞,来到拥有千年
悠久历史的崖州古城,从三亚河萦绕的三亚港畔遥望大海,在这些散落于三亚美妙历史音
符中,感受那正孤独吟唱的三亚历史记忆。
“落笔洞洞洞笔落”:一段1万年前的尘封往事
如果从三亚升格为地级市的时间计算,那么今年是三亚市的20岁生日;如果从崖州
古城的沿革变迁推算,那么三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如果从落笔洞遗址开始算起,
那么三亚的历史记忆则远在1万年之前。
在三亚荔枝沟落笔村东约1公里的一片丘陵山地中,山地自北向南倾斜,河流由北自
南汇流入海,这里就是落笔峰。相对高度仅有110米的落笔峰,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大宏
伟,山体内藏着许多溶洞,相传洞洞相通,相映成趣。也许是洞顶普遍有钟乳石滴水的现
象,有人写下“落笔洞洞洞笔落,尖峰岭岭岭峰尖”的传神佳句。
落笔峰北坡较缓,而南坡则陡如刀削,峰下离地约6米处有一大洞,便是传说之中的
落笔洞。走进落笔洞,洞口高约12米,宽8米,深18米,原本在极高处有两根钟乳石,
形似两支悬吊的毛笔,落笔洞因此得名。清朝钟元棣曾作诗《落笔凌空》,用“信是仙家逞
妙才,洞遗石笔绝尘埃。四围露液随时蘸,五色云笺任意裁”的诗句来吟咏落笔洞的奇绝
景色。
站在这被誉为“崖州八景”之一的落笔洞旁,看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印记,心中
不禁想到:如果没有考古队员的清理挖掘,如果不是上世纪那次关键的考古发现,落笔洞
也许至今仍在寂寥中等待,在孤独中吟唱过往。1992年和1993年冬,由海南省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三方业务人员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
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和两次清理发掘,一共发掘出8枚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
标本等上百件文化遗物,以及几百件动物化石和7万余件贝蚌壳,还有大量用火遗迹。
原本是一处渐渐被世人所遗忘的历史,原本是一段尘封于乱石沙砾中的旧事,在考古
工作者的考证中,从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等遗物的发掘中,远在1万年前的生活
场景慢慢浮现:“三亚落笔洞人”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的生产活动,过着原始穴居生
活,繁衍不息,在蛮荒时代创造出海南岛的远古文化……
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慨叹时光荏苒,万年光阴也不过是转瞬即逝。因为这次具有重大历
史意义的考古发现,落笔洞遗址成为目前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我国已发
现的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存,“三亚落笔洞人”(简称“三亚人”)成为目前已知的
最早的海南岛居民。2001年,落笔洞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把
海南孤岛的人类活动历史从几千年以前推到上万年以前……
“炎州此去更无城”:一座千年的边城古镇
只要提到三亚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位于三亚西部的崖城镇。这里,曾是千余年来历
代州、军治和县治所在地,是海南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迎来被朝廷流
放的贬官谪臣、从事商业贸易的商贾富户和以渔为业越海而来的疍民,无数传奇人物在此
演绎了一段段传奇故事。
多少个日子里,因采访和工作的需要,我曾多次来到这个离市区近40公里的崖城古
镇。斑驳陆离的古城墙、遗存在崖城街头的清末古骑楼街、在崖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的崖城学宫、至今仍然操持古代“军话”的古镇居民……在崖城,历史不只是发黄文献上的
苍白文字,也不仅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脑海中的回忆,而更多的是存留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
在、触手可及的文化载体。
据清《崖州志》载,972年,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开宝五年,振州(今三亚一带)
改为崖州,隶琼州。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崖州为珠崖军。宋政和七年(1117年),
改珠崖军为吉阳军。明清两代则一直沿用 “崖州”。历经建置沿革变迁,崖城古镇一直是
历代州、军治和民国政府所在地。1950年崖县解放,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成立。1954年,
崖县人民政府才迁往今天的三亚市区。
在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中回望,在千年历史遗留的印记中寻觅,这个远在天涯的崖州古
城曾以旖旎景色,接纳了那些在朝野权力斗争中失意的谪臣逐客,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
