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阮毅成)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4.4光的折射》一等奖(教案)

4.4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表达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用的激光笔、肥皂水、透明水槽、光屏等。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局部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局部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方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局部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二〕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答复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答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答复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小结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⑴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⑷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⑸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外表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⑹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⑴池水变浅。

⑵硬币升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稳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方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般习惯将金、银等金属之外的天然材料〔矿石、岩石、生物等〕制成的,具有一定价

值的首饰、工艺品或其他珍藏物品统称为珠宝,故有“金银珠宝〞的说法。珠宝店里的珠宝

琳琅满目,古玩店里的古玩珍奇繁多,各个器具大小不一,质量不同,价格各异。在鉴别它

们的真伪时,密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如何测量它们的密度呢?赶快来学习本节内容吧!

教学活动

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慢慢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mm(4)小石块密度表达式:ρ==。

VV2-V1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例如下表。

石块的质

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

体积V1/cm3

石块和水的

总体积V2/cm3

石块的体积

V=V2-V1/cm3

石块的密度

ρ/(g·cm3)

-拓展教学 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方法?

方法一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值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m④根据公式ρ=,求出石蜡密度。

V方法二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1;

③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体积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m④根据公式ρ=,求出石蜡密度。

V二、测量酱油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酱油、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1;

(2)将一局部酱油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2;

mm1-m2(4)酱油密度表达式ρ==。

VV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如下表。

玻璃杯和盐

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

酱油的质量m2/g

量筒中酱油质量

m=m1-m2/g

量筒中酱油

的体积V/(cm3)

酱油的密度

ρ/(g·cm3)

-板书设计

3.测量密度

教学反思

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没有有效的展示鼓励的措施。在教学中,假设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比照,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4.4光的折射》一等奖(教案)

更多推荐

学生,折射,实验,量筒,密度,现象,观察,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