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装修效果大图-北京居库家具城搬家了吗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led照明灯图片)
这里的能工巧匠铸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记特变电工(德阳)
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管理团队
王斌
【期刊名称】《中国设备工程》
【年(卷),期】2016(000)017
【总页数】6页(P18-23)
【作者】王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特变电工德阳电缆用政策、平台等土壤,让高技能工匠人才留得住、能发展、受尊
重,换来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的感恩回馈,有力地提升了市场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健
康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走进特变电工西南科技产业园——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德阳电缆”)园区,顿感生机盎然,激情四射,以电线电缆生产、特种装备配
套、制造主业向制造服务业延伸的转型升级工作齐头迸进,风帆正扬。
近年来,公司全员在以总经理韩少勇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以创新为驱动,转
型升级为方向,谱写出崭新的经营篇章。仅2015年全年,公司便实现销售收入
24亿元,合同签约突破33.6亿元。这骄人业绩的背后,除了公司正确的经营决策
外,全员弘扬工匠精神,积极开展创新发展,实现了过硬产品赢市场,人才队伍兴
企业的可喜局面。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好比人没有灵魂一样,更谈不上什么品牌和竞
争力了。咱们德阳电缆能从一个年销售收入不足千万元的校办小厂发展到今天销售
过30亿元的行业排头兵,源于我们有一个好的平台,好的用人机制,能给员工提
供适合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而这些都为我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可靠保障。当
然,工匠的培育与打造绝非一时,而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培训技术工
人、培育高技能人才做起。德阳电缆18年的发展进程中,就始终如一地坚持了高
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了好的激励机制。并综合运用物质、荣誉、
培训、宣传等手段,加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切实提升技能人才社会
地位和经济地位。”德阳电缆党委书记、总经理韩少勇如是说。
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总工程师刘春昉的带领下,德阳电缆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由他领衔研发的电缆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达26项,其中2项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在德阳电缆力缆车间内,总工程师刘春昉正带着一群年轻的技术人员在生产线旁查
看刚刚下线的新产品。今年46岁的他,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一副厚厚的眼
镜架在清瘦的面颊上。
没有一丝蒙古汉子彪悍外表的他,却以蒙古汉子豪放的胸襟和对事业的执着,匠人
的坚守,醉心科研24个年头。而对于刘春昉而言,技术研发最好的馈赠就是新产
品下线。因为只有扎根一线,才能更好地融入,才更有利于技术研发。
“选择了技术工作,就注定了要与生产一线长期打交道,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
与实际脱轨,是搞不了研发的,更出不了新产品。深入一线,你才能更好地了解设
备,才能更好地结合设备开发新产品,处理新问题。”刘春昉说。
正是凭着这股扎实的工作作风,刘春昉不仅熟悉公司各类设备性能,甚至哪个车间
谁的操作技术最好,他都摸得透透彻彻。这也为他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近
年来,由他领衔研发的电缆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达26项,其中两项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他和团队研发的“矩形截面绞合导线
及其加工方法和装置”和“耐寒耐油抗扭转风力发电机专用环保软电缆”两项技术,
还分别获得特别金奖和金奖。
长年扎根科研一线无怨无悔,在刘春昉看来,从事科研工作,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静得下心来,守得住清贫。特别是要在科研上有一定的建树,还得有一个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的团队,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脱颖而出。人的一生不能做金钱的奴
隶,要懂得感恩回报,我能从小树长成大树,是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这片土地给了我