的卢多逊、赵鼎、胡铨、王仕熙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现在的人们,已经无从揣测古城的明媚山水是否曾为那些落寞的心灵带来过抚慰。但
是,历代贬官的到来,却在崖州播洒中原文化,启迪民智,为崖州构筑了坚实深厚的文化
基础。从文明门向北穿行,便是赫赫有名的崖城学宫(孔庙)。作为当时崖州的最高学府,
崖城学宫在崖州文化教育史上曾留下重重的一笔。古代的学宫,曾经培养出不少贤能才子,
为当地文化事业建设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学宫培养下,崖城
考取举人的宋代有29人,清代有9人。
随着时间荏苒,崖州城内商业贸易日趋兴旺,大蛋港成为海南南部重要门户港口,文
化教育日趋发达,昔日蛮荒的贬谪流放地悄然成为深受中原文明熏陶的繁盛之地。在时光
的磨洗中,如今的古城和大部分古建筑的面容开始变得模糊。今天的崖城,不仅是一个在
寂寞吟唱过往的古城,也是一个全国南北远近闻名的重要瓜菜集散地。昔日的边城,如今
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中,迎来送往南北各地的瓜果菜农,书写现代的辉煌。
有人曾说,崖州古城留住了三亚历史文化的根,如今的三亚城市传承着古崖州的历史
文脉。走进崖城,就是走进了古崖州,走进了三亚历史的天空。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崖城成了收藏和展示今日三亚历史文化的宝库和橱窗。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崖城都将作为
一部凝固的地方历史文化史书,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往日回忆,承载着三亚历史发源的昔日
过往。
三亚港畔的吟唱:一座地级市20年的变迁
从一个南海小渔村蜕变为风情万种的滨海旅游城市,人们常常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三
亚城市的历史变迁,而位于主城区的三亚港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这个古老海港,
曾守望过往船舶历经世代繁华,见证日军侵略海岛掠夺资源的屈辱历史;这个古老海港,
默默记录下三亚城的过去现在,承载着港口渔民的悲欢离合。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缩
影,三亚港随着三亚“三港”分离步伐的加快正不断变迁。而在三亚地级市20年的风雨
进程中,变化的不仅仅是三亚港。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作出重要决定,将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近40公里外
的崖城古镇搬至三亚,开始书写新的城市历史篇章。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
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从1987
年算起,作为地级市的三亚今年才20岁。对于一个人而言,20年的岁月磨砺,也许还不
足以承担未来的风雨,而对于年轻的三亚来说,2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可谓是尝遍了酸
甜苦辣,至少应该充满些许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20年苍茫岁月,这座年轻的城市曾亲历和见证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惨淡,总建
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的120幢烂尾楼曾是这座城市心头最深的伤痛。从2000年开始,
三亚市政府采取“以炸促建”的举措处置停缓建工程,对部分“问题楼”进行拆除。三亚
“炸楼”一时成为轰动全国的消息,大部分烂尾楼由此开工建设,三亚的城市面貌得到明
显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市场逐步走上振兴之路。
20年沧桑巨变,这座南国小城曾经只是南海边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发展
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迎来五湖四海的国内外宾朋。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
休闲游开幕式在亚龙湾举行,拉开了三亚发展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的序幕。很多人将
“9611”喻为三亚旅游的分水岭,标志着三亚旅游由原始萌芽状态进入起步阶段。 从
“9611”起步,如今迎来绝好发展机遇的三亚旅游,将以“发展世界级热带海滨度假胜地
“为主要目标,将“三湾”(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作为未来三亚度假区建设的核心区
域。
20年坎坷变迁,如今的三亚不再是杂草丛生的海滩荒地,四处长满了杂乱的野菠萝和
仙人掌。2003年,三亚市加快城市旧城改造,先后投入约2.2亿元进行“两河三岸”景观
建设,改造东西两河三路及泊岸景观建设工程、东西河两座景观步行桥工程和临春桥等3
