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秋天一般体温是多少?

人是恒温动物,一年四季体温变化不大,腋下温度在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高0.3—0.5度。

以腋下温度为例,体温在37.1—38度为第热,体温在38 .1—39度为中度热,如果体温超过41度为超高热,此时患者病情比较危重,需要积极抢救治疗。

人体的体温不会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2℃之间。口腔的体温一般在36.7~37.7℃之间。肛门体温测量时,直肠的温度应该在36.9~37.9℃。

如果没有其他情况,一年四季进行体温测量时,一般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但是体温受到运动、年龄、情绪的影响可能会有轻微的波动,上下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比如腋下体温测量时,体温已经超过37.3℃,考虑与发热有关。比如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可能导致腋下体温升高,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比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了解机体发热的主要原因。

如果进行直肠温度测量时,体温已经超过了37.3℃,可以被认为是发烧,建议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采取治疗措施。

农历秋天有几伏?

立秋的时候,天气还不会变凉快,起码在南方地区,还是比较炎热的。立秋之后,一般还会热上一段时间,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还在三伏天期间,另一个原因是还有“秋老虎”,。因为每年三伏天和立秋时间不同,所以立秋所属的伏天也不同。那么,2021年立秋是几伏天?到底今年立秋是三伏天第几伏呢?一起来了解。

2021年立秋是几伏天

立秋与伏天

是中伏。2021年立秋是2021年8月7日,农历六月廿九,星期六,2021年中伏时间是7月21日-8月9日,所以2021年立秋处于中伏第18天。

在我国的三伏之中最热的是中伏,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

中伏,也叫二伏,是三伏天里最热的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加之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之中,初伏和末伏都是十天,只有中伏是不固定的,可能是十天,也可能是二十天,一共就是四十天或者三十天。

立秋后天气特点:

立秋

立秋后会出现秋老虎天气。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季节。立秋后,进入秋季,太阳的直射点从11°32′N南移到5°57′N。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白天时间缩短,日照时数日趋减少,给予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太阳辐射的减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热量渐渐减少。而夜晚延长,地表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反而增多。由于地面吸收的热量渐渐少于地面散失的热量,气温开始出现由高转低的趋势。

立秋养生:

立秋养生

1、吃润肺生津的食物

立秋后可以吃点菜汤、果汁以及豆浆牛奶,也可以吃点润肺的食物。

2、吃一些酸味的食物增强肝脏功能

饮食别吃辛辣食物,可以吃点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番茄等。

3、多做运动

秋季适宜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立秋后上午10点前可以到室外活动一下筋骨,做健身操、小球类运动,或者登山。

4、早睡早起 预防空调病

早起可以让肺气得到舒展,还能减少脑血栓形成的机会。晚上别太晚睡,尤其是年轻人,9-10点入睡比较合理。

秋天有一伏,是最后一伏叫末伏!冬病夏至可以贴三伏贴,就是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伏!今年末伏的时间是八月十九日,所以说秋天还有一伏!

秋天既没有三伏天也没有三九寒天,是一年四季中比较清爽的季节

更多推荐

秋天制热空调多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