足够的养分,刘春昉说。
而与之交谈,不难看出这位汉子心胸的豁达、本分,低调行事的处世之道。而这乐
观豁达的秉性,也正影响着他的团队。
目前,由他率领的30人团队中就有6位高级工程师,12名中级工程师,国内多
所著名高校毕业学子也慕名纷纷加入他的团队。在团队的引领下,公司一线员工不
断学习,通过公司考核评定的中、高级工占到了一线生产工人30%以上。
出色的成绩也让刘春昉先后获得“四川省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德阳市杰出创
新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培养的多名成员也纷纷走上领导岗位,获得全国省市
科技创新和优秀专家等荣誉。
他率队研发的产品更被广泛用于北京奥运场馆、三峡电力、二滩电站、青藏铁路等
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部分产品还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员工潜能、实现员工自身价值。德阳电缆为员工搭建平台、营
造干事立业氛围,实现企业与员工互为动力、共同发展,让员工成长成才,实现人
生梦想
“我搞了一辈子的维修,对设备维修,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设备就象老朋友一
样,一天不摸,这心里就闷得慌。”申和平说。
设备总监李建普介绍说:“公司设备上的疑难杂症,把老申请来,就一定能排除。
有了他,就两个字‘放心’。我们的维修工作,就是需要更多像老申这样的专家型
维修人员。”
申和平与又脏又累的维修工作还有一段不解之缘。1990年,申和平告别火热的军
营生活和他最热爱的机修兵岗位,毅然回到了家乡德阳。同年,怀揣机修中级工证
书的他谢绝多家企业的盛邀,进入德阳电缆至此再没离开过设备维修岗位。
与申和平当年一起进厂的许必君回忆起申和平那股子干劲,总是夸个不停:“老申
这个人,不仅爱学习,还擅钻研,那些现在都成老古董的设备哪儿有颗多大型号的
螺母他都一清二楚,当然也花费了他很多时间。刚进厂时,老申就一直住在厂里,
连蜜月都不肯回家,我们还以为他与老婆闹矛盾了呢,哪知道他是在办公室学习呢。
他的这种肯钻研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些维修工。
凭着一股子军人作风,《电缆设备与维修》,《电焊技术与运用》等一本本厚厚的
专业书籍被申和平“啃”得残缺不齐。设备上下,左右结构,配件材质,他用手摸
了个透。期间,虽然有人说他是个“傻大兵”,但申和平却不屑一顾。正是凭着啃
硬骨头的那股子倔劲儿,公司设备维修中的车、钳、铣、焊等维修工种,申和平都
一一涉足,并有建树。
而最让人叫绝的还是他的焊接技术。一次,公司新上线的3号交联出现悬链管故
障,此时申和平刚好换休,公司所有维修人员全部赶到设备故障点,却无人敢接这
单风险极高的维修活。3毫米的管壁确实不敢轻易去焊接,手不稳,气不匀,反而
会让漏点变得更大。
生产总监叶启洪回忆当时情景仍记忆犹新:“老申获知情况后赶到了现场。艺高人
胆大,他找来规格同一大小的无缝钢管,裁下合适的长度,经过打磨,将钢管的两
端磨成坡面状,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有漏点的管道迅速锯掉,然后将有坡面的无缝
钢管准确地对接在悬链管中间,气定神闲地将焊枪对准了两端的缝隙处,焊花四溅,
平稳绕管两周,不到半小时,双层焊接一气呵成,丝毫看不出焊接疤痕。老申所创
的这种修复技术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25年间,德阳电缆从小到大的发展,老申一一见证。近十个车间,上千台套设备,
申和平都曾去维修和服务过,哪个设备是什么性格,哪台设备哪里最易出问题,老
申心里一清二楚。
而在德阳电缆,提起申和平,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觉得这位老师傅对人特好,且更
有成就他人之心。25年间,他先后带出徒弟近百人,有的被高薪挖走,有的则走
上了管理岗位,他的得意弟子龙钢还成了直接管他的设备部长。
龙钢说:“没有我师傅,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不仅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我的手艺,还
教导我怎么去踏实做人,他的知遇之恩,我会铭记一生。”
申和平高超的维修技艺,也引来不少企业高薪挖他,但每次申和平总是婉言谢绝。
在他看来,自己的技术是在德阳电缆平台上练就的,就应该好好服务于公司。
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或许这正是工匠精神的追求。而眼下,
本该放松一下的申和平却变得格外忙碌。“再等两三年,我就要退休了,我希望能
多带出几个徒弟,把自己一生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让年轻人成长起来,比什么都
好。”申和平说。
平凡的岗位,有人碌碌无为,但申和平却用25年的坚守,以“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做出了成绩,先后受到公司表彰达20余次,所带维
修班组6次获得先进班组。
公司要发展,光靠踏实的干,努力的干,拼命的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加上不断
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会有进步,公司才会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员工才会有更好
的收获
“每天提前到岗,我就比别人多一点时间做准备,多一些时间去思考,工作就能走
到别人的前边。”王思兵说。
车间轰鸣的机器声,飞速旋转的设备,员工们娴熟的操作,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