座旧桥改造装饰工程……海露出来了,河现出来了,精品工程使三亚的“山、海、河、城”
从此相互交融,热带滨海特色的城市景观显露出来,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从昔日的渔村姑娘一路跋涉而来,三亚渐渐出落成一位时尚典雅的国际美人。20年岁
月一路走来,有风有雨,可谓是百味杂陈,冷暖自知。无论是万年前的落笔洞,还是千百
年前的崖州古城、三亚古港,都不过是三亚历史记忆的微小缩影,构成三亚历史的些许片
段,见证了三亚的成长变迁。这些历史的缩影和片段,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城市不仅拥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拥有深厚久远的历史遗产,值得人们去挖掘,去探寻,去
追忆。
先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值得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后人们骄傲。怀着历史的自豪感和使
命感,如今的三亚正如凤凰般展翅高飞,开始奏响新的乐章。不容置疑,1919平方公里的
三亚土地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0万三亚人民将迎来璀璨光明的未来。
三亚物华天宝耀中华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三亚人一年四季都能享用到新鲜的瓜果、蔬菜、海鲜、美酒、
凉茶……这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天堂。外乡人初到三亚时,大都要啧啧地赞上几天。北宋名臣
李光就曾写下了“海南风物异中华”的诗句。三亚以其丰富的物产资源迎接着来自世界各
地的宾朋。
瓜果清香 世人称奇
三亚地处热带,一年四季可见新鲜水果,四时的和风也揉进了各种水果的清香。
三亚被誉为热带水果之都,早在古代就很有名。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崖州志》记载了
30多种本地产的水果,椰子、荔枝、芭蕉、杨桃、番荔枝、菠萝蜜这些常见的品种就不用
说了,少见的还有莲雾、蜜枣、火龙果、面包树果、红毛丹、人参果等等。改革开放后,
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一些水果品种如葡萄、香瓜、甜瓜、哈密瓜、无籽西
瓜被引进三亚,三亚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生产基地。“四季花常在,终年果不绝”,三亚
的水果资源,带来了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全国有20多个大、中城市与三亚建立了水果
产品购销关系,北京、广州、武汉等地还设立了三亚水果专销点。反季节西瓜和冬、春两
季生产的香蕉成为奇俏商品远销国内外。三亚的水果常年飘香。
研究表明,三亚本地产的一些水果药用价值很高。木瓜含有木瓜酶,对人体有促进消
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杨桃对治疗胃病、黄疸等有一定的疗效。莲雾对咳嗽、哮喘有治疗效
果。菠萝具有消化、驱虫、利尿等药用价值。 芒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椰子富含氨基酸、
脂肪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蛋白质合成,促进细胞再生长。据记载,琼崖纵队的战士
曾用椰子水输液抢救伤员。
菜肴、酒水用水果来制作,可以算是三亚的一绝。菠萝气味芳香,甜酸适度,用来炒牛
肉、炒鸭肉是很靓味的佳肴。如果用菠萝汁和面裹鲜虾仁煎熟,就做成色香味俱全的“果
味脆皮虾”。龙眼、荔枝煲鲍鱼或者鸡汤,鲜美可口。把芒果切成粒加上细碎的桂花,夹
在透明的咖喱中,既有桂花的清香,又有咖喱的软滑,混合香浓的芒果味,是绝好的小吃。
酸豆腌渍成酸梅酱是上乘的佐料。把多种水果切碎混合,用绿茶浸泡制成水果茶,风味独
特,幽香、怡神。
拥有热带气候条件和丰富土地资源的三亚市,对台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据三亚市台
办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43家台资农业企业在三亚设立,先后引进100多个台湾优良
品种在三亚大面积种植推广。由于产品在大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这些企业普遍取得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
冬季瓜菜 名扬海外
2005年冬交会突出了“绿色、科技、订单”概念,只允许“无公害”瓜菜进场,不达”
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今后将被市场准入制拒之门外。“绿色、无公害”已经成为海南冬
季瓜菜的唯一选择。如今三亚冬季瓜菜的种植、储运和销售经过了市场的培育和考验。冬
季瓜菜生产逐步走上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瓜菜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优质特色瓜菜
进一步增多,品种更趋丰富多样,彩椒、四棱豆、树仔菜、黑皮冬瓜等特色瓜菜市场价格
持续看好,据了解,全市去年冬种瓜菜12.19万亩,且品种优、无公害,上市期间日销量
