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IMODANQING 水墨丹青
49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中的帷帐
■ 付丁涛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 赵 慧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多民族融合、政权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影
响,墓葬美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以帷帐围合的墓主人像俨然进入了新时
期。本文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中出现帷帐的原因及概况做出阐释,
分析帷帐的结构以及表现形式,对帷帐在墓葬壁画中的使用做出论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墓主人像;帷帐
帷帐是一种半围合的织物形态,常出现在建筑空间的内外。它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墓室空间中自汉代始。早期汉墓帷帐出现在壁画中的画面空间较小、表现形式较为简单。汉代中后期帷帐出现在墓室壁画中的形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画面表现也丰富起来,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虽承“汉制”,但却有了新的发
展。
一、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据不完全统计约一百二十座,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报告统计,画有以帷帐围合形式的墓主人图像的墓葬共20座,其中魏晋时期的墓葬7座,南北朝时期的墓葬10座,高句丽时期的墓葬3座。这类图像的主题多是家居宴饮图,画面构图突出。画面所占比例大,墓主人形象高大且位置显眼,大多位于墓室的正壁。其中仅墓主人可以使用帷帐阻隔,人物形态则以双腿盘坐或跪坐于榻上为主。
墓主人像出现在墓葬中并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例,两汉时期墓主人像就流行开来。随着功能的增加、丧俗礼仪的进一步发展,墓主人像作为死者灵魂的象征从放于棺椁内的帛画逐渐向外围扩展,对于死者灵魂的安放,不再局限于棺椁的空间。
二、墓葬中帷帐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制分为两个时期,两晋时期沿袭汉制,南北朝时期墓葬出现变化,坡道加长,墓葬空间出现了墓道和天井。墓室内部空间也由多个墓室逐渐变成单个墓室,整体空间由繁入简。壁画内容和画师的作画水平都有所提升,在墓葬中出现的墓主人像尤为醒目,这时将其围合起来与周围空间起到隔绝作用的帷帐就显得尤为重要。
1、帷帐的结构
帷帐的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帐架、帐顶、帐心、帐角、帷幕以及绶带。帐架即是支撑整个帷帐的骨架,由帐杆及帐构连接而成。令支令张君墓是汉魏时期的墓葬,壁画风格沿袭了汉代流行的家居图的形制,墓主夫妇侧面相对而坐,互相对视坐于榻上,帐架结构十分突出,墓主夫妇二人分立于两个空间中,由中心帐杆分隔开来,下方的基座似一个动物形,帷帐短小系于帐杆之上。帐顶即为帷帐围合的顶部构件,可称为帟。《说文》中提到“在上曰帟”,帐顶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阻隔灰尘,与帐心组合构成帷帐上半部分的不同式样。帐心,即为帐顶上方凸起的部分,这种形制自汉代起就已出现,这样的结构应仿自建筑。单个帐心像是攒尖顶的建筑样式;多个帐心类似庑殿顶的建筑样式。上王家村晋代墓和高句丽时期的德兴里墓、冬寿墓就是单个帐心。多个帐心的帷帐例如北齐水泉梁墓、徐显秀墓、高润墓。帐角这一构件常在帐子的四角或两端配以金龙头,龙口中衔长穗流苏。《晋书》卷九十九《桓玄传》中记载:“小会于西堂,设妓乐,殿上施绛绫帐,缕黄金为颜,四角作金龙头,衔五色羽葆流苏。”山西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中的墓主夫妇像,坐于一方形平顶帐中,帐的两个对角装饰着龙头衔着长垂的流苏。帷幕即是围在帷帐的两侧或四周,半围或全围。《周礼·天官·幕人》:“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或在地,展陈于上,帷、幕皆以布为之。”组绶作为帷帐的装饰品,有装饰功能同时也有使用功能,或系或挽于帷帐的两边和上方,用组绶褰卷起来。
更多推荐
帷帐,墓葬,时期
发布评论