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落户新政-00700 腾讯股价

宜昌城区吊脚楼昔日繁荣 房址大都坐河朝坡
2023年9月6日发(作者:徐光启)

宜昌城区吊脚楼昔日繁荣 房址大都"坐河朝

"

搜房济南二手房网 2010-05-28 09:49:00 来源:三峡晚报

宜昌市外宣办制作了一套系列光盘——《宜昌城市对外表达系统》。光盘采用了上世纪30

代一位电影人拍摄的记录片宜昌吊脚楼的一段画面,尤其激发我辈共鸣。祖培先生从中截

图制成照片,仔细端详,让我们回望到宜昌城区吊脚楼昔日的繁荣。

房址大都坐河朝坡

来没想过宜昌的吊脚楼起于何时,现在看了这段电影资料才知,原来在上世纪30年代就

已经蔚为壮观。宜昌的吊脚楼尽管外观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也有区别 于其他吊脚楼

的一些自身特点,譬如,房址大都在江边沿岸。紧靠码头、沿江修造,充分利用了城市的土

地资源和码头的市场资源,既可以防江水侵扰,又可以得市 场便利,营生居家两兼顾。

宜昌吊脚楼不仅具有吊脚楼的共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坐河朝坡且前店后居便是

它的又一特点。

河朝坡是建房人的说法。背靠长江大河,坐河不假;吊脚楼立柱朝坡也是事实,

但建成即无坡,朝坡当是临街。宜昌吊脚楼,一般选择不怕水、 抗腐蚀、质地好的较

粗杉木,就势用四根木杆朝坡立柱,再将木柱用四根横木穿榫衔接,连柱架梁,梁上搭檩,

檩上铺椽。屋顶两面水,大都青瓦盖。二楼的正 屋与江岸地面大致齐平或略高尺许,有的

根据地势更高一些,需要两步甚至三步江踏子才好进出,以涨水不进屋为准。然后在立柱的

横梁上架两根或者更多一些的木 头,在上面铺好木板做地面,一些有心人瞅着木船更新,

用相当便宜的价格买回报废的船板铺楼面,既经济又结实。房壁多为木板,也有家境更差的

住户用蔑巴 做壁板以挡风雨、遮阳光、保隐私。

吊脚楼的筒子建成之后,根据自家的财力和需要,分割居室,一般都有张合自如的轻便木窗,

棍子一撑就算 开窗,顿时江风习习。一般用长短不同的棍子来控制开合的幅度。冬天或者

晚上将棍子拿下,就算关窗。有些家庭后面留下一个小缺口平时盖上木板,马桶不便 时,

或者江水起来后,这个缺口就成了私厕,在宜昌还无自来水的年月,拥有私厕是吊脚楼的特

权。杨行正教授回忆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不时在吊脚楼下捡一些 窟儿钱(铜钱孔方兄)

子弹壳、牙膏皮之类卖钱,积少成多。只是一次不巧碰到主人家方便,幸亏有所提防,躲闪

及时。

笔者二高校友、原地区粮 校副校长、三峡职院副教授魏理鹏先生,是最后一批吊脚楼户主。

1980年前后葛洲坝开挖时,从镇江阁到老九码头,沿江靠岸都用来填充开挖的土石,个别地

堆成了一座小山,后来化包袱为财富,建成滨江公园。理鹏一家最早住在滨江路174号,

文革时期更名东风大道958号,现名沿江大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的一个夏天,长江发洪

水,我和老伴到他家关心房子的安全,发现吊脚楼的柱子已经入水,浊浪翻滚。我们疾步登

上台阶进屋,反倒觉得四平八稳,安然无恙。魏婆 婆说: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常遇洪

水,习惯了,无甚不安。魏婆婆有文化,我至今记得,无甚不安是她的原话,文绉绉的。

日前拜访理鹏一家,理鹏 说,我们家的房子,坐河朝坡,最早是一楼一底,1952年花60

元从一位钟表匠手里买来,币制改革后60万是60元。这个价码无论现在还是当时都很

,这位钟表匠急于搬回武汉,不得不将新建的全杉木楼房低价转让。他大妹理凤曾经就

读于华南理工大,快人快语,提起吊脚楼,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随着人口 增加,我们家在

堂屋后边加盖吊脚楼做居室,旁边搭个偏厦做厨房,堂屋临街摆烟搁酒坛,小本做买卖。

宜昌吊脚楼茶馆林立

昌吊脚楼不像土家人居那么宽敞、那么正规,不可能有严格的功能区分,许多居户利用

临街的优势,前店后居,卖些针头线脑、斗笠蒲扇、火纸蜡烛、草药膏药、香 烟散酒之类。

魏婆婆90高龄。她回忆说,那个时候的码头不是现在这么排的,我们家旁边是四码头,再往

下是五码头,都是大码头,可以靠大轮船。魏婆婆说,吊 脚楼靠码头吃码头,码头行人多,

人多生意好。吊脚楼的茶馆最多,烟摊也不少,我摆过菜摊儿,拿过提篮卖过酒,也卖过香

烟。香烟不仅可以一盒一盒地卖,为了 让穷人讲面子或者过烟瘾,还可以拆开烟盒一支一

支地卖。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吊脚楼的茶馆和茶摊。1961年,我在二高读一年级,那时有出租自 行车

的行当,一个小时两角钱。我租一辆骑到怡和仓库,为了躲避一群小朋友,竟然撞上了吊脚

楼的一个凉茶摊,小方桌上摆十几杯凉茶,杯上盖有平板玻璃盖儿, 被我哗啦啦全部撞翻,

吓得我魂飞魄散。摊主清点,十多杯茶泼了,四个玻璃杯破了,还有五个玻璃盖也破了。

我连忙一阵大爹、大妈地赔礼道歉。摊主 说,泼出去的茶是两分钱一杯,不赔了,五个

玻璃盖也不赔了,一个玻璃杯三角五,四个一元四角钱是一分都不能少。那个时候没有

道经营无照经商 说。

引车卖浆者其乐融融

酝酿本文时,我采访过吊脚楼的几位住户,都是我的熟人和朋友,他们回忆自己的左邻右舍,

其中数得出名 字的好多街坊,老根儿都在乡下。不少人刚进城的时候是一条扁担两个桶,

给居民挑水。上世纪50年代宜昌还没有自来水,居民用水是刚性需求,得从江里挑。我

印象是一担水2分钱,路程远一点的5分钱。经过数年的打拼,多少也有了些积蓄,不少

篮小卖从码头的人来人往看到商机,便动心思在江边谋个落脚之 地。先是因陋就简搭窝棚,

接着逐步拓展、完善,最终在江边弄了个吊脚楼,将婆娘娃子接进城,从此有了个像模像样

城市人居也有法 则,当然,轮船上的领江们在宜昌集中居住的转运街,外国人侨居的怀

远路,没有普通百姓往那里挤。原外办主任郑幸哉先生说,宜昌一度有300多名外国侨 民。

在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土地管理的情况下,先进城里安家的,往往能抢先占据譬如通汇路、

湖堤街这类较为有利的地势,后来者只好在建筑成本较高的江边觅 地了。

据魏婆婆回忆,吊脚楼的居民大多是穷家小户,许多家庭往往连买回计划供应的粮油副食都

有难处。不过,那个时候邻里关系很和谐,一天忙下来,提把靠背椅往街边一坐,陆陆续续

就有许多街坊围过来。街坊们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尽情交流,这里仿佛是个信息发布中心,

其乐融融。

四季缤纷-最近涨幅比较大的股票

宜昌城区吊脚楼昔日繁荣 房址大都坐河朝坡

更多推荐

宜昌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