达150多吨,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三亚是我省主要的冬
季瓜菜生产基地,今春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已近13万亩,上万亩的瓜菜品种主要有西瓜、
豆角、苦瓜、茄子、青瓜等,预计产量可达30万吨,产值约7亿元。每年秋末初冬近百
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瓜菜收购运输商进入我市设点收购瓜菜。每当寒风咋起时,在千里冰封
的北国,三亚的尖椒、南瓜、苦瓜、长豆角、杭椒、四棱豆、西瓜等,继续着别样的翠绿。
海南省驻北农产品流通办事处黄栋说:"这两年,北京市场上的海南瓜菜,价格与销量
都快速上涨,据他们统计,去年北京市场的海南瓜菜销量上涨了28%;去年12月到今年
5月,北京市场销售海南瓜果菜39万吨,同比增长11%,而且价格也普遍上涨。
崖州三珍 海鲜极品
三亚海域广阔,是全国海洋大市之一。全市海岸线约占海南省海岸线的七分之一,海
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三亚渔场面积1.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
的黄金海域,盛产红鱼、马鲛鱼、鲳鱼、海参、龙虾、鱿鱼、大珠、母贝等40多种优质
海产品,鱼翅、海参、鲍鱼更被誉为三亚海产三珍。每年有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
3000多艘渔船汇集三亚捕鱼。三亚海滩资源丰富,滩涂2.7万亩,海水养殖品种主要有对
虾、鲍鱼、石斑鱼、珍珠、螃蟹等,产品远销内地和港澳市场,且价廉味美。品种主要有
龙虾、对虾、蟹、红鱼、马鲛鱼、鱿鱼、海鲤、海参、鲍鱼,各式海螺等;在海边观海景,
吃海鲜,别有一番风味,即捞即煮即食,让您真正体会到“鲜”。
在三亚随处可见临海而坐、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鲜排档,主要提供具有三亚地方特色的
火锅及菜肴,以生猛海鲜为主,配上中国特有的食用中药材,既可享受 美食,又有强身健
体,祛病延寿之功效,价格实惠,雅俗共享。据介绍,近几年来,随着三亚旅游业的稳步
增长,海鲜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海鲜餐饮业,已经逐渐成为三亚的一个不可忽
视的产业;同时也成了外地游客了解三亚、感受三亚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年来三亚的游客
不计其数。在三亚“看海、玩海、吃海”,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的共识。
南繁育种 硕果累累
三亚长夏无冬,有利于种子、种苗的快繁培育及选优劣汰。正是这种有利的气候条件,
长期以来,在三亚自然形成了一个产业,即南繁育种业。每年冬天,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
农业专家,就像候鸟一样飞来三亚繁殖育种。每年9月份至次年5月份,全国各地的农作
物种子工作者,利用三亚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来到这里进行农作物种子繁殖、制种、加
代、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这就是在全国农业界中人人皆知的———南繁基地。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吉林省农科院一行数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千里迢迢来到三亚,
率先拉开了南繁育种的序幕。半个世纪来,数十万农业科研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豪情壮志,克服重重困难,集中在海南岛最南端的这一小片土地上,农业育种,埋头默默
奉献。据不完全统计,近半个世纪来,全国各地南繁育种的人数累计超过30万人次,南
繁面积超过300万亩,培育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料、棉花、烟草、麻类、蔬菜、
瓜果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南繁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育种步伐,
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亚南繁基地,
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农作物的“种子硅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甜瓜大王”
吴明珠院士、水稻分子育种专家张启发院士、“玉米大王”李登海教授、棉花专家郭三堆、
陈正华、赵国忠……候鸟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使南繁基地成为全国农业界最为有名的“流
动人才库”。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获得大面积推广,累计近40亿亩。李澄海
培育出的掖单系列高产优质玉米品种10多个,推广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0%以上。赵国忠