却暗藏无数玄机。这既有他们数年如一日经验的积累,更有平凡岗位上开动脑筋的
创新。
王思兵一边操控着身边的设备,一边说道:“我觉得,咱们公司要发展,光靠踏实
的干,努力的干!拼命的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加上巧干,我理解的就是必须不
断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会有进步,公司才会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我们才会有更
好的收获。”
王思兵虽然身处一线,但却擅于动脑,敢于创新,在生产一线是出了名的“胆大
王”。说起此名由来,车间员工何永华指着身旁经过王思兵改造的54盘笼绞机娓
娓道来。2015年,车间在为某国生产一批110公里的出口电缆订单时,客户需要
产品的金属屏蔽工序必须采用49根铜丝疏绕来绞制。但王思兵所在的力缆车间只
有54盘笼绞机和3米5成缆机可以生产铜丝疏绕,但却无法达到49根铜丝的绕
制,即便转工序到3米5成缆机上生产,产品质量难保证不说,最大产量每天也
不足3公里。照此产能,生产此批订单至少需要200天,根本不能满足客户交货
期。
如何利用车间现有设备完成这批订单,一度成为整个公司急切想要破解的难题。生
产受阻,自然让王思兵寝食不安,经过冥思苦想,结合20多年的开机经验,通过
绘图推敲,王思兵大胆地提出了在54盘笼绞机绞体圆周上,焊接7个放线支撑架,
安装7个直径200毫米的线盘,又分别在预扭盘、分线盘上重新制作安装7个过
线模,再在每个过线模上钻两个直径3毫米的过线孔,以此实现49根铜丝疏绕生
产。
在设备人员的协助下,经过两天的加工改造,完全按照王思兵绘制的草图装置全部
安装完毕。经过试机和改善,49根铜丝疏绕绞制在54盘笼绞机上实现了连续生
产,并且铜丝疏绕均匀、紧密,工序生产质量良好,最大产量高达每天4公里,
可完全满足客户交货时间。
王思兵这个改进创新,还被引用到车间其他两台设备的改造中,不仅成倍提高生产
效率,还暂缓了当时公司打算再购置一台200多万元的金属屏蔽机的立项申购,
王思兵“胆大王”由此得名。
王思兵所在的力缆车间是德阳电缆最大的生产车间,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拓展不断
增强,公司订单随之猛增。王思兵所在的成缆班组自然也是压力巨大。要带领班组
成员优质、高效地圆满完成生产任务,在王思兵看来,必须有一支生产技艺高超的
队伍。
而说起班组建设,跟了王思兵3年的徒弟唐敏对师傅给予的关心和严格,有着别
样的体会。唐敏动情地介绍说:“我师傅这个人,生活中亲切,很会关心和照顾我
们,我们大事小情都愿意与他倾诉,他就像大哥哥一样。但在工作上,对他自己和
我们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但我们却都是很尊重他。
从唐敏的讲述中获知,王思兵带徒弟,不仅重理论,更重实际操作。除了心手相授,
他还坚持让徒弟们多动手,在实际工作中去领悟和积累经验。在王思兵看来,只有
在实战中才能练就过硬的技术。由于现在这个班组全是他带出来的徒弟,为管好班
组,提升班组战斗力,王思兵便在班组开展起“班组公约”,人人参与公约条例制
定,形成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人人监督的氛围,并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如今
这种班组自律公约,已延伸到了德阳电缆整个生产系统。
在电缆行业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开得快、产量高自然是降成本、增效益的一种方
式。但在王思兵看来,更重要的还是要把产品质量做牢、做实,做到极致,才是企
业长久生存的法则。王思兵时常告诫全班,合格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
检测。只要心神合一,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生产的产品就会优质可靠。
极致工作,极致人生。平凡岗位上,王思兵用23年的时间追求工作的极致,用产
品就是人品的信念,大写了自己的极致人生,而这种匠心精神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
人。
凡在德阳电缆采访调研的人员,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公司提供员工的展示自我才能、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而感动,为全体员工学工匠、学技术、
学知识蔚然成风而喝彩。而这种良好的平台和学习氛围或许正是德阳电缆真正的经
营之道。
多年来,正是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鼓励下,公司实现创新成果40项,成果转化
1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2项,创新成果经济效益累计达1000余万
元。先后获得2014年中国机械工业文明企业,2014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
等奖,2014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一等奖,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4年德阳市优秀专利奖,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生产二等奖、管理创新二
等奖,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三化建设项目一等奖等,多人荣获省市区及集团公司
多项荣誉。
更多推荐
一线品牌电线电缆厂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