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派”花鼓灯艺术研究
摘要:花鼓灯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舞蹈中的典型代表。建国后,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时被周恩来总理亲切赞誉,称其为“东方芭蕾”。
关键词:凤台 陈派 花鼓灯
花鼓灯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舞蹈中的典型代表。建国后,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时被周恩来总理亲切赞誉,称其为“东方芭蕾”。改革开放后,花鼓灯多次代表国家出访各国,将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东方芭蕾”传递到欧美、亚洲等国,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阵“中国热”,引起轰动。
花鼓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如,安徽蚌埠怀远、阜阳颍上、淮南凤台等。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里,不难看出,花鼓灯之所以在淮河流域传播,是因为淮河河道宽阔、水系丰富、且淮河两岸地处平原、民风淳朴,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可以很好的促进各地民间艺术与当地民间艺术的广泛交流,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内涵,使其既有中原艺术特有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艺术特有的纤柔灵秀。花鼓灯在淮河流域
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以冯国佩先生为代表的怀远流派和以陈敬芝先生为代表的凤台流派,笔者在这里主要研究的就是以陈敬芝老先生为代表的“陈派”花鼓灯。
一. “陈派”花鼓灯的地理坏境及起源
1.地理环境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古战场八公山的北面,良好的地理坏境促进了当地花鼓灯艺术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安徽有很多民间音乐,如,黄梅戏、庐剧、四句推子等,由于地理坏境的优势,众多的民间音乐同时也滋润着花鼓灯这个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凤台县也因此荣获文化部颁发的“花鼓灯之乡”称号。而,由于淮河水系丰富、常年通航,使得南北方文化充分融合,这就更加丰富了安徽凤台“陈派”花鼓灯的内涵。因此可见,地理环境对“陈派”花鼓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起源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定论,至于民间传说众说不一。有的说是起源于宋代,其理由是根据《风台县志》中的几句简短的记述:“花鼓灯历史悠久,从宋代就流传在
准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也有人说起源于元代,是因为在解放之初挖掘的花鼓灯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自从元朝到如今,红灯又叫花鼓灯”,还有说始于明代和清代的,民间更有花鼓灯起源于夏代的说法。总之,关于花鼓灯的说法是多样的,但可以看出,很早以前花鼓灯就已经成为了普遍、完整的一种娱乐形式。
更多推荐
花鼓,民间艺术,淮河,凤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