双价抗虫棉的研究,对我国棉花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吴明珠培育出的“绿宝石”甜
瓜品种,使我国的甜瓜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海珍异 汇聚琼崖
无论是让人回味的热带水果,还是可治病救人的海南药材,以及其它热带作物,仔细
考察一下它们的“出身”会发现,其中有很大的部分并非原产于海南,而是从世界各地汇
聚而来。远至非洲、美洲,近至东南亚诸国,这些珍奇的物产飘洋过海,扎根于宝岛三亚
这片沃土。先拿水果来说,菠萝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菠萝蜜原产于南亚的印度,木瓜原
产于中美洲,香蜜瓜原产于非洲,椰子、香蕉、杨桃、莲雾等原产于东南亚;在南药当中,
槟榔引自东南亚,芦荟从阿拉伯地区引进,香茅则来自印尼的爪哇岛。另外,香料作物胡
椒来自印度西海岸;油料作物腰果来自巴西。
这些作物引入的时间有长有短,比如椰子在三亚已有2000多年的栽种史,槟榔的栽
种史也有1600年;菠萝在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 1521)引入海南,木瓜大约是在17
世纪时传入;芦荟到明末清初时,三亚才开始零星种植;而胡椒则是在1947年,由华侨
王裕文从新加坡引进的。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似乎天生就与三
亚有缘,扎根三亚后,结出的是最丰硕的果实。世界著名芦荟专家,被誉为“美国芦荟之
父”的比尔?库斯先生,在三亚考察过后说:“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芦荟、发展芦荟产
业的地方。”目前,海南芦荟种植面积已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三亚就占了45%。
有容乃大,“拿来”是三亚一以贯之的传统。如今,三亚仍然不断地从国内外引进大
量的优质品种作物,比如从台湾引进黑珍珠莲雾、香水菠萝,从菲律宾引进“吕宋芒”,
从美国引进“红芒”,从泰国引入无胶菠萝蜜等。三亚的物产常换常新,魅力无穷。(三亚
城市名片征集评选活动组委会提供)
北纬18度吹来凉爽的海风,挺拔的椰树在海边轻轻地摇曳……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
气、细白的沙滩、碧蓝的海水、晴朗的天空……这就是三亚!
据2005年三亚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三亚市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保持良好,城乡生态环
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得天独厚的生态
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度,东经108度—109度之间。东邻陵水县,
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全市面积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7
平方公里。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北向南逐
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209.1公里,有19个港湾,主要港口有
三亚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
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大小岛屿有4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王昌洲岛2.12平方公里,
蜈支洲岛1.05平方公里。
三亚气候独特,属于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5.4℃,年平均降雨量1540.5
毫米。当北国天寒地冻、白雪皑皑之时,南国三亚依然绿意盎然,暖风袭人,被誉为“东
方夏威夷”。
三亚的海水清澈透明,能见度达8至16米,有些地方达到25米;海岸线由众多的珊
瑚礁组成,海底景观绚丽多姿,被国际潜水专家认定为南太平洋最适宜潜水的旅游胜地之
一。
三亚三面环山,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
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海上回望,群山如绿色屏障,辉映出三
亚的妩媚多姿。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
三亚众多的海湾各有佳景。大东海、小东海、三亚湾、亚龙湾与三亚市民生活关系最
为密切,海上的东岛、西岛仿佛是南海的两扇大门,为宽阔的海面增加层次感。海雾飘过,
两岛隐掩其中,凭添了几分神秘感。漫步沙滩,作为三亚市标志的鹿回头雕像映入眼帘。
水天一色的景致
夕阳西下,两河三岸林立的高楼被涂抹得金碧辉煌。河滩边的红树林里,一群栖息在
这里的白鹭在欢唱起舞,交颈相戏。它们时而从树林里冲向天空飞翔,时而又从容翩翩落
下,在河滩上悠闲自得地啄食。这水天一色的景致,不禁使人赞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何
故流落在人间?”
三亚环境极为独特,集山、海、河自然美景于一体,构成三亚市独特的自然景观。
三亚市区坐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的建设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山、海、河、城”巧妙组合,浑然一体,构成了三亚市区独特的环境。
1995年10月,三亚市正式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创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始投入
巨资建设名牌景点景区,开发名牌旅游产品。几年来,全市共投资数十亿元建设亚龙湾、
南山、天涯海角、鹿回头、大东海、蜈支洲岛六大名牌景区。以“天涯文化”为代表的天
涯海角人文景观已蜚声海外;按国际水准设计的南山文化旅游区堪称一座巧夺天工的生态
园林和佛教文化精品;以绝佳自然条件著称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早已名扬天下;梦幻
般的海棠湾,不远的将来将以旷世佳作吸引世人的眼球。
如今,从鹿回头山顶俯瞰三亚市区,两条河流从城市的林立高楼中穿过,海上千艘渔
船灯光和城市夜景相互辉映,美不胜收。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城市建成区绿地
覆盖率达4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3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仅次于古巴首都哈瓦那,
位列世界第二,是全国人民的“大阳台”。
丰富的物种资源
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森林、动物、温泉、岩洞、风情、田园、古迹等十大风景
旅游资源的三亚,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世界
旅游组织评为世界少有的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热带资源:三亚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适宜种植各种农作
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主要热带作物有橡胶、
椰子、槟榔等;主要水果有香蕉、芒果、菠萝、菠萝蜜等。此外,三亚还是中国著名的冬
季瓜菜生产基地和南繁育种基地。
海洋资源:三亚海域广阔,是全国海洋大市之一。全市海岸线约占海南省海岸线的七
分之一,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三亚渔场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产红鱼、马鲛鱼、鱿
鱼、鲳鱼、海参、龙虾、大珠母贝等40多种优质海产品,是我国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
殖的黄金海域。
森林资源:全市现有林地面积(含热作林)10.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378万立方米。
有热带林木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坡垒、铁棱、子京、花梨、陆均松、荔枝等500
多种。“三亚市甘什岭无翼坡垒自然保护区”是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001公顷。三亚山
区是岭南药物的宝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涉及的岭南药物,几乎都可在林区觅取。
三亚的大片热带雨林中栖息着300多种珍禽异兽,其中坡鹿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与开发并举 生态环境是三亚发展的生命线。三亚的生存环境不仅是三亚人民的
宝贵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三亚在任何发展时期都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放在第一位,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建设都围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进
行,把现代化的设施寓于生态环境之中,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坚决不搞
低水平的无序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用绿色GDP的概念和方式,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增
长。对已经开发的地方,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因开发而破坏自
然生态环境。对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地方,精心地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
自然遗产。
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加大对环境资源保护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抓好工业“三废”的整治工作,加大对海防林、红树林、珊瑚礁和黄嘴白鹭等野生动物的
保护,严厉打击乱采滥捕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近年来,三亚市
荣获全国第一批“生态示范区”称号,市一中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绿色学校”称号。全
市现有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3771
公顷。全年工业废水处理率46.7%,工业废气处理率99.7%。
近年来,三亚这座美丽的热带滨海城市越来越被国内外朋友熟知和青睐,人们爱这里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优良的生态休闲环境,并把在三亚购房置业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乐
事。
来三亚旅游的各国各地朋友,有许多被三亚的阳光、海水、空气、绿色留了下来,他
们在这里购置了自己的居所。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三亚购房的有企业管理层人员、城市
白领、普通职员、私营业主、商人、演艺界明星、体育界人士,还有很多是退休的老人,
除西藏外,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85%的购房者用于个人居住。
正是因为三亚具备这一系列的环境优势,三亚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
城市”、 “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
境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三亚从一个滨海小渔镇迅速成长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从本
土城市向移民城市发展,从区域城市向国际都市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
大花园。
三亚历史涓涓而流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1992年10月、1993年11月,在
三亚荔枝沟境内的落笔洞(距三亚市区约15公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
是目前已知海南岛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
址,它把海南人类历史提前了两三千年。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曾经有一支古人类在这里的热
带雨林中繁衍生息,落笔洞也成为目前发现的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始点。
三亚的建置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据史书考证,其建置演变先后为:临振县、临振郡、
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清
朝廷直辖州,即今天的中央直辖市),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
直隶州,设崖县。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11月,国务
院正式批复,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
式成立,挂牌办公。
1984年,撤县设市的三亚,正好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它勇敢地面对新浪潮的冲
击,乘风踏浪前行。1987年底,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更进一步选准目标,成功地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速度,在短时间内,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发生质的飞跃。18年来,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
观,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
化。特别是“十五”期间,三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抓住“在创新
中加快三亚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一市两都三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高标准、严
要求,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城市规划师妙笔勾勒的美丽天
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万丈炎荒无觅处,花映天涯海角新。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三亚各族人民以崭
新的姿态与时俱进,紧踏时代的节拍,向着新型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如今的三亚,
早已作别那一段荒凉落后的历史,以一个充满无穷魅力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英姿
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和理想居住地。
自秦汉开始,悠悠两千多年来,在天涯这片炽热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崖州人,兴教
于学,结庐而读,一代代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演绎着崖州千百年丰腴而厚实的文明,千
古垂范于史册,让后人敬仰不已。
崖州人文鼎盛垂青史
据典籍记载,仅从汉代到明代被贬谪、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
其中有10人居住在水南村。其中有唐高宗乾封年间的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北宋太祖
时的宰相卢多逊、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力主抗金、反对秦桧投降卖国的爱国将相曾任右
司谏待御吏(宰相)、参知政事的赵鼎,曾任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的李光,曾任秘书少监、起居
郎的胡铨,宋诗僧惠洪,元代宰相王仕熙,以及明代广东名儒莫蔡等一批在中国史书中占据相
当位置的历史人物。
在历史学家的眼里,宋末元初对棉纺技术做出巨大改革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是与汉代张
衡、元代郭守敬、明代李时珍齐名的中国四大古代科学家之一。
崖州孔庙是为祭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而修
建的。庙祠建于宋代庆历年间(1041年),上承唐代庙学的定制,与学宫合在一起,也称学宫、
圣庙或文庙,俗称“儒学堂”,为当年全州最高学府,人称“儒学圣地”,其中隆重祀奉着孔子
等先圣先哲。
崖州学宫对崖州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故崖州人多有血性,颇具慧能,不但生财致富有
道,治家教子也很有方,现崖城、保港地区的农民很多人喜文习字,也极胜诗文书画琴棋,尤其
懂书法者颇多。他们前几年就成立了农民诗联社、书画社和诗词楹联协会,农民们的诗文书
画创作极为活跃,这便是崖州学风的世代传承。
翻开尘封的历史,一群群崖州名流逸士“破纸”而出,迎面走来,一个个像星辰闪烁,光照
天涯,他们以其文明和智慧垂青于史,激励后世,为人所传颂。
明代岭南巨儒钟芳,是崖州人最大的骄傲。钟芳,又名黄芳,字仲实,号筠溪,自幼有“崖州
神童”之誉,原籍崖州高山所(今崖城镇高山村)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
他与丘浚、海瑞、王弘海、王佐等是明代全国有影响的海南名贤。
南明总兵王王晃(今崖城拱北村人)乃崖州知名抗清志士。清顺治四年(1647年),崖州知
州于有义“奉旨”强迫全州士民“剃发”,号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崖城地区有12
名人士拒不听命被杀害。王晃的父亲王应桃(明朝生员)就是其中的一个。
热土崖州,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各领风骚。
纵观三亚文化的历史传承,三亚拥有历史悠久的海南先民文化、历史文化、独具特色
的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后来居上的旅游文化。多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渗
透、相得益彰,积淀成三亚一种厚重的文化大观。
天涯文化源远流长
在三亚荔枝沟境内的落笔洞里,尘封着一处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南端的史前文化洞穴遗
址———落笔洞史前人类文化遗址。
据考证,落笔洞人类文化遗址将海南岛人类活动历史推到了一万年前。落笔洞也成为
目前发现的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始点。
据专家介绍,远在一万年前,“三亚落笔洞人”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等生产活动,
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繁衍不息,在蛮荒时代创造出海南岛的远古文化。这也说明海南岛
远古文化与大陆远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落笔洞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给三亚的历史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说明,
三亚在一万年以前,就有海南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这也
有力地证明:三亚的早期开发时间,不亚于国内其他地区,“三亚人”是开发海南岛的伟大
先驱。
早在两千年以前,三亚就已经归入中央朝廷管辖。三亚古称“崖州”。秦始皇时期,南
方设置三郡,崖州就属于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两伏波将军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
县,在三亚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在古代,因三亚远离帝京,孤
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长期被作为贬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
批名臣学士因政治斗争被贬黜到三亚谪居。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贬谪流放三
亚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三亚是多民族聚居的滨海城市,主要居住着汉、黎、苗、回同胞,其中黎族人口17.8
万人,苗族人口2907人,回族人口6024人。千百年来,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在开发
建设三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三亚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促进了人们行为观念、价值观念、市场意识、生活习惯等
方面的深刻变革,也极大地拉动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
医疗卫生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的空前发展。这就是三亚旅游文化勃兴而形成的喜人局面。
走进三亚专题系列报道——城市建设篇南海网 2006-10-26
10:14 来源:南海网 [发表评论] 三亚升格地级市十几年的短暂发展历史,成就了三
亚如今的声誉和荣耀,这应该是三亚人民的骄傲。三亚的城市定位,从最初的“现代化国际
滨海旅游城市”、“东方的夏威夷”、“丽人之都”、到2004年的“一市两都三中心”,三亚
总是在不断校准自己的城市定位而寻求新的突破。而每一次新目标的校准,无不带来旅游
业发展的一次升华,促使三亚城市发展的一次变革。
科学规划勾勒“新蓝图”
科学有序的规划编制,严格的规划执行管理,使三亚的城市发展迈上有序的轨道。
近几年,是三亚城市规划编制完成取得丰硕成果的几年,也是三亚部分城市规划编制
参与国际化招标竞争最多的。诸如“阳光海岸”等几大城市片区概念性规划在国际上招标
竞选成功,这预示着三亚的城市规划编制开始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近年三亚编制完成的
市区主要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肖旗港控制性详细规划、临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亚市近期建设规划、六道渔港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岛建设规划修编、月川新市区控制性
详细规划、鹿回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已经和正在编制的村镇规划有: “阳光海岸”城市设计深化方案、旧城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亚龙湾控规修编、田独工业走廊控制性详细规划、榕根城中村改造规划、亚龙湾六
盘安置区规划、田独镇新行政办公楼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重点项目引领“新发展”
三亚是一个投资拉动型的城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在城市建设中审时度势,
提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三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强调三亚的城
市建设、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都离不开重大项目强有力的带动。实践证明,
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支撑扩张三亚经济总量、提升质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是三亚加快发展的最佳选择。
为了加快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我市确定了70个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涉及
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9个,如大隆水库枢纽工程、三亚国际客运港
工程、凤凰机场二期工程、西环铁路三亚段改造及火车站搬迁工程、红沙大桥及相关道路
工程、南山货运港一期等;旅游项目11个,如红塘湾开发项目、爱心大世界、鹿回头新
佳项目、三亚国际高尔夫球场等;农业项目16个,如文明生态村建设及农村沼气工程、
荔枝沟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工业项目3个,如垃圾处理厂等;社会事业项目12个,
如体育会展中心一期、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及中医院新区项目、三亚学院等;房地产开
发项目8个,如时代海岸、三亚湾新城开发、临春山水国际、三亚凤凰水城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些重点项目,我市通过筛选,确定了33个2006年重点推进项目,
总投资额高达797亿多元。这些项目保留了去年续建的26个,新增了7个,包括基础设
施项目7个、旅游项目9个、农业项目5个、工业项目1个、房地产项目5个、社会事业
项目5个。其中在建的项目有16个,将于年内开工的项目有10个,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
作的项目有7个,其投资额分别是169.1亿元、73.17亿元和555.5亿元。
这些重点项目的推进,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档次,优化产
业结构将发挥重要作用。
旧城改造营造“新视觉”
在科学规划城市未来发展的同时,三亚的旧城改造紧紧围绕着旅游这个经济发展主题,
以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以依托现有基础、盘活沉淀资产、动
员民间投资为手段,通过市场手段,经营城市资源,全面推进三亚旧城的改造。
昔日曾经是三亚“脏、乱、差”的港门下村,如今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商住城区———
“时代海岸”旧城改造项目经过3年的开发建设,面貌已焕然一新。
我市最后两幢“烂尾楼”———京燕大厦,位于三亚市解放一路三亚大桥旁水居路一
侧,1993年6月开工,1996年10月停工。建筑面积为25721.45平方米,占地面积为
5003.75平方米。主体还未完工,为两幢9层和10层的“半拉子”工程,属于《三亚港
门上村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随着三亚河两岸景观设施的日益完善,这两幢“烂尾楼”
严重破坏了三亚河景观的完美性,对这两幢“烂尾楼”的拆迁是势在必行。经过多方协调,
由市政府和鸿洲房地产公司给予京燕大厦4000万元人民币的拆迁补偿,其拆迁补偿的范
围包括原海南京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拥有的宗地及截止本合同项目签署日的全部地上建
筑物。
与此同时,三亚拆除了一大批各种违章建筑物。仅2003年,共拆除了一大批各种违
章建筑物(含乱搭乱建的简易棚屋)48000多平方米。其中拆除下洋田片区简易棚100多
户,500多平方米;拆除工人文化宫内简易棚80多户,4500多平方米;拆除东岸村委会
办公楼等违章建筑6户,15600多平方米;拆除一环路延伸段和体育中心违章建筑59户,
15500多平方米。旧城的改造给三亚这座滨海旅游城市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
更多推荐
三亚,城市,历史,发展,文化,崖州,建设,三